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xusLS430 LexusLS430
关注数: 0 粉丝数: 11 发帖数: 4,549 关注贴吧数: 0
大学生就业:需要的是怎样的择业观 认识自己 认识职业  ■大学生需要更多地了解“职业”,同时还应该更多地了解“职业生涯”;大学生初涉职场选择职业时,职业适合自身并具有累积性是最重要的。职业生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职业的“成功”很少是毕其功于一役的结果,而是长期有价值的积累再加上机遇的结果  李路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学院院长):大学生对自己的第一个真正的职业抱有各种各样的期望和憧憬无可厚非。但“职业”意味着什么,职业的本质是什么,却并不一定为人们所真正了解。  在社会学看来,职业包含着两个重要特征:第一,由于职业是一种社会分工的形式,因而职业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不同的职业体系包含着不同的社会关系。第二,作为社会分工体系中的特定社会位置,职业是包含着多种社会期待的社会角色。也就是说,“职业”是包含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期待、因而包含着多种多样社会规范的集合体。  之所以强调“职业”的这些本质,实际上是想强调大学生在择业时,不应将职业选择仅仅看作是专业选择、工资选择或机会选择,而应该选择适合自己个性和能力的职业。比如,尽管公务员职业的技术性成分对于大学生们来说不构成一个难题,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承担起公务员的社会角色,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适应公务员职业所内涵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规范。因此,“认识自己”和“认识职业”并将二者结合起来非常重要,虽然这对于还未开始职业生涯的大学生来说是个挑战。  大学生需要更多地了解“职业”,同时还应该更多地了解“职业生涯”。职业生涯的概念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是:个人的初始职业对于他后来的职业生涯固然重要,但其它因素,例如教育的获得、技术的变化、职业的结构或社会结构的变化等,都会对人们的职业生涯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这对于那些初涉职场开始职业生涯的大学生来说同样适用。大学生初涉职场选择职业时,职业适合自身并具有累积性是最重要的。职业生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职业的“成功”很少是毕其功于一役的结果,而是长期有价值的积累再加上机遇的结果。
自治区教育厅召开2006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召开2006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2005年12月30日,自治区教育厅在南宁市召开了2006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十五”期间我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对“十一五”期间我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部署。会议对“十五”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进行了表彰。自治区教育厅黄宇副厅长出席了会议,全区普通高校主管就业的学校领导、高校就业部门负责人等参加会议。 会上,黄宇作了讲话。他说: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自治区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经过全区高校和各级毕业生就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2005年和“十五”期间我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十五”期间,我区高校共培养毕业生233748人,当年7月31日前就业的总人数为143573人(不含7月31日后就业的人数),平均初次就业率为61.42%,其中本科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为79.5%,高职高专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为50.77%。其中2001年培养的毕业生人数为27835人,就业人数为8518人,平均初次就业率为30.6%;2002年培养的毕业生人数为35647人,就业人数为13060人,平均初次就业率为36.7%;2003年培养的毕业生人数为45198人,就业人数为24118人,平均初次就业率为53.36%;2004年培养的毕业生人数为54848人,就业人数为42569人,平均初次就业率为77.61%;2005年培养的毕业生人数为70220人,就业人数为54804人,平均初次就业率为78.05%。截止9月1日,2005年我区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82.78%,比2004年同期提高了1.49个百分点;比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高10个百分点,实现了年初定下的我区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或高于去年同期水平的工作目标。在整个“十五”期间,我区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和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很好地实现了就业率不低于上年的就业工作目标。 黄宇在讲话中指出: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十五”期间,我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首先,初步建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良好运行机制:一是建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度,即建立了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调会议制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公布、督查和评估制度,高等学校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办学评估等与毕业生就业状况挂钩的制度和高校就业工作 “一把手”负责制等;二是初步建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已初具规模,就业指导在广泛开展;三是进一步理顺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消除毕业生就业障碍,实现了毕业生“双向选择、自主就业”的就业政策。