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h870207
cbh870207
关注数: 12
粉丝数: 61
发帖数: 849
关注贴吧数: 32
前沿科技论坛:50年后,机器人有望帮助人类“永生” 一楼喂度娘
人工智能专家称 50年内灵魂能被复制到机器上 一楼喂度娘
对于中国开发的寒武纪神经网络芯片,大家有什么看法吗? 以后会成为新一代的奔腾还是龙芯一样的下场
《奇点临近》作者谈人机大战:不是火星机器入侵 一楼喂度娘
美科学家:人工智能将在2029年超过人类 2016-03-09 11:18:34 稿源:新浪科技 北京时间3月9日上午消息,美国计算机科学家、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预计,人工智能将在2029年比肩或超越人类智能。库兹韦尔认为,电脑到那时将具备情感和个性。他周一晚间在纽约的一次活动上说:“我说电脑达到人类的智能水平时,指的并不是逻辑智能,而是幽默和表达情感的能力。这是人类智能最大的优势。”当天体物理学家尼尔·德格拉斯·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询问他电脑有朝一日是否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库兹韦尔表示,他会换一种说法。 “我们会融合这种智能。”他说。例如,在大脑中嵌入细胞大小的纳米机器人,将我们与互联网相连,就像《黑客帝国》那样让我们可以下载各种技能。我们可以像编辑电脑代码一样编辑基因,从而治愈疾病。 CNNMoney随后向库兹韦尔发问:今后的不平等是否会加剧?超强的脑力和健康是否仅限于富人? “是的,就像手机。”库兹韦尔则回答道,“只有富人能接触这些技术——但也仅限于这些技术并不起作用的时候。” 库兹韦尔还指出,工业界正在为大众消费者完善产品。但科技无疑会越来越便宜。随着电脑厂商不断将电路板上的芯片数量加倍,“IT技术的性能”每年都会翻番。“所有人都可以享受纳米机器人。”他说,“由于价格越来越便宜,这些技术有朝一日将会普及到普通大众。” 即便库兹韦尔认为人工智能可能取代如今的许多工人,但他对人类未来的工作仍然很乐观。但当泰森追问具体是哪些工作时,他却有些犯难。毕竟1910年的人不可能预测到今天的电脑芯片设计师和网页开发者这样的工作。 库兹韦尔还认为,大脑中的纳米机器人将创造新的感受。现在的人可以通过听音乐来取悦耳朵,还可以通过吃美食来刺激味蕾,但他认为今后还可以为其他感官创造艺术和仪式感。 在被问及“苹果叫板FBI”一事引发的隐私担忧时,库兹韦尔认为不必担忧,“加密技术始终领先于解密技术。”
首个完全批准的干细胞治疗产品Temcell将在日本上市销售 一楼给度
研究人员利用童话给机器人灌输道德观 一楼喂度娘
挑战谷歌!小型初创公司正开发量子计算芯片 一楼喂度娘
奇点撞生命:人类永生真的是好事? 一楼喂度娘
延续摩尔定律: 新型超平面锡氧半导体材料有望让芯片提速百倍 一楼喂度娘
新3D打印机可“产出”器官、组织和骨骼 一楼喂度娘
新3D打印机可“产出”器官、组织和骨骼 一楼喂度娘
做个调查 假设到了2050年出现了数字化永生技术(超脸骇客那种),吧友们面前会出现3种选择,如果一定要选的话,大家会选哪种? 1.意识复制 2.人体冷冻 3.回归虚无
讨论:本人觉得30年后人工智能发展有很大可能出现的一种情景 假如30年后人工智能算法没有重大突破(还是目前的深度学习、涌现算法等,但小改进还是有的),但硬件仍根据摩尔定律发展,到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 出现这种假设是因为我总结了一下发现大部分就在人工智能第一线奋斗的科学家都认为目前大部分人都高估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出现像80年代末的停滞期的可能性不小
凯文·凯利新书《必然》电子版 一楼喂度娘
机器人可用婴儿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 环球网 佚名 2015年12月28日 [摘要]目前,美国的一个科学小组通过模仿儿童的学习方式,教机器人如何与周围的事物互动。 据美国财经新闻网站Quartz 12月9日报道,目前一个科学小组通过模仿孩子们学习周围事物的方式,教机器人如何与周围的事物互动。 工程师和研究人员给机器人布置新任务的过程,包括用特定的方式给机器人进行编码来精确位置,或者用手移动机器人,并让它记住这个动作,以便稍后进行复制。但这个过程与婴儿的学习过程截然相反。 因此,华盛顿大学计算机专家和心理学家研究儿童的发展,来探索如何通过编程来教机器人模拟婴儿的学习过程。研究人员调整了机器人的学习方式。机器人没有严格地按照编好的动作程序,而是探究在面临新任务时不同的策略是如何运作的,并且建立了一个基于概率的世界运作模式。 该研究小组把重点放在两个很像孩子动作的行为上:一是人们看哪就看哪,好像会有有趣的事情发生一样;二是在桌面上把玩玩具。 科学家让机器人观察人们清理桌子上物品的过程,并让它进行模仿。机器人就用它新学到的世界运作模式移动桌上的食物,但有时候它能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任务,而不是盲目地复制人们的动作。 这两个过程对于有婴儿的父母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并且这就是机器人研究的重点。华盛顿大学的这个机器人,就像婴儿一样,正在开始学习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但这种学习方法将来可以让机器人更快地学习更复杂的事情,如熨衣服或打扫卫生。
Google量子计算梦:10年后机器学习全部量子化 机器之心2015年12月21日 [摘要]Google面临的竞争对手不仅有来自D-Wave的进展,还有微软与IBM。 上周,谷歌(微博)宣布他们的量子计算机比传统计算机快上1亿倍,有人欢呼雀跃,有人提出质疑。让我们来看看背后的故事吧,看看物理学家John Martinis如何帮谷歌实现炙手可热的量子计算之梦。他或许正手握着量子计算的圣杯。本文选自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John Martinis用老花镜腿指向几年后即将造出新型计算机的地方,这种新型计算机将拥有超乎想象的计算能力。那是一个圆柱形的槽,约1.5英寸宽,位于一个半身雕塑大小的结构底部,这个结构由各种圆盘、块状物、电线、铜和金堆叠而成。今年秋天,在我拜访他的前一天,他在这个圆槽中装载了一个实验性的超导芯片,上面蚀刻着一个微缩的Google logo,并把这个装置降温到绝对零度以上1/100℃。为了庆祝测试机器的第一天,Martinis和同事们在一家自酿啤酒馆举办了一个他所谓的“小聚会”,这些同事都来自于Google在加州圣塔芭芭拉新购置的实验室。 如果Martinis的团队真的造出他们追寻的神奇计算机,必将引发一场盛大的庆祝。与之相比,这场小聚会实在太寒碜。因为,这台计算机将能驾驭量子力学在极端环境(例如超冷芯片)中涌现的奇妙性质。它能让Google的程序员在一杯咖啡的休息时间内解决一个现有超级计算机需要几百万年才能解决的问题。Google在普通计算机上开发来驾驶汽车或回答问题的软件也将变得更加智能。而Google及其母公司(Alphabet)内部冒出的那些更加前沿的想法(例如救灾机器人或以人类水平对话的软件)可能将变成现实。 前人已经奠定了量子计算的理论基础。物理学家们已经能够造出未来的量子计算机赖以存在的基本计算单元,也就是量子比特(qubit)。他们甚至能操控量子比特,使它们聚集成小型的组群。但是,他们还不能造出一台完全运转、实际有用的量子计算机。 Martinis是该领域内的顶尖专家——他在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研究团队已经验证了某些最可靠的量子比特,并能让它们运行一些量子计算机运转所需的代码。2014年7月,他对Google说,只要有足够的支持,他团队的技术就能迅速达到成熟。Google被说服了,并聘用了他。他的新Google实验室建立并运作起来,Martinis认为,他能够在两三年内造出一台小而可用的量子计算机。他说,“我们常对彼此说,我们正处在孕育量子计算机产业的过程中。” Google和量子计算就像算法天堂中的一场角逐。常有人说,Google对数据有着贪得无厌的饥渴。但Google对量子计算的战略却比饥渴更加热切和上瘾——他们想从数据中汲取信息,甚至从中创造出智能。Google这家公司成立的初衷是商业化一款排名网页的算法,它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是售卖和定位广告。而最近,Google投入大笔资金来研发人工智能(AI)软件,这些软件能够学习和理解语言或图像、进行基本的推理以及在拥堵路段驾驶汽车——这些任务对传统计算机十分困难,但对量子计算机来说却是小菜一碟。Google的CEO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最近对投资人说:“机器学习这一具有变革意义的核心技术将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我们做所有事情的方式。”Martinis的新量子产业的首要任务就是证明这一点。
我平时上的专门看科技发展消息的网站挂了。 吧友们有没有什么好的网站推荐?
