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颜亦梦几轮回
红颜亦梦几轮回
退吧了,惹不起帖子说删就删申诉都没有用。告辞。
关注数: 21
粉丝数: 833
发帖数: 34,809
关注贴吧数: 66
vsphere替换windows https://tieba.baidu.com/p/9289248360?&share=9105&fr=sharewise&is_video=false&unique=3F119DDF39D8C2C73E6C7DE8CC62BE7B&st=1759483310&client_type=1&client_version=12.90.1.1&sfc=copy&share_from=post 因为种种原因 原来准备用windows server 做all in boom的帖子没有落实,工作繁忙 1e+的项目交付实施就我们几个运维。搞得一年了 也没时间落实。趁着国庆给家里homelab铲了重装,因为有一张p100 需要vgpu 还打算装vsphere的,但是一直vc装不上,努而转向windows server 受够了现在的博通
最近咋内存又涨价了 原本的32*4不够用了 之前问是160一根 嫌贵,现在再看都是240了? 本来还准备加到512g的 现在看 加到256 就得1000块了
追觅是不是想die了 前些天的app乱改风波过去了,现在又加入启动广告了,属实是不要碧莲了
华为还是挺nb的 最近深入研究了华为的CloudMatrix 384超节点,感觉这套方案真有点东西!从底层架构到实际应用,它完全不输英伟达的NVLink+IB网络组合,尤其在“全栈自主”和“场景适配”上,华为确实玩出了自己的特色。简单聊聊看法,欢迎华为OD的兄弟补充或者指正一下 我可能理解错的地方。底层架构:低时延、高带宽,专为大集群优化CloudMatrix 384的网络设计挺硬核,用的是Spine-Leaf分层架构,管理平面靠传统三层以太网,负责监控节点状态、配置下发,稳得一批。而节点间的数据互联用的是华为自研的UB(Ultra Bus)硬件级二层转发,全对等拓扑加上硬件优化,这性能直接秒杀传统IP网络的瓶颈,比英伟达的IB网络少了很多协议开销,也比NVLink更适合超大规模集群扩展。CloudMatrix 384的交付方式也很灵活,分“云端敏捷”和“本地可控”两种模式:云端部署:直接用华为云Stack,上传模型和数据,配上训练脚本,系统自动调度384张昇腾NPU跑分布式训练。内置的MindSpore并行引擎会根据集群拓扑优化任务分配,计算和通信还能重叠,效率拉满,操作简单得像用Rancher管容器。本地部署:适合金融、政务这种对数据安全要求高的场景,直接用裸金属模式,Master节点跑调度脚本,手动调任务分发规则,数据完全本地化,安全无忧。形式类似 k8s master。不只是训练:训推一体,算力全天候“榨干”这套集群最大的亮点之一是“训推共池”。白天算力空闲时,可以切到推理模式,跑智能客服、工业质检、城市治理;晚上再切回训练模式,跑大模型训练。这种“训推一体”的设计比英伟达常见的“训推分离”更省资源,特别适合企业降本增效。国产化硬实力:从芯片到生态,摆脱“卡脖子”CloudMatrix 384的硬件基本全是国产:计算节点用鲲鹏930 CPU,集群管理靠华为自研的iBMC系统,主板、内存等硬件也都是国内供应链,彻底不怕“卡脖子”。虽然昇腾生态在算子丰富度和工具适配上跟CUDA还有点差距,但国内算法工程师们在加班加点补短板,MindSpore的算子库和CANN工具链都在快速迭代,生态越来越完善。未来可期:国产AI算力的新起点CloudMatrix 384不只是“替代GPU集群”那么简单,它给国内AI产业搭了一套“全栈自主、性能硬核、场景灵活”的算力底座。随着信创推进,这套方案在金融、医疗、工业等领域落地后,中国AI算力真的有望摆脱对英伟达Tesla GPU的依赖。感觉“算力自主可控”的那天,可能比我们想的来得更快!硬件层面从服务器全部配件,交换机,芯片,NPU,操作系统open Euler,容器isula,容器编排CCE诸如此类一整套信息软硬件底座。让Nvidia Tesla系列的阉割算力GPU 跪求中国采购都懒得搭理他的时代指日可待。
感觉华为CloudMatrix 384 还是很NB的 最近深入研究了华为的CloudMatrix 384超节点,感觉这套方案真有点东西!从底层架构到实际应用,它完全不输英伟达的NVLink+IB网络组合,尤其在“全栈自主”和“场景适配”上,华为确实玩出了自己的特色。简单聊聊看法,欢迎华为OD的兄弟补充或者指正一下 我可能理解错的地方。 底层架构:低时延、高带宽,专为大集群优化 CloudMatrix 384的网络设计挺硬核,用的是Spine-Leaf分层架构,管理平面靠传统三层以太网,负责监控节点状态、配置下发,稳得一批。而节点间的数据互联用的是华为自研的UB(Ultra Bus)硬件级二层转发,全对等拓扑加上硬件优化,这性能直接秒杀传统IP网络的瓶颈,比英伟达的IB网络少了很多协议开销,也比NVLink更适合超大规模集群扩展。 CloudMatrix 384的交付方式也很灵活,分“云端敏捷”和“本地可控”两种模式: 云端部署:直接用华为云Stack,上传模型和数据,配上训练脚本,系统自动调度384张昇腾NPU跑分布式训练。内置的MindSpore并行引擎会根据集群拓扑优化任务分配,计算和通信还能重叠,效率拉满,操作简单得像用Rancher管容器。 本地部署:适合金融、政务这种对数据安全要求高的场景,直接用裸金属模式,Master节点跑调度脚本,手动调任务分发规则,数据完全本地化,安全无忧。