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原战士
冰原战士
关注数: 25
粉丝数: 107
发帖数: 4,679
关注贴吧数: 70
兵器谱——叉 叉是古代作战时长刺武器之一,属十八般兵器之列,叉最先本是一种生产工具,据古籍记载,远古人们打猎捕鱼,大多用叉,《水浒》中解珍,解宝打虎时用的就是钢叉。明代的兵书《武备志》中还记有一种“马叉”,上可叉人,下可叉马。叉由叉尖和叉柄两部分组成。叉尖为钢制,有三股叉,中股直而尖,两侧股由中股底端弧形向前,后粗前尖。通体为圆形或扁平形。叉柄木制或铁制,粗可盈把。叉的主要击法有转、滚、捣、搓、刺、截、拦、横、拍等。叉按形状可分为:牛角叉(俗称虎叉)、三须叉、三角叉、龙须叉(俗称两股叉)等。叉长约五六尺,在叉座间镶有铁片或系有彩绸之类。 叉演练起来风格独特,使用起来叉头、叉柄可用,它的用法据传有32种之多,如拦、横、捂、拍、掏、挑等。武林中叉的演练甚为罕见,传统的著名套路,有太保叉、飞虎叉、龙须叉等。飞叉、俗称“开路”,是由叉演变而来的。人们用鱼叉投掷大鱼时,在叉柄上系缚绳索,使用时将叉掷出,然后抓着绳索又将叉收回。投掷不中,在绳索收回时,要接住在空中转飞的鱼叉,是要有一定的技术,因而飞叉的技巧,就是在接鱼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叉即是生产工具,又是战斗武器,和人们的生活极为密切。在我国民间,每当春节、元宵佳节或庙会及盛行“出会”活动,那寒光闪闪,鸣声铿锵的飞叉的表演总是在各种游艺节目的前面,担负着“开路”的任务。民间练飞叉的组织也叫做“开路会”。 飞叉的表演,技巧性很高,表演时不能用手握叉,任凭它在臂、腿、背上转圈翻滚,这就需要运用肌肉的紧张或松弛和用力的大小,来调整飞叉的重心和速度,控制飞叉的起、落、转、合。还可以做出许多花样,如抡高、踢高、“怀中抱月”、“过桥”等。武林中擅长飞叉的名家很多,已故著名武术家郑怀贤就善舞飞叉,早在1936年他做为中国武术代表队的成员,去德国柏林参加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时,就表演过飞叉。山东著名民间艺人,“飞叉大王”刘仲山,身怀绝技,而且也擅长“潭腿门”的拳脚。
兵器谱——钩 钩是一种多刃的兵器,系由古兵器戈演变而来。春秋战国时期戈、钩、戟并用,从卫墓出土的铜钩来看,钩的形状似戟,只是戟上边为利刃,而钩上边为一线钩形,故名钩。颜师古注:“钩亦兵器也,似剑而曲,所以钩杀人也。”古战场上用钩者颇多。两晋时,英勇善战的冉闵就“左操双刃矛,右执钩戟,以击燕兵,斩者三百余级”。武术中所用的钩有单钩、双钩、鹿角钩、虎头钩、护手钩等。技法有推钩、挫钩、撕钩、提钩、钯钩、分钩、搭钩、行钩、云钩、托钩、献月等。演练时要求有起伏吞吐的身法来配合,因此有“钩起浪势”之说。
兵器谱——钺 钺为古代兵器,武术器械之一。钺的形成与斧的形成属相同的时代,钺的式样与斧相同,惟较斧为大。钺比斧头大三分之一,杆长一尺半。钺杆末端有钻。钺在斧头之上加有突出之短矛,长约六寸。使钺之法合斧、矛、枪三者为一体。其用法除有斧、矛和枪之外,还有刺、拨、点、追四法。钺有长杆之钺和短杆之钺,如八卦掌拳派所用的子午鸳鸯钺,就是一种短双器械。
