谭成英 谭成英
关注数: 750 粉丝数: 418 发帖数: 15,947 关注贴吧数: 19
破解"猴娃之谜" 破解"猴娃之谜"目击神农架野人事件调查 破解"猴娃之谜"传奇我先介绍一下今天的来宾,首先是《走近科学》的编导张世敏。 张世敏: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另外一位是多年从事野人科考工作的王方辰老师。 王方辰:非常感谢大家关注人形动物传奇事件。 主持人:还有一位嘉宾是走近科学主编宋岩君,现在堵车在路上。我想问一下张世敏,在当地你走访了许多的野人目击者,这些目击证人如何描述野人? 张世敏:在说这些目击证人之前,我想先说一下另一个话题,我们在去之前,有很多人质疑当地的目击者,因为神农架是旅游区,所以怀疑他们有抄做之嫌。我们去了之后通过接触,发现这些目击者和当地的老百姓特别朴实,我觉得他们不像特别会说谎的人。他们对野人的描述和这些年甚至和很多年前描述一致,比如直立行走,浑身长毛,脚很大等等。 主持人:王方辰老师在做实地考证的时候有没有听到一些关于野人有趣的故事? 王方辰:我们往往是从那些故事里面找一些有用的科学元素,到底这个有没有价值,是真是假。故事里面说的东西,水分相当多,只有那么一点点有用的,能够作为科学依据来参照的。所以我这么多年,我对目击者走访提出的问题都是往远的扯,比如我问这个东西样子是什么样的,像不像熊。他们说是熊也像熊,但是这只熊是长时间站着走路,所有的人都说这是“人熊”。所以他们还是把人熊和本地的熊区别得很清楚。他们本地有叫狗熊,还有猪熊,我现在还弄不清楚他们说的猪熊是个什么东西,但狗熊我们很清楚,就是黑熊,胸口有一个月亮型的熊,但是这个东西跟他们描述人熊是不一样的。狗熊掰包谷是掰一个扔一个,人熊搬包谷的现场我是看到过,包谷是一堆摆在一起,他们把皮翻得清楚,啃得很干净,不像狗熊吃完包谷还有啃不干净的痕迹,这种情况完全不一样。他们还说人熊是长时间站立行走,我就问他们人熊的尾巴有多长,其实我心里知道是没有尾巴的,但我就是这样问他,他要是一说尾吧有多长,那就证明他是在撒谎了。 主持人:在2003年的时候有那么五、六位目击者看到野人,请问张世敏老师,你们有走访这些目击者吗? 张世敏:我们当时就是去采访这些目击者,当时他们车上坐六个人,其中有四个人很清楚看到眼前一闪而过,浑身灰白色的毛,就几秒钟,因为他们车从看到这个东西,到开 到这个东西出现的地方,可能也就几十米的距离很快,下去再看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了,有几个脚印的很痕迹,还有在一颗树上有一个“搓”的痕迹。 王方辰:目击的情况他们说的并不是很清楚,就是因为看的时间短。但是他们看到一个灰颜色的东西在大马路上,车一来它们掉头就跑掉了。他们在现场发现了认为是野人撒的尿,当时就把尿拍下来了,他们还趴上去闻,确实有动物特有的臊气,然后把马路上有尿取样寄到北京让我去给化验一下。其实里面都混杂了很多脏东西,没法化验了。但是他们当时看到所谓的人形动物的痕迹,和他们当时采取的措施不像开玩笑,应该是很严肃对待这件事的。最后跟他们讲这起目击事件没有典型性,因为目击事件要有一定的长度,时间必须要超过一分钟,距离得小于50米,然后是正侧面,光照一定要充足。主持人:《走近科学》栏目主编宋岩君也到了,先跟我们网友打一个招呼吧。 宋岩君:非常抱歉,耽搁了,这次非常高兴来跟网友们交流关于野人的事情,也很感谢TOM网站给予和网友交流的机会。 网友:野人的话题已经是很久之前的事了,说了又说,怎么现在《走近科学》又拿出这个话题做节目。 主持人:把你们的做这个节目的想法跟我们说一下? 宋岩君:实际上在我们刚开始策划一个选题的时候也在讨论这个,这个话题前几年一直在说,而且说了很长时间,各种媒体一直在报,我们有没有做它的必要性,我们在论证的时候,就把各个媒体做的东西收到一块看,进行分析,然后也跟专家王老师他们还有其他一些研究者进行了一些接触。然后我们就发现对于神农架野人的梳理,前人做过很多,但是他做的角度跟我们栏目出发的角度是不一致的,我们栏目还是想从置疑的角度进入。
中 秋 节 中 秋 节 发布时间:2006-04-24 16:38:49 点击: 1454次 本文共3页 当前为第1页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按中国古代历法的解释,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叫“中秋”,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从时令上说,中种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有源于唐代(618—907)唐玄宗游月宫的浪漫故事:唐玄宗中秋之夜在宫中祭月时,随侍道人作法,将手中拐杖化作空中银桥后,玄宗步入月宫。但见门楼匾额上书“广寒清虚之府”,门口的高大桂树下白兔正在捣药,宫内嫦娥诸仙女在悠扬的乐曲伴奏下,翩翩起舞。玄宗从月宫归来,命人整理出暗自记下的舞曲,命名为《霓裳羽衣曲》。月宫之所以称“广寒宫”,也与此传说有关。 