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剑无锋º 干锅牛蛙DT
爱音乐,爱电影,爱美食,爱生活。
关注数: 34 粉丝数: 110 发帖数: 59,836 关注贴吧数: 3
关于主食 这几天有个关于主食的贴,大意是说江苏也吃面,所以也该归属到吃面的主食区。 权且不论这个帖子对错,但是那位贴主,扔了个粪球一般的标题,就跑了,倒是招出好几个屎壳郎出来。 最离谱的就是,某些屎壳郎在那大谈华夏文明,说什么小麦文明,稻米是垃圾,是舶来品。 给我看乐了,我很想问问这几位滚粪球的屎壳郎,知道粪字怎么写吗?知道屎字怎么写吗?以及这个粮食的粮字,怎么写吗? 我不晓得这几个有没有念过书上过学,但凡有个小学三年级以上文凭的,也该知道这种常识吧。你可以不知道小麦才是舶来品,也可以搞不清小麦究竟何时才被大规模种植,但是我们中国人,堂堂华夏文明,稻作一直是我们的农耕特性啊,否则为什么我们的汉字里,有那么多带米的呢? 小麦由于种植技术的原因,直到今天单位产量也低于稻米,由于中国的地理环境因素,导致我国小麦的总种植面积,低于稻米,这是客观因素。而古代,技术更加落后,这个差异更明显。现在有科学证据表明,其实早在先秦,小麦已经进入中国,但是种植面积小,单位产量低,还有精磨技术的落后,直到宋代,才真正得到了大规模普及。即便这样,古代行军打仗的军粮,到了明代,还是依旧以小米为主。 再来说说这个主食。为什么叫主食?那是因为过去生产技术落后,除了粮食作物,我们可吃的东西太少。没肉没菜的,至少粮食能让你果腹,不会饿死。然而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再穷的山村里,也不至于除了粮食,没别的可吃。如今是讲营养膳食的时代,每日人体必须摄入的,基本包括几个大类,比如肉蛋奶、蔬菜水果、豆制品,等等等等,而粮食,在今天的意义,更多是体现热量摄入的价值。我看有个奇葩在那鼓吹什么小麦富含蛋白质云云,就算小麦的单位蛋白质含量高于水稻,那又如何?人体蛋白质的主要摄入来源,毫无疑问是肉蛋奶鱼虾这些,怎么可能是小麦?再说了,你就知道一个蛋白质是吧,五谷里还有个大豆,你知道吗?大豆的单位蛋白质含量比小麦高,是不是都改大豆,别的不用再吃了?知道啥叫赖氨酸吗?知道维生素是干啥用的吗?人体需要的营养,多了去了,怎么能就说一个蛋白质呢,何况说的还驴唇不对马嘴。 还有说吃大米会反酸伤胃难以消化,这叫适应性好吧。海边长大每天吃鱼虾的,你把他送去新疆内蒙每天吃手把肉,一样很难适应,这个简单的道理难道很难理解吗?华夏自古的传统,就是粒食,这和欧洲人不一样,所以我们的体质,更适应。反过来,绝大部分中国人都有乳糖不耐受的特征,这也是说明适应性的问题。现在中国北方很多面食区的人,吃不惯大米,也正是反映了这种适应性的变化,经过千百年的改变,体质也会跟着适应新环境。但是你不能说,中国人天生吃不惯大米好吧,除非,你压根就不是我们华夏人种,你自己就是个舶来品。顺便,很多人没去欧美生活过,想当然地以为老外顿顿都是啃面包的。这是无知,这和有些人以为内蒙人就应该顿顿吃羊肉一样愚蠢。 另一个奇葩的观点是,所谓小麦文明。全世界的学术界,我没见过任何书籍、文章、论文,提到所谓小麦文明这个定义。我只知道农耕文明、海洋文明、游牧文明,旧石器时代文明、新石器时代文明,等等。从哪杜撰出一个以某一种农作物冠名的文明?如果真要较真,这个小麦文明,恐怕只有今天的伊朗伊拉克等地才有资格,美国就算是全球第一大小麦产量,也是舶来品。我不知道这个小麦文明的依据是什么?种小麦,种出来了语言?工具?至于所有的现代文明以及那些发明创造,难道是吃小麦吃出来的?