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云流水8008 行云流水8008
关注数: 170 粉丝数: 106 发帖数: 612 关注贴吧数: 1
评论:心理救援应警惕对幸存者“二次伤害” 我读到了这样一篇文章,深有同感,特转载来和大家共享。 救灾重建系列社论之十 抗震救灾,爱心接力。激情之中,每个人需要冷静思索的是:救灾,到底是谁的需要? 救灾自然是为了灾民。当有良知的民众通过媒体目击灾难,纷纷主动捐款捐物,献血或做志愿者……与此同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帮助灾民时每个人也在帮助自己。比如,通过帮助他人,我们可以在内心获得某种安宁与幸福感。当然,这一切本无可厚非,然而必须警惕的是,当人们沉浸在一种利他主义的激情中时,有意无意间也往往会越俎代庖,忽视灾民的真实需要。 比如,为了寻找“卖点”,有些记者一次次强迫幸存者去回忆自己的恐怖经历。被埋在废墟下获救的学生,被迫向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讲述自己的不幸;面对在地震中失去亲人却坚守救灾一线的女民警,记者却问她:“你现在不想你的女儿吗?”不得不承认,这些没有底线的“爱心”,构成了对这些幸存者的“二次伤害”。 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在对灾民进行心理重建的过程中,从媒体到官员,更不要过度赞美和渲染坚强。心理学认为,受到创伤后的人的情感宣泄是很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减低内心的焦虑、压力与痛苦。这些情感如果不经过疏导与处理,被强迫压抑到内心深处,一旦遇到某种刺激便有可能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疾病。 心理救援着重关系的建立,具体到灾区目前的心理救援,有些方面显然不尽人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些心理救援队伍走马观花,流动性过强,一些人到灾区更像是“采风”。明星、志愿者、心理救援者奔赴灾区,对安抚受灾民众的心理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长久,一拨来了、一拨又走了,其结果必然是,需要救援的人得不到必要的真实的安慰,反而可能会在走马灯式的心理救援中失去安全感而深受其害。而且,面对新的救援者,他们可能因为一遍遍复述自己的不幸,让尚未结痂的伤口一次次流淌鲜血。 与此同时,摆正心理救援者的态度也是至关重要的。面对这些不幸的人,即使是专业人员,最应该做的显然不是强调自己有多专业,可以舍我其谁地告诉灾民如何做最有希望或最健康,而是应该将自己视为默默的陪伴者与同行者,提供必要的关爱。即使对方拒绝你的帮助也能够欣然接纳,不必因此产生不解与愤怒,因为在心理咨询或社会工作这样的助人行业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受助者利益至上。 最重要的是让灾民忘掉自己不幸者的身份,而不是一遍一遍地强化这种角色。比如地震孤儿,尤其对那些已经到异地求学和安置的孩子来说,就更需要一种安安静静的生活。否则,一旦引起过多的关注,则无异于是提醒并强化他们曾经遭遇的不幸。 在网上,有一封流传很广的一个地震孤儿的信。大意是,唐山大地震后,失去许多亲人的他在北京被收养,从此被“好心的人们包围着”,一次次让他回答痛苦无比的问题,如“当时我是怎么被救的?地震的场面?我爸爸、妈妈怎么死的?”更严重的是,他被以后上学的学校拉去作报告。 如此情景,更要让社会自问“救灾,是谁的需要?”心理学认为,最高明的心理救援,是让受助者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受助,而不是在接受救助后感恩戴德。
让我们用爱和尊重帮助灾区的孩子重建心灵家园 这些天已经不太敢看关于灾区的报道了,觉得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快达到极限,所以控制自己少看电视。可是有时禁不住在想:我们远隔千山万水,并没有遭受一点真正的灾难,而且作为一个成人,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尚且觉得不堪重负,那些亲身经历了地震的孩子们呢? 他们的生活、他们原来那么平静的世界,随着一阵地动山摇,转瞬间彻底崩塌了!爷爷奶奶没有了,爸爸妈妈没有了,老师和小伙伴们也再也回不来了......留下的,是满心的恐惧、满眼的废墟、缺吃少穿的日子、身体的伤痛、以及不可预知的未来...... 物质的世界坍塌了,可以很快重建,可精神的世界坍塌了,却不是一朝一夕,甚至几年几月可以恢复的!