兵器谱——斧 “程咬金的三板斧”是中国民间流传颇广的俗语。在文学作品中,程咬金性情暴躁。他手使一柄宣花大斧,劫皇纲、三斧定瓦岗,当了混世魔王。但这只是小说家言,其实,历史上的程咬金既不鲁莽,也不用斧。史书记载,程咬金又名知节,“少骁勇,善用马梢(一种长柄矛)。”尽管文学著作和历史上大相径庭,但斧钺的确是我国古代战争中的兵器之一,其名又叫扬、刘、鈇、戚。斧,最早是作生产工具和狞猎工具使用的。人们先将石块打击碰砧,制成石斧,后来和弓箭一样成为战争的武器。到了汉代,斧钺多用钢铁锻造,在军队中使用。《武经总要》一书中收录了数种斧的形制,并绘有图画。斧因其式样和用途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但大体式样基本相似,均为一面呈扇形刃,一面为长方形,下部装有木柄。练习斧时,要求吞吐起落,粗犷豪爽的风格,舞动起来,姿态优美,是项很好的锻炼身体的武术器械。
兵器谱——剑 剑是武术短器械之一,素称“百刃之君”。常见技法是刺、挑、劈、抹、挽、撩、断、点等, 剑术的特点是轻快、敏捷、洒脱、飘逸、灵活多变。在我国古代,特别是战国、秦汉战争史中,剑是步骑兵的重要武器。一些铸造精良的利剑深得帝王诸侯珍爱,故以“宝剑”称之。相传楚有龙泉,秦有太阿、工市,吴有干将、莫邪、属镂,越有纯钩、湛卢、豪曹、鱼肠、巨阙;剑作为一种实战武器,到了西汉,无论质量还是功能都达到了高峰,随即逐渐衰落,但并未消亡,统治阶级把它佩带于身,以别品秩高下;道家用它作法器,侠士凭三尺龙泉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剑自产生至今,已经历了三千多年,人们不断总结研究,创立了运剑之术。春秋时期,《越女剑》是对所阐述的理论是对当时剑术的总结。汉代著有《剑道》38篇,三国以后,剑退出了实战,遂渐由技击兵器演化为人们强身健体的器械,剑术也慢慢形成许多门户派别,各有所长,瑞彩纷呈,太极剑、武当剑、醉剑……在我们今天的武术宝库中,各占一席之地,仍是民族体育的重要比赛项目之一。干将、莫邪铸剑的传说,在春秋吴越战争时期,吴国苦无适用的兵器,恰巧越国上了3柄宝剑,深得吴王阖闾喜爱,于是就派人命吴国的铸剑大师干将铸剑。干将从五大名山采来铁精,又从天地四方收集了金英。然后选天时,取地利,等待阴阳和畅、日月同辉之时,方开炉铸剑。正当成功在望之际,不料气温突然下降,至使金铁之精不能融化。莫邪于是翦下头发,截断指甲投入炉中,并指挥三百名童男童女合力齐心,装好煤炭,鼓起风箱。终于金铁之精熔化了,宝剑铸成了。一柄身有龟甲纹,他们称其为阳剑,起名为干将;另一柄剑身起漫理纹,他们叫它为阴剑,起名为莫邪。干将把阳剑藏起来,只把阴剑献给了吴王。事情至此还没有最后结束,在晋代干宝的《搜神记》等书中,则以传奇的手法记载了干将铸剑以后的故事,只是把干将为吴王铸剑改作为楚王铸剑了。当初宝剑铸志之时,其妻莫邪已怀孕临盆。干将对妻子讲:“我这次去献剑,凶多吉少,大王会杀我。你若生男孩,让他用剑给我报仇。”干将走后,莫邪果生了个男孩,起名赤比。赤比长大后,日夜思念杀楚王为父报仇雪恨。再说楚王自从杀了干将以后,日夜不安。一天夜里,梦见一个男孩要来报仇,悬赏千金捉拿此人。赤比只好逃进了深山避难。一边走,一边悲切地唱歌。恰逢一个外乡客走来,问:“你这么年轻,有什么伤心事,这么悲伤?”赤比答道:“我是干将、莫邪之子。楚王杀死了我父亲,我要报仇。”客人讲:“要报仇并不难,你把头和宝剑交给我,我替你报仇如何?”赤比豪不迟疑,拔剑自刎,两手捧着头和宝剑,交给客人。死后身体立而不倒。客人说:“我一定不辜负你的愿望。”赤比的尸体这才仆倒在地。客人带着赤比的头去见楚王,楚王大喜。客人说:“这是勇士的头颅,应当放到汤镬里烹煮,才能永除后患。”楚王按客人的话去做。过了三天三夜,那颗人头还煮不烂,突然,人头从汤镬中跳了出来,对楚王怒目而视。楚王来到汤镬旁,探头观望。客人挥剑向楚王的脖颈一抹,楚王的头颅随之落在镬中,两颗人头在汤镬中追逐厮打起来。客人也挥剑砍掉自已的头颅,落入汤镬。七天后,三颗人头全都煮烂,不能分瓣为谁。楚人只好将头骨分三处埋葬,造了三座墓,统称为三王坟。