形式类似 k8s master。 不只是训练:训推一体,算力全天候“榨干” 这套集群最大的亮点之一是“训推共池”。白天算力空闲时,可以切到推理模式,跑智能客服、工业质检、城市治理;晚上再切回训练模式,跑大模型训练。这种“训推一体”的设计比英伟达常见的“训推分离”更省资源,特别适合企业降本增效。 国产化硬实力:从芯片到生态,摆脱“卡脖子” CloudMatrix 384的硬件基本全是国产:计算节点用鲲鹏930 CPU,集群管理靠华为自研的iBMC系统,主板、内存等硬件也都是国内供应链,彻底不怕“卡脖子”。虽然昇腾生态在算子丰富度和工具适配上跟CUDA还有点差距,但国内算法工程师们在加班加点补短板,MindSpore的算子库和CANN工具链都在快速迭代,生态越来越完善。 未来可期:国产AI算力的新起点 CloudMatrix 384不只是“替代GPU集群”那么简单,它给国内AI产业搭了一套“全栈自主、性能硬核、场景灵活”的算力底座。随着信创推进,这套方案在金融、医疗、工业等领域落地后,中国AI算力真的有望摆脱对英伟达Tesla GPU的依赖。感觉“算力自主可控”的那天,可能比我们想的来得更快! 硬件层面从服务器全部配件,交换机,芯片,NPU,操作系统open Euler,容器isula,容器编排CCE诸如此类一整套信息软硬件底座。让Nvidia Tesla系列的阉割算力GPU 跪求中国采购都懒得搭理他的时代指日可待。
现在哪些app适配了26 看了一下GitHub已经适配 Liquid glass了 输入法也适配了
兄弟们帮我分析分析,这情况是暗升还是明降?有点摸不着头脑了 公司运维这边最近变动挺大,团队基本全换了一茬,现在常驻的都是00后小年轻。系统运维和网络运维都分出去了,我还管基础设施这块。 现在工作安排挺微妙: · 上下架、IDC报修还是我· 公司内部的安防、机房、基础设施、超融合平台和各种系统也还是我扛着· 毕竟公司内部所有IT建设都是我从0到1搞起来的 但现在活儿有点变化:领导基本不来公司(长期在外跟客户开会),团队日常调度和把控都授权给我了,要亲自上手干的活确实少了。领导也不直接安排我干活了,更多的是让我看大局和安全。 所以现在迷茫的是:这算是隐形提升了?还是被慢慢边缘化了?兄弟们有类似经历的吗?给分析分析呗 现在的情况是,00后团队干活,但我得把控方向,出了问题还是找我。活少了但责任没少,就是不知道这条路是往上还是往下了。。。 看似隐形提升,差一个头衔和薪资提升,但也隐隐有被边缘的感觉,新人成手 我就被踢了? 华为办事处镇楼
唯一有资格说吊打苹果的只有华为 贴吧天天有人喊某些安卓厂商“赢麻了”,但真要掰开揉碎看,除了华为,其他厂商根本没资格和苹果同台对比。 🍎 苹果是什么? 系统自己的(iOS/macOS),闭环、稳定、安全。 芯片自己的(A/M系列),性能和能效全球顶尖。 研发风格:保守,但细节打磨到极致。 生态:iPhone、Mac、iPad、Watch、AirPods、Vision Pro 全打通。 盈利模式:硬件溢价+服务抽成,不靠广告恶心用户。 🌌 华为是什么? 系统自己的(鸿蒙OS,分布式多端协同)。 芯片自己的(麒麟,哪怕被制裁也坚持自研)。 研发风格:激进,5G、卫星、分布式OS一路莽。 硬件矩阵:手机、平板、PC、车机、IoT全覆盖。 真正掌握 系统+芯片+生态+平台 的绝对话语权。 👉 唯一能和苹果正面对撞的存在。 📱 其他安卓厂商是什么? 系统:底层看Google脸色,UI换皮就是“系统升级”。 芯片:高通/联发科说啥就是啥,没核心调校权。 平台:没Google Play,国内全是自家商店,正版获取难,渠道服乱飞。 盈利:硬件利润薄,靠广告、预装、信息流回血,体验直线拉胯。 卷点:影像、快充、屏幕堆料,表面数据赢麻,底层体验输麻。 还有那个浏览器恨不得网盘 小说 短视频 黄页 广告全塞进去各种内建app 的广告层出不穷还得手动去关 更新一下系统又回来了还天天说苹果用户自适应 ✅ 国产安卓唯一能真吊打苹果的点 NFC开放(公交、门禁、银行卡随便模拟)。 红外遥控(电视、空调一机全控)。 通话自动录音(iOS有提示音)。 双卡双待(安卓标配,苹果中国区是后来才加)。 本土化功能(支付、公交、健康码深度集成)。 😂 安卓用户的“自适应” 预装一堆广告? → “这能关掉,习惯就好。” 系统更新推回广告? → “再手动关一遍就行。” 下载游戏变渠道服? → “无所谓,能玩就行。” 各种小bug? → “无伤大雅,能忍就好。” 👉 这才是真正的“自适应”,不是苹果用户那种享受生态的适应,而是被迫接受“厂商薅羊毛”的适应。 📌 结论 苹果、华为:全栈自研,真正拥有系统+芯片+生态的绝对话语权。 其他安卓厂商:供应链整合商+广告公司,表面参数赢麻,实际体验输麻。 真正能说“全面吊打苹果”的,只有 华为。 有些安卓思维的魔怔人也真是够了
ios这样改,或许可玩性直接拉满 现在的 iPhone 虽然好用,但总觉得对 “折腾党” 不够友好 —— 单用户、沙盒封死底层、想装个 Python/Node 都得靠第三方 APP 绕弯子… 最近琢磨了个想法:要是把 macOS 的设计逻辑搬到 iOS 上,那 iPhone 直接变身 “口袋里的小 Mac”,下面整理下具体思路,大家来聊聊可行性!一、核心设想:iOS 直接照搬 macOS 的 “专业基因”不是简单加个功能,而是从根上改设计逻辑 ——把 iPhone 的系统从 “单用户娱乐设备” 变成 “多场景生产力工具”,核心点就这几个:1. 多用户 + 目录服务:个人 / 企业都适配 开箱激活分两种模式: 个人用:绑 Apple ID,自动生成本地用户(像 Mac 的 “管理员账户”,UID 默认 501); 公司用:输 LDAP 服务器地址,登陆公司目录账号,本地建专属主目录,同时绑 Apple ID 同步个人数据(比如通讯录、备忘录)。 