第二,为广西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地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一是初步形成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心高校毕业生、一起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好局面;二是以高校毕业生就业为导向的各项改革逐步适应了市场的变化。 会上,黄宇对2006年及“十一五”期间我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要求。他说: “十一五”期间,我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上一个台阶。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是:高校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为75%;9月1日的平均就业率为80%。工作要求是:“三个提高”和“两个关心”。即“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水平,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关心每一个毕业生的就业。 在这次会上,对“十五”期间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绩显著的高校进行了表彰:有9所高校因在2003年至2005年间连续3年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被自治区教育厅授予“十五”期间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这些高校是:桂林工学院、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有16所高校因2005年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90%(含90%)被自治区教育厅授予荣誉证书。这些学校是:广西工学院、广西师范学院、桂林工学院、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9所高校因2005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得较好,就业率超过60%且增长幅度高于8%而被自治区教育厅授予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步奖。这些高校是:右江民族医学院、玉林师范学院、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大学梧州分校、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会上,广西师范大学、桂林工学院、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校分别作了典型发言。
在全球化时代欢度开放的中国春节 农历年的春节又即将来临。在往年,除了国内的烟火缤纷之外,许多国家的元首也会用各种方式致贺农历新年。与美国的帝国大厦换彩灯、法国巴黎的市政广场放鞭炮,澳大利亚的墨尔本舞巨龙等景观形成对应的是,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在中国广泛流行。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多彩多姿的全球化节日景象。  不过与往年一样,现代中国人如何过春节在当下又成为一个时尚议题。日前有媒体 以“全球化冲击下传统节日面临危机”为由头,邀请多位专家学者进行评论,其中既有不以为然者,亦有声言要隆重对待者。此前更有学者发布“保卫春节宣言”,认为“面对西风盛行,西方文化的日益渗透,我们必须树立传统民族文化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保卫春节,保卫传统文化遗产”。  捍卫传统节日的说法,本质上是对全球化,对现代性的一种担忧,是担心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构成中被剥夺身份,成为边缘文化。实际上,全球化并不意味着你死我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可以过圣诞,也可以过春节,或者中西节日一起过,完全没有什么所谓的冲突性,无非多了一种选择而已。西方社会对春节的尊重和兴趣,以及中国人对圣诞节的热衷,体现的就是这种文化多元化的表征。  我们同意这样的说法,“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需要保护和捍卫的话,那么其假想敌不是圣诞节这样的舶来节日,而是全球化时代所有那些令传统价值遭受致命打击的东西。”春节,不仅仅是一个时光流转的标记,更是一种沉积了数千年的精神气质,在鞭炮声中,在年夜饭中,乃至在人潮拥挤的回乡潮中得到体现。  我们应当明确这样一种认识,节日的真正力量来自于民众虔诚的信仰,信仰愈坚固,节日便愈能长久;信仰若是超越地方性的限制,而无差别地普照人心,相应地节日更能成为整个世界的狂欢。因此在本质上,每个节日的最大敌人都是它自己,它的致命的伤口在诞生之时就已注定。保卫春节,乃至保卫传统,让我们钦佩的不是保卫者能否成功,而是他们身上流淌的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但不可否认的是,节日守护者们是在与庞大的风车作战,因为潮流汹涌,全球化的脚步不可阻挡。  在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社会里,没有哪一种传统可以固守本原而不作任何改变。今日的春节并非以往的那个春节,以往的春节也没有现在这么高的地位,春节成为国家法定节日不过百年,在民国时期方才确立。传统文化也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消逝,近年来复兴传统文化呼声日高,全球多家孔子学院建立,正是传统文化不死的最好见证。在以各种节日为载体的文化传承中,我们也在年复一年地体味着传统的温情。  进而我们认为,传统节日如春节与圣诞节等西方节日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中西文化可以在多元化精神中相融相洽。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人为地将此扩大化为本土文化与外来外来文化的争斗,更没有必要在春节头上添加沉甸甸“捍卫传统”的枷锁,如果我们承认,多元文化必将成为主流,开放社会是大势所趋。  1955年的春节,身在广州的陈寅恪先生写下一幅春联———相比他那些典故纷繁的诗歌,这对子却是十分朴实:“万竹竞鸣除旧岁,百花齐放听新莺。”那年陈寅恪先生已经65岁,颠沛流离的生涯虽然结束,双目却完全失明,虽然“最是文人不自由”,毋宁说这幅对联抒发了他的真挚心愿。五十年之后的我们,不妨重新拾起先贤的遗训,以一种“万竹竞鸣,百花齐放”的开放心态来辞旧迎新。  明天就是除夕了,我们要对所有天下人———无论他们是不是中国人,也无论他们认不认同华夏文化———说一句:恭贺新禧!