兵器谱——枪 枪是一种在长柄上装有锐利尖头的兵械。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是中国古代历史最为长久的品种之一。原始的长枪仅仅将木棒头削尖就是了。汉时的枪与矛的形制相似,多以长木杆或竹竿为杆,装上锐枪枪头,配以枪缨即制成。不同用途的长枪其长度各不相等。用于车战、骑战的枪显长,用于步战的枪显短,用于守城御寨的枪显长,用于进攻的枪则短。长枪可达十余米,短枪可为一点三米之多。其1.83米称步下枪、2.33米称花枪,2.76米称中平枪,4米为大枪,5.33米为大杆儿,6米称为矛,11米长的为毛竹大杆。枪的种类很多,有花枪、笔枪、大枪、锥枪、槌枪、梭枪(又称飞枪,标枪)、尖枪、太宁笔枪、抓枪、双头枪、双头双枪、钩镰枪、四角枪、箭形枪、曲刃枪、环子枪、拐子枪、攒竹枪、长顶枪、鸦项枪、素木枪、绿沉枪、浑铁枪、龙头枪、龙刀枪、虎牙枪、虎头枪、龙凤枪、单钩枪、双钩枪、铁钩枪、柳叶枪、蛇镰枪、蛇尾伞枪、柜马枪、捣马突枪等。这些枪的用法除花枪、大枪、双枪、双头枪、钩镰枪外,多已失传。枪的使用以宋、明两代为最盛,创造了式样繁多、用途各异的枪,广泛用于步兵和骑兵。据《武经总要》所载,枪有九种名目,分别为双钩枪、单钩枪、环子枪、素木枪、鵶颈枪、锥枪、梭枪、槌枪和太宁笔枪。共同的特点是安有长的木杆,上端安刃,下端装鐏,直到明清时期火器较普遍装备军队发后,枪仍然是军中常备的格斗兵器之一。在《清会典图•武备》中所收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定的枪式就达成16种,如雁翎枪、虎牙枪等。雁翎枪刃长约定俗成6厘米,全长约2.3米;虎牙枪刃长约定俗成2厘米,全长约2.91米。这两种枪直到19世纪中叶才从正规军队中淘汰。
兵器谱——刀 兵器谱——刀
普及一下十八般兵器说 在古典小说和传统评话中,常说武艺高强的人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这十八般武艺是指使用“十八般兵器”的功夫和技能。 “十八般兵器”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在我国古籍记载里认为,刀、枪、弓、箭为黄帝所造;“二八般兵器”是战国时代军事家孙膑、吴起所创。其实这些兵器的出现比黄帝、孙膑、吴起时代要久的多,至少在中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为了防身和狩猎需要,就开始懂得制造和使用木棒、石刀、石斧等一类原始的兵器(不妨说也是生产工具)。在我国各地新石器时代的各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用石料、兽骨和蚌壳磨成的箭镞。 到了商代,我们的祖先开始使用青铜铸造刀、枪、钺等兵器。战国时代,懂得使用铁来铸造兵器。到了汉代和魏晋时期,由于我国南方冶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开始普遍使用铁和钢铸造刀、枪、剑,各种各样的兵器也开始多了起来,南北朝以后,铜制的兵器就看不到了,都由铁和钢代替。到了明代,“十八般兵器”基本上已完备定型。 “十八般兵器”一词在古书中还找不到,明代谢肇《五杂俎》,清代褚人获《坚 集》两书中都只有“十八般武艺”之说。显然,“十八般兵器”一词是后人所造。“十八般兵器”究竟指的是哪些兵器,因为年代、地区和流派的不同,对“十八般兵器”的解说也各异。