好处:公司设备能多人共享,每个人登自己账号,数据互不干扰;IT 管理也方便,不用再折腾 MDM 的破限制。 2. 终端 + SSH:直接操刀底层,像玩 Linux 一样爽 自带 “仿生终端”(类似 Mac 的 Terminal),支持 bash/zsh,能直接输命令:比如ls /看系统目录、top看进程; SSHD 常驻后台,随时能从电脑 / 平板用 SSH 连 iPhone(比如ssh 用户名@iPhoneIP),传文件、远程执行脚本都方便; 能装 Homebrew、Python、Node.js 这些工具 —— 不用再靠 ISH 这种沙盒 APP 将就,直接像 Mac 一样brew install python,写个小脚本、跑个本地服务都没问题。 3. 权限管理:该开放开放,该限制限制 沿用 Mac 的 sudo 机制:普通用户只能操作自己的~(主目录)和/tmp,要改 hosts、重启服务(比如 SSH)就得sudo提权,输密码或刷 Face ID 验证; sudo 权限能自定义:比如给运维同学开 “重启 SSH 不用密码” 的权限,写进sudoers文件里,不用每次都输密码。 4. 文件系统重设计:共享不混乱,隐私不泄露 把现在的/Applications和Containers拆了: 非敏感数据(比如办公模板、公共文档)放/Shared文件夹,所有用户都能读; 每个用户的私有数据(比如 APP 缓存、个人文档)放自己的~/Library/Containers,别人看不到; 好处:既方便共享,又不怕个人数据被别人乱动,比现在的 “全家桶共享” 合理多了。 5. 应用安装:沙盒 + 侧载两不误 App Store 下载的 APP 还按现在的沙盒来,安全不折腾; 想装第三方软件(比如破解版工具、自己编译的 APP),能侧载到/Application Support,不用越狱,只要在设置里信任证书就行。 6. 自动化:靠 LaunchAgent 实现 “定时任务” 能自己写.plist文件,放/Library/LaunchAgent或~/Library/LaunchAgent里:比如每天凌晨 2 点自动备份~/Documents到 NAS,或者开机自动启动 SSH 服务; 不用再靠快捷指令绕弯子,像 Mac 一样玩自动化脚本。 二、为啥想这么搞?实际用起来是真方便!举几个场景,大家感受下: 开发者:出门没带电脑,用 iPhone 的终端写个 Python 小脚本,连服务器调试,或者用 Node 跑个本地接口测 APP; 折腾党:装个 Homebrew,折腾各种命令行工具,甚至能搭个轻量的 NAS 客户端,把 iPhone 当 “口袋服务器” 用; 运维 / IT:公司几百台 iPhone,用 LDAP 统一管理账号,远程 SSH 连上去查日志、改配置,不用一台台摸设备。 三、目前的小遗憾:离实现还得跨个 “越狱” 的坎现在想做到这些,只能靠越狱(比如用 Redensa、Palera1n):装 OpenSSH、改 sudoers、建多用户… 但越狱不稳定,还没保修,苹果也一直在封漏洞。 要是苹果能官方开放这些功能 —— 哪怕加个 “开发者模式” 或 “企业模式”,让愿意折腾的人自己开,那 iPhone 的上限真的能再上一个台阶!
5060和a770怎么选 现有一台串流主机 CPU:8700k 主板:m11f z390芯片组 内存:ddr4 8g 3600x4 主GPU:2080ti 副GPU:1060 电源:海盗船750w 使用场景: 1.本地使用时 如玩游戏 2080ti负责渲染游戏 1060负责小黄鸭插帧 2.串流使用时 2080ti负责渲染游戏 1060负责sunshine编码。 痛点:1060编码能力太差 远程源流4k 120hz hdr 卡卡的 严重拉低主卡游戏负载能力 小黄鸭插帧性能也差的很 插帧效果很差 为了提升串流和插帧体验 目前在看5060和a770 都是支持 av1编码格式的 小黄鸭体验也肯定是吊打1060的 陷入纠结 该咋选
sx雷火,终究还是切割了 09年换代理到网易 注册的网易邮箱 使用我自己的身份证实名。用来绑定了战网。 战网因为当年未成年用的我爸的身份证绑定。 这么多年 战网绑定了网易邮箱 Apple id 等,前面解约 战网和网易邮箱剥离了。 现在重新绑定网易邮箱因为身份证不一致 要重新注册一个邮箱。网易这个脑回路也真是离谱。前面几个月好歹还留了个入口,现在连入口都没有了🙂↔️ sx雷火解决方案都是这么奇葩,不去弄解绑身份证验证入口 而是用原来的身份证再去开个新邮箱,邮箱KPI指标在这里是吧
明明想玩游戏,但是真开了游戏又玩不进去,这是为什么。。。 switch/PS5/PC 都有。steam上库存也是100多款,以前玩的魔兽世界 什么的现在都玩不进去了, 明明是无聊的五脊六兽,但是开游戏后就瞬间没兴趣了
苹果 AI=玩具级,连昇腾 CANN 都不如 Apple 在 AI 时代已经全面掉队。WWDC 2024 上吹过的牛,除了几个动态效果,几乎没有一个真正落地。从机器学习的开发者页面来看,Apple 的方案依然是玩具级别,完全无法和 NVIDIA 的 CUDA 生态相比,甚至连华为昇腾的 CANN 都不如。 从大模型训练的角度来说,Apple 全生态几乎是个笑话。M 系列芯片和所谓的 Neural Engine,算力和生态都不足以支撑产业级应用。Apple 的 AI 只能停留在本地推理、轻量 RAG 这种场景上,真正的产业数字化和模型训练压根插不上手。 更现实的是,随着 vLLM、Ollama 等框架降低了模型推理和部署门槛,再加上 Agent 和 MCP 生态的不断完善,未来人人都能轻松“手搓”一个属于自己的智能助理。到那时候,Apple 在 WWDC 2024 吹嘘的所谓 AI 集成,就会显得更像是“鸡肋”——只是系统级的封闭体验绑定,而不是面向未来的技术底座。