春节健康十忌 【肝病患者忌“酒”】   肝病患者饮酒,会直接伤害肝细胞,甚至会使肝细胞变性或坏死,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  【胆病患者忌“油”】   节日期间食物油腻,胆病患者如果大量进食荤腻食品,会加重胆囊的负担,诱发急性胆囊炎。因此,有胆病的患者要忌食油腻食品。   【感冒患者忌“聚”】   春节期间天气寒冷,人们容易伤风感冒,如走亲访友聚在一起,极易造成疾病的交叉感染和流行。因此,感冒患者不宜外出,最好在家中调养,这样既有利于病情恢复,又能避免将病传染给他人。   【胰腺病患者忌“饱”】   节日期间,美味佳肴丰富,如过量进食会刺激胰腺大量分泌胰液,造成胰管压力增高,致使胰管破裂,诱发急性胰腺炎。   【高血压患者忌“闹”】   节日期间,亲朋好友相聚,人多热闹,可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导致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促使心跳加快、血流加速、小动脉痉挛、血压升高而诱发心脑血管病发作。   【冠心病患者忌“累”】   节日期间操劳太多或玩乐无度,会使心跳加速、心脏负荷加重、血压升高,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或脑中风。  【糖尿病患者忌“甜”】   节日期间,糖尿病患者应忌“甜”食,否则会使人体内负担加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脉管炎患者忌“烟”】   节日期间,常有亲朋好友来家“拜年”,脉管炎患者为了招待客人而陪着频频吸烟,这样会使血小板聚集性增加,并能抵制纤维蛋白溶解,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从而使病症加剧。  【消化性溃疡患者忌“熬”】   我国民间有除夕“守岁”的习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如果也同家人一起熬夜,或通宵看电视,使身体过于疲劳或睡眠不足,极易引起疾病发作或病情加重。  【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忌“凉”】   春节期间,气温较低,因此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患者应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凉,以防旧病复发。
停薪留职退出历史舞台是时代所迫大势所趋 停薪留职,大概也算“中国特色”之一种,准确地说,它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转型的产物。在计划经济时代,包括企事业单位正式职工、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内的一群人,手里端的是摔不破的“铁饭碗”;而当市场经济大潮来临之时,其中一些人辞职下海了,或由于其它原因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可由于转型没有完成,计划与市场仍处于交汇期,于是这些人的“铁饭碗”还被保留着,计划与市场两头好处都占着,虽然停了薪水却随时可以“上岸”,重新端起“铁饭碗”。而现在的情况已大不相同。现在各行各业的“铁饭碗”已被打破,企事业单位用人实行的是合同制,党政机关用人也在逐步推行聘任制,这两项制度意味着,在其岗必获其薪,一个萝卜一个坑;而不在其岗,则不仅要“停薪”,而且要“去职”,没有空余的岗位虚位以待,供“停薪留职”之用。实际上,“停薪留职”使得很多人虽不在某个岗位上工作却长期占着这个岗位,占着人员编制,大有“占着茅坑不拉屎”之嫌,对于那些无岗可上的人显然不公平。在就业压力如此之大,岗位竞争如此激烈的现实情况下,“停薪留职”理应被叫停;在经济体制已逐步从计划过渡到市场的今天,“停薪留职”理应退出历史舞台。实际上,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的用工制度,从一开始就完全按照市场模式运作,根本没有“停薪留职”之说。而在某些国有企业,“停薪留职”制度目前还保留着,特别是一些事业单位和党政部门,“停薪留职”现象依然集中。这与这些单位或部门的“铁饭碗”没彻底打破(甚至有的至今没有打破“铁饭碗”)有着直接关系。贵州省近日出台《关于理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关系的意见》,规定从今年起,该省企业不能再办理“停薪留职”,原已办理的职工,协议期满后用人单位应安排适当岗位,本人若拒绝上岗,用人单位可以按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对协议期满仍未回原单位的职工,按自动离职处理。笔者认为,仅仅叫停国有企业的“停薪留职”显然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叫停事业单位、党政部门的“停薪留职”。如果事业单位、党政部门的“停薪留职”不能被叫停,那么单单叫停国有企业的“停薪留职”,就难免给人“抓小放大”之感。从根本上说,“停薪留职”是计划与市场共同产下的一个怪胎,它不仅有违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而且它让一部分人享有了特权,制造了社会不平等。“停薪留职”退出历史舞台是时代所迫,也是大势所趋。