汇总起来。古今有以下十多种不同的说法。 据《五杂俎》和《坚 集》两书所载,“十八般兵器”为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黄、锏、挝、殳(棍)、叉、耙头、锦绳套索、白打(拳术)。后人称其为“小十八般”。 今天,武术界普便对“十八般兵器的解说则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棍、槊、棒、拐、流星。 最早是汉武于元封四年(公元前107),经过严格的挑选和整理,筛选出18种类型的兵器:矛、镗、刀、戈、槊、鞭、锏、剑、锤、抓、戟、弓、钺、斧、牌、棍、枪、叉。 到了三国时代,著名的兵器鉴别家吕虔,根据兵器的特点,对汉武帝钦定的“十八般兵器”重新排列为九长九短。九长:刀、矛、戟、槊、镗、钺、棍、枪、叉;九短:斧、戈、牌、箭、鞭、剑、锏、锤、抓。 从以上各说看,十八般武艺所列兵器大同小异,形式和内容却十分丰富。有长器械,短器械;软器械、双器械;有带钩的、带刺的、带尖的、带刀的、有明的、暗的;有攻的、防的;有打的、杀的、击的、射的、挡的。 可见,十八般武艺所列兵器,是古代大师的兵器(约有四百多种)中,在实战时最常用的一部分。
问师妹一个问题,关于钺的变迁 据我所知,最初的钺是仪仗用具,形似斧,后来渐渐演化为武器。而为什么再后来却演化为双弧状的短兵器了?难道是这两种钺是共存的吗?请师妹指教!谢谢了!
发张镋和叉的图片 0
有喜欢《细说中国》这套丛书的朋友,告诉你们一个可以买到的地方 我家住青岛,可是走遍了青岛的各大新华书店和书城都没有见到这套丛书的影子,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市里三十九中(现在的海大附中)对面的一个小书店里见到了,书店的名字叫:宝业图书。有想要的朋友可以与书店联系。顺便说一句,那里面的所有书籍可全是正版的,绝对没有盗版货。而且中国各个朝代的正史以及相关的历史著作这里应有尽有。具体地址是青岛市登州路8号甲,电话:0532-82720698。邮箱:
[email protected]
惊现叹息之墙!《冥界篇 后章》制作中 快报!!《冥界篇》东映官方站进行了小更新,却为我们带来了大惊喜!本次更新首页的FLASH里面出现了叹息之墙的场景。令广大圣迷激动万分,熟悉的黄金圣斗士的身影又出现在我们眼前。 较早前,《SUPERJUMP》杂志第15号(7月12日发售)刊登了“《冥界篇 后章》制作快调!今冬ANIME放映预定!”的消息! 曾负责《圣斗士星矢冥界篇 前章》色彩设计及色彩指定的辻田邦夫先生早前在他的blog中也提及关于《后章》的事情:“已经投入到《后章》的制作中了,有关美术方面的讨论会也结束了,这周会收到荒木绘制的宣传画。” 根据以上消息,《冥界篇 后章》极有可能在春节之前公开!各位FANS,耐心等待吧!
圣斗士冥界篇自截图 1
谁告诉我天空站记的作者是谁啊 谁告诉我啊 谢谢了!!!
天空战记的结尾如何? 各位天空迷们,你们觉着天空战记的结尾怎么样啊?总给人一种还没完的感觉,结尾的时候有点缠绵和草率
听说m2m已经拆散了! 前些日子看到报道说m2m已经分开了,而且有一个已经出了个人专辑。不知是真是假。
研究宋史的朋友,我们一起探讨把! 宋朝并不是像有些人说得那样不值一钱,我们要用科学分析的眼光来评价宋朝。你们有什么见解可以与我交流……
谁能告诉me,哪儿能下载到《细说宋朝》的电子书啊 电子书也行,在线阅读的也可以。多多致谢了!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