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lly2003122 shelly2003122
关注数: 6 粉丝数: 11 发帖数: 683 关注贴吧数: 17
昨晚看北昆《续琵琶》的几点感想 整个戏看下来,我的真实感觉是,无一处感动人的地方。其使这戏动人处应该有不少,自己也是想看看历史的悲欢离合什么的才看的。可是怎会如此失望呢? 想想有以下几个原因,也是相同大家一起探讨: 1、唱腔不觉好听。特别注意了下,曲牌和唱腔对应的问题,我知道的曲牌有限,只记得有一段[歩步娇],字数和唱腔都对,但是整体感觉一搬,无感。我认为是词虽然填上了,但是韵不对,所以不美。 2、唱词风格不太统一,给我的感觉是,有的很雅,该部分占30%,有的就有点直白了,没有文采,唱出来也不好听。 3、每出这间衔接有点乱,场面人很多,想讲的东西很多,但说得不很清楚。我认为应该突出主线,比如谁又当天下了,谁又打败了,主角或哪位唱一下,说一句带过就行了,没必要都演出来。比如石小梅老师的《桃花扇》,看完影响很深,有个镜头现在还记得,史可法最后投江自尽时,只有老随从一人,尽是孤寂悲凉之感。可以演主要场景,而且人数不要很多,戏曲就是写意。 4、道具真是画蛇添足。蔡文姬入胡地的坐的车,占了舞台一角,很难看;在《制拍》中的巨型老马,还挺有动感,可真心不美。如果是中国画,这两幅图都很美,画里需要有地点的交待。但这是在舞台上,观众看服装就知道蔡文姬是在大漠了。我总认为戏曲是虚的才美,想象出来的才是最美的,要给观众想象的空间,这非常重要!ps:空中挂衣服,吓死我了,那一段都是遮住眼睛听的,我怕晚上睡不着觉。地上还一人头,太可怕了! 大家注意看中国画,好像从来不这么表达,中国人只有美的东西才画出来,悲伤的都放在心里(只是我的感觉)。油画里面,宗教故事里经常看见人头什么的。 5、主题突出,像第三条说的。我觉得应能够突出: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怕》,就唱个十八拍嘛,也许是失传了?以及《文姬归汉》都应着力表现。还有 《汉书》到底写了什么,应由简单的介绍,蔡文姬是怎么续写的。 就想到这些,这个版本跟以前的版本好像不一样了,没看过以前的版本,如对比着写应该更好。请大家指正。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