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搭墙 鬼搭墙
关注数: 2 粉丝数: 366 发帖数: 2,255 关注贴吧数: 7
★推荐《Adobe Audition2.0 音频玩家宝典》一书! 《Adobe Audition2.0 音频玩家宝典》(随书赠送1CD视频教程和声音素材)☆★☆ 即将由 清华大学出版社 推出!☆★☆【导言】如果您是一位演唱爱好者,或一位音乐制作爱好者,或一位铃声、彩铃的玩家或专业制作员或一位纯粹的喜欢“玩声音”的人,那么,Adobe Audition2.0无疑是您手中的一件“重兵器”。不过,你是否曾在Audition2.0中遇到某些“怪事”,孤立无援?是否觉得网页上的一些Audition2.0教程语言不够规范,知识不够系统,纷繁庞杂,良莠不齐?让你莫衷一是?是否希望Audition2.0发挥出它的更多潜力?或者是否已经爱上了它,想进入Audition操作专家之列?那么,一本这样的书可以让您如愿。----------------【简介】《Adobe Audition2.0音频玩家宝典》面向DIY界、广播界、无线增值界、游戏界、新闻界所有的Adobe Audition 2.0初级、中级、高级学习者和工作者。也可以作为这些行业的相关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相近专业的大中专学生的参考资料。全书共12章,其中:◆第1章为绪论,帮助读者建立起对个人数字音频制作的基本认识;◆第2至6章逐步进阶阐述单轨声音的前期、后期制作,分章节详解其中涉及到的各类实用技能(特别是第5章提供了迄今市面上最详细的Audition 2.0效果器使用技术揭密);◆第7章则是关于单轨音频制作的丰富扩展内容;◆第8至10章介绍如何利用多轨音频制作出更复杂的作品;◆第11章是扩展性质的操作技术专题;◆第12章则可以说是一部关于声音和数字音频的理论讲义,可以帮助初级玩家打好知识基础,让中级用户能够在理论知识方面查漏补缺,更快地理解软件中的一些技术指标和控件用途。全书的最后还有各种附录便于查阅。
[转贴]电子音乐大事记 电子音乐大事记[转贴]【本文来源】http://www.playmtv.com/Get/music/beiwang/20050408173145619.htm-------------------------------------------------------------------------------- 【 1876年 】  1876亚历山大·贝尔发明了可以将声音转化成电子信号的电话。把1876年作为电子音乐元年其实一点都不牵强附会。如果我们到现在都拿着两个中间穿了线的玻璃杯来作远程交流的话,那么电子遇到音乐,将还是遥遥无期的事。 【 1877年 】  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尽管爱迪生的留声机只是由齿轮传动的手摇机械装置,但拿着自己发明的土炮录制的“Mary Had a Little Lamb”还是宣告了机械复制时代的来临。不管听起来是否残忍,电子音乐史本身就是部技术史,没有机器就没有电子音乐 【 1913年 】  意大利未来主义者Luigi Russolo发表了他最著名的“噪音的艺术”宣言。他号召所有未来主义音乐家都用噪音来取代交响乐队乐器声音的限制。要知道那时候连打击乐都属于“噪音”的范畴。【 1939年 】  John Cage写作了他的《想像的风景/第一号》。这首曲子用的是电子音符。尽管John Cage不是纯粹的电子音乐家,但他每次搞搞新意思,现代音乐的发展就往前跨一大步。 【 1949年 】  法国人Pierre Schaeffer利用自己在法国国家广播公司的职位便利创造了他的《为一个孤独者所作的交响乐》。这是第一件具象音乐作品,也是第一个利用磁带的可能性创作的作品。“具象音乐”说穿了就是“剪刀加糨糊”(cut n' paste)的音乐。今天所有搞电子音乐的都遵循这种前卫法则。封Pierre Schaeffer为电子音乐的老祖奶奶绝对贴切。 【 1951年 】  Les Paul的名字对搞摇滚的肯定很熟,电吉他就是这厮发明的。一架电子合成器与电子琴的区别就在于合成器里装了许多块效果器。 【 1956年 】  Stockhausen录制了《Gesang Der Juenglinge》(青年之声)。从此一位电子音乐巨星诞生了,到现在那些做电子音乐的小屁孩还尊他为电子音乐大师,他也无比臭屁地告诉他们:“你们玩的我早在几十年前就全玩过了,你们歇菜吧。” 【 1958年 】  在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上,应建筑师柯布西埃的邀请,法国音乐家Edgard Varese把电子噪音和飞机的声音拼贴在一起,创作出了电子音诗,在柯布西埃设计的菲利普展馆里播放。这可能是最早的ambient音乐,没有人会到处找演奏者在哪,走进建筑便是走进了音乐。 【 1963年 】  具象音乐开始走进大众。BBS电台长篇科幻剧“Dr. Who”,大胆启用具象音乐作配乐,把数百万英国家庭主妇吓得要命。随后整个60年代便是电子音乐入倾流行音乐的小打小闹过程。The Beatles在白色专辑里运用了具象音乐;the Grateful Dead乐队在《Anthem of the Sun》磁带拼贴;Miles Davis和Herbie Hancock也把Stockhausen看作是帮助他们创造fusion爵士的重要影响…… 【 1974年 】  德国乐队Kraftwerk发表了《Autobahn》。