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布斯 福布斯
关注数: 0 粉丝数: 48 发帖数: 5,842 关注贴吧数: 0
宋朝重装步兵---中国古代防护较好的步兵 (zt) 宋朝重装步兵---中国古代防护较好的步兵 虽然宋代给后世的印象是重文轻武。但鲜为人知的是,宋朝拥有中国古代防护最好的重装步兵。    在宋代,欧洲锁子甲的重量不过15公斤,15世纪时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虽然17世纪最重的盔甲达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围内。以重量而言,中国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铠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铠甲,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北宋步人甲由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属于典型的札甲。其防护范围包括全身,以防护范围而言,是最接近欧洲重甲的中国铠甲,但是也没达到欧洲重甲那种密不透风般的防护程度。    根据宋绍兴四年(1134)年的规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总重量达29KG,同时可通过增加甲叶数量来提高防护力,但是重量会进一步上升。为此,皇帝亲自赐命,规定步兵铠甲以29.8KG为限。此后,又把长枪手的铠甲重量定为32-35KG;由于弓箭手经常卷入近战格斗,其铠甲定为28-33KG;而弩射手的铠甲定为22-27KG。同时期的欧洲步骑兵的铠甲类型还以锁子甲为主,没有达到如此的重量。    绍兴十年前后,是宋朝军队最强大的时期。名将岳飞、韩世忠等,率领以铁甲、长枪强弩为主要装备的重步兵,以密集阵容屡屡击败金朝骑兵。包括兵器在内,当时宋军重步兵的负荷高达40-50KG,由于装备过重,机动性受到影响,如绍兴十一年(1141)的祏皋战役,以步兵为主力的宋军,由于身被重甲,加上过于长大的兵器,负荷过重,因为未能全歼已溃不成军的金朝骑兵。    同时为了更有效抗击装甲骑兵的需要,宋代还生产了大量的各种大刀。特别是在南宋的初期,大刀和大斧已成为装甲步兵(重步兵)的重要装备。例如,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宋军和金兵的郾城之战,宋将岳飞就把装备有大刀、大斧的装甲步兵按两翼摆开阵势,有效地阻止了金兵装甲骑兵的进攻。当时,用大刀对付装甲骑兵进攻的基本战术,先是用大刀劈砍防御比较弱的马腿,然后,对准骑兵的胸部猛砍。     从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出,宋朝并非想象中那样弱,其重装步兵更是在中国古代首屈一指
涉及三国的书目(太多了) ◆《三国志》(陈寿)    ◆《后汉书》(范晔)◆《曹操集》           ◆《曹丕集》◆《曹植集》           ◆《世说新语》(刘义庆)◆《太平广记》(李昉)      ◆《太平御览》(李昉) ◆《太平寰宇记》(乐史)     ◆《后汉纪》 (袁宏)◆《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   ◆《文苑英华》(李昉) ◆《东观汉记》(刘珍)      ◆《晋书》(房玄龄)◆《华阳国志》(常璩)      ◆《水经注》(郦道元)◆《元丰九域志》(王存)     ◆《舆地纪胜》(王象之)◆《齐民要术》(贾思勰)     ◆《资治通鉴》(司马光)◆《通典》 (杜佑)       ◆《史通》(刘知几)◆《元和郡县图志》(李吉甫)   ◆《诸葛忠武书》(杨时伟)◆《高士传》(皇甫谧)      ◆《武侯全书》(王士骐) ◆《汉末英雄记》(王粲)     ◆《三国大事表》(谢钟英)◆《古今图书集成》(蒋廷锡)   ◆《艺文类聚》(欧阳询)◆《北堂书钞》(虞世南)     ◆《初学记》(徐坚)◆《玉海》(王应麟)      ◆《册府元龟》(王钦若)◆《记纂渊海》(潘自牧)     ◆《续后汉书》(郝经) ◆《蜀鉴》 (李文子)      ◆《文选》(李善注)◆《博物志》(张华)       ◆《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传》(张栻)◆《八琼室金石补正》(陆增祥)  ◆《方舆胜览》(祝穆) ◆《续后汉书》(萧常)      ◆《括地志》(萧德言)◆《文馆词林》(许敬宗)     ◆《建康实录》(许嵩)◆《蜀汉本末》(赵居信)     ◆《嵇康集》◆《阮籍集》           ◆《乐府诗集》◆《全后汉文》          ◆《全三国文》◆《全晋文》           ◆《襄阳耆旧记》(习凿齿)◆《汉晋春秋》(习凿齿)     ◆《魏略》(鱼豢)◆《说郛》            ◆《群书治要》(魏征)◆《搜神记》(干宝)       ◆《诸葛孔明全集》(诸葛羲、诸 倬)◆《诸葛亮集》(张澍)      ◆《荆楚岁时记》(宗懔)◆《后汉书集解》(王先谦)    ◆《续汉书注补》(卢文弨)◆《三国志集解》(卢弼)     ◆《三国艺文志》(姚振宗)◆《补三国艺文志》(侯康)    ◆《三国志札记》(李慈铭)◆《三国志及裴注综合引得》(洪业 )◆《三国志证闻》(钱仪吉)◆《三国志补义》(康发祥)    ◆《三国志补注》(杭世骏)◆《三国志补注》(侯康)     ◆《三国志补注》(沈钦韩)◆《三国志补注》(易培基)    ◆《三国志质疑》(徐绍桢)◆《三国志注补》(赵一清)    ◆《三国志校误》(陈景云)◆《三国志旁证》(梁章钜)    ◆《三国志辨疑》(钱大昭)◆《三国职官表》(洪饴孙)    ◆《三国疆域志》(洪亮吉)◆《三国志辨误》(陈景云)    ◆《三国志注证遗》(周寿昌)◆《三国志裴注述》(林国赞)   ◆《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吴增仅)◆《三国郡县表补正》(杨守敬)  ◆《三国志注所引书目》(沈家本)◆《三国志考证》(潘眉)     ◆《三国杂事》(唐庚)◆《三国志续考证》(卢弨文)   ◆《三国志举证》(陈景云)◆《三国志琐言》(沈家本)    ◆《三国志知意》(刘咸炘)◆《三国疆域表》(谢钟英)    ◆《补三国疆域志补注》(洪亮吉)◆《三国疆域表疑》(谢钟英)   ◆《三国疆域图》(杨守敬)◆《校补三国疆域志》(金兆丰)  ◆《三国志证闻校勘记》(罗振玉)◆《三国志平议》(李宝洤)    ◆《三国志评议》(李景星)◆《三国志兵事钩元》(王嵩儒)  ◆《三国志释地理》(沈钦韩)◆《东汉会要》(徐天麟)     ◆《东汉刊误》(刘攽)◆《三国会要》(杨晨)      ◆《三国会要》(钱仪吉)◆《华阳国志校勘记》(顾观光)  ◆《十七史商榷》(王鸣盛)◆《廿二史考异》(钱大昕)    ◆《廿二史札记》(赵翼)◆《读通鉴论》(王夫之)     ◆《后汉书补逸》(姚之姻)◆《南漘楛语》(蒋超伯)     ◆《容斋随笔》(洪迈)◆《癸巳存稿》(俞正燮)     ◆《观堂集林》(王国维)◆《三国大事年表》(万斯同)   ◆《三国纪年表》(周嘉猷)◆《谢钟英<三国大事表>补正》(张守常)◆《历代名画记》(张彦远)◆《三国汉季方镇年表》(万斯同) ◆《三国诸王世表》(万斯同)◆《魏国将相大臣年表》(万斯同) ◆《魏将相大臣年表》(万斯同)◆《魏方镇年表》   (万斯同) ◆《汉将相大臣年表》(万斯同)◆《吴将相大臣年表》 (万斯同) ◆《三国志三公宰辅年表》(黄大华)◆《三国志世系表》(周明泰)   ◆《三国志世系表补遗附订伪》(陶元珍)◆《三国食货志》(陶元珍)    ◆《三国志人名录》(王祖彝)◆《三国志人名索引》(王祖彝)  ◆《后汉书辞典》(张舜徽)◆《三国志辞典》(张舜徽)   ◆《长沙走马楼吴简》(长沙考古所)有些已经失传了,可惜!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