谷歌:量子计算机运行速度比传统计算机快1亿倍 2015-12-9 10:06:25来源:凤凰科技作者:-责编:弥尘 北京时间12月9日消息,据科技网站VentureBeat报道,谷歌量子人工智能实验室今天宣布,在两项测试中,D-Wave 2X量子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比在传统计算机芯片上运行的模拟装置快1亿倍。D-Wave 2X是由谷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美国大学太空研究协会联合创建的量子人工智能实验室装备的一台量子计算机。 谷歌工程技术主管哈特马特·纳文(Hartmut Neven)今天在博文中讨论了测试结果,“我们发现,在解决涉及近1000个二元变量的问题时,量子计算机的表现远超过传统计算机,速度是后者的逾1亿倍。我们还将D-Wave 2X与Quantum Monte Carlo算法进行了比较,有时前者运行速度是后者的1亿倍。Quantum Monte Carlo能模拟量子计算机的运行,但它本身在传统芯片上运行。” 量子计算机厂商D-Wave首席执行官弗恩·布朗耐尔(Vern Brownell)对此非常高兴。毋庸置疑,量子计算机运行速度比传统芯片快1亿倍显然是个了不起的成绩,有助于D-Wave吸引更多客户。 谷歌有自己的量子计算硬件实验室,不过其量子计算硬件项目尚处于早期阶段。谷歌硬件项目负责人约翰·马丁尼斯(John Martinis)表示,“我要说的是,生产量子计算机真的很困难,因此,我们首先想让它能正常运行,而不考虑其成本、大小或其他因素。” 量子计算机的商业应用可能不会一蹴而就,但它最终能提高图像识别等一些任务的速度。量子计算机还能用于传统任务,例如数据清洗。美国大学太空研究协会先进计算科学研究院主任大卫·贝尔(David Bell)说,量子计算的高速度还能用于改进规划和调度以及空中交通管理。
NCSU液态金属纳米机器人新技术有望成"癌症终结者" 来自:机器人 2015年12月03日 攻克癌症一直以来是医学界和科学界投入精力和财物最大的研究课题之一。使用能够在血液和微粒间流动的纳米机器人技术携带药物 "消灭"病变细胞成为最有成功希望的方式,但是长久以来一直没有实质上的突破。最近一项由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NCSU)研究人员开发的新技术可能真正成为癌症 终结者,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用新型液态金属技术制成的纳米机器人"纳米终结者(Nano-Terminators)"。这种机器人能够有效地携带药物,精准地吸附并杀死癌变细胞。 由生物学工程项目助理教授顾臻(Zhen Gu)领导的美国北卡大学研究人员采用的液态金属为镓铟合金,他们对该材料的应用研究已经颇有成效。他们曾经使用镓铟合金和水制作出了液态可变形机器人。 "纳米终结者"由液态金属与高分子聚合物配体混合而成 在把液态金属应用至对抗癌症方面,NCSU研究小组使用了由镓铟合金与两种高分子聚合物配体(Polymeric ligands)混合制成的溶液,对该溶液实施超声波处理。液态金属就分散成细小的液珠,每粒液珠直径约为100纳米。 在液珠分开后,聚合物配体将会紧紧吸附至液珠表面,同时一层氧化表皮也开始形成。这种混合物有不会融合至更大粒子的特性。 随后将常用化学抗肿瘤药阿霉素(Doxorubicin)混合至溶液当中,一种聚合物配体会开始将吸收此药物并将其包裹在其中,而另一种聚合物配体的能够活跃地定向吸附肿瘤癌变细胞,并将受体细胞绑定至其表面,高效准确地消灭癌症细胞。 小鼠实验新技术抗癌成效显著 将扩大实验规模 在对小鼠的实验中,研究团队将"纳米终结者"注入小鼠血液。可以看到许多癌症细胞被纳米液珠吸收,由于这些细胞的酸性很高,令液珠的氧化表皮破裂,释放出包含着阿霉素的聚合物配体,癌症细胞被药物彻底瓦解。研究团队报告称,相比仅使用阿霉素进行化疗,这种新技术在抑制卵巢癌生长上拥有"相当显著的更佳效果"(significantly more effective)。 此外,液态金属溶解时释放出的镓离子对进一步提高抗癌药物的药效也有帮助。研究小组在实验后对小鼠进行90天的跟踪后报告,这种材料可生物降解,并没有任何造成中毒的迹象。团队正计划进行更大规模的动物实验,最终有望推广至临床试验。 这项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自然-通讯》期刊。
我来泼冷水: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项目至少延期六年 来自:cnbeta 2015年11月20日 位于法国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项目(ITER)完成日期将至少比原定计划延期六年。ITER是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合作开发的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目前正在法国的Cadarache建造,去年项目完成日期已经 从原计划的2016年延期到了2019年,如今再次延期到2025年,ITER管理方要求资助国增加拨款。
纳米潜艇由分子马达驱动 来自:cnbeta 2015年11月18日 莱斯大学研究人员已经取得了纳米技术方面重大突破,可能有一天会毫不夸张地改变世界。研究团队已经创造了微观尺寸的纳米潜水艇,由分子马达驱动,紫外线提供能量,以用前所未见的速度在溶液当中前进。 目前,该技术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这些纳米潜水艇搭载的"分子马达"最终可能是近代历史上最重要的科学突破之一。 赖斯大学研发的纳米级潜艇仅仅由一个分子,244原子组成。他们的紫外线光动力发动机每秒转速超过100万转,尾状推进器推动潜艇以每秒18纳米的速度前进,即每秒不到1英寸的速度,考虑到微观尺寸,这的确是一个惊人的速度,这是有史以来在溶液中移动最快的分子。 据科学家表示,他们的研究证明,这些独特的分子马达足够强大到在相同分子组成的溶液当中推动纳米潜艇前进, 这类似于一个人穿过篮球场过程当中有1000人同时扔篮球砸中这个人。 该马达运作更像是一个细菌的鞭毛,分四步完成每一次驱动过程。驱动过程包括光激发,双键保存转子身体变成单键,允许其旋转四分之一。由于马达试图返回到较低的能态,就跳转到相邻原子完成另一个四分之一圈旋转。重复该过程,就可以驱动纳米潜艇前进。 该项研究为人体血液提供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前进了一大步。药品可以通过这些纳米潜水艇发送至血液或器官当中的特定细胞。
首位转基因人或在两年后出现 将与病毒结合 来自:cnbeta 2015年11月15日 美国一家医疗公司近日表示,到2017年,通过修改基因的方法,可以帮助治疗人类的眼部疾病。如果该预想实现,意味着两年内将出现人类历史上首位转基因 人。该公司名叫埃迪塔医药,致力于通过修改基因帮助病人治疗先天性黑朦。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卡特琳·博斯利近日在美国麻省剑桥市参加会议时表示,有信心通过 名叫"Crispr"的最新转基因技术,帮助患者治疗先天性黑朦。博斯利说:"感觉有点快,但我们是在以科学允许的速度前进。" 如果博斯利的设想实现,这将是转基因科技首次在人类身上使用。不过,美国目前禁止修改人类基因,所以该公司将需要卫生部门的特别许可才能如愿。 "Crispr"是一种自然的细菌自我防卫体系。细菌在自身的基因中携带了病毒的遗传密码,并且以此识别从外部靠近的病毒,从而生成催化剂,驱逐病毒的遗传密码。从学术期刊《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上发表的文章来看,埃迪塔医药打算以此为基础,向病人眼中注射一定剂量的病毒,让病毒摧毁CEP290基因当中大约1000个有缺陷的遗传密码。 肯特大学的达伦·格里芬教授表示,这项技术给病人带来福音,"令人兴奋"。 不过,"Crispr"技术颇受争议,因为它将永久性地改变人类的基因,并且会世代相传下去,将来可能会出现意料不到的后果。有基因专家表示,在两年内就实现如此大的突破,有点操之过急。英国"基因联盟"组织的阿拉斯泰尔·肯特说:"这看起来非常不成熟。尽管如此,Crispr还是一项令人极度兴奋的技术,毫无疑问拥有巨大潜力。"