追觅的app 产品经理真是个鬼才 近几个月这个app 就™️不知道怎么更新好了,一个扫地机控制APP弄的花里胡哨的,还朋友 休闲 商城的,我切到其他国家 就没有这个骚操作。 一个控制app 弄这些有的没的干什么。启动第一界面还不是设备,没有二十年脑血栓都干不出来这些事
有没有交付过华为昇腾384节点的老哥。 求科普一下架构。 我的理解是华为昇腾训练 通过48台服务器 384块NPU通过华为自研的matrixLink,UB网络互联,区别于以太网和IB的RDMA Roce实现高速互联,得益于CANN特性,可以将训练任务切分,通过k8s 编排训练任务到不同的节点。挂载共有存储 NFS,ceph或者直接挂载san存储实现pod飘逸。 操作系统使用open Euler,k8s 运行时使用containerd 或者docker。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求个交付过的老哥科普一下
notability这软件真的那么好用吗 看很多考研党 iPad+pencil 代替无纸化。都在推荐notability。这玩意 相较于Apple 内建app 图书 预览 无边记 给PDF教材作标注记录 重点 还有备忘录作笔记 有什么碾压级优势吗
达拉然的公民们,抬起你们的头仰望星空吧 身份证过期了,回老家办理,晚上看到星空 感慨万千 太多年没看到满天繁星了。你们上次看到星空还是什么时候了
不知道是ios的问题还是东航的问题,登机牌不能保存到本地 ios26 b3 东方航空app的登机牌无法保存到钱包
垃圾佬 homelab 实战方案:低成本构建全场景资源调度中心 基于家庭环境与预算限制,近期完成一套 homelab 部署,核心目标是用二手硬件实现企业级功能覆盖,兼顾实验性与实用性。方案如下:网络架构:双链路冗余与精细化隔离边界设备:华为 AR611e-s 接入双宽带,配置 dialer 接口动态获取公网 IP(后续计划升级 H3C msr3600-x1),通过等价静态路由(IPv4/IPv6)实现负载均衡,策略路由单独隔离 vlan13/20(基础设施与家用设备),优先走主链路并启用故障切换,规避负载均衡导致的会话中断问题。 交换层设计:接入交换机配置 eth-trunk 实现链路聚合,划分 7 个功能 VLAN(带外管理 vlan10、vsphere 管理 vlan11、实验网 vlan12、存储网 vlan15 等),通过 VLAN 隔离实现业务与家用环境物理隔离。核心采用华为 CE6850-48S6Q-HI,万兆端口聚合互联,Trunk 模式承载全 VLAN,开启 RDMA 优化存储网络性能。 公网访问:双域名绑定双宽带接口,配合 DNS 负载均衡实现外部访问冗余,通过端口过滤机制仅开放必要服务端口,强化边界安全。 硬件平台:二手设备的极致复用实验服务器:DELL r730xd,双 E5 2696v3+768G DDR4 ECC,配置 Tesla P100/T4 双显卡(VGPU 虚拟化)。存储采用 DC-s3500 480G RAID1(系统盘)+P4510 1T×6 RAID10(虚拟机存储),双 x520 万兆网卡分别承载业务网(端口聚合 + RDMA+Trunk)与存储网(vlan15 多链路 ISCSI),板载千兆与 iDRAC 分别接入管理网与带外网段。 存储节点:x79 平台 + E5 2666v3,配置 m.2 SSD 系统盘 + 4T HDD×N RAID50,单 x520 双端口聚合接入 vlan15。部署 Windows Server 2025,启用 ISCSI 服务、NFS/DFS 共享及 AD 域控,同时开启卷影副本与去重压缩,兼顾存储效率与数据安全。 功能实现:全栈资源管控与远程调度统一身份认证:全平台对接 AD LDAP,覆盖服务器带外管理、vsphere、Linux 系统、SMB 共享等,实现账号集中管控与权限精细化分配。 监控与可视化:zabbix 采集硬件与网络指标,ELK 汇总系统日志,Grafana 构建可视化看板,通过二手安卓平板实现状态实时监控。 远程访问体系:部署 Citrix VDI 支持 Win7-Win11 多版本桌面,结合 8700k+2080ti 平台的串流方案(parsec/moonlight),实现跨设备、跨网络的算力与桌面资源调度,依托边界设备端口策略保障访问安全。 实验环境支撑:vsphere 单节点部署 ESXi/VCenter,同步集成 NSX 与 Tanzu——NSX 提供网络虚拟化能力,支持微分段、虚拟路由与负载均衡,为实验网 vlan12 构建隔离的虚拟网络环境;Tanzu 基于现有服务器资源实现容器编排,支持 Kubernetes 集群部署与应用生命周期管理,与 vsphere 计算资源联动实现弹性调度。同时集成 eve-ng 实现物理与虚拟网络拓扑混合模拟,VGPU 授权服务器支持 Tesla P100/T4 的算力虚拟化分配,满足 AI 推理、图形渲染等多场景实验需求。 总结与优化方向当前方案通过单点部署规避 HA 成本,依托 VLAN 隔离与策略路由保障业务稳定性,二手硬件组合实现了万兆存储网络、VGPU 虚拟化、网络与容器平台集成、远程全资源调度等核心功能。后续计划优化链路健康检测机制(引入 BFD)、强化远程访问安全策略,逐步推进 SMB3.0 集群构建。 同好可探讨低成本冗余方案或硬件瓶颈突破思路,欢迎技术交流。
