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naiyue107 yunaiyue107
身着汉服!
关注数: 36 粉丝数: 195 发帖数: 4,364 关注贴吧数: 37
【吐槽】原来小说里被害人在现实中的是有原型啊 这几天一直在看一本书,内容量大,是txt有9.76MB,其中有个女配(女主的堂姐,由于爷爷辈就失散了)根据书的描写就是她爷爷和女主爷爷是亲兄弟,当年她爷爷离家出走去了海外,她母亲和她爸爸谈恋爱,因为她爸爸的妻子借用家族势力拆散她妈妈和她爸爸,那个妻子的爸爸在海外很有势力,结果就是那个妻子派杀手害***妈,于是她妈妈将堂姐托付给她妈妈的闺蜜吧(包括一家公司,叮嘱说以后归还给她女孩时还60%股权)闺蜜在得了财产后估计想占为己有(这就是人心啊)关键来了(后面是现实中的真实案例)闺蜜生有一子两女,男的从小喜欢堂姐,偏激变态到堂姐就好比小狗,一定要拴在自己身边,那两个女的爱上自己的亲哥哥,看到哥哥爱堂姐就嫉恨堂姐(其中一个女的和堂姐都学习服装设计)闺蜜为了女儿的设计实业,压制堂姐不让堂姐的设计天赋出头。。。 所以闺蜜一家得到财产却没有善待堂姐,长大后,男的拼了命的要得到堂姐(不在乎堂姐时候愿意,只在乎自己,哪怕知道妹妹对堂姐举动,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到那姐妹俩要派杀手才去救,好让堂姐觉得是英雄救美一辈子待在他身边)那姐妹俩绑架、追杀几乎无所不用其极(其中一个更是嫁给堂姐的导师好利用这层关系追杀堂姐)。。。。闺蜜的了绝症不久人世,于是想归还60%股权,可是儿子却想进一步得到堂姐,忽悠闺蜜把财产放到他那里(反正就是个变态),所以只给堂姐20%,我现在看到的地方是1年后,堂姐在上海开服装展会,两姐妹绑架堂姐,要lun jian后砍断两手(这样不就不能涉及服饰了)那儿子先是知道姐妹的动作,不制止等行动后再派人解救堂姐(变态的心理)然后到了这里,作者才说道,这个堂姐是她的一个粉丝,是现实社会中真实的案例,原型被一男两女害的最后失忆,行为能力只有几岁孩童。。。。。。作者说最后一次电话联系后谁也没有想到结局是这样的。。。。。。 从来不知道小说里有些害人的桥段是真实有原型,那养母一家太残忍没有人性了。。。。
【恍然大悟】三观正常的剧原来是排名前五的经典啊 昨晚无聊又翻看了鬼丈夫,然后想搜搜同人什么的,表示三观正常的剧同人很少,于是摸到了鬼丈夫贴吧,惊奇的发现,这么三观正剧在贴吧排名是前五位,又了解到琼瑶不太重视的这部剧却在影迷里如此的着迷。。。她老人家最不重视的一部,却是最经典的一部。套用那里的说法:但有一个事实,琼瑶说的很清楚,《鬼丈夫》的小说是根据电视剧本和《禁门》小说改写的,换句话是先有的剧本后有的同名小说,电视剧拍成什么样子跟小说代笔关系应该不大。毕竟琼瑶是编剧指导,编剧是林久愉,而琼瑶仅仅作为编剧指导的电视剧也不只《鬼丈夫》,不是吗?要说代笔也不是彭树君而是林久愉。我只知道《还珠格格》她是编剧,其它就不晓得了。其实我们也不要对琼瑶说得太多,要不是有琼瑶,就不会有《禁门》,《鬼丈夫》这个故事也不会诞生,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因为鬼丈夫剧情不拖沓,是围绕一个故事点展开的,而且男女主人公可割可弃的爱情,里面没有小三没有家族世仇的牵绊,是真真正正的一部纯爱情的苦情大戏。另外提个醒。所有琼瑶剧中,基本都是林久愉编剧的。除了《水云间》和《望夫崖》是林龄龄编剧。秦雪五部是斯自耕,还珠系列都是琼瑶亲自编写的。 尤其赞同下面这位的说法
【有感而发啊】呜呜。头次看小言有种想哭的感觉a 话说看重生文N年,看了NNNNNN本,今天看的差点没飙出泪来。。。。。。为啥?有个作者居然写了篇架空现代文(咳咳,真滴,在古代至少有2位穿越女性,然后历史发生改变,木有可恶的清朝统治)套用小言里的话就是“尼玛,没有清朝慈禧太后的败家,没有八国联军的入侵,没有大量黄金白银的外流,没有中国古建筑的破坏,没有古董的流失和下落不明,加上政府在世界大战二战中战略性的眼光,为国家带来了大笔的财富,现在的中国,真的是富的流油啊!” 然后,偶惊奇的发现了,汉服在此小说里就是最最普遍的民族服饰啊(套用小言的话就是“ 上辈子****也很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买了许多汉服,只是在现代大家都穿洋货的时候,你穿着一身汉服在街上走,回头率简直是高达百分之百。比最炫最新最漂亮的衣服还吸引人眼球,原因很简单,因为文化断层了。而现在,平日里大家可以穿普通的衣裤,亦可以穿汉服上街,人们都这么穿,根本不会有人看稀奇把戏一样的盯着你瞧。并且中国传统节日的时候,是一定要穿汉服的。”) 总之,穿个衣服就和喝白开水一样普遍,尼玛看得我眼都红了!然后文化课多种多样,基本上老祖宗的东西都保留下来,如果不会还真的挺丢人的。 虽然不清楚作者是谁,但是有理由相信,不是喜欢传统的就是个同袍啊! 叹气!啥时候真的很书里描写的哪怕有十分之一就好了!!!