全球首台3D生物血管打印机问世器官或可再造 当3D打印技术最初问世的时候,人们对它的期许更多在于工业生产领域。而现在,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它开始彰显出更高的利用价值——在生物医疗领域大显神通。 一家中国企业近日在全球3D生物打印领域崭露头角。10月25日,蓝光发展(股票代码:600466.SH)旗下全资子公司——四川蓝光英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光英诺”)在成都召开发布会,宣布公司旗下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且列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的3D生物打印血管项目获得重大突破,蓝光英诺发明的全球首创3D生物血管打印机成功问世。这标志着,蓝光英诺利用干细胞为核心的3D生物打印技术体系已经完备,器官再造在未来将成为可能。 3D生物打印令器官再造成可能 作为国内3D医疗打印行业的标杆企业之一,四川蓝光英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蓝光英诺”)在其负责科研攻关的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首个3D打印生物打印血管项目中获得重大突破。 “3D生物打印血管这项发明的突破性意义在于,蓝光英诺利用干细胞为核心的3D生物打印技术体系已经完备。其中包括医疗影像云平台、生物墨汁、3D生物打印机和打印后处理系统四大核心技术体系。有了这套技术体系,使得器官再造在未来成为可能。”发布会上,四川蓝光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铿介绍说,一年多以前,由蓝光英诺参与研发的3D生物打印血管项目入围“国家863计划”,科研时间为期三年,但蓝光英诺仅仅用了一年半就提前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 据悉,不同于市面上现有的产品,3D生物血管打印机可以打印出血管独有的中空结构和多层不同种类细胞,这在全球也是首创。在发布会上,3D生物血管打印机的特性也被一一展示:全球首个3D生物打印空间旋转平台、精确协同工作的双喷头打印技术、可视化的互动打印操作系统、喷头及环境控制系统……血管打印的流程也被完整呈现出来。 “构建任何器官,必不可少的元素便是给器官输送养分的血管,配合蓝光英诺的‘生物砖’技术,依靠云平台的数据模型支撑,我们借助3D生物血管打印机成功地实现了血管再生。这是构建一切人造生物活性器官的基础,蓝光英诺在实现器官再造的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生物医学3D打印理事会执行主席、蓝光英诺首席科学家康裕建在发布会现场介绍说。 康裕建说,3D生物打印的核心技术是生物砖(Biosynsphere),即一种新型的精准的具有仿生功能的干细胞培养体系。它是以含种子细胞(干细胞、 已分化细胞等)、生长因子和营养成分等组成的“生物墨汁”,结合其他材料层层打印出产品,经打印后培育处理,形成有生理功能的组织结构。 “3D生物打印,截然不同于工业3D打印,两者根本性的区别在于活性。即3D生物打印是打印出含有细胞成分并具有生物学活性的产品。”蓝光英诺董事长任东川说,“以生物砖技术为核心的3D生物打印将在基础研究(3D细胞培养,胚胎学研究、细胞疾病模型)、临床应用(细胞治疗、诱导组织再生、诱导血管再生)、产业化应用(用药预测、损伤修复、再生医学、修复、替代病变组织和器官)等领域发挥突破性作用”。尤其是那些渴望创新性思维的医学机构,是蓝光英诺首选的合作目标。 “以药物研发为例,人体环境是三维空间,但以往的体外细胞研究是基于二维空间的平面实验,得到的结果很难真实反映人体真实情况,由此带来治病机制和药物研究的结果最终难以用于临床,从而限制了药物的开发范畴。”康裕建说,“3D生物打印技术能实现这样的研究突破。我们愿和那些渴望突破研发瓶颈的机构合作, 助力他们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和发展。因为3D生物打印和生物砖直接取自人体干细胞,其生理和病理状态以及对药物的反应都最接近于人体,远远优于现有的二维细胞培养和动物实验。因此对新药研发、药敏筛查、药物毒性和安全性检测等诸多方面都可能优于现有的研究和检测系统,其结果也更加仿生、精准、安全、有效。”
德国"人造太阳"核聚变反应堆进入点火倒计时 [摘要]德国科学家研发的Wendelstein 7 x核聚变堆预计在11月正式启动,核聚变堆能够运行30分钟的超热等离子体,加热等效温度为1.5亿摄氏度。 腾讯科学讯2015-10-28 据国外媒体报道,德国科学家研发的Wendelstein 7 x核聚变堆目前第一次被打开,科学家认为这个装置将使用可控核聚变。德国还有另一种核聚变装置,即常见的环形托卡马克反应堆,相比而言,Wendelstein 7 x核聚变堆更安全、更高效,目前该装置正在等待监管部门批准,预计在11月正式启动。德国科学家准备启动的核聚变堆能够运行30分钟的超热等离子体,研究人员声称该装置有助于实现核聚变能量的可控使用,实验室位于德国格赖夫斯瓦尔德。 Wendelstein 7 x核聚变堆使用两种氢原子实现反应,分别为氘和氚,注入气体密封装置内。点火后可强大的等离子体,释放出大量的能量。科学家估计加热等效温度达到1.5亿摄氏度,利用强磁场让高温等离子体远离腔壁,周围是超导线圈,能够形成磁场约束等离子体的行为,同时科学家利用电流在驱动等离子体。当氘和氚原子核融合后,可形成大量的能量,整个核聚变装置类似一个甜甜圈。 最常见的核聚变对为托卡马克反应堆,中空的金属腔型结构,加热等效温度为1.5亿摄氏度。托卡马克装置设计存在一些安全风险,比如磁场可能存在干扰,如果中断释放的强大磁力可摧毁反应堆。因此德国科学家利用更先进的Wendelstein 7 x核聚变堆实现聚变,研究人员大卫-安德森认为Wendelstein 7 x核聚变堆会让全世界瞩目,对于托卡马克装置的科学家而言,更先进的Wendelstein 7 x核聚变堆显然会令人眼前一亮。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科学家认为Wendelstein 7 x核聚变堆是一种更实际的选择,可以克服托卡马克反应堆的安全问题。在托卡马克反应堆中,用两套磁铁用于控制等离子体,外部设置了真空室,内部为变压区驱动电路的等离子体,在会导致强磁场在中心位于比周围更强,一旦等离子体移动外空腔外围,就可能发生崩溃。Wendelstein 7 x核聚变堆没有这个问题,随着超级计算机和新材料的使用,可控核聚变在本世纪将变成现实。
哈佛突破性研究可能会迎来光计算时代 来自:科学探索 2015年10月23日 目前我们的电脑芯片依靠电力来操作,让未来电脑性能显著提升的方式之一,就是让光来取代目前的那些电脉冲。光速比铜线或甚至碳纳米管中的电脉冲速度要快得多。但是在光计算和光电脑问世之前,科学家必须找到让光线在纳米尺寸更易操控的方法,现在,哈佛大学的科学家认为他们可能已经找到了适合的方法。 哈佛大学约翰·保尔森工程与应用学院的研究人员设计了第一种片上材料,具有零折射率。光相位变化速度可以无限快。这种材料由埃里克马祖尔实验室开发,将硅柱嵌入在聚合物基质中,外面包覆金膜。 埃里克马祖尔表示,该材料使研究人员能够从宏观尺度到纳米级弯曲,扭转和减少光束的直径。在具有零折射率的材料当中,光不再以波的形式前进,也没有相位提前。 这种缺乏相位的材料,让光线以无限长的波长运行,允许光线被人为操纵,而不会失去能量。科学家认为,在一个芯片上使用零折射率的材料,在量子计算的世界具有显著应用前景。
拿自己做人体实验!美生物技术公司CEO用基因疗法“逆转”衰老 使用基因疗法对一个人的DNA进行永久修饰能减缓衰老吗?一名西雅图的女性称,她已经开始尝试这件事情了。据MIT Technology Review网站报道,一名美国生物技术公司的CEO宣称,她将成为全球首个接受基因治疗“逆转”衰老的人。 Elizabeth Parrish,BioViva公司的CEO,44岁。据称,上个月,她在一个秘密的地方(美国以外的国家)接受了基因治疗,她的第一步计划是开发对抗年老引发的疾病相关的疗法,包括阿尔茨海默氏症、肌肉损失等。 MIT网站称,他们一直在试图验证Parrish声明的准确性,尤其是她是如何获得基因治疗的。虽然最终很多细节无法证实,但是她公司一些相关人士表示,她的治疗过程于9月15日在哥伦比亚进行。Parrish在一个采访中说,她选择避开FDA在海外进行这项试验。FDA的试验昂贵,且衰老普遍不被认为是一种疾病。 MIT网站还称该试验可能是医疗骗局,也可能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即人们不再只用基因治疗疾病,也开始用于逆转衰老。此外,试验也引发了道德问题(即,这种疗法如何这么快的在人体进行检测)和监管质疑。 Parrish的言论引发了BioViva科学顾问委员会的一场混乱。值得注意的是,BioViva列出的科学顾问中包括了哈佛医学院“遗传学大牛”George Church。Church自己网站列出的约一百家合作公司中也包括BioViva。Church说,他不同意躲避监管机构;但是他发现Parrish的声明可能是真的。他补充道:“他实验室中的学生能够在几天内准备好用于动物实验的基因治疗。” Parrish说,她通过与一家商业实验室合作,接受了两种类型的基因疗法。一种方法是向肌肉中注射了gene follistatin(卵泡抑素);动物实验室证明,follistatin能够增加肌肉质量。另一种方法是静脉注射了包含能够产生端粒酶的遗传物质的病毒。 BioViva的灵感可能是依据主流实验室发表的研究成果。一位西班牙的科学家在2012年的一项研究中证明,端粒酶基因疗法可以延长老鼠的寿命高达20%。另外一种疗法的思路与用follistatin基因疗法治疗肌肉萎缩特别相似。 Parrish说,她进行这项试验并没有寻求任何人的批准。在美国,医学研究通常需要通过董事会包括医学伦理专家的批准。“我们公司有自己的道德。创造新的产业和疗法,我当然不会去询问别人的许可。” 尽管Parrish缺乏医学专业知识,但是她在找合作伙伴方面非常擅长。Michael Fossell,企业家、医生,最近创立了他的基因治疗公司Telocyte。公司主要致力于研究端粒酶来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他说:“对她说‘不’实在很难。”不过,Fossell也表示,即便Parrish以某种方式成功地减缓了衰老也没有什么影响。“但问题在于,没有人会相信他们。”