这意思牛顿如果不啃点面包,苹果绝对不会砸他脑袋上,爱因斯坦不啃面包写不出相对论是吧? 文明的进步,的确离不开身体素质的提高。遍地食不果腹,文明水准很难有大的提高,这点我同意。可这和吃什么粮食种类,有什么关系?以前穷,没的吃,现在发展了,有的吃,所以,逻辑上讲,你要吹嘘或者炫耀,也应该是吹你天天山珍海味,大鱼大肉才对吧。吃大米饭还是啃馒头,难道还能吃出什么高级感来? 综上,我觉得现代社会扯什么主食差异,已经毫无意义了。主食,也应该回归到它原本正确的定义,即,主食,等于主要的热量来源,仅此而已。要讲营养,必须把一大堆种类都带上,才行,品种越多,越均衡,这才是合理膳食,这才叫文明! 最后,所有那些因为主食习惯不同,而抹黑别人的人,非蠢即坏。最应该注意的,就是那些明明自己心里都明白,非要刻意挑事到处制造争端,这种人,拿不拿工资我不知道,但一定是其心可诛! 而另一些人,我倒宁愿相信,你们是真的蠢,或者说脑部沟回,确实跟普通人不太一样。遇到这种,只好远离。毕竟,你在大街上碰到二傻子,是不可能上前跟他讲道理的。
又是高考 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南京人,1991年高考。那时候全国统一试卷,满分710。我记得通报上说那届江苏考生均分全国第一。30年前,江苏考试厉害是全国的共识,除了江苏,就是浙江,两湖也挺厉害。至于河北,什么衡水,抱歉我们那个年代连听都没听说过。山东,偶有所闻,并不出彩。河南?没啥印象。至于广东,我们甚至缺乏基本概念,所以进了大学,遇到广东籍的,大伙都开玩笑地问,原来广东人也上学念书啊,还以为老广不分老幼都在做买卖挣钱呢。 今天的许多知名网红大学,我是真的不晓得怎么忽然就出名了。比方有一年我去南昌,听当地人说南大,等于南昌大学,当场懵了。 至于北京上海,大家都认可其学校,公认的教育资源优越,不过学生水平嘛,觉得还是次了一点。所以同一张卷子,低20分可以读北航,放在江苏,本科都及其勉强。 忘了说,那会没有什么一本二本,本科就是本科,大专就是大专。不像如今,扩招的一本,出来的孩子的水平,真不如我们那时候一个中专生。 那个时候,大家也没有什么公平不公平的概念,就觉得既然生在江苏,就活该要比别人更努力学才行。 现在天天叫屈,我们都是过来人,知道怎么闹都没用,只能咬牙拼命逼自己的孩子。 虽说,应试的分数不能代表你比别人优秀,但是,无论如何,同一张卷子,一个400分进清华,另一个去三本甚至技校,再有地区差异,这样也是不公平的。 口口声声支援帮扶,需要你发扬风格,问题是,落后地区出来的孩子,分数低一截,挤掉了成绩更好的孩子的机会,日后人家也没回老家,还是持续不断落户发达地区。仔细想想,这究竟是支援,还是吸血呢。时间久了,落后地区人才都给吸光了,这个体制设置的初衷,是不是刚好弄反了。 最后,所谓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我看先把教师收入的地区差异化解决好吧。上海一个中学教师,一年2-30万很轻松,甘肃一个校长一年有没有5万都是问题。如果都一样2-30万,我看会有很多人愿意去落后地区任教。