金犬旺财 “狗年”趣话 送走“吉祥如意”的鸡年,“财旺福旺”的狗年正在向人们招手。小狗造型的玩具饰品热销,狗年邮票兴旺上市,宠物狗备受青睐……在丙戌年新春,狗成为人们宠爱有加的超级明星。 今年的正月初七即2006年2月4日是立春,腊月十七也就是2007年2月4日,又是一个立春,俗称“两头春”,被民间认为是吉祥的象征。籍着狗叫声“汪汪”的谐音,人们期待在新年里运势大旺。 因为即将过去的鸡年腊月恰逢小月,月亮的圆缺周期只有29天,便没有了大年三十。同时,由于农历年比阳历年少11天,为了保持同步,古人设置了闰月。 农历丙戌年相对应的阳历日期从2006年1月29 日开始,至2007年2月17日结束,全年有385天,其中包括两个阴历七月,俗称“闰七月”。据推算,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100年,在长达2300多年的时间里,中间只有12个拥有385天的农历年。 狗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十一位,与十二地支配属“戌”。传说十二生肖的选用与排列,是根据动物每天的活动时间确定的。一天十二时辰中的“戌”时,也就是19:00至21:00,正是主人准备就寝,忠心耿耿的狗开始守夜的时间。 在中国几千年来的神话传说里,狗一直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最可靠的护卫。它们信守承诺,诚挚勇敢,必要时不惜舍身救主。 在中国西南部落定居的少数民族——瑶族,将一条名为“盘瓠”的神犬尊为自己的祖先。传说因为救出了南越王而娶得王女,他们共同繁衍的后代便是瑶族人。 作为最早被驯服的“六畜”之一,狗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帮助狩猎、保护主人、看守家园,被视为最有灵性的动物之一。 考古学家认为,大约在人类社会进入采集和狩猎时期,就已经开始对狗进行驯化。中国最早的狗遗骨在磁山遗址中发现,距今大约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遗址中也有大量狗遗骸发现。 古人对于狗的赞美从不吝啬。记录天象的天宫二十八宿中,西方白虎属下第二宿即是“娄金狗”。“娄”有牧养众畜以供祭祀的涵义,被认为是吉祥的预兆,并留下“娄宿之星吉庆多,婚姻祭祀主荣华”的口诀。 12年一个轮回的生肖属相中,属狗者常被认为拥有正直忠诚、秉性纯良、富有责任心的性格。一些中国人认为,属狗者更容易成为可靠的朋友、亲近的家人,以及能够坚持并获得最后成功的职场人士。 根据中国传统,与自己出生当年生肖一致的年份,叫做“本命年”。因此,1910、1922、1934、1946、1958、1970、1982、1994,这些年份出生的人们,会在1月29日春节迎来21世纪的第一个本命年。 历数上世纪的8个狗年,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战争、变革、和平、建设,从酝酿辛亥革命的1910年,到“十一五”规划起首的2006年,中国人早已走出苦难,正在用勤劳和智慧创造更美好的图景。
市场不能成为高校专业设置的惟一尺度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人才培养方面,市场需求与社会需求不是一个概念。像人大这样的研究型大学,对于一些目前看不到市场需求的专业,只要有潜在的社会价值,我们就要办下去,“我们要为社会储备人才,为未来储备人才”。  确实,大学的人才培养要重视人才市场的需求,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人才市场的需求并不代表整个社会的需求。遗憾的是,急功近利的办学思想弥漫在今日的大学校园,甚至有关部门在去年2月份下发有关招生文件称,就业不好的专业减招或者停止招生。  毫无疑问,就业市场的需求应该是高校专业设置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它绝对不能成为惟一尺度,因为市场也存在“失灵”的问题。虽然大部分专业的社会需求能够在就业市场上得到明显反映,但是仍然有一些专业,如纯粹的数学理论等基础科研学科,哲学、训诂等人文研究领域的冷僻学科等等,很难在就业市场的需求曲线上得到反映,甚至根本没有反映。如在前些年,就出现了哲学博士在招聘市场上就业无门的新闻。假如我们完全以就业市场为导线,那就意味着一些学科将面临被削弱,甚至是被取消的命运,更意味着我们的学科建设将残缺不全。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没有基础研究学科的发展,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教育也势必成为跛足的教育。  其次,市场不是完美的,有自身的许多缺陷。我国的就业市场尚未培育成熟,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存在着两种缺陷,即市场本身固有缺陷和市场发育过程中的缺陷。就前者而言,市场虽然能够反映当前的就业状况,却不能充分地指明将来的就业需求。有些专业可能现在非常热门,假如以此为据而扩大招生,谁能够保证四年以后这些专业还是热门呢?假如到那时成了冷门怎么办?事实上,这些年不就已经发生了一些专业人才供过于求的情况吗?就后者而言,由于我们的市场发育不成熟,就业的市场需求曲线尚不能科学全面地反映真正的社会需求。以上这两种市场缺陷的存在,必然会妨碍人们对于人才需求的科学判断。  在人才培养方面,市场需求与社会需求不是一个概念,所以,仅以就业状况的好坏而决定高校专业的招生与设置,是有失偏颇的。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市场万灵论”的体现。记得有一位西方哲人说:“要市场经济,不要市场社会”。它深刻地告诫人们,市场经济的原则必须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能到处滥用,否则的话,整个社会就会被功利主义左右,被物质主义所垄断。同样,在高校专业招生和专业设置的问题上,也应该“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能仅仅把一时的就业市场需求状况作为惟一的尺度,否则就会贻害整个教育发展乃至我国的科学发展。