小米的广告也是深入骨髓了 周末刚给我爸入了台红米 K80 至尊版,毕竟 2019 年给他买的红米 K20 至尊版用着一直很顺手,老爷子现在认准了小米,其他牌子一概不考虑。平心而论,这台新手机除了影像表现稍逊,其他方面确实称得上是水桶机,配置给得很足。寄给老爸之前,我特意把手机仔细配置了一遍:常用软件一一装好,系统更新到最新版本,能找到的广告模块都在 APP 里手动关掉了,小米账号也完成了初始化设置,就想让老人拿到手就能舒心用。这里得提一嘴,之前房东给配的红米电视,广告多到让人烦躁。我照着知乎上看到的小米电视广告使用的域名,在 DNS 服务器里把那些地址全设成了回环,还在路由器防火墙上做了 URL 通配阻断,总算清净了点。可万万没想到,这操作竟然影响到了新手机。红米 K80 直接陷入半瘫痪状态:内置服务和好多 APP 都没法用,主题商店彻底没网,应用商店图标显示不全,连下载软件都提示网络连接失败。 这么多年了小米在内置广告这条路上狂奔,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了,也是没想到内置常规的应用和服务走的都是广告的域名,也是6的飞起。 还有这个日历,这么多年了,点击地址跳转地图导航还是没有做
🐒🍚K80 utral这手机咋样 几百年没关注安卓手机了,我爸的手机该换了,他比较认可米家手机操作系统,之前给他买过k20至尊版,后来他自己买了OPPO 一直说其他手机不如小米的手机好玩 看了一下小米商城 k80 utral看着参数还不错,给老年人用如何,有没有什么致命短板
随着AI的发展,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感到压力 随着通用LLM的出现 agent MCP工具井喷 以及之前的RPA工具。生态的完善也在像低代码靠拢。加上最近的Gemini-cli的出现。让我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感觉到了空前的压力。仅仅只是Gemini-cli的冲击已经很强了。不知道如果通过多个LLM 多个MCP的整合对接 诸如RPA,zabbix,prometheus,以及其他比如云平台,ansible 各种场景不知道能擦出什么火花了。 仅仅是用了一下Gemini-cli,这个工具可以直接介入操作系统执行命令。直接touch ansible playbook或者 docker-cc 甚至是k8s调度。再或者直接提需求 可以解决电脑系统的问题,一些疑难杂症还不挑平台 windows/Linux/macOS都能用。 感觉自己不转型学习AI的相关的部署与应用 用不上5年就被市场淘汰了。 毕竟有ai夹持 哪怕没学过网络也能让ai介入配置ospf/bgp各种复杂的网络协议。同时还能搞各种服务器的底层操作
苹果可能在AI浪潮下,错失一次产品升级的机会 2023年的时候,当时就感觉苹果滞后了,在微软和谷歌都推出ai助手的时候 都在向自家产品中集成,不过当时能做的有限,基本上都是RAG形式 生成操作方法或者命令等 并不能介入操作。但是2023年苹果wwdc 毛都没有,wwdc2024才把ai的饼端出来,结果画的饼 被现在的谷歌Gemini-cli实现了。苹果的ai 还停留在 ai接听电话判断是否是骚扰电话和智能等待。即时翻译,图乐园这些基础的内容。端侧模型 并没有很好的和各家app api对接 能做的事情很有限。 wwdc2025对于ai只是一笔带过,小道消息 苹果ai团队和软件/硬件团队之间还有矛盾,逼的软件团队自己成立ai小组。现在ai高管又被挖走了。 这次感觉 苹果至少需要2029年之后才能完成wwdc2024中吹的牛逼。但是那时候云端ai服务发展成什么样子真的不好说。如果功能强大 就会没人在意这个ai是不是自带集成到系统的了。无非就是不能api对接 需要用户多个门户平台多跳转手动几次了。 偏执傲慢,战略决策失败,感觉后面会让苹果跌落神坛,虽然不至于像诺基亚一样崩塌,但至少变成有血条的可锁定目标了。
16pm b3 MagSafe依旧没有修复 rt, 升级完成后 MagSafe 依旧不能用 13pm 没有影响
4k 120hz串流 你们用的都是什么显卡编码呀 我电脑是8700k+2080ti+1060的组合。2080ti 负责游戏 1060负责sunshine 编码。但是moonlight 串流的时候提示 不支持h265 不支持4:4:4 而且串流性能损失很大 2080ti 损失成2060可能还不止。 画面还卡卡的,整体换新 没有那么多的预算 需要搞一张卡替换1060 给sunshine编码。 有推荐的吗? 1.再买一张2080ti(肯定可以了,但是电源要换850w的,不支持av1) 2.再买一张2080ti 和桥接器 组nvlink(逻辑成一块GPU 游戏 sunshine都作用在这个GPU上,没有测试不知道会不会负面升级) 3.买Intel的显卡 如a380(a380纸面参数不错适合编码,但是不知道sunshine支持怎么样,看中75w不用单独供电了,切有小黄鸭插帧需求 不知道a380插帧效果如何)
家庭超融合私有云建设方案 随着折腾的逐步癫狂,准备制定一套家庭私有云建设方案。在接下来的几年蹲二手 捡垃圾实现。 需要设备 服务器 DELL R730*3(E5 2696v3 x2/DDR4 32G 2133MTx24/intel S3520 x2/Intel s4520 1T x4/intel x520 x2/Nvidia- Tesla- P100x1/Intel a380 刀卡x1) DELL R630*3 (E5 2666v3 x2/DDR4 32G 2133MT x2/S3520 x2/intel s4520 4T x6/intel x520 x2) 交换机 华为CE6855-48XS8CQ x2 华为S5700系列千兆电口交换机 x1 10G多模光模块若干 路由器 新华三 H3C MSR 3600-x1
