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zhou34 lanzhou34
关注数: 9 粉丝数: 30 发帖数: 2,125 关注贴吧数: 3
水一贴:说说相声的讽谏与讽刺 相声门自认东方朔当祖师爷,看中的就是他老人家“语言诙谐、善于讽谏”的形象。因此,可以说“逗乐”与“讽谏”应当是相声的最典型特征,逗乐为表,讽谏为里,内外相合才成精品。传统相声往往将讽谏的对象设定为人性里的弱点,使作品具有普世的意义,这才能经久不衰,代代相传。下面举个例子,以证明我也是个装内行的。《蛤蟆鼓》算是最基础的相声作品了,它以一个“杠精”被人故意刁难进行逗乐,以讽谏人在一知半解时,不要自以为是高谈阔论。外表的逗乐掩藏了内在的讽谏,让人在大笑之后再回头细琢磨时才发现其中真意,不会让人产生被教育的不快。这里可以看出讽谏的两个特征:一是演员自己对被讽对象不设置直接评价,只是将它展现出来给人看,让被讽谏的对象自行判别;二是对被讽对象没有恶意,只是善意规劝,没有强行说服意。诸位可以听听传统段子,看看我说的对不对。要是有不对的地方,那一定是演员功夫不到,演错了!新相声里我觉的走讽谏路子的不是太多,我就举两个例子,以供不服我这大论的那一小撮人参考,就是马志明先生的《纠纷》和郭德纲老师的《西征梦》。(这个算新相声吗?我听的太少,真想不起来其它的了。) 传统相声里,也有讽刺的作品,但是应该比较少。因为讽刺相对于讽谏,也有两个特点:一是演员会摆明对被讽对象持反对态度,展现的被讽形象往往是不全面的,只抓住对批判有利的一面,展现的目的也不是让被讽人看,而是给被讽人之外的的人看,以证自己讽刺有理;二是心怀恶意,出发点不是治病救人,而是要将这样的人或现象一下禁绝最好。传统相声里的《闹公堂》《大审》我觉的算是讽刺类的吧。从讽刺的特点可以看出,讽刺是有伤害性的。因此,讽刺的对象一般不能是人性中的弱点,那打击面太大,只能是特殊人群。在解放前那万恶的旧社会,相声演员也只能欺负一下已经倒台的封建旧制度。建国后相声演员进入体制内,社会地位大幅度提高,不说什么喉舌特权吧,最起码也是分工不同下的人人平等。所以建国后相声最大的变化就是由讽谏转向了讽刺,也出了很多精品,如讽刺封建迷信的,讽刺自私自利的,讽刺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讽刺官僚作风的,我听的少,就不一一举例了。总之,相声转为讽刺迎合了社会需求,得到了扶持,开始蓬勃发展。(我觉的歌颂类型的出现也可以照此理解) 可是老话说得好啊,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如前所述,讽刺是有伤害性的,必然会引来反攻。所以讽刺相声必须要依赖外力扶持,能借上力谁都不怕,上怼天下怼地中间怼空气。借不上力可咋整?演员自己扛着呗。前者举例姜昆老师的《如此照相》,后者举例郭德纲老师的《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再插播一个马志明先生与天拖的恩怨情仇。结语:相声九十年代末的消沉,有历史的必然!要知其必然在哪,且听下回分解! 闲坐无事,胡思乱想,不是要装,是我爱相声,怕它完了! 我都快说的流泪了,您都不感动吗,支持一下呗。
说说相声的讽刺 相声属于传统艺术,因此一出生就带有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核心我个人认为是中庸之道,就是杜绝偏激。国画中医京剧这些都讲究过犹不及,或许可以支持上述观点。讽刺本质上是批评与否定,肯定会引起反感与抵触。相声用戏谑与幽默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这种抵触,使讽刺批评不至于过度激烈有失中庸之道。相声诞生时以单口为主,这些作品里对反面人物的处理明显是带有善意的,这应该是创作者自身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对社会主流观念的适应。即使到民国时期,反帝反封建思想占了主流,可是相声面对的是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并没有像这时期的文学作品那么激烈,依然保持了这种温和性。建国后演员被收编,相声开始行使宣传工具的功能,讽刺上有激进的变化。但是总的来说,主要还是用于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还是以治病救人为目的的,少有一棍子打死的。尽管有不少相声理论文章都说相声适于“战斗”,但是真的是对敌斗争的话,讽刺挖苦甚至谩骂能起啥作用?所以相声的社会功能还是化解内部矛盾,所以讽刺应该尽量温和包含善意。侯大师在《关公战秦琼》里让军阀他爹“不管饭”,马老在《逗你玩》里让小偷骗小孩,刘宝瑞在《解学士》里让恶宰相砍竹子。。。。。。我觉的这些经典作品里,正是这种包含善意的批评,才让相声具有了美感。再说郭德纲,他早期靠改编传统段子成名,那些作品里总得来看讽刺还是善意的,易于被人接受。后来什么我字系列,你字系列,开始日渐偏激,直到喊出同行之间只有赤裸裸的仇恨,不要说善意的讽谏,直接开始骂街了,美感全无。总有一些人批他三俗,黄段子屎尿屁,他是有这样的毛病,但是要说他全是这个那不客观,毕竟商演观众不可能全是他的那啥粉。可是早期真喜欢他的人都觉的他背叛了相声,为什么?这个对讽刺尺度的改变,使相声失去原有的美感(韵味),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