200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200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工作日前结束。北京有6所高校报名人数超过一万,这6所高校分别为北大、人大、清华、北师大、北理工和中国政法大学。  来自北京教育考试院的消息,全国有227354名考生报考北京154个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较2005年的208412人增加18942人,增长幅度为9.1%.北京教育考试院的统计数字显示,在全国报考北京的考生中,外埠考生127670人,占56.2%.其中报考人数过万的外埠省份有3个:山东21516名、河北14902名、河南12159名。  从考生报考志愿分布来看,有6所高校报考人数超过万人:北京大学22497名、中国人民大学20273名、清华大学13648名、北京师范大学13418名、北京理工大学10763名、中国政法大学10339名。  统计显示,在报考北京硕士研究生招收单位的考生中,非应届人员考生108351名,占47.7%;应届本科毕业生119003名,占52.3%.从考生的学历看,本科毕业生217492名,占95.7%.据统计,参加全国统考的考生有193605名,占全部报名人数的85.2%;参加部分授权单位组织的单独考试的有2238名;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被推荐免试入学的有9356名。  统计还显示,报考“法律硕士联考”的人数为11970名,居各专业报考人数之首,较2005年的10616名增加1354名,增长幅度为12.8%;报考“MBA联考”的人数为8828名,较2005年的8489名增加339名,增长幅度为4.0%.报考人数居3到10位的专业依次为:计算机应用技术(6475名)、金融学(6395名)、企业管理(5176名)、行政管理(4842名)、通信与信息系统(4537名)、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4371名)、会计学(4078名)和民商法学(3785名)。
奢华的办学之路要走多远 近年来,在一些地方,随着高校新建扩建之风的兴起,负债办学渐渐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公办高校贷款达1500亿~2000亿元,随着还贷高峰到来,部分高校已没有偿还能力。有的大学城建成后,对学生所有的收费连还贷款利息都不够。国家审计署已连续两年对高校债务风险提出警示。对此,河南省社科院有关人士建议:制订举债办学法,创立一整套激励金融机构向教育基本建设贷款的新政策。(见1月25日《第一财经日报》) 在这位人士看来,“公立高校是政府的资产”,“现在的金融管理制度,就是把高校当成工商企业,把高校逼得没办法,不得不还!”这大概是其建议制订举债办学法的依据所在。可细细分析,举债办学的提法必须慎重。 首先,当前一些高校,特别是那些举债办学的高校,其办学方向已经渐渐偏离了理性轨道。在扩招风和高学费的刺激下,不少高校走上一条奢华办学之路。正如有媒体报道,在我国的大学中,有着世界各国罕见的超级校园,有着世界高校中罕见的超高层建筑,有着豪华的餐厅。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先生曾撰文对这种奢华办学之风提出批评,并通过与世界名校对比,证明如此行为的不必要性。试想,办学方向既已偏离理性,为此举债的合理性又从何谈起? 而尤具讽刺意味的是,在如此足可“赶英超美”的校园中,却又有着无论比例还是数量都极为庞大的贫困生群体。正如杨福家校长所质问的:当很多贫困学生接到入学通知书,却因付不起学费无法去报到时,有什么理由超大规模地扩建校园、建造豪华大楼?由此,笔者以为,时下的当务之急是我们应更加现实地面对那么多贫困生上不起学的问题,应该明确政府、学校、金融机构等对贫困生的责任。 其次,如果举债的高校入不敷出,无法还贷,甚至“对学生所有的收费连还贷款利息都不够”的情况下,那么,那些贷款最终怎么消化?是增加对学生的收费,还是由财政弥补?抑或成为银行的呆坏账?当然,银行的呆坏账可能最终也不免要由财政负担。因而高校举债办学,加重的是对公共财政的压力,是学生及家长本已十分沉重的负担。如果我们不能警惕并及时遏制这种趋势,其可能的后果有两个:一是扰乱金融秩序,或使公共财政不堪重负;二是使高校学费进一步提高或变相提高。 还有一个现实问题,如果高校都纷纷举债办学,那么中小学怎么办?可以参照高校的办法吗?事实上,当前的奢华办学之风已经蔓延至一些地方的中小学———无数的所谓名校在扩建、在贷款,名义上“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实际上却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助长了乱收费行为。 因此,当前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奢华办学之路还要走多远呢?