【昭告天下的剽窃】韩国冬奥宣传片现活字印刷 水墨画,木式古建 棒子不要脸已经不是一般的境界了,全片赤裸裸的剽窃中国文化。 凤凰体育讯 北京时间2月24日零点,2014年索契冬奥会闭幕式在俄罗斯索契进行,闭幕式的一大看点就是下届东道主韩国平昌奉献的“8分钟表演”。然而,在韩国平昌冬奥官方宣传片中出现了中国古代伟大发明——活字印刷,网友纷纷吐槽,“这是赤裸裸剽窃中国!” 在韩国平昌冬奥官方宣传片中,活字印刷、古琴、水墨、宫殿等中国观众熟悉的元素纷纷出现,尤其是活字印刷,宣传片中显示印刷的是韩国文字。 网友吐槽道,“东方宫殿,活字印刷,古琴,水墨,如果不加一道泡菜,配一曲阿里郎你知道这是哪么?2018平昌,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大韩民国欢迎你!” 此外,还有网友认为平昌奉献的“8分钟表演”毫无特色,“下届冬奥会居然在韩国! 看了下他们在本届冬奥会闭幕式上的表演,又弹古筝又活字印刷,又弹钢琴又唱歌,最后整来个小黑男孩与其他韩国孩子一起拉手跳舞,果然是除了韩剧再也无其他特色可言。” 也有网友认为,韩国人是在向中国人致敬,“索契冬奥会闭幕式韩国平昌八分钟,又是模仿中国的古筝,又是盗用中国的水墨画,还剽窃中国的活字印刷,不知道是在像中国文化致敬还是赤裸裸的没文化的表现。” 这样的观点得到了众多网友的认同,“开玩笑?平昌八分钟里满满中国元素这样好嘛!活字印刷术、水墨画、木式古建筑。韩国五千年历史?做梦呢吧!就一首阿里郎换三个人唱三遍,你们是没别的拿出手的吧。” 上次还闹出朝鲜游六千年历史,比中国多一千年呢!
【转载】QY小说为什么红以及为什么要反QY 刚刚看了一贴觉得QY写的很一般,然后网上搜到了这篇,感觉蛮不错的说。  大概是因为从小就对爱情这种东西没有什么期待吧,QYNN的小说我是一个也没看过,电视剧因为铺天盖地也许还看过几集,但是只要是遥控器在我手里的时候我是必然不会看这些哭哭啼啼的东西的(没办法,心理阴影啊,小时候严重贫血基本上可以说一推就倒所以我从来不会主动打别人,打也没力气,结果因为经常无聊了就动手打我掐我的那个女生特别会哭,每次老师都跟我说同学不是故意的,然后什么时候我忍不住还手一次,她再哭老师就该教训我了,于是我从小就看到哭哭啼啼的人就非常讨厌),还珠格格是因为觉得比较好笑,所以看了一下(第一次播放的时候我觉得太闹也没怎么看,后来是身边所有人都在看所以到了电视台第二轮播放的时候我把还1看完了,还2大概看了几集刚好有帮香妃逃走和搞丢紫薇的那几集,后来的还3看了1集觉得没意思就没看下去了) 当然我要说,QYNN的这些小说能火起来还是有历史原因的,首先是那些年宝岛在搞zz活动,任何有关时代背景历史现实的东西都不方便出版,而这种情情爱爱不涉及任何敏感内容的东西自然就不会被严格的管理。而且当时虽然已经提倡各种先进的政策包括法定一夫一妻无妾的婚姻等等,但是很多之前就有姨太太的人自然还是带着姨太太一起走的,所以当时的人对小三问题并不觉得如何严重。再次,QYNN的小说传到大陆来的时候,大家刚从那种结婚是上级安排,在一起是为了共同进步的状况中走出来,自由恋爱刚刚开始提倡,而当时的人都是很单纯的,已婚的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家庭奔波,几乎都不会去看这些小说,所以也没有引起什么不良的反应,如果这里有筒子也看十世大人的生子文(估计这里看DM生子的不会有几个)大概就是十世大人有在最新的一篇算是科幻的文里说,未来世界人类都变得极端理性,即使有感情也是非常平淡的,跟一个人决定在一起几乎就耗尽所有的情感所以几千年来只发生过几次离婚或者分手事件,而媒体都会竞相报道,认为这是人类原始情感的复苏;而qy文传来的时侯就是这样的情况,大家刚从那种父子母女夫妻为求自保互相举报毫无感情可言的疯狂状态下醒来,对怎么恢复情感仍然很懵懂,而QYNN小说里那些为了爱情不顾一切不顾生命的故事则让人觉得充满了真情(别忘了当时亲人之间不互相举报就不错了,更别提只是说你要接受我的爱人我才是你的孩子这种相对而言很轻巧的话了),而且大家显然都在忙着从灾难中恢复过来,会去查古籍看历史的人不会看QY小说,会看QY小说的人在那种封建社会是落后的所以封建社会的人是落后的这种教育下自然而然的认为古代的皇帝也好大官也好都是傻子,当然就不会看出太多的毛病。 