关于03年江苏大部分区域的收入问题 那个帖子实在让人很无语。 那位楼主有许多概念性错误。 1. 既然讨论的是江苏,那么范围就要限定在江苏。 2. 讲普通百姓收入,要包括各个阶层(暂不讨论高收入群体),不能只讲刚工作的年轻人,难道其它工作已经有年头的人,不用考虑嘛。如果是问当时普通人刚参加工作时的起薪,那就不是这个话题了。 3. 那个年代,薪资结构很多不合理之处,一名普通中学教师实际到手月薪一般只有1000-2000,而一名五星级酒店的服务员,月收入能达到3000。各个部门的公务员收入都不高,以南京为例,平均10年工龄的也就是2000-3000这个区间最多。民工的话,那种散工,确实只有50元一天,但是有正规建筑单位的,还是可以挣到2000元以上的。至于工人,年轻人起薪确实也就1000出头。很多人说那时最低工资标准才5-600,不错,但那是基本工资,算上计时或者计件,2000不一定都能达到,1500是没什么问题的。 4. 不要总拿学徒甚至散装的黑工来举例,如果说中学就辍学进工厂当学徒的,也许每个月老板就只给你发几百块(当然要包吃住),也是有的。但这个不反应绝大部分老百姓真实的收入水平。 5. 再来回忆一下当时的物价。当时手机已经普及,BP已经基本淘汰,普通直板手机价格大多在800-2000之间,基本人手都有。盒饭,以南京为例,基本在5-8元区间,绝对没有2元的盒饭(哪怕你只吃一个素菜),大部分单位的中餐伙食补贴,是每天5元为标准。街边吃一碗面,价格大多在3-5元区间,当时南京最受大众喜爱的中华面馆,一碗大肉面是4元。水饺锅贴,大多1-1.5元一两。普通人买件外套,大多100-200元,衬衫大多几十元上下。 6. 当时的南京,商品房还不多,大部分人靠分房,市区商品房价格,大多在4000元左右,今天的河西在当时还是一片农田,龙江的房价只有3000,浦口和江宁,即便有少量商品房,也就1000元这个级别。 7. 03年非典,南京去上海主要靠大巴,已经有动车,但车次没现在这么多,大巴票价大约60-80元,火车票价最便宜有20几元的(无座过夜那种不算)。 8. 当时最热的网站叫西祠胡同,QQ已经很普及,QQ群聊天就从那时开始流行。手机是有月租费的,充值卡的话,最低是10元每张,固定电话有固话费,市内通话按分钟计费,打去别的城市算长途。普通人每月手机费大多在50元上下,固定电话大多每月50-80元。 9. 那个时候,去小饭馆吃顿饭,四个人的话大约100元,如果饭店上点档次,没有300也是下不来的。 10. 普通百姓月收入,中位数大约2000元,这个和当时江苏统计的全省在职平均工资15000多元也基本吻合。 11. 不到1000元的低收入,有个别,但绝对不是多数。 12. 苏南各市情况差不多,无锡苏州当时收入最高,苏北略低,但也只是略低,并不是人均几百那种差距。 13. 综上,03年江苏各地全部综合起来,平均月收入1500元是靠谱的,绝对不可能人均才4-500,太夸张了。 14. 最后,希望当时已经参加工作的中年人们,来一道回忆。小孩子们是没有发言权的。 顺便,当时我的儿子刚满1岁,那个时候每个月家里伙食开支加上生活必须,三口之家差不多2000-2500,不含住房部分和大件开支,医疗健康和旅游更是比较少的。
究竟哪一个才是华夏的第一面食?如今好多人张口饺子闭口饺子,弄 究竟哪一个才是华夏的第一面食? 如今好多人张口饺子闭口饺子,弄得老外一说起中国人的主食,都以为是饺子。 其实饺子诞生得很晚,多亏了东汉张仲景,才有了所谓扁食,正式命名为饺子,已经是宋代了。而且,直到明清以前,饺子从来不是百姓饭桌上的主食,无论南北。 大家可以自行脑补一下画面,梁山好汉进了酒楼,大马金刀一坐,桌子一拍:“小二,来盘饺子!” 这不纯属搞笑嘛。 饺子真正流行,其实仅仅是最近这几百年的事。所以,别再扯什么“是中国人都吃饺子这种所谓传统”了,因为,这压根不算华夏传统,至少,饺子的源头馄饨,甚至是饺子的大表哥汤圆,按年代悠久来看,都更比饺子有资格来代表华夏。 当然,没人说饺子不好吃,我觉得作为一道美味小吃,简单易做,能全球流行,是一件不错的事。 然而,桥归桥,路归路,如果硬要把饺子沿伸到什么文化上,还非饺子不中国,那么,至少一半中国人不会同意。 一定要选一样面食来代表华夏,我觉得应该是面条。面条的历史当然比饺子悠久,而且不分东南西北,是中国人的地方,也许没有饺子和汤圆,但是一定会有面。 不论麦子做的面,还是大米做的米粉,面这个形式,才真正做到了全民皆吃。 所以,麻烦以后还是换成“中国人都吃面”吧,至少没几个反对的。
