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催忆当初_ 声声催忆当初_
关注数: 60 粉丝数: 14,012 发帖数: 19,904 关注贴吧数: 175
[四川雅安地震作文专题] 雅安地震评论文章 《地震思考录》——韩寒为雅安地震祈福文章2013-04-23 14:41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点击:258 5年前,汶川地震,我和老罗等朋友尽可能早的赶到了成都。不少网友捐了物资委托我们救灾用。次日,又有几个志愿来救灾的朋友与我汇合。我们告别了牛博网的朋友,开始单独行动。在那里停留了一周多,有些话,也许此刻说出来比较合适。 作为第一批去汶川的人,对于“志愿者”三个字有很多感受。有人对主动去救灾的人颇有微辞。其实我部分赞同他们的苛责。在去往重灾区的路上,的确看见过一些志愿者车抛锚了,身体出状况了,搞不好救人不成反被救,也偶有志愿者的车辆堵路的情况发生。但总体来说,在512那样大的灾难前,志愿者带去的帮助远比他们造成的麻烦多得多。时至今日,依然有不少谣言,比如“当年我们开着跑车什么物资都没带到玩,结果车坏了堵住了救援队的路”,更有不少是针对其他志愿者的,我不知道编这种故事的人是什么样的微妙心态。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一定是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去救助的,在救助的过程中,定会有不周全。灾难越大,越需要社会共力。有些人,对着这些因为热心而造成的麻烦不愿理解并且死缠烂打穷尽挖苦,反而对一些明显的公权力失职监管缺失造成的悲剧坐视不管甚至助纣为虐,我宁愿他在家里看跳水比赛。 但志愿者也有不少需要反思的地方,包括我也是。2008年,我和朋友一腔热血,到了那里,发现其实我们能派上的用场并不大。网友们因为信任,把很多的帐篷和物资寄给我,我和几个朋友一开始会选择有目的的发放,后来发现这工作如果没有专业对口的基金会,你干到奥运闭幕都完不成,而且容易一笔乱账。后来我让上海的朋友直接把物资给了壹基金。至于到四川的那些物资,我们两台车,白天拉满,一趟趟去往不同的受灾区,对于灾民的帮助其实有限。更大的帮助就是是能最准确的知道灾区所需,发布给大家,以便于网友们在捐物资的时候更加有针对性。在汶川时,我就收到了很多的赞美。其实根本就不配。很多冒死救助灾民的真英雄被媒体忽视,我一个拉货发物资和传达消息的志愿者却被人夸奖,其实羞愧。真正见识过巨大灾难救援现场的人,都会觉得自己的渺小。越往后这种羞愧感越重,以至于我一直戴着口罩,一看见有媒体来就避开,也没有发布什么我在灾区的照片。说这些只是想告诉大家,专业救援和热心救助之间的区别。好在我开车水平还行,没添乱,也招募来一些物资,不至于完全是个废人。配得起赞美的是那些乐观的灾民,很多专业救援队,志愿的救援者,一些专业基金会的志愿者,部分敬业却不过度消费灾民的记者,还有我们平时所挖苦和批评的部队及警察。 网络虽然对救灾帮助巨大,但网络谣言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困扰。当时传播信息靠博客和论坛,这种困扰还不算大,无非是一些网友夸大事实。我们在汶川地震期间,常常看到网上帖子,说某地已经不行了,断粮缺水少药,广场满地伤员,快救救我们。在我们飞奔去的一路上帖子还不断更新,直播惨况。等我们到那发现该镇受灾很小,人们在广场上歇息聊天,甚至旁边餐馆和商店还有不少开业着。很多志愿者都闻讯赶来了,物资堆积如山。一周内,我们被这样的网络帖子牵着到处走,很多次到了现场才发现与描述不符。灾难面前,谁都不愿被遗忘,谁都想有更多的物资,但资讯传播的偏差,往往让由民间力量积蓄的重要的物资没有能去到最急需的地方。最后我们的经验是,往往寂静无声的地方,灾情真的很严重,叫得此起彼伏的地方,也许可以先缓一缓。 如今有了微博,甚至有人借灾难骗转发关注甚至骗钱,捏造了不少信息。一些朋友无法分辨,一心急都转发了,然后变成热门,民间志愿者甚至专业救援队都往那赶,等发现是假的已经浪费了大把时间。这也是为什么那些求助微博都不敢转发,因为在汶川的时候,我们得到了不少教训。在灾难面前,网站对于类似求助信息在被广泛传播之前最好有基本的核实。至少ip地址完全不对的第一人称微博要格外注意。 我也建议在救援最重要的72小时内,名人明星暂时不要前往。不少人能认出你的脸,一旦排场比用场更大,再多的热心和善良都可能适得其反。反而是在地震后的心理创伤恢复期,愿更多的明星可以去那里,哪怕就是宣传,也是件好事。这点和我08年的观点恰恰是相反的,08年汶川地震的后期,很多明星去往现场。在那里呆了一周多的我那几个朋友对此有所不屑,都言作秀,说,为什么你们在最危险的那一两天不来帮忙。到了09年我就觉得,其实他们的做法是对的。这72个小时,应该留给专业救援队和有经验的志愿者。 还有一个感触。当灾难来临,最好的救援者其实是你自己和你身边的人。自救和互救往往是灾难发生后最有效的方法。建议学校能够开设或者强化救援课,教授各种情况下的自救互救方法。 我也亲历过几次灾区,更知道所谓道德两字,不能用来高挂。灾难各种,人心万千,境遇两极,也许谁都是高尚者,谁也都是卑劣者。面对自我的苦难,他人的生死,很多时候,你和你以为的你并不一样。我们都愿拥有一个更好的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行善修行的方式。善举A和善举B之间不该互相责难,也不要用动机论去解释那些善举,更不可道德绑架。我一个朋友,做了不少善事,很多不愿言说,饭桌上也不愿意谈起,更不会网络平台上有所表示。早年玉树地震时,不见他有动静,结果有另外几个朋友觉得他冷血。其实他的企业是第一批捐款捐物的,很多平时我们和媒体根本关心不到的慈善,他都会参与。人心肉做,有些苛责和绑架其实会伤害到行善者。对我所不理解的他人进行道德审判是我们内心隐藏的另一种灾难。话退万步,每个人的经济状况不同,就算不捐任何东西,甚至不关心灾情,只要自我为善,不害他人,就是对世界做的慈善。在对远方苦难的万千声援热血热心之后,我反而会看见身边有很多默然不显的困苦需要帮忙。众善够重,诸恶才能被诛;重善够重,困难才能不难。 祈福雅安。 转自韩寒新浪微博