2025年了,还有没有玩双显卡的老哥在呀 目前平台: CPU:8700k 内存:4*8g 3600mt 主板:rog m11f 显卡:2080ti和1060 使用场景,串流玩游戏,副卡给sunshine编码用主卡负载游戏。以及docker+wsl,跑AI 大模型。 目前有三个方案。 1.1060换成2080ti 两块GPU 各跑各的任务,延续之前的思路主卡负载游戏,副卡负责sunshone编码(缺点:不支持AV1编码)(成本2000以内) 2.两块2080ti+桥接器,组nvlink,游戏层面还是两块GPU 各跑各的任务,docker 则通过nvidia- container-tools直通给容器一张逻辑nvlink后的GPU来跑ai。(不支持nvlink的游戏可能会降低帧数)(成本3000左右) 3.2080ti保持不变,1060换成a380,2080ti负责游戏和ai,a380只负责sunshine 编码(优势成本相对较低,a380无需额外供电)
developer beta 2 MagSafe失灵了 16PM 更新beta2后 MagSafe磁吸充电失灵了,只能用QI无线充电。13PM没有影响 不知道是我个人情况 还是普遍情况
计划白嫖公司4090+A40,彻底退役家里阳台服务器,打造个人私有云 家里现状: 有一台串流主机(2080Ti),跑 Sunshine,parsec,网易UU 用 Apple TV 串到客厅打游戏; 还有一台 Dell R730xd,跑虚拟化,搞 NAS、HomeAssistant、AD、Windows 云桌面啥的; 全放在阳台机柜里,一年四季 24 小时不关机。 问题也不少: 夏天一热,风扇嗷嗷转,P100一跑负载就跟吹风机似的,阳台门不敢开; 电费每月四五百,心疼; 阳台灰尘潮湿,时间一长设备状态真不行; 而且 2080Ti 跑 3A、挂模型,明显开始吃力。 公司那边有闲置资源: 三张 4090、一张 A40,还有六块昇腾 310i Pro,平时都没怎么用; 机房条件非常好:24 小时恒温空调,电源稳、网络稳。 于是我准备搞一套混合私有云方案,还在规划阶段,目前网络部分初步搭建好,核心目标就是: 💡 把自己的 2080Ti 和 R730xd 搬去公司机房托管,借助公司空闲算力,打造一个自己的云平台。 架构思路是这样: 公司边界防火墙上配置加密隧道(打算用 IPSec 或 WireGuard),连接由家里发起; 核心交换机新建一个独立 VLAN + VRF,完全把私人云和办公、POC、生产网隔离开; 防火墙默认拒一切来自家的流量,只开放需要的端口,比如串流的 Sunshine UDP 47989; 这个独立网络可透传给 vSphere 或者物理主机,像 4090 可以直接 Access 接入; 家里的 R730xd 和 2080Ti 主机也打算搬过去放公司机房; 家里只保留一个超低功耗 NAS,跑 HomeAssistant 和局域网功能。 网络安全我也提前想好了: 全程加密隧道传输,防止中途被窃听或篡改; 家里主动连接,只有指定可信设备能访问公司这块资源; 多层隔离(VLAN + VRF),物理/逻辑双重保障; 防火墙策略极严,只开放白名单 IP + 指定端口; 后续也会加上证书认证 / 多因素认证,确保远程调度不出问题; 配套访问日志、告警机制,发现异常能第一时间处理; 考虑再加一层物理反取证措施,比如贴“测试用”标签、配 IPKVM 应急远控、开机自动锁屏必要时直接格盘。 使用场景大概是这样: 客厅躺着用 Apple TV + 手柄,直接串流公司机房的 4090 玩 3A 游戏,稳稳的 4K@60Hz; 书房用 Mac mini 办公、挂游戏、玩魔兽世界都轻松; 外出或在公司摸鱼时,用 MacBook 远程连云桌面或调度 A40 算力挂任务; 要是 4090 被 AI 算法占用,切换到自己的 2080Ti 主机,继续玩不耽误; 网络条件: 家里双千兆宽带(上行各 100M,下行 1000M),做了 dst-ip 哈希负载均衡; 公司出口上行 100M / 下行 1000M; 家到公司延迟稳定 10ms,4K 串流流畅无卡顿。 收益一大堆: 家里环境安静多了,机柜退役省电省心,一年电费能省三四千; 公司算力不浪费,4090/A40/昇腾能充分利用; 服务器托管在恒温机房,设备寿命大大延长; 网络延迟低、带宽够用,体验比公有云好多了; 用起来贼灵活:游戏串流、NAS、虚拟桌面、AI 推理、大模型部署,全部能干。 目前设备还没搬过去,整个方案也还在搭建中,如果顺利的话,会陆续更新实测体验。 最后警告(划重点!) 以上操作纯属「玩命作死踩红线」,未经公司允许擅自挪用资源可能面临辞退 + 索赔,技术方案虽香,但职场红线别乱踩!(PS:好孩子千万别学,我已准备好离职报告.jpg)
极端条件下,洋垃圾神教也不是不能玩 DELL R730xd服务器E5 2696 v3 *2 128g内存ddr4 2133MT 3*1t sas raid 5 Nvidia- P100 *1 vsphere 虚拟化平台,虚拟机配置为32C 16g VGPU 16Q 4k 分辨率 串流还能玩玩游戏 ,体验还凑合,因为磁盘阵列是机械的问题,IO很低也有可能导致帧数不高 突然的掉帧,如果是SSD 估计还能体验好的