科学家发现临近恒星有外星文明"戴森球"迹象 来自:科学探索 2015年10月16日 科学家在一临近恒星系统中发现了奇怪的亮度波动现象,这可能是我们发现的外星人星际能源工程的证据. KIC 8462852恒星系统距离我们1480光年,这个距离其实不算太远,但我们目前的技术仍然无法抵达 腾讯太空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KIC 8462852恒星系统位于1480光年之外,科学家在该系统中发现了奇怪的现象,一系列奇异的光波动现象无法用现有的理论进行解释,因此有理论指出,这可能是我们发现的外星人星际工程的证据。根据这个理论,当有一个巨大的物体通过恒星前方时,会导致恒星亮度发生微弱的改变,该方法也被用于发现系外行星,不过这次我们发现了不寻常的现象。暗示这可能是一个外星轨道建筑,运行在恒星周围的轨道上(即所谓"戴森球")。 KIC 8462852恒星系统距离我们1480光年,这个距离其实不算太远,但我们目前的技术仍然无法抵达。开普勒望远镜从2009年开始就持续对目标恒星进行监视,寻找微弱的亮等变化,以此发现系外行星。这次公布的数据中,科学家发现了奇怪的地方,显然这不是一颗行星,恒星光信号波动的现象暗示有一个较大的物体通过了恒星盘面,有可能是外星人的能量站,或者说是超级油井。 从图中可以看出,一系列的光波动目前仍然无法解释,耶鲁大学科学家Tabetha Boyajian指出,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恒星信号,以为是探测器出现错误。但是检查之后,也没有发现问题,因此这个信号可能是真实的。如果这颗恒星被外星人利用,那么其周围会布满各种轨道建筑,以最大限度汲取光能。这就会导致恒星亮度发生改变,下降到原来20%的水平。该现象发现于2011年,每次活动呈现周期性,大约5至80天,这段光变曲线与其他恒星有所差别。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搜寻地外文明研究所等机构也在推进地外文明搜寻,目前科学家建议我们应该寻找恒星周围的人造建筑。因为高级文明需要使用大量的能量,恒星上取之不尽的能量是可开采的。如果某个恒星系统被先进的外星文明殖民,那么会产生大量的中红外波长信号,由此可发现外星文明。
微软实验室预计可工作的量子计算机10年内出现 来自:cnbeta 2015年10月16日 量子加速计算出现的速度可能超过我们预期。根据微软量子实验室工作人员预测,可工作的量子器件将在未来10年之内出现。 他们表示,量子系统控制的最新改进,让十年之内最终建立一个可工作的量子计算机变成现实。微软量子实验室工作人员撰写的一篇论文介绍了如何将量子算法和传统计算结合,可以用来分析对于传统计算方法而言过于庞大和复杂的电子结构。 微软这篇论文现在看来尤为重要,因为一些研究人员一直怀疑类似于谷歌量子实验室研发的D-Wave等现有的量子结构在计算上的可行性。本论文的作者也是去年六月公布一份文件的作者之一,这份文件研究了D- Wave 2,并没有发现任何比传统的大型机架构更具计算优势的证据。 但是,新的研究表明,量子计算仍然可以在其目前的,不完美的形式当中产生效益。与传统架构结合,可以解决许多阻碍量子计算机的问题,使量子结构已成为高科技公司之间的军备竞赛,微软对旗下Station Q小组进行了大量资金投入,谷歌和NASA合作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与美国航天局联合研发D-Wave量子结构,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也在进行类似研究。 今年早些时候,谷歌人工智能实验室安装了第一台D- Wave 2电脑,其中链接了超过1000个量子位,工作环境温度只比绝对零度高出15毫开尔文.
谷歌高管:机器人植入大脑将让我们成神 本文再次用于活跃气氛
谷歌与量子计算机开发商D-Wave合作 推进量子计算研究 来自:cnbeta 2015年09月29日 谷歌、美国宇航局(NASA)以及美国大学太空研究协会(USRA)与量子计算机开发商D-Wave签署了一份商业协议,在7年时间内能够获得D-Wave开发的最新量子处理器。该交易基于各方在2013年5月达成的一份硬件协议。谷歌也在自主运营一个并行量子硬件研究项目,该公司希望确保自己能够在下一个计算时代中发挥影响力。 D-Wave正在开发的计算技术据称利用了部分亚原子粒子的独特性能,有可能会显著提升计算速度。
纯光型非易失性存储器为打造更快更高效的计算机铺平了道路 来自:cnbeta 2015年09月28日 来自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和明斯特(Münster)、牛津(Oxford)、埃克塞特(Exeter)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打造出了一款全新的非易失性光存储器。这项成果借助了创新的相变材料来储存信息,由于突破了现有的光电信号互转的瓶颈,因此新设备能够显著提升处理速度。未来某一天,光学微处理器或成为量子计算机系统的基础,在实际应用中实现高速高效的光信息交换。 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了一种全新的永久式光存储器,能够大幅提升信息的处理速度。 显然,为了让这种效率称为现实,就必须用纯光学通路的信息存储和交互来避免"冯·诺依曼瓶颈"--在当前的计算机体系中,设备将大多数时间都耗费在了在存储设备和中央处理器之间来回搬动数据这件事上。 为了克服这一难关, 研究人员们首次打造出了永久式的纯光存储器。牛津大学Harish Bhaskaran教授说到:"这种存储器不仅兼容传统光纤数据传输,也支持最新的处理器"。 研究人员指出,新式存储器可以在断电情况下,将数据保持数十年。设备的核心是相变材料,根据原子排布的不同,它就可以改变自身的光学性质。 在本次研究中,团队使用了非晶态合金GST*(Ge2Sb2Te5),它可以在常规的水晶态和非晶态之间进行转换--在纳米(十亿分之一米)尺度上,它可以在多层存储器上容纳大量比特(bits)的信息、甚至以多重状态进行存储(并非简单的二进制0或1)或在存储器之中执行自动方程--所花的时间却都非常之短。 带领这支团队的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教授Wolfram Pernice表示:"光学比特能够以GHz的频率写入,因此全光学内存数据存储的速度可以极快"。 存储数据的时候,内存材料会通过超短光脉冲从晶体变为非晶态。擦除数据的时候,该材料又会通过相同的光脉冲从非晶态变回晶态。从已存储区域读取数据的时候,也只需一系列微弱的光脉冲。 研究人员认为,结合全光学连接和纯光学片上存储设备,未来有一天将大大提高计算机的性能,同时降低光电信号互转时所消耗的能源。 这项研究已经发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杂志上。
西伯利亚发现超级细菌,或助人类长生不老 来自:科学探索 2015年09月22日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在西伯利亚冻土中发现了一种超级细菌,最新的研究显示,超级细菌能够促进人类的寿命延长和强化免疫系统,如果它能够为人类服务,或许能够让我们长生不老。超级细菌发现的时间为2009年,位于俄罗斯雅库特地区,俄罗斯科学家称它的历史可能达到350万年,它们此前一直被禁锢在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层中,如今我们将超级细菌复活,希望它有利于人类的发展,提高人类寿命。 俄罗斯科学家对超级细菌进行了研究,通过一系列的小鼠实验、果蝇和农作物测试,发现其能够表现出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在人类血液细胞反应中,能够延长细胞的寿命。因此科学家认为未来这株超级细菌可为人类做出贡献,延长人类细胞的寿命,或许这才是人类长寿的秘诀。俄罗斯科学中心首席研究员谢尔盖-彼得罗夫教授认为,在所有的测试实验中,参与测试的芽孢杆菌获得了有利的刺激,可增强其免疫系统,表现出较好的经济能力。在人类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测试中,也表现出比较乐观的一面。 来自莫斯科国立大学的科学家在2009年发现,其来自一种已经灭绝的猛犸象冻土区,这片冻土也是西伯利亚最大的古老冻土层之一,其中保留着许多古老的细菌。科学家认为我们进行了许多小鼠和果蝇实验,观察到一系列的持续性积极影响,在长寿和生育能力方面,有着极强的表现能力。不过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了解其中的机制是什么,只知道它能够促进细胞发育,下一步将研究其促进机制,这个研究有利于我们扩大对超级细菌的理解。 流行病学专家维克多博士认为,细菌之所以能够表现出极强的积极因素,它可能产生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对生命体而言这是非常必要的,一些老鼠甚至表现出极强的生育能力,或许这是长生不老药的秘方之一。科学家也指出,在西伯利亚冻土层中发现的超级细菌也可以分解石油,可以培养成清理溢油事故的细菌,为人类服务。