辽宁舰动力曾让军方心里冰凉 耗时8年才修复   2011年,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首次宣布,正利用一艘废旧的航空母舰平台进行改造,用于科研试验和训练。这艘废旧的航母平台就是从乌克兰买回的“瓦良格”号。如今,已改造为辽宁舰的首艘航母已完成了入列海军、舰载机起降、靠泊母港等阶段性任务,并顺利出海开展了相关试验和训练。如今,站在巍峨的辽宁舰,已很难想象她刚刚抵达港口时锈迹斑斑的样子。从一个废旧的航母躯壳到一艘现代化的战舰,辽宁舰的改造经历了怎样艰难的历程?漫长的科技攻关之路又有哪些重重障碍?   “当年进到机舱里面去看就跟物资回收站的感觉差不多,堆着废品、废旧物资。我去看到底整个动力系统,动力装备是一个怎样的状态,进去一看心里是冰凉冰凉,满目疮痍。”说这些话的人叫黄东煜,他是海军驻哈尔滨某军代室的总代表,在航母改造的过程中负责动力系统的改造。军代表是航母改造过程中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代表军方负责航母、舰载机等装备的质量监督和实验试航的检验验收,被认为是航母建设的“监造官”。   在航母整个改造过程中,动力系统的恢复可能是最为艰难的。海军驻大连造船厂军代室总代表杨雷说:“实际上这个船最难的还是动力系统的恢复,因为我觉得其它的系统都是国内有成熟的技术,可能工作量大一些,繁复一点,但真正的难度还是在主动力的恢复,这个船跑不起来的话,其它都没有办法说。”   动力系统堪称航母的“心脏”,全舰续建工程的核心关键,军代表大胆提出一个动力单元提前带桨动车、牵引整个动力系统率先运行的设想。半年内,所有单元相继实现带桨动车,提前具备首航技术条件。   黄东煜说:“还能修复的我们就修复,不能修复的就重新给它研制。把一些技术要求,技术参数给它解读,通过解读重新来确定我们的技术要求,通过研发、实验,包括地面的链条给它恢复起来。有一些设备能用,但是能用也是需要重新安装发动机这些主动力设备的要求,比如说汽轮机的要求,减速器的要求,要重新给它检修,要给它保养,要恢复它原来支持的技术状态,才能运行。”   2011年8月10日凌晨,航母首次离开码头开始自主航行。在动力系统海上试验的关键阶段,黄东煜和其他军代表们全时段蹲守在主机舱内。从首次接到任务到听到发动机的轰鸣,这段路,他们走了8年的时间。而机舱内震动的噪音在黄东煜看来也无比的美妙。   航母续建工程热火朝天,歼-15舰载机研制也如火如荼。9个月设计发图,24个月部装开工,创造出中国飞机研制绝无仅有新纪录。   固定翼舰载机的建造对中国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包括折叠翼、拦阻钩等装置都是研制的重点环节。除了舰载机的研制,如何让舰载机顺利实现着舰也是改造过程的重点。舰载机着舰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不仅仅是跑道的长度发生变化,而且降落模式也完全不同。高速的飞机必须精准地落在航母甲板尾部的4根阻拦索之间。阻拦索装置涉及机械、电气、液压等诸多技术,是硕大而庞杂的工程。阻拦机安装平面精度高达十万分之一,其安装精度堪比神州飞船与天宫一号外太空对接。  舰载机阻拦原理看似极其简单,技术却十分复杂。比如其中结构独特的阻拦索支撑系统,它是一种使阻拦索升高到指定高度的装置,以便于勾住舰载机尾钩,既不能过高绊住战鹰的“双脚”导致偏倚,又必须赶紧拉住战鹰“尾巴”将其逼停。历经千百次的磨合试验,该军代表室把一套性能稳定的阻拦装备安装上舰。   随着歼-15舰载机首次着舰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中国舰载机终于有了自己的“生命线”。海装驻沈阳地区军事代表局副局长陈放说:“这几年走过来,最大的风险现在回头看看还是舰载机上舰,我们所有的舰面保障系统,我们叫航空保障系统,这个系统完全是国内自主研制的。所以网上有很多传说,是引进的或者是买的,或者是乌克兰带的,都不是。我们整个从飞机的引导,然后落舰阻拦着舰,然后再能够让它滑跃起飞,核心是三块,一个是远程引导作战,二是能够平安、安全地降落,三是能够安全地起飞。所有跟这三个核心动作相关的系统、设备都是我们国产。”   从一个废旧的躯壳到一艘现代化的航母,陈放经历了航母改造8年的全过程。在陈放看来,最值得骄傲的就是除动力系统等原自带设备外,航母的核心系统全部是国产自主研发的。“这艘船上所有的作战指挥的系统、航空保障的系统都是自主研发的国产的。或者说是航母的核心这一块都是国产的。”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