唐代(618—907)初年,中秋节被正式定为节日。至宋代(960—1297),该节已十分热闹。显贵豪门、民间百姓多以先睹月色为快,或者登小小月台,摆开家宴,全家团圆。后来在赏月之时又融入了赏灯的风俗,但与元宵节不同,这些灯多放置于水面。各地街市的悬灯,也是为助月色。明代(1368—1644)的祭月活动已遍及全国,亲友互赠月饼、月果已成礼俗。  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爪等果品,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在少数民族地区,中秋这一天,还举行别具特色的“拜月”、“闹月”、“行月”、“跳月”、“偷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赏月是由祭月发展而来的。祭月是中秋节最重的一项活动。祭拜对象是月神。大多数地方是遥向清空拜月,有的地方是拜木雕月神像,有的地方则张挂木刻版印的“月亮纸”。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为皇家祭月修造的。如同端午节的粽子,月饼自然也成了中秋节的另一象征。相传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代。唐太宗与群臣欢度中秋时,手持吐蕃商人所献圆饼,指着空中明月笑道:“应将胡饼邀蟾蜍。”随即将胡饼分与群臣共食,从此就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说起源于元代(1279—1368)末年的农民起义,曾利用月饼来传递中秋夜起义的信息。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中秋节寄托了人们“花好月圆人团聚”的祈望。  编辑/郭生
春节风俗-踩高跷 春节风俗-踩高跷 发布时间:2006-05-09 15:51:19 点击: 417次 本文共2页 当前为第1页   高跷是用木棍绑在腿上行走,木棍越高,要求的难度越大。 以前,每到中国农历正月,一队队高跷会,在腰鼓、小铴锣、大小钗的打击乐中穿街而过。一拨儿高跷人数不定,一般十几人。身量高的踩低跷,身量矮的踩高跷。表演者是传统戏装打扮。由开路棍打头儿,随之便出现肖恩、白蛇、唐僧、丑婆、姜子牙等艺术形象。由于诙谐有趣、粗犷喜人、声情并茂、时有乐哏,一向为人们所喜爱。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沿途的大商号在门前设八仙桌,摆上茶水、点心,放鞭炮道辛苦,表示慰劳。高跷队在此稍做逗留,或表演答谢。高跷的队列在街头行进中,一般采用一字长蛇阵的单列,在繁华拥挤地段采用双人并列队形。步子变换为走八字。在表演时有小旋风、花膀子、鹞子翻身、大劈叉等难险动作。  今人所用的高跷,多为木质,表演有双跷、单跷之分。双跷多绑扎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艺;单跷则以双手持木跷的顶端,便于上下,动态风趣。其表演又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重扮象与扭逗,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中国各地高跷,都已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民族色彩。 我国中部的山东高跷常叠起三层(二三层无跷)扮演戏曲人物,上层人踩在下层人的肩上照常行进。  京津一带的高跷,演员常表演"单脚跳"、"劈叉"、"过障碍"等高难技巧;有的则用单脚表演从四张高桌上一跃而下等绝技。  中国东北盛行高跷,并以"辽南高跷"最负盛名,其形式完整,表演规范,开始时先要"搭象"(叠起两层的造型)唱秧歌,寓意"太平有象",既而跑大场变换队形图案,然后分组表演双人对舞、"扑蝴蝶"、"渔翁钓鱼"以及扮演民间小戏等。  少数民族的高跷,演员均着本民族的服饰,表演别具一格。例如:布依族既有双跷、又有单跷(亦称独木跷),两手都持跷端,制作方便,其独木跷尤为儿童所喜爱;白族的"高跷耍马",演员也是踩着木跷,身着马形道具表演;维吾尔族"双人高跷",则把民间对舞融入其中,令人耳目一新。  现在高跷艺术在一些农村冬闲时,仍有组织排练的。在城市各处游园会、庙会中时有可见。  编辑郭生