3D碳纳米管计算机芯片问世 来自:科学探索 2015年09月22日 碳纳米管使存储器和处理器能采用三维方式堆叠在一起,从而大幅提高了芯片的运行速度。 美国研究人员表示,他们使用碳纳米管替代硅为原料,让存储器和处理器采用三维方式堆叠在一起,降低了数据在两者之间的时间,从而大幅提高了计算机芯片的处理速度,运用此方法研制出的3D芯片的运行速度有可能达到目前芯片的1000倍。 研究人员之一、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学博士候选人马克斯·夏拉克尔解释道,阻碍计算机运行速度的"拦路虎"在于,数据在处理器和存储器之间来回切换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能量。然而,解决这个问题非常需要技巧。存储器和中央处理器(CPU)不能放在同一块晶圆上,因为硅基晶圆必须被加热到1000摄氏度左右;而硬件中的很多金属原件在此高温下就被融化了。 为此,夏拉克尔和导师萨布哈斯·米特拉等人将目光投向了碳纳米管。夏拉克尔说,碳纳米管具有重量轻、六边形结构连接完美的特点,能在低温下处理,与传统晶体管相比,其体积更小,传导性更强,并能支持快速开关,因此其性能和能耗表现远远好于传统硅材料。 但利用碳纳米管制造芯片并非易事。首先,碳纳米管的生长方式非常不好控制;其次,存在的少量金属性碳纳米管会损害整个芯片的性能。研究人员想方设法解决了这些问题,并于2013年制造出全球首台碳纳米管计算机。然而,这台计算机既慢又笨重,且只有几个晶体管。 现在,研究人员更进了一步,研发了一种让存储器和晶体管层层堆积的方法,新的3D设计方法大幅降低了数据在晶体管和存储器之间来回的"通勤"时间,新结构的计算速度为现有芯片的1000倍。而且,该研究团队还利用芯片新架构,研制出了多个传感器晶圆,可用于探测红外线、特定化学物质等。接下来,他们打算对这套系统进行升级,制造更大更复杂的芯片。
纳米级微型制造技术新突破:3D打印血管 来自:科学探索 2015年09月09日 在线办公打印频道原创3D打印在医疗领域又有新进展!近日,欧盟支持的一个名为ArtiVasc 3D的研究项目有了新进展,该项目的目标是开发出一种全新的纳米级微型制造技术,用来制造含有血管的人造组织,一旦这个项目获得成功,就有可能与新陈代谢的组织相结合,共同制造出可实用的、能够创建出替代组织供人类使用的系统. 由于得到了欧盟的支持,该项目的科研力量也十分强大,包括了来自生物材料开发、血管生成、组织工程、细胞-基质相互作用和快速制造等领域的多位专家。这些通过完全自动化、标准化的制造方法来创建出可以用作移植材料的组织可用于人类的创伤治疗。另外,根据研究人员的说法,因为与体外皮肤非常相似,这种人造组织非常适用于化妆品、药品和化学物质行业的检测。 该项目当前的工作重点是创造出有着三层结构的"灌注皮肤模型"。在弗劳恩霍夫激光技术研究所(ILT)的领导下,该研发团队已经开发出了一种可以生成血管组织的3D打印工艺,并由此他们找到了培养全层皮肤模型的方法。 血管是整个技术的核心,也是软组织开发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因为它是为人造皮肤这样的多层组织提供营养的关键。只有具备了和真实血管一样的供养能力,人造组织才有可能进一步生成表皮和真皮之类的上层组织。目前科学家们在人体以外获得的这种多层组织厚度仅有200微米,但是一个完整的皮肤系统包括皮下组织,其厚度可以达到几毫米.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的具体目标是"通过人造血管的开发使得在体外培养复杂的多的组织成为可能。"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采取了将喷墨技术与光固化技术的融合的3D打印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已经能够以高的分辨率创建出厚度仅有20微米的多孔毛细血管了。同时,利用数学模拟,他们还开发出了构建这些分支结构所需要的数据。这意味着该结构将可实现血液的均匀供应。为此,研究者们还专门开发了一种以丙烯酸为基础的聚合物,有了这种材料,就可以制造出孔径在几百微米范围内的优化血管。 研究者们还表示,他们已经开发出了一整套的工具,能够灵活适应各种不同的材料、形状、和尺寸。此外,他们还利用现有皮肤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在一种新型的生物反应器中成功培养出了厚度高达12mm脂肪组织。
超微机器人研究屡获突破 吞下"外科医生"或指日可待 来自:科学探索 2015年09月06日 综合国外媒体报道,近年来,科学家在微型、超微型医疗机器人研究方面屡屡取得重大突破,包括研制出小至能在眼球中游动、不到一毫米的扇贝机器人,能通过磁场控制的仅有一毫米的细菌机器人。科学家表示,未来的医疗机器人甚至能对单个细胞进行治疗。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医疗机器人将给手术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英国研制出头发半径大小的抓紧器 据英国天空新闻网9月4日报道,英国医院目前使用的医疗机器人是安装在手术台旁、可多角度旋转的机械臂,体积相对较大。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在医疗机器人微型化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已研制出小型手持智能医疗设备和人裸眼无法看到的超微医疗设备。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哈姆林研究中心广仲阳教授(音译)表示:"我们研制的医疗机器人日趋小型化,能通过针头注射进体内,从而避免了任何手术切口,新型机器人还能沿着人体弯曲的结构,抵达目标区域。" 广教授还透露,他们已经研制出头发半径大小的抓紧器。而未来的超微医疗机器人在疾病的初发阶段就能够对单独细胞进行治疗。同时,随着医疗机器人技术发展的成熟和应用变得更为广泛,其费用也将大幅下降。这就如同上世纪70年代房间大小的计算机发展成为今日廉价却又先进的智能手机。 ***一毫米细菌机器人运送药物修复血管 加拿大研究人员从自然界寻求到了灵感,他们用一种类似细菌的仿生设计制作微型机器人。多伦多大学机械工程教授埃里克 迪勒表示,微型生物的生存环境与一般生物不同,所以在制作游动物体的时候必须有新的思路,细菌给了他们这种灵感。 2014年初,迪勒团队制作出了一毫米的机器人。此款机器人有两只手臂,并且能够通过磁场控制,因此它能够在生物体内搭桥。迪勒说,微型机器人不只是在运输药物方面大有作为,它们也能修复人们的血管和器官。 ***肌肉机器人监测生物体内环境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卡罗林 奇韦特科维奇团队正在研究用肌肉驱使的行走机器人。这种机器人的能量来自电脉冲,机器人的脊椎则由水凝胶制作而成。 奇韦特科维奇构想了一个"能够帮助运输药物、智能植入血管、监测生物体内环境"的机器人医生。她说:"我们的灵感来源于哺乳动物的肌肉、腱、骨系统。它不仅仅与生理学相关,它让我们模仿大自然系统的能量产生方式。例如,在人体内,当肌肉发出动作,力量会通过连接腱传递到骨头。而在我们的生物机器人中,当肌肉细胞做出反应(通常是通过电击),力量会通过一种特殊的连接体传递到肢体。这种连接体由水凝胶构成,因此它能够灵活弯曲。这样一来,机器人就能够移动肢体行走了。" ***不到一毫米的扇贝机器人能在眼球中游动 这个微型机器人凭肉眼勉强可见,可在血液、眼球液以及其他体液中游动。 2014年,欧洲和以色列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宣布他们研制的扇贝机器人制作取得巨大进展。这种扇贝机器人非常之小,只有零点几毫米,因此它能够在人的眼球中游动。而该团队真正的创举是此款机器人能够不借助外力游动。虽然像其他微型机器人一样,它需要由外部磁场控制,但是力量只要一输入,它就能自动游动,无需其他力量牵引。 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曼曾在演讲中称:"如果你能吞下一名外科医生,那么手术将变得有趣而简单。但是我们怎样才能制作出这样微小的外科医生呢?这是我的梦想,我把它留给你们来实现。" 几十年过去了,科学家们一直在为此奋斗。梦想已经不遥远,而且更为奇妙,人们并不会简单粗暴地吞下一名外科医生,而是会直接植入微型机器人医生。现在的机器人比费曼描述的要微小很多,也许将来机器人的微型程度还会超乎我们的想象。
Nature子刊:科学家创建"乐高"新技术,实现细胞叠加重构人器官 《Nature Methods》期刊8月31日刊登了一篇论文,报道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新技术:通过细胞叠加构建出3D版微型器官、组织。其中,细胞正确叠加的原理效仿乐高积木,在细胞膜上人工合成DNA片段,通过双链互补原则将细胞与细胞相连. 2013年开始,借助诱导多潜能干细胞(iPSC)、CRISPR/Cas9等新技术,培育类器官在生物医学领域成为新宠。这些类器官不仅仅能够作为研究人体器官结构的模型,还可以用于药物的临床试验。但是,这项体外器官构成技术目前还停留在实验室水平,且培育出的微型器官仅仅具有部分功能。 类器官的出现,让科学家提出"复杂的人体器官"的进一步预想。这样的复杂模型能够取代在人身体上进行直接试验,规避副作用等风险。但是,构建复杂器官面临着很大困难:构建器官组织时,不同类型的细胞无法精确定位,通信细胞无法正确与其他细胞相连。 近期,科学家找到通过DNA片段选择性叠加细胞的方法,打破细胞排列紊乱的僵局。相关研究成果于8月31日发表于《Nature Methods》期刊。 细胞"贴上"DNA片段,实现细胞与细胞的正确组合 人体器官包含了多种类型的细胞。例如乳腺组织,它由血管细胞、脂肪细胞、纤维细胞、白细胞等组成。为了正确排列这些类型的细胞,研究人员首先合成DNA片段、单链DNA分子,并将它们嵌合至细胞膜上,让每个细胞都有悬空的DNA链。 这些DNA片段的作用类似于魔术贴,通过双链互补的原理将细胞与细胞相连。科学家们就可以严格控制细胞的正确组合、排列。一层一层叠加,研究人员花费数小时,构建出又数百个功能细胞组成的三维器官模型。 科学家们将这一新技术命名为:DNA操纵细胞集合(DNA programmed assembly of cells,DPAC)。 DPAC技术的局限性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药物化学副教授Zev Gartner表示,目前实验室能研发出几厘米厚度的组织。虽然由成千上百的细胞,甚至上百万细胞构成,但是仅仅只有50-100微米厚。(相比之下,人类头发平均约100微米厚。) 因为类器官内部的细胞需要血管提供氧气和营养,所以目前,研究人员尚不能研发出更大更厚的组织、器官。为了突破局限,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创造功能性血管,之后还得找到血管与细胞连结的新方法。 他们相信,通过DPAC技术、3D打印技术、干细胞技术等先进技术的联盟,构建完整且具有功能性的器官指日可待。