WWDC2025最后战略意义的更新Metal 针对全产品设计特性基本都是UI层面的更新,SDK级别的基本没咋动 ios/iPadOS/macOS/tvOS 我直接更新dev开发者预览版都没有出现app打不开这种情况。 单独开放了几个API,然后基本没什么大动作了, 感觉最后最有价值的更新是 GPTK3 以及Metal4,支持超分辨率和插帧了。 首先是iPhone ipad mac等 原生登陆的3a游戏 原本只能30帧甚至更低帧数的,通过插帧和超分 实现帧数提升。这点对于iPhone手游开发和 macOS移植windows平台的游戏来说都是利好的消息。crossover 通风Metal4也能大幅提升性能体验。 后续如果Apple tv也能上M系列芯片 游戏阵容可以进一步提升,不用只能玩arcade里的小游戏了。 对于Mac来说 Metal的插帧功能可塑性还是挺高的,针对如windows app 和remote desktop manager这样的远程工具来说 渲染加速选择Metal也能插帧了 这个体验可以说得上是史诗级的提升了 #wwdc2025
非国行使用Siri调用chatgpt需要代理的域名 apple-relay.apple.com cp.cloudflare.com mask-api.icloud.com
针对华为ax3 pro 作为桥接模式不能mesh组网,想到一个曲线救国的方案,两台华为ax3 pro 正常路由模式组网,就是主路由WAN口不接 修改LAN IP 为我华为ar611e-s vlan3 的IP地址,不使用ax3 pro的设置AP bridge模式,DHCP在AR611e-s上,让ax3 pro的lan和我的上层局域网处于同一个广播域。vlanif在ar611e-s上,还不影响我做路由,同时还实现了mesh组网
留给Apple 挤牙膏的时间不多了 和店员确认了一下 支持LDAP 可以对接微软ad, hishell 需要开启开发者模式,样机都给禁用了,暂时没有测试常规用的命令工具都继承了哪些。 重量都很轻,触摸板体验不比Mac差可以完全脱离鼠标使用不别扭。折叠这个合起来很优雅,就是虚拟键盘很扯淡,基本无法完成盲打。
有没有用华为ax3pro组mesh的 问了客服,说这种主ax3 做桥接的架构中下联从ax3pro 两台路由器的SSID依然可以mesh组网,是真的吗? 还是做mesh组网 主ax3pro一定要路由模式
菊花这本子不错啊(老款非鸿蒙) 看我领导买的。屏占比很高 很轻薄 比我mbp还轻不少。我上手操作了一下 触摸板 也不错 可以完全脱离鼠标用,就是续航太差才11小时 外勤 商务 看着挺适合的 好像停产了吧
天天摸GPU都快吐了,啥时候自己也能顺一张回家哈哈 4090 Tesla卡ada4000/6000 p系列 a800 a40 L20等 华为昇腾npu 天天忍着顺一张回家的冲动
懂王上线了,为啥购物袋还是这么猖狂 ios18.5还塞进来个🌈壁纸,不遗余力的搞这些个玩意,ios14的时候还有描述致敬LGBTQ+ 后来没注意中文设置下就没有描述了。英文设置下还是有的。 看来苹果也知道这玩意在中国国内不咋受待见 Ubisoft被这群皮炎夹不住💩的玩意以及DEI搞的都快破产了,Apple还在这一路狂奔。一群不干活整天魔法对轰的怪胎,给真正干活的都挤兑走了,不是要求特权就是要求特权的路上。 #DEI
现在华为旗舰店有鸿蒙pc样机了吗 看各个主播都是在那启动一堆app 然后切换当前激活窗口的UI过渡动画,要不就是虚拟机一点实际有用的干货一点都没有提到 现在需要自己了解一些问题: 1.用户体系是否支持LDAP还是只能和平板手机一样单一的本地用户 2.批量部署场景 有没有类似AD/AAD o365组织的策略管控体系 3.hishell能否像bash那样执行shell脚本有没有包管理器 4.console线是否可以做到免驱 5.后续华为tob产品巡检工具smartkit是否会出对应版本 6.能不能直接安装isula 这些附近评测博主也不会去出视频测试了,得自己去体验了,现在旗舰店有样机了吗?
500块预算 暗黑不朽和暗黑4选哪个呢 不朽充500。打个水漂。优势 pc手机都能玩。但是steamdeck不能玩 暗黑4 500 够买个豪华版 还剩几杯星巴克 pc steamdeck 都能玩。手机只能用串流玩 其他暗黑刷子类不来电。最后纪元 火炬之光都有。都玩不进去
豆包支棱起来了 MacBook 装了豆包,最新的客户端集成了Chromium浏览器,这点好评,虽然我用Safari。 昨天企业微信的集成的腾讯会议 豆包提示我可以做会议纪要,会议持续1小时 豆包总结的不错 出了个别人名字 不准外 其他内容总结的都不错。不同的发言人也能很好的区分。会议结束还能生成任务与待办。就这个功能 已经吊打Apple wwdc2024 关于ai画的饼了,且对于工作流来说更实用,唯一美中不足的是 会议纪要不能 直接同步到备忘录。任务与待办不能同步到日历或者提醒事项 或者微软的To do,不然这生产力真的是提升太多了
这游戏好玩吗? 一脸茫然
两家企业的子事业部业务冲突 互相掐架,但是又需要采购对方企业其他事业部的产品,会不会很尴尬数通,安全,无线接入,存储,服务器,NPU,open euler 等等
关于iPhone手机 门禁卡解决方案 如果在不越狱(巨魔),物业不配合录入公交卡的情况下给门禁卡线圈芯片拆出来放在手机壳夹层是唯一解决方案。 可千万别再信快捷指令里面的扫描nfc了。真的是闹麻了,那是搞自动化的 具体场景就是当扫描xxxn nfc时执行哪些动作的 Apple 轴的一批 始终以安全为由拒绝开放nfc写入权限,除非拿到system权限,不然其他各种技巧还是洗洗睡吧
2020年开始,到现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了 已读不回是常态,离谱的还有公司都没有了。JD还在的