这首24分钟的长曲,完全用了电子声音模拟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的一段旅程,成了当年的热门金曲。Kraftwerk最大的贡献是让电子乐彻底与摇滚乐为代表的流行音乐脱离了关系,在音乐分类上独立了出来。 【 1975年 】  Brian Eno遭遇车祸。这绝对是“塞翁失马”的现代诠释。躺在床上无所事事的Brian Eno在雨声与蚊样的竖琴音乐的交响中悟到Ambient的真谛。随后才有了他发气功一样的唱片《Music For Airport》。【 1977年 】  Donna Summer发表了《I Feel Love》这算得上第一支完全用电子乐器制作的流行小调,用来当口水歌也可,用来跳舞也可。Donna Summer在电子音乐的背景上,假装高潮迭起,于是张扬“性即是权利”的Disco音乐便从这首歌开始了。 【 1979年 】  当所有人都开始厌倦朋克的时候,一众欧洲艺术院校出来的青年将Kraftwerk式的电子音乐和流行小调混在一起,便有了Synth-pop(合成器流行曲)。Gary Numan的出现算是这种风格诞生的标志。以后像Human League、Heaven 17、Depeche Mode都算是集大成者。
简论中国音乐的艺术特征 简论中国音乐的艺术特征 文/鬼搭墙 §0 这次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哈农库特选了一首《中国人加罗普》。显然,当年史特劳斯自认为这首乐曲是中国风味的。但我们听到时,却不由为那顶多有些波斯味道的旋律而暗笑。可见,中国音乐的特征是很难由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来模仿的。也就是说,中国音乐的艺术体系有其独立性,或说是相对的"非开放性"。 §1 中国音乐是生长于独特的文化背景上的。它作为艺术,是依附着特定的哲学思维的。 §1.1.1在原始时代,应该说中外的哲学都处在混沌和神秘主义状态。中国哲学的特色确立,是从诸子百家的争鸣和儒家地位的确立开始的。 §1.1.2 儒家对人性的最高要求是达到自然欲望与道德约束的和谐统一。儒家学说认为:"静"是才是人类天生的本性,一切的欲望、情感,都是"动",是可以后天来对人进行感化的。但如果任由"动"来影响"静",就失去了天理与本心。于是"理"就出现了,用来对"动"进行有度的节制。最终达到中和的平衡境界。这也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典型命题。 §1.2 自然,音乐的本原意义在儒家学说中也就得到了与世界其他地区有明显区别的阐释。就把音乐的功能定位于既能表现和张扬人的情感,又引导和陶冶人的情感。最终作为一种"理"的过程,使人格经过感化而臻于完善。音乐的声响在这样的哲学体系里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在最高的人格里,人格本身就是音乐,音乐的声响成了次要的元素。 §1.3 有趣的是,同样在中国影响很深的道家学派,在许多问题上与儒家多有相左之处,但在音乐论题上也有类似的见解。老子曰"大音希(稀)声",庄周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至乐无乐"。 §1.4由此可见,中国音乐是为了寻求"天"、"人"之合,追求万物万念的"一"而存在的。这样的倾向,决定了一种悖论:音乐为自我的消解而发展,音乐的消解便是最高的构成。具体到声响本身,这种悖论所起到的作用,造就了独立的艺术效果。 §2 很多中国音乐都难以用西洋记谱法准确表述,这足以表现其艺术规律的个性。"音无定高"、"节无定拍",构造了一种与外国迥然不同的"旋律"概念。现在我们看到的用五线谱或简谱记录的中国音乐素材,需要靠真实的民族乐感去加以修饰才可能正确理解。如果严格按视唱去办,其结果大抵会十分可笑。 §2.1 中国的"音腔"体现的是音乐对情感的非常细腻的叙述、教化。就我个人认为,这样其实比西方的固定音高体系更接近于人的内心。 §2.2 中国音乐中很常见的自由节拍,在理念上具有更大的随意性,是留给音乐表演者的发挥空间和音乐欣赏者的联想余地。即使是存在有"板"与"眼"的音乐,其单位节拍长度也没有固定标准。同一段音乐中可以变化,各次演奏间也可以不同,全靠音乐审美活动的诸多主观因素和环境因素决定。 §2.3 中国音乐非方整性的甚至是连绵性的句式、曲式结构,构造出一种音乐环境,它不是让欣赏者去急于分析音乐表现的层次,而是希望能令人完全把音乐当作自然的一个"元",静享天然的状态。 §3 当然,中国音乐的艺术特征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任何民族群体和个体所创造传承的音乐,必然具有所经历过的历史发展过程,它们的今天无非也只是其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瞬间。"中国音乐在历史上也曾经引入过许多新的乐器、调式体系、题材等等,只不过由于中国的封建根基过于深厚,这些新元素未能发挥更全面的融合作用。近代以来,特殊的政治历史环境,使得中国音乐艺术的特征受到过度强烈的冲击,中国音乐在艺术哲学的脉络上发生了不小的断档。也许再过几十年,我们就必须重新总结中国音乐的艺术特征。但是,东方特有的"自然即艺术"的关键命题仍将继续起到支撑作用,这也是中国音乐最大的特征概括。 2003年1月2日。参考文献:◎ 曾田力《音乐——生命的沉醉》◎ 肖 鹰《中国音乐美学的背反原则:乐与非乐》◎ 赵志安《民族音乐学历时性研究述见》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