春节风俗-荡秋千 春节风俗-荡秋千 发布时间:2006-05-09 16:02:16 点击: 267次   每年元宵节期间,中国中部地区的群众有荡秋千的习惯。  一过中国农历正月初十,人们就开始在村街口开阔处和自家院内搭起高低不同的秋千架。从搭成到正月十六,每天都要荡一阵子,其中十四、十五两天是高潮。荡秋千可以使人心旷神恰,锻炼身体和意志。无疑,这是一种有益的民间体育游艺活动。  一些地方的群众认为,荡秋千能祛除疾病。这也许就是荡秋千能世代相传、经久不衰的原因。连那些不会走路的孩子和年过古稀的老人,也要在别人的扶持下荡上几下。青少年男女和壮年人就更不用说了。  荡秋千分单人荡、双人荡、立荡、坐荡等。每个村镇都有自己的秋千高手,有时还要举行表演比赛。荡得最高最美的人很受乡邻的赞扬。荡秋千的这些日子里,也常常是青年男女相遇、接触的好机会。  除了普通秋千外,还有以下几种特殊的秋千:  “胡悠”,也叫木驴。其做法是:主杆上端有个铁轴,轴头顶在横梁的正中间。横梁两头各吊一个小铁千。人或站或坐在两头的秋千上,边悠荡边转圈。  “过梁悠。”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秋干。在牢固的木架上架一个方形大木轮,轮子四角各吊一副小秋千,四个人坐在踏板上,由其他人摇动摇盘,使大木轮转起来。秋千上的人随着大木轮子的转动,或高或低,自在悠荡,煞是惬意。  编辑/郭生
春节风俗-吃年糕 春节风俗-吃年糕 发布时间:2006-05-09 16:35:14 点击: 396次 本文共2页 当前为第1页   春节,中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发现了稻种,这说明早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  汉朝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  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  将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有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古来首推黏黍(俗称小黄米)。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还甜,是黄河流域人民庆丰收的美食。  不难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谐音而来。  年糕的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年糕有南北风味之别。  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诸法,味道甜咸皆有。  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  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编辑/郭生
立春习俗 立春习俗 发布时间:2006-05-09 17:22:03 点击: 472次 本文共2页 当前为第1页   中国古代视立春为春节,几乎和过年一样重要。立春过后,开始备耕,“牛在田中急”。故自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起,就有祭春牛活动。  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97年)有送春牛、吃春卷等习俗。送春牛亦名报春、打春、赞春:有人在立春前几日边敲小锣竹板,边唱赞春词,挨户送春牛图。有的人家在墙上贴“迎春接福”、“春到家兴今“春到福临”等红纸条幅。春到之时叫交春,家家鸣鞭炮相迎,有的还对天礼拜,叫接春。  如何判断交春时刻?中国浏阳等地常将鸡蛋竖起,若松手而蛋不倒即是春来了。或将蛋置于水中,交春时蛋能竖起。中国民间认为,只有这时,才是一年的真正开始,因而有“立春大如年”之说。 立春日的立春正时,在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临海,人们常有“焜春”的习俗。  “焜春”,又称“燂春”。这就是说,在“立春”正时前,将干燥易燃的樟树根片,放在容器里,并将它燃点起来,使其产生出一阵阵浓郁的樟树芳香的烟。接着,人们捧着盛有燎烧着樟树根的容器, 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焜”过去,直至这容器里的樟树根片燃完为止。这样,每个房间都弥漫着樟树的芳香。据传,这种“焜春”的方法,年代已久,可以助阳气,除阴湿,除浊气。  这一天,当立春时刻到来时,在中国赣州那怕是在半夜,人们也要点燃香烛,鸣放鞭炮,谓之“迎春”,接着便摆春酒,吃春卷,旧时还要耍春灯,以示庆贺。这一习俗自古不衰。它反映了人们对春的向往和挚爱。  中国侗族传统习俗,时在农历立春日。这天,家家修整、打归牛栏,用嫩草、糯米酒饭喂牛。晚上舞“春牛”。用竹篾做骨架上面糊纸,做成牛头,用灰布缀以棉绒做牛身,上挂一朵大红花。2 人提着书有“立春”二字的大灯笼引路,2 人合舞“春牛”,紧随后面是一群桃担荷锄的青壮年,边走边表演各种耕耘动作,如驱牛耕地、挖泥耙田、送肥、捉害虫等,舞姿简朴粗犷,很有生活气息。  编辑/郭生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