在网上浏览发现了深圳和香港都有阿尔科 香港阿尔科生命延续研究院 深圳阿尔科生命延续技术有限公司 这2家是美国阿尔科的分公司吗
大脑中可能进行着量子处理 来自:科技日报 2015年08月29日 为了理解智慧的基础是什么,科学家从解剖、神经生化甚至量子物理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最近,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马修·费希尔提出,大脑中可能在利用核自旋进行着量子处理,他在arxiv文库(一个专门收录科学文献预印本的在线数据库)中发表论文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解释。 马修·费希尔说,小分子和离子会迅速与周围的液体环境纠缠,因此不能在宏观时间尺度保持量子相干;而核自旋与环境的连接很弱,有可能延长其相干时间。相干持续时间取决于元素种类及其自旋量子值,这样看来,具有最佳相干时间的元素是一种理想的"神经量子比特",应该有清晰的1/2核自旋,在生化环境中,这种1/2自旋核是弱退相干的。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7日报道,磷是唯一较常见的核自旋为1/2的生化元素,因此磷酸盐很适合充当神经量子比特的载体。在费希尔的理论中,提出了一种叫做"波斯纳"(posner)的磷酸盐分子ca9(po4)6,很适合充当量子比特存储器,其能维持的相干时间可能达到几天。 量子处理的核心是量子纠缠,酶催化反应会破坏焦磷酸盐离子,产生两个磷酸盐离子,形成量子纠缠对,可作为量子比特。这种磷酸盐对和细胞外的钙离子结合形成波斯纳分子后,仍会保留核自旋纠缠。 对于某个问题而言,把所有想法集中在一起,真正进行量子处理,需要实现某种量子纠缠和后续测量。 费希尔还提出一种叫做"吻过就跑"(kissandrun)的胞外分泌机制:神经突触把成对的纠缠磷酸盐释放到细胞外液体中,在此它们与钙离子结合成多重波斯纳分子,实际上就将纠缠态的磷核自旋保存下来。当波斯纳分子被传输到两个分离的突触前端,在相互融合时,就会发生量子测量,释放一阵胞内钙离子"雨",引发下一步的神经递质释放,提高突触后神经元放电的可能性。这种多重纠缠的波斯纳分子引发神经元放电率的非局部量子相干,为神经量子处理提供了关键机制。 费希尔还指出,突触前端发现了转运体vgluts(葡萄糖转运蛋白)可作为假定的波斯纳分子。vgluts本身有不同形式,今后的研究或有助于识别它们各自的角色。
医学里程碑:科学家发现方法将癌细胞转为良性 来自:科学探索 2015年08月25日 据英国《每日邮报》8月24日报道,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研究人员日前在癌症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这项发现可以使大部分的癌症得到控制,并且癌细胞可以被转为良性。 这项来自美国纽约梅奥医院的研究显示,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新的"代码",这个"代码"可以成功使乳腺癌和膀胱癌的细胞转为良性。这一生物发现为癌症治疗提供了 "新策略"。他们称研究揭露了"一项新的生物学'代码'来切断癌症"。在一个培养皿中,研究人员展示了他们如何将癌症细胞转化为正常细胞的过程。除脑肿瘤和白血病之外的癌症,新技术对大部分癌症都可以产生作用。 "对一些危险癌症细胞的初步试验结果令人振奋,这项技术具有巨大的潜力," Anastasiadis博士说道。 据《每日邮报》报道,癌症每年夺去15万英国人的生命。不同于传统的治疗药物,新的治疗手段旨在解除癌症的"武装"并使他们逐渐无害化。尽管该技术还不成熟,但已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专家称"人造太阳"ITER计划或将推迟 来自:cnbeta 2015年08月24日 原核科工业第八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绍廉23日在上海科协大讲坛活动中表示,根据国际合作条约,原计划将于2019年完成的ITER(国际热核聚变反应实验堆)建设阶段,"现在看来,工程会不会推迟,很难说,因为难度比较大"。 作为一个国际大科学工程合作计划,ITER计划由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七方主导,35国共同参与,覆盖人口超过全球一半,是目前世界上仅次于国际空间站的国际大科学工程计划,由于其研究的受控核聚变获得能量原理与太阳释放光热相同,故也称为"人造太阳"。 公开资料显示,ITER实验堆高度为24米,直径30米,计划产生等离子体的体积为840立方米,维持时间为400秒,聚变能500兆瓦。"参与这一项目的中国的两个研究部门正在积极研发,但是过程还是挺艰难的。"陈绍廉说。 此外,对于民众最为关心的核安全问题,陈绍廉从专业角度进行了现场解说:"核电站能量的释放方式是缓慢受控制的,所以核电站不会像原子弹一样发生爆炸。在核电站的设计和建设中,核岛有四道屏障,核电站周围的辐射剂量相当于做一次X光透视的十分之一。并且,国家核电站选址标准非常严格,核电站必须远离地震断裂带和历史地震界别高的地方。" 陈绍廉对核电带来的利好表示肯定:"只有核电能够带来全天候的可靠电源,并且核电是一个能量密度非常高的电源,同样是一千兆瓦的电站,核电站一年只需30吨燃料,而煤电站却需要300万吨燃料。"EAST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实验装置
新型透明太阳能电池 50倍的转化效率! 来自:科技 2015年08月23日 我们已经看到一些透明太阳能电池的技术概念,但没有一个有SolarWindow科技公司的新发明有如此大的雄心。这一个研讨会上,这家来自马里兰州的初创公司宣布他们发明了革命性的“发电窗户”,他们声称,这种技术的传化效率比传统太阳能高50倍以上,并且很快就能进入市场!不同于传统的不透明光伏技术,solarwindow可以作为涂料应用到任何玻璃或塑料表面,立刻就能产生电能,即使在有阴影的地方或者人工照明的情况下。该公司声称,solarwindow技术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生产更多的能量,投资回报率是一年——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效率,毕竟,传统的太阳能系统需要至少5年,多至10多年才能收回成本。 这种透明太阳能电池的概念能够发挥的地方太多了。它可以将玻璃主体的摩天大楼变成太阳能发电场,把智能手机屏幕变成太阳能电池板。 SolarWindows科技在研讨会上说,这种涂层主要成分是由碳、氢、氮和氧——但没有提及这些成分的具体构成细节。不过,如果真的像他们声称的那样,达到了传统太阳能的50倍效率,我们可以认为这种涂层会十分高效的将可见光转化为电力。这种液体涂料可以应用在各种环境中,在低温时会变干燥,形成透明薄膜。
生活中7大最先进人体植入物:避孕药可遥控 来自:cnbeta 2015年08月21日 世界最自然的仿生手:假肢是一项令人惊叹的发明,它让天生或后天事故造成的残疾人士重新拥有了他们本该拥有的东西。早期的假肢设备相当粗糙,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假肢技术已在过去几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今年夏天,一位29岁的女性安装了一副号称是世界上最自然、最先进的假肢设备BeBionic。BeBionic由英国公司Steeper Group倾力打造而成,拥有 337 个机械部件,能够实现 14 种不同的精确抓取,比任何同类设备都能更精准地模仿人类的手部动作。得益于这个了不起的假肢,天生就无没有右手的伦敦姑娘妮基•阿什维尔(Nicky Ashwell)终于能够在有生以来第一次骑行自行车了。