steam deck 无限机兵 视角总是自己缓慢的转 有没有老哥 steam deck玩无限机兵 遇到和我一样情况的呀 ,具体症状喝右摇杆漂似的,但是我测试过其他游戏 喝 控制器矫正,摇杆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有没有Mac玩魔兽世界的呀,现在还能正常启动吗 好像9号更新了一下就起不来了,运行报错
滴滴 应该加个 动力能源选项 现在跑滴滴的99%的都是电车,选择性都没有。电车后座 每次坐的久了路程超过半小时 真的是难受的一批。 如果再遇上天热 司机邋遢 车里有股子说不上的味道。以及皮革味 那可真是绝了
一个很操蛋的问题 现在要求强制绑定网易邮箱账号。我的战网通行证是2008年还是09年,九城和暴雪闹掰网易接手的时候创建的,当时还在上初中未成年,用的我爸的身份证。实名注册也没法改。现在需要强制绑定网易邮箱了,邮箱是自己的身份证注册的,现在还没法合并。要合并还得再开一个网易邮箱账号,这操作也是离谱
关于懒人玩魔兽世界的方案 1.已知目前官方认可GSE插件,不会被ban号。 2.多数职业GSE尤其近战职业比如圣骑士,GSE体验非常不错。 3.罗技鼠标GHUB可以实现击键宏 4.串流/云电脑解决可能存在的扫描本地的情况 解决方案: 远端串流/云电脑启动魔兽世界做好GSE后 按键绑定不常用按键比如 9-0 这种。然后本地控制端电脑装好GHUB 做好 侧键 击键宏。需要时 按一下侧边键 就能实现 替代手动去按一键宏了
WA这玩意 99%的资源并没有什么卵用 最近回归,搞了个小龙人,湮灭 输出循环太乱 准备找个 输出循环的进程条WA,结果各个地方找了一圈,有的基本就是打地鼠。和动作条的功能完全重复,有的甚至连施法条也弄上了,这种wa毫无卵用不说还占用CPU资源。 本来16:9的屏幕常规缩放下,UI已经很遮挡视线了,这倒好完全给关键位置给挡上了
德文串子能笼养吗 买了一个月了 和三只原住民还是不能友好相处,太皮了 给三只原住民吓得都不吃东西了。
经测试wow吃CPU的说法就是个骗局 8700k+2080ti 32g ddr4 3600。4k分辨率100%渲染 能开的全开 光追高 高级抗锯齿全开。vbs关 其他全最高。单人行动。野外和主城帧数是20-50浮动。简单场景下 过60。副本场景低于30。 昨天监控一晚上,显卡负载一直在85%以上,CPU 就没超过40%,也没出现一核有难多核围观的情况。
AFK多年,最近游玩体验有感 作为一个不需要暴雪原谅的爱玩玩,不玩滚的玩家,从军团开始就开始断断续续的afk,没有在参与到团队副本的进程中,最近因为想测试一下Mac mini的性能,充了张月卡,重新体验一下。 总体来说,现在对比之前来说 还是有进步的,但是还有有许多不足之处。 对于回归玩家来说相对友好,升级很快,就是这个战役任务 不能一个角色做完 小号直接免去,这个战团功能算是开了个寂寞。满屏幕任务对于回归玩家来说是个不小的障碍。战团功能的推出,说明暴雪也鼓励玩家多玩几个角色,但是每开一个角色 有些战役就得重新打一次,emmmmm这点不是很友好。 地堡这个功能怎么说呢,出发点不错,解决独狼玩家的痛点,但是相较于AI队友打副本,个人感觉与其做地堡,还不如深度加强一下AI队友覆盖5人本三个难度,甚至是挑战模式。 美术团队还不错,虽然画面引擎老旧,但是美术风格很加分,新出了很多外观暖暖党福音,且99%都是免费获取。
除了罗技还有什么品牌的鼠标可以搞鼠标宏呀 GSE 一件输出宏,GSE需要绑定案件,但是方便舒适的案件都是常用输出技能占满了,只能用组合键或者 67890这种贼远的才行,但是这样按的很难受,想着罗技Ghub 有鼠标宏,可以录制循环,触发无限连击指定按键 或者额停止,奈何现在GHUB 无限卡转圈 进不去,网上找G HUB的解决方案也都是windows的,mac一个相关的帖子都没有。有没有玩鼠标宏的老哥,分享一下呗
afk多年,回来让看看,是不是删了不少技能 dk感觉好像没啥少 玩起来不卡手 狂暴战和dh是不是有删减,玩起来贼卡手。狂暴战好像没了狂风打击?
说话现在看到狠多夹耳朵的耳机感觉不错啊,可惜苹果没做 自从买了AirPods后 中耳炎 听力下降都跟着来了,入耳式带着 耳朵发痒,后来不知道是街边采耳还是洗澡耳朵进水 没在意导致有了中耳炎,也连带着 耳朵听力也下降了,感觉 入耳式耳机 还是有负面影响,后来的骨传导和现在新出的夹耳式耳机 感觉这个不会对耳朵有啥负面影响。有没有入了的老哥说下使用体验呗。 如果体验极佳,也就不管什么生态链无缝切换了 耳朵要紧
很离谱,魔兽世界30fps居然会感觉不是那么卡 最近闲的无聊,办公室摸鱼,给魔兽世界下载回来看看,m2 MacBook pro 正式服原声分辨率 100%渲染 抗锯齿 特效拉满,新地图 有只有30FPS,玩起来感觉还好,虽然感觉不丝滑,但至少不眩晕。其他游戏如果30fps 就算low 帧稳定,也是感觉会写轮眼 一会就晕乎乎的了
现在插件哪家好 三平台mac+windows+steamdeck mac和steamdeck为本地游玩,windows是串流 EUI插件现在感觉问题很多,windows调试好了 放在Mac这边 EUI都呼不出来了。而且现在EUI好像interface对接的不好,很多界面都在报错。 用了网易DD,感觉马马虎虎,现在还有那些 插件持续更新的,UI简洁一些的,
燕云十六男娘终于出了件不娘炮的衣服了,文武袖。早这样不就好了 燕云十六男娘终于出了件不娘炮的衣服了,文武袖。 早这样不就好了,非要迎合xxn审美,把影视领域那套娘炮风格带游戏里,非得来辣人眼睛。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