我的一个上大学的学生从绵阳灾区回到家乡扎兰屯,来海拉尔看我,我请他在饭店吃饭,一个服务员推着车子经过,他下意识的站起来,要躲。接着很不好意思的告诉我,这些天他总是心慌,只要听到大一点的声音,就会感到恐惧。他原来可是一个心理素质极好的阳光男孩!我告诉他,一定要有勇气面对所经受的一切,每天鼓励自己,伤痛、恐惧很快会过去的;同时也告诉他,如果几个月后还这样,一定要去看心理医生。 话说出来容易,其实让一个人去直面自己生命中最惨痛的经历,是需要很大很大的勇气的,也是一般人做不到的。“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可勇士有多少呢?大多数人都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他们并没有人们想象或希望的那么坚强,尤其是孩子们。 也有人说,电视上那些孩子们不都高高兴兴的吗?拿着领导人发的书包笑逐颜开,或者在教室里读着书精神百倍,或者面对镜头玩得兴高采烈,让国人看到他们有多坚强乐观。可我想说,那些镜头真的全面真实地把灾区孩子们的生活状况报道出来了吗?即便是真的,也可能是孩子们刚刚死里逃生,又加上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关爱,觉得很幸运。可是等到随时间流逝,人们的关爱不再那么浓烈的时候,他们就只能自己去舔舐自己的伤口,到那个时候,命运的残酷才会毫不留情的铺展在他们的面前,他们又该如何面对呢? 昨晚看电视,六一晚会,好多歌手上台献唱,无一例外的是手里牵着一个身穿黄衣的灾区的小朋友,歌手们满怀激情,手里牵的孩子们大都面无表情;主持人介绍,这个小朋友失去了爸爸、那个小朋友失去了妈妈……孩子们失声痛哭,我的心充满气愤。媒体固然是充满善意,想要让孩子们快乐地过个六一,可是把他们本已鲜血淋淋的伤口在世人面前再一次撕开,是不是太残忍了? 我觉得现在这个时候,孩子们最需要的是专家们的心理辅导,是人们默默的资助,帮他们复学,回复平静的生活,而不是总去打搅他们的生活,或是拿他们的伤痛去作秀,一次次以善良的名义去伤害他们! 他们的日子还长,我们的日子也还长,让我们长久的关注他们,用爱和尊重帮助他们重建心灵的家园!
转载自《中青报》汶川大地震仅是一个知识点吗 前天,我问一个初三学生,知道不知道汶川大地震。他说,知道。他知道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知道地震的强度,知道地震中有多少人遇难。我接着问,你能说出几个悲惨的细节、感人的事迹吗?他说不出。他告诉我,老师在课上说了,说不定中考会考到汶川大地震,要大家一定记住地震的时间、地点及震级。  看来,这位老师有职业的敏锐和强烈的责任心,我对他怀有一种敬意。但我同时又为他感到悲哀,为我们的教育感到悲哀。  不错,汶川大地震是刚刚发生的重要时政事件,确实有考到的可能,一个老师向学生强调这一点并没有什么错。可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汶川大地震难道仅仅是一个知识点,一个考题吗?  在缺水的情况下,一般人的生命极限是72个小时,可这次大地震中,有人在废墟中生存了100多个小时,甚至160多个小时,一个不热爱生命的人做不到这一点,一个没有顽强意志的人做不到这一点。一个被困100多个小时的26岁女孩被救出后说的第一句话是“今晚的月亮真圆啊!”一个22岁的女孩看见救援队员的时候说的一句话是“我真高兴,我还活着!”看,他们是多么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这些都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的极好教材,我们将这个教材放弃了,不是十分可惜吗?  特级教师谭千秋为了保护4个学生,他用自己的身躯护住讲台;女民警蒋小娟用自己的奶水喂养8个婴儿,却顾不上照顾自己的孩子;12岁的陈浩本来已经脱离了险境,却为了救同学而被垮塌的墙砸伤。他说:“如果再有这样的事,我还会冲过去。如果我看到同学有困难而不帮助,我肯定会后悔。”……这些都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崇高品质教育的极好教材,我们将这个教材放弃了,不是十分可惜吗?  教室倒塌了,初中女生邓清清与她的同学被困在废墟之中,她们的生死未卜。可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邓清清一边等待着救援,一边打着手电筒读书。小勇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在临时帐篷里,向记者透露了他的心愿:“好想再上学,好想再见到同学。”北川中学损失惨重,3000多名学生至今只有1300多名学生获救,但一听到复课的消息,一直处于焦虑状态中的高三学生非常激动……这些都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热爱学习教育的极好教材,我们将这个教材放弃了,不是十分可惜吗?  中考临近,学生们学习确实很紧张,但我还是主张打开电视,让学生看看那些催人泪下的场景,看看那些感人肺腑的细节,感受一下大地震的惨烈,体验一下在灾难中所显示出来的民族精神、人性光辉,培养学生与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博大情怀,净化学生的灵魂,健全学生的人格。而如果将这场让几万人罹难、几十万人受伤、全国全世界人们共同关注的特大地震仅仅简化为一个知识点,简化为几个干巴巴、冷冰冰的几个名词与数字,那就是对死难者的冷酷,就是对无数个足以感天动地事迹的漠视,同时也是对教育功能的严重扭曲。