我和我的三国 转眼玩这个游戏两年了。看看神诸葛的视频集,一直有打算写点回忆录啥的。 正好,某些原本同一个区同一个团里的人,非要翻旧账,索性就翻一翻吧。 刚进这个游戏什么都不懂,略带些吴国情节,所以选了16区吴国,头两个月一直当单机养成类游戏。后来发现可以加入军团,第一个申请的军团叫冷暴力。结果进去没几天给踢出来了。再然后,发现,原来这个游戏是要花钱的,于是很多东西一阵乱买,在我后来知道可以拉资源以前,一直在商城里买石头、木头、铁和粮食。(现在回想,这是有多**) 又过了一阵,有个军团主动拉我进去,这个军团叫做“紫禁”,那时的团长叫顾璇玑。再以后,我明白了,这个游戏是要一群人合作与另一群人打仗的,并非一个人躲在角落里默默种地,因为你就算不想招惹是非,也会不停地被人打,而且还被打得莫名其妙。 于是,在进入游戏三个月开始,我真正接触到了霸服这个概念。那时,16区的霸服团是蜀国的“蜀汉无双”,尤其以一个叫做孙可惟的为代表。因为他战力最高,大家都打不过他,很多人骂他,以致于后来还搞出什么美人计之类的一地鸡毛,总之,那时的16区,乌烟瘴气。 接下来,紫禁由于团长离去,很多活人跟着去了绝杀,与大唐一道和蜀国作战。那时的大唐,团长叫做白山,大唐也以打不死的小强而著称,几乎每天都在小规模战斗,频繁打城、袭扰。渐渐的,我开始明白,作为弱势一方的流寇团,要提升战力,唯一的办法,就是花钱砸。等我冲到60级主公的时候(那会还没有开70级,也没有兵书战马这些复杂的玩意),已经可以与其它高战抗衡了,忽然,提示说,我们要合区了。 合区前,绝杀和大唐的联军,已经可以正面对抗蜀汉,虽然还不足以确立胜势,但是正面对刚已经没有问题。这个时候,17区的霸服团炎黄找过来,希望与我们联合,共同对付蜀汉,至于原来17区的恩恩怨怨,其实我们一概不知。 第一次合区,抽调绝杀和大唐的主力,与炎黄共同组建了一个新的军团,叫炎黄绝杀。合区第一天,就把蜀汉打得没影了,我还在诧异为何蜀汉人全跑光了,原本17区的诸多矛盾还是显现。作为16区,只有一个敌手就是蜀汉,蜀汉一天之内覆亡,我也很茫然。接下去,就是无休止地与17区的各方敌对混战。应该说,炎黄是比较霸道的,寸土不留,搞得有段时间我也开始膨胀,跟着到处打架,颇有些趾高气扬(此处很有悔意)。 一个月后,我发觉水太深,谁和谁好谁和谁坏,根本搞不清。打仗也就没那么积极了。当时,满屏幕骂战,看得我眼花缭乱(那会还不晓得可以屏蔽),索性一个人默默去守城,当时我守的那个城,叫广汉,我确实独自一人在广汉建了个哨卡,然后丢一队驻防,就开始趴窝了。这一趴就是一个多月。然后,传来了第二次合区的消息。 我们这次要合区的对象是13-15,霸服团叫战无不胜。这个军团和我们打过两次军团战。那个时候的军团战,纯粹靠人堆,还得没日没夜,否则你战力再高,一旦没田种粮,家里没有兵,多高的战力也没用。我就是在那个时候,经常无兵无粮,被两个人爆锤,那种感觉,彷佛穿条裤衩光着膀子空着两手,去对阵全副武装的城管,搞得异常憋屈。而这两个人,一个叫无赦,另一个叫什么什么大爆炸,也就是后来的小芭蚁。 合区前的炎黄绝杀,人员流失严重,许多早期的高战隐退,反倒是包括我在内的绝杀和大唐,才是绝对主力。合区前我还特地安排了一次上海面基,大家把酒言欢。没曾想到,那居然是炎黄的第一次聚会,也是最后一次。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