新方法使二氧化碳变身碳纤维 来自:科学探索 2015年08月21日 将人为产生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转变为一种有价值商品,一直是科学家和政府官员的梦想。现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直接转化成在工业和消费领域都十分紧俏的碳纤维的技术,有望推动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进程。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9日报道,该团队在美国化学协会(ACS)第250届全国会议暨博览会上提交了这一新研究。该研究带头人、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斯图尔特·利希特说:"我们发现了一种利用大气中富集的二氧化碳生产碳纳米纤维的方法。这种纤维可制成强大的碳-碳复合材料,用于制造波音787'梦想客机'、高端体育设备、风力涡轮叶片和其他一系列产品。" 研究人员称,该研究可将造成全球变暖问题的二氧化碳变成最热销的碳纳米纤维制造原料。利希特称其方法为"来自天空的钻石"。 利希特说,他们的方法高效、低能耗,只需几伏的电力,有充足的阳光和大量的二氧化碳即可。该系统使用电解合成纳米纤维:在熔融碳酸盐的750摄氏度高温电解槽中,通过镍和钢电极的热及直流电使二氧化碳溶解,碳纳米纤维可以在钢电极形成。 这一系统通过混合动力和高效聚光太阳能系统来提供热量和电力。利希特估计,这个"太阳热能电化学过程"的电能成本大约为每吨碳纤维产品1000美元,系统的运行成本比产出价值少数百倍。 他说:"我们经过计算,在一片大约有撒哈拉沙漠十分之一大小的区域,使用该方法可在10年内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降低至工业革命前的水平。" 目前该系统正在实验中,研究人员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积累经验、提高生产能力,生产出大小一致的纳米纤维。利希特说:"我们正在迅速扩大生产,应该很快就能在一个小时内产出大量的纳米纤维。"
实验室培育出"人类大脑" 来自:科学探索 2015年08月20日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宣称,他们在实验室中培育出了第一个几乎完全成型的人类大脑。 这个大脑只有铅笔上的橡皮擦那么大,发育程度与一个5周大的胎儿的大脑相当,虽然没有任何意识,但与真正的人脑极为相似,具备人脑绝大多数的功能。新培育出的这种微型大脑几乎具备了所有人脑的细胞类型,也能像人脑一样进行基因表达,看上去就像是处于发育中的人脑。研究人员称,这种微型大脑将能帮助科学家测试新药,对阿尔茨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症等脑部疾病的发病机理获得更多的认识。 负责此项研究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雷内·阿南德称,这个大脑由成年人的皮肤细胞重新编程培育而成,在一个模拟子宫环境的培育装置中生长了12周。下一步,他们计划培育出一颗人工心脏来为这个大脑提供必要的血液通路,以使其获得进一步的生长。 英国《卫报》8月19日(北京时间)报道,此前也有研究称,培育出了迷你型的人脑,但这种大脑仅包含小部分脑组织,至多算是在外形上比较相似。阿南德强调,他们的目标是培育出功能完整的整个大脑。 这项研究一经发布,就引来了不少关注,不少同行认为该技术必须处于严格的监管之下。阿南德称,这个大脑没有意识,也不会思考,因此相关研究不存在任何道德问题。目前,他们正在专注军事方面的研究,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创伤性脑损伤对大脑带来的影响。 据悉,阿南德是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劳德代尔堡举行的一个军队医疗系统研讨会上公布这一研究结果的。 总编辑圈点 与培育心脏等器官不同,培育人脑,首先要面临来自伦理上的拷问,毕竟脑活动是生命的主要标志之一。尽管科学家坚称这样的大脑没有意识、不会思考,但在没有弄清人的意识和思考的形成机制前,任何结论都是草率的,何况以后还要培养功能完整的大脑。当然,伦理争论可能无法阻止这些科学家,毕竟很多现实的好处就摆在眼前:药物研发和疾病治疗等都有广阔的传统市场,而当前火热的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研究,可能也要依靠这样的成果。
土地被征求偿17年未果印度2万农民请求自杀 来自:科技日报 2015年08月10日 15:42 据"中央社"10日报道,印度约25000名农夫因为农地遭征收,抗争求偿17年未果,9日竟然寻求总统穆克吉赐准,让他们在8月15日"独立日"上吊自杀。 印度媒体报道称,请求总统穆克吉赐准自杀俨然成为一股趋势。继"马德雅省专业考试局"弊案遭押北方省瓜里尔的70名被告,日前请求总统赐准让他们自杀后,相隔175公里外的北方省摩托拉(Mathura),9日也有约25000名农民,请求总统同意他们自杀。 据悉,来自11个村落的这些农民,因名下共700英亩农地1998年遭征收兴建戈库尔拦河堰(Gokul Barrage),连续17年要求政府补偿未果而寻死。 据评估,印度政府应为这700英亩土地,对约25000名农民补偿共80亿卢比。由于当局对农民多次保证又一再跳票,认为求偿无望的农民因此联名致函总统,请求赐死。
看了《如何创造思维》后的读后感 看过《奇点临近》的朋友可以不用看了,如果说《奇点临近》是老库对未来三四十年的预测书的话,《如何创造思维》则是其中的有关计算力与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分析与预测,加上最近几年的新成果作为例证,没有多少新东西。内容倒是挺贴合题目的。
科学家把微型电路注入大脑 检测大脑活动 来自:cnbeta 2015年06月09日 11:37 英国《自然-纳米技术》杂志8日在线公布了一项"可注射电路"的研究。论文展示了一种柔性电路,能通过直径小到0.1毫米的针注入到合成空腔或活体组织内。这些由网状电极构成的电子元件,在注入后不到1小时就可以展开到原来的形状且无损于功能。实验已证明,其可以用来监测小鼠的大脑活动。 柔性和可伸展的电子元件能用于连续监测并操纵一些三维结构属性,例如生物组织。过去已有研究表明,生物集成微电子学需要并可以适应如大脑般错综复杂的结构,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电子元件尚只能通过手术植入,把它们放到特定区域,至今还不能做到非侵入性植入。 如今,国际知名的顶尖纳米科学家、美国哈佛大学的查尔斯·李波以及中国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方英,带领他们的研究团队设计出一种网状电路,能装在注射器里,再通过直径小到0.1毫米的针注入到合成空腔或活体组织的特定区域。 论文作者们表示,被注射进去以后,原来"卷起"的电路会展开到接近原始配置的80%,并且不会损失功能。研究人员将电路注入到活的小鼠的大脑里面两个不同的区域,在为期5周的时间里,它们没有产生排异反应,电路也表现出能和健康的神经元连接。当微型电路注入到小鼠的海马体时,研究人员发现,微型电路能监测大脑活动,且对周围大脑组织的损伤非常有限。 人造植入体内电子元件的功能、与生物体自身器官的兼容性以及尺寸制造工艺都在升级,随之的植入手段也越来越高明。在《自然》杂志上与本篇论文相关的新闻与观点文章中,评论作者金大铉和李勇植写道:"未来,结合带有其他功能单元的可注射电路(还可以有无线单元),将引导可植入生物电路和持续的生物监测技术方面的创新。"
科学家欲造迷你太阳 可为人类提供无尽能源 科学家们希望"人造太阳"项目能够在21世纪20年代进入初期运行 腾讯科学 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来自7个实体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们正在建造一个巨大的"迷你恒星",它将通过与太阳相同的核反应过程为世界提供能量。 这个项目被称为Iter(也就是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的缩写),它位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附近。这座建筑完工后的重量将达到埃菲尔铁塔的3倍,而且有60个足球场那么大。 在这座新建筑物内部将有一座核反应堆,科学家们希望它能够通过核聚变为我们提供能量。它能够产生干净、安全的能量,并且减少我们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今年早些时候,项目背后的团队确定了一位新的负责人Bernard Bigot。在他加入团队时称:"我们现在正为项目做着制造和施工准备。我已经加入到一个新的管理团队中,这个团队不仅要进行研究还要进行工业生产。" 在这座建筑内部将建造一座小型的受控核反应堆,这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是相同的。当两个原子彼此冲撞时,会以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科学家们希望收获并利用这些能量,以此取代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污染严重而且受限的能源形式。 这个项目的初期阶段启动于1987年,现在来自7个实体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正在推动这个项目,其中就包括欧盟、美国、俄罗斯和中国。从这个项目启动以来就不断的遭遇各种问题,因此计划也不得不一拖再拖。但是科学家们希望这座建筑能够在21世纪20年代进入初期运行,并且在以后的某一时刻开始收获能量。 Iter在拉丁语中是"方式"的意思,这个项目以其命名是为了强调为世界制造安全、洁净能源的一种可能方式。这个项目曾经被人们称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但是其潜在的令人担忧的含义让人们放弃了这个名称。(过客/编译)
是不是只有玩家才能学得超位魔法?