后来时代变了,可是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是老一辈的人眼里还是只有一个QY,他们没有耐心去发掘新人写的好故事,只记得当年有个出版很多很红小说的QY,于是在这些人当上了导演编剧之后,想到的就是曾经红透半边天的QY小说改编连续剧,于是导致了我们这些70后80后依然没有多少选择的面对大量的QY电视剧,而如今社会稳定了,大家对历史的研究也既不偏激也不过分专业到只让专家知道了,于是QY的小说漏洞多多乱七八糟的毛病就变得非常明显了,而恢复正常了的亲情则完全不能理解什么不接受我的爱人就不认父母这种无耻的行为,恢复正常了的伦理道德则不能接受小三的存在……所以qy的小说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算是某个时代促成的走红,但是实际上还是糟粕多于优点(而且那些显得有文采的亮点都是从古代的诗词从套用的,连老老实实引用原句都不肯,硬要改一两个字或者把几句分别得词句连起来说成是自己写的,也算是抄袭了吧,虽然她没有强调是自己写的,但是多少人指着那些明明是诗经中句子的话强调QYNN文采出众啊)。 本文转自晋江文学城,原文地址: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jjwxc.net%2Fonebook.php%3Fnovelid%3D700280&urlrefer=1aa2851b4a9c216bf0fbf8f17dd26a6e
【科普】七夕,与情侣无关,与爱情无关!(晚了点但是忍不住想发)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俗称女儿节,顾名思义就是女孩子自己的节日!自从N年以前认识了正真的七夕后,每次听到被大众灌上“情人节”就很无感!尼玛,七夕,管情人啥事啊!!依稀记得第一次把七夕灌上情人节的是某个民俗专家(啊!喂!你这个专家是假冒的吧!)只是为了让大众重视传统文化也不能张冠李戴的呀!七夕节、自古就是被称为乞巧节,俗称女儿节!在这一天的节日里,女孩子占主导地位,织女牛郎的故事也只是一个环节而已,居然成了主题(用直白话就是:鸠占鹊巢),这天穿针乞巧、晒衣晒书、吃乞巧果、拜织女盼望着织女能给她们带来手巧等等,有钱的搭彩楼、一般百姓家可以搭彩棚然后坐在下面静静的看着天空(这个环节才和织女牛郎搭噶)期望自己以后能加个如意郎君。所以,七夕节是未婚女子自己的节日! 七夕本来就不是什么情人节,而是属于女孩的节日。好好的一个传统节日非得说成什么中国情人节,真是荒唐。 现在的人总是和西洋文化搭噶,就因为有了个2月份的情人节,我们就要随便找个日子来灌上中国情人节吗?(问题是干嘛扯上七夕节啊,就因为有牛郎织女的故事?)关键是七夕节当天的活动真的和男士无关啊!如果将上巳节作为后备还扯得上某些关系,自古这天就是男女相约出门游玩,还有对着河水作诗!
【熊孩子话题】我们家没有熊孩子,只有熊长辈 我曾经发了一个怨恨帖子【如果是熊孩子的话,只能说我堂姐和大伯母了,外婆家早就断绝关系了,是生是死都不知道。如果哪天碰到外婆那边的亲戚,我头一句就问,你们住着从我妈掠夺过来的房产,安心吗?每次我爸去大伯母家,我打伯母和我堂姐和我堂哥就拼命的从我爸那里“骗钱”(正确讲法是敲竹杠)。小至几十,多则几千,几千还是用借的名义,然后两年木有还,期间有工作有钱赚拼命的买名牌,就是没有钱还我爸,要不是12年国庆期间旅游,我妈一下子爆发(离家出走几小时,我都快急疯了,生怕我妈出意外!)