好好活着 8天了,我的心里被震惊、伤痛、心酸、感动......等种种感觉充溢得满满的,牵挂着那个遥远的无数人都在牵挂的地方,第一次,感觉“死亡”这个词是那么的具体,那么的强大,那么的恐怖。心里就像压了一块大石头,重的让人喘不上气来。 钱也捐了,自己也算尽了一份尽管微薄但很诚挚的力量,该轻松些了吧,可是不,依然觉得手和脚都好像没地方放,有劲使不出来,于是心里愈发的烦躁,看什么都不顺眼。 今天早上,天有些阴,和昨天一样,刮着很脏的风。一出门,我的眉头就皱了起来,“这鬼天气!什么时候是个头啊?讨厌死了!”老公在一旁说:“别抱怨了,你的感谢老天,毕竟没给咱来场地震!” 他的话却让我的心被狠狠地震动了,是啊!虽然我这几天常在心里暗暗诅咒老天爷为什么把这么多的灾难降临到中华大地上,可是我作为一个个体,还是安然无恙的活着,这是该感恩的! 我们为死去的人伤悲,为他们真诚地祈福,希望他们一路走好,在另一个世界里能够幸福。而我想,他们肯定也希望活着的人能够好好的活着。 既然如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怨天尤人呢?我们应该好好的珍惜活着的机会,懂得感恩,懂得付出,懂得努力,懂得享受幸福。只有这样,才是对那些远去的人们最好的慰藉! 想到这里,积聚在心头几天的阴霾好像也在渐渐淡去,抬起头,阳光正从云层中温柔的洒落下来......
呼伦贝尔的歌者 仿佛我们跟随着一位十分熟悉草原的歌者,在呼伦贝尔这块 神奇而又古老的土地上重新领略和游历,忽而走进《草原的家》,走进《森林里的世界》,走进《七月的那达慕》;走进巴尔虎、达斡尔、鄂伦春姑娘; 唱起粗犷豪放的《呼伦贝尔酒歌》、《净土上的歌》、《斜仁志柱之歌》和《献给阿爸的歌》,在《狂欢的巴斯克节》上、《在篝火节之夜》、在《兴安小酒店》、在《敖鲁古雅》,感受着《草原牧马汉》、《放排人》、《猎人》对《父母草原》、《心中的蒙古包》的热爱和真情,《放飞着梦想》、《带着春天的传说》、《带着欢笑上路》-------这是我拜读了呼伦贝尔广播电台汉语文艺部高山歌词作品集《父母草原》的最初感受。 呼伦贝尔以其富饶美丽博大被世人所再度认识,其深厚的草原文化底蕴也当惊世界殊,以草原民歌为渊源的音乐创作延续不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作迭涌不穷,为让世人了解、人事、认识呼伦贝尔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坚持不懈地进行歌词创作的高山,以其记者捕捉生活细节的敏锐,孜孜不倦,琢词炼句,创造了象“篝火是送给太阳的请帖”、“让目光在碰撞中干杯”、“同白桦一起长大的女儿恋情像百花一样纯洁”、“同森林以其生长的民族,风情像森林一样古朴”等一系列优美的语言意象,增强了此作的诗意和感染力。与此同时,作者还把创作的触觉神像了其他领域,在一遵命创作中,力求跳出概念、模式化的臼,用想象思维的方式观察体验生活,使讴歌的对象充满鲜活感,将潜心的思考和应变力融为一体,使主体现行的创作亦丰润生动。 高山的歌词装作还得益于他学过声乐,懂得韵律和节奏,适于作曲演唱。诸如《阿爸的酒壶》、《巴尔虎姑娘》、《放排人》、《感觉不到你》、《红豆红》等作品都显示出他这方面的功力。一个词作者的音乐和古典诗词修养准备,是不可或缺的。另外写的单纯,也是高山的一种长处。中国有“文以载道”“诗言志”的传统,农的文学艺术总是脱不了政治的干系,总是要装许多东西。其实歌词应该简洁明快,不怕题材小,写的空灵单纯也就够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更喜欢高山的《家园》、《鹿铃响了》、《山鹰的翅膀》、《等待感动》、《感觉被你融化》等一类作品。 歌词的翅膀是音乐,音乐的飞翔需要一定的文艺圈,一定的文艺氛围。拜读高山的这些词作,我不知道为什么一下子想起今年夏天,在陈旗胡列图草原看见的画面:无边的草原,浅浅的山谷幽极静极,似如金的萨日朗、金针花灿然开放,那是一份兀自的燃烧、寂寞的美丽。呼伦贝尔的地理经济条件制约着文化的发展,高山对故土的一腔赤子之情和辛勤的艺术劳动,需要机会,而机会来自方方面面的理解和开明。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