科学家尝试复制动物冬眠 人类冬眠将不再是幻想 来自:生物学 2015年04月15日 14:23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4月13日发表题为《人类冬眠恐怕不再是幻想》的文章称,科学家从冬眠动物那里得到启发,正在把它们的经验用在人类医疗事业上,有朝一日甚至可能用于太空旅行。一些内科医师正运用"低体温疗法"(使患者体温下降若干度并维持数日之久)治疗创伤性脑损伤或癫痫等疾病。 还有科学家正通过实验研究是否可以降低人类体温,使人保持类似睡眠的状态长达数天乃至数周之久,随后在不造成副作用的情况下将其唤醒。 欧洲航天局高级概念小组负责人利奥波德·萨默勒说:"我们看到科学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足以将部分科幻情节复制到科学现实的领域。倒不是说我们很快就能培训出能冬眠的宇航员,而是说我们正在向大自然学习动物在冬眠时所经历的一些情况,比如怎样避免骨质流失和肌肉萎缩。仅这些知识就将极大地帮助我们开展远距离太空飞行。" 据萨默勒透露,由欧洲生物医学专家、生物学家和神经学家组成的专家组将很快针对未来各种人类冬眠研究以及资金问题给出建议。一名意大利科学家表示,他将在本月启动一项实验,降低一只实验动物的体温水平并保持6小时之久,为后续人体实验做准备。 美国航天局已经资助了一个初步项目的首轮研究,考察是否有可能让宇航员保持冬眠状态达数周之久。从去年发表的研究报告来看,可能带来的好处包括减少飞船上的饮食储备,减少人体排泄物,缩小生活空间和用于储备、健身和娱乐的空间。而且让宇航员保持睡眠状态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心理问题。 生物学家正在积极解剖一些冬眠动物的神经通道和生物化学通道。比如,北极地松鼠可以在冬季将体内温度设定在冰点上下;有几种熊可以连续睡6个月且完全不会醒来。 美国阿拉斯加大学生物化学家克莉·德鲁说:"我们认为,如果能够了解这些动物是如何做到的,我们就能将其原理复制到人类身上。" 德鲁及其同事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负责这一过程的分子-腺苷A1受体。虽然她已经知道如果刺激这一受体就会让动物的体温降低,但尚未发现触发这一过程的原理。 她说:"我们不知道冬眠的自然信号是什么,也不知道信号是由大脑哪个部位发出的。" 下一步要研究的是如何安全地运用药物刺激腺苷A1受体,让没有冬眠习惯的动物进入蛰伏状态,并保持两三个星期。
天哪!中国真造出了液态金属机器人终结者 中国科学家造出了世界首台液态金属机器,这一成就被外媒形容为制造出“终结者”。 据中科院理化所网站,3月3日,由刘静研究员带领的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清华大学医学院联合研究小组,在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Self-Fueled Biomimetic Liquid Metal Mollusk”(2015)的研究论文,迅速被New Scientist、Nature研究亮点、Science新闻等数十个知名科学杂志或专业网站专题报道,在国际上引起重要反响和热议。 此项研究于世界上首次发现了一种异常独特的现象和机制,即液态金属可在吞食少量物质后以可变形机器形态长时间高速运动,实现了无需外部电力的自主运动,从而为研制实用化智能马达、血管机器人、流体泵送系统、柔性执行器乃至更为复杂的液态金属机器人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这种液态金属机器完全摆脱了庞杂的外部电力系统,从而向研制自主独立的柔性机器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这是该小组继首次发现电控可变形液态金属基本现象(Sheng et al., Advanced Materials, 2014, 封面文章;Zhang et al., Scientific Reports, 2014)之后的又一突破性发现。 文章被选为期刊内前封面故事,Altmetric计量学数据显示其指数已达71.0,远高于期刊平均值6.7,在同时期论文中则排名No.1。 研究揭示,置于电解液中的镓基液态合金可通过“摄入”铝作为食物或燃料提供能量,实现高速、高效的长时运转,一小片铝即可驱动直径约5 mm的液态金属球实现长达1个多小时的持续运动,速度高达5cm/s。 这种柔性机器既可在自由空间运动,又能于各种结构槽道中蜿蜒前行。令人惊讶的是,它还可随沿程槽道的宽窄自行作出变形调整,遇到拐弯时则有所停顿,好似略作思索后继续行进,整个过程仿佛科幻电影中的终结者机器人现身一般。 应该说,液态金属机器一系列非同寻常的习性已相当接近一些自然界简单的软体生物,比如:能“吃”食物(燃料),自主运动,可变形,具备一定代谢功能(化学反应),因此作者们将其命名为液态金属软体动物。 这一人工机器的发明同时也引申出“如何定义生命”的问题。 目前,实验室根据上述原理已能制成不同大小的液态金属机器,尺度从数十微米到数厘米,且可在不同电解液环境如碱性、酸性乃至中性溶液中运动。 试验和理论分析表明,此种自主型液态金属机器的动力机制来自两方面:一是发生在液态合金、金属燃料及电解液间的Galvanic电池效应会形成内生电场,从而诱发液态金属表面的高表面张力发生不对称响应,继而对易于变形的液态金属机器造成强大推力;与此同时,上述电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氢气也进一步提升了推力。 正是这种双重作用产生了超常的液态金属马达行为,这种能量转换机制对于发展特殊形态的能源动力系统也具重要启示意义。
目前纳米机器人在医学上还有哪些难题未突破? 我在新浪新闻上的一篇报道上看到说目前就剩下定位与控制系统还没解决,这是真的吗? 还有如果上面说的是真的,那么到2020年5纳米制程的集成电路能解决控制系统的问题吗?
人工智能让人类永生或者灭绝 这文件写的不错,观点比较中立,值得一看,不过篇幅有些长。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tech.163.com%2F15%2F0210%2F17%2FAI4167BQ00094P0U.html&urlrefer=abbad5399a72bbef810e64a1243b8658
逆转生命时钟,延长细胞端粒 2015年1月26日讯 /生物谷BIOON/--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们最近声称他们将编码TERT的mRNA改造后送入人体细胞内后,发现端粒得到了快速而有效延长。 端粒位于染色体的末端,充当基因组的保护帽。它一直被认为与衰老和疾病有相当的关系。正常年轻人的端粒包含8000-10000个核苷酸。每一次的细胞分裂,端粒都会随着DNA复制而缩短。当端粒的长度到达一个临界值,细胞就会停止分裂或者死亡。这也是用细胞作为实验材料的局限性之一:细胞传代一定次数之后就不能再使用。 而研究人员如何在体细胞内延长端粒?他们使用了一种改造mRNA,这个mRNA携带了TERT的编码序列,使得TERT能在细胞内表达。TERT编码的成分是端粒酶的一个亚单位。端粒酶是一种只存在于干细胞,生殖细胞和造血细胞的酶,在体细胞内表达量相当低。端粒酶在保持端粒稳定、基因组完整、细胞长期的活性和潜在的继续增殖能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实验发现,将TERT导入表皮细胞后,这些表皮细胞的端粒延长1000个核苷酸单位,比未经处理的细胞多分裂40次以上。这极大地增加了在药物测试或者疾病建模时的细胞可用性。 这个技术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特:暂时性。改造过的的mRNA的另外一个作用是是减少细胞的免疫应答,使得TERT编码的蛋白效用的时间比未经改造的mRNA长一些。但这也只能保证48小时TERT的效用时间。在该时间后,新延长端粒便开始随着细胞分裂逐步缩短。这个特点保证了处理过的细胞不会出现无限分裂,避免了癌症的风险。 总的来说,这种新方法将有希望可以应用在预防或治疗衰老相关的疾病,例如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或者应用于与端粒缩短相关的遗传疾病的治疗。例如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的患者肌肉干细胞端粒就比健康人的更短。(生物谷Bioon.com)
端粒方面又有重大突破:逆转生命时钟,延长细胞端粒 2015年1月26日讯 /生物谷BIOON/--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们最近声称他们将编码TERT的mRNA改造后送入人体细胞内后,发现端粒得到了快速而有效延长。 端粒位于染色体的末端,充当基因组的保护帽。它一直被认为与衰老和疾病有相当的关系。正常年轻人的端粒包含8000-10000个核苷酸。每一次的细胞分裂,端粒都会随着DNA复制而缩短。当端粒的长度到达一个临界值,细胞就会停止分裂或者死亡。这也是用细胞作为实验材料的局限性之一:细胞传代一定次数之后就不能再使用。 而研究人员如何在体细胞内延长端粒?他们使用了一种改造mRNA,这个mRNA携带了TERT的编码序列,使得TERT能在细胞内表达。TERT编码的成分是端粒酶的一个亚单位。端粒酶是一种只存在于干细胞,生殖细胞和造血细胞的酶,在体细胞内表达量相当低。端粒酶在保持端粒稳定、基因组完整、细胞长期的活性和潜在的继续增殖能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实验发现,将TERT导入表皮细胞后,这些表皮细胞的端粒延长1000个核苷酸单位,比未经处理的细胞多分裂40次以上。这极大地增加了在药物测试或者疾病建模时的细胞可用性。 这个技术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特:暂时性。改造过的的mRNA的另外一个作用是是减少细胞的免疫应答,使得TERT编码的蛋白效用的时间比未经改造的mRNA长一些。但这也只能保证48小时TERT的效用时间。在该时间后,新延长端粒便开始随着细胞分裂逐步缩短。这个特点保证了处理过的细胞不会出现无限分裂,避免了癌症的风险。 总的来说,这种新方法将有希望可以应用在预防或治疗衰老相关的疾病,例如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或者应用于与端粒缩短相关的遗传疾病的治疗。例如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的患者肌肉干细胞端粒就比健康人的更短。(生物谷Bioon.com)
长生技术出来后社会会变得怎么样 这个问题我细细的思考过,最有可能的情况是:有效的延寿技术发明出来—》社会上层与政府联手封锁消息,只有一部分人能使用—》一段时间后(这个时间真的不好猜)被曝光,社会一片愤怒—》政府又用各种手段拖延一段时间,被迫全民化
请看过《奇点临进》的吧友进来看一下: 这10年来的科技发展符合书中描述吗?还是有所延迟?
请大家帮我看看这个是否是假新闻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news.mydrivers.com%2F1%2F323%2F323621.htm&urlrefer=b3250331b86eca8002409a9f0e0e371c
未来30年内能否出现实用型冬眠技术? 我这个人比较保守,所以想问一下,大家认为未来30年内能否出现实用型冬眠技术?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