让我们诗意地过年 岁岁春节,今又春节。不管你是淡然也好、欣然也好,中国传统的春节还是翩然而至。  无论是为了什么,或是不为了什么,时间总是按它的步伐前进。时光荏苒,旧年不再,年其实就是时间的一种标志,你可能不服,你可能觉得委屈,但是迎来了又一个新年之后,你还是增加了一岁。  过年是为了什么呢?当然是寻求幸福,而幸福的体验直接源于心灵。现在到了春节,很多人都提不起精神。也难怪,如今科学的发展给人类的物质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丰实。人们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借着新年到来,吃几顿饱饭、穿几件新衣。当过年变成一种纯粹的行为模式,不再有那么丰富的物质内涵的时候,过年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过年。  非常喜欢乡村农家的年,有浓浓的诗意。街头路口的舞狮子、闹花灯、划彩船、踩高跷,尽情宣泄着人们的热情。春节缝合了乡村的冬天与春天,忽略了年轮的嬗变,送去寒冷,迎来生机。花头巾、秧歌舞、彩脸谱,父老乡亲用他们跃动的心诉说着一个常新的老故事——希望。“腊八祭灶新年来到,穿新衣,吃饺子,小姑娘带花、小小子放炮”,稚嫩的童谣点亮了乡村不眠的灯盏。写春联,贴年画,剪窗花,挂灯笼,点蜡烛,妆点着年年相似又年年不同的农家岁月。蒸年糕、打豆腐、酿米酒、包饺子、炖烩菜,灶堂里燃着一家的红火,浓浓的香味把乡村熏染得芳香醉人,父老乡亲们用他们的辛劳和热情把乡村涂满了诗意。这浓浓的诗意实在值得失去了过年动力的人们深深思考,在解决温饱之后的今天,我们确实需要诗意地过年。  诗意地过年其实就是解开一个结,再结一个结,结一个更漂亮的蝴蝶结。在新的一年里,所有人都应该在这时解开过去的忧愁苦烦,再结一个愿望,结一个信念。这是人栖居美好家园的一把门匙,是幸福生活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诗意地过年其实也是写完一封信,再写一封信,再写一封更真挚的信。等鸿雁停落在故乡守望的枝头,捎回远方儿女不尽的思念和温馨的祝福。因为那里有牵挂我们的长辈亲人,那里有生养我们的土地,那里有我们一块长大的儿时伙伴,那里有我们取之不尽的最真最深的情感源泉。  是诗意创造了年,还是年创造了诗意?或许两者互为因果吧!人生有太多的痛苦、挫折和不幸,没有诗意,人生会变得昏暗,缺乏生气,没有意义。一个年就仿佛一首诗,那么多的日子,那么多的故事,那么多的悲喜,在同一时空相约,继续寻觅美丽的梦想,怎能不令人期待?
向教育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致以新春问候 新春佳节即将到来,教育部1月25日举行春节团拜会,向教育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致以新春的问候。教育部部长周济出席了团拜会并讲话。    周济在讲话中回顾了“十五”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并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深入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更加需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更加需要依靠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我国教育正面临着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周济强调,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过程,贯穿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继续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统筹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和区域教育的协调发展,统筹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他要求在新的一年里,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顺利实施教育“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团拜会由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主持。在京的教育部领导,部分老部长、老领导和离退休的老同志以及教育部机关和直属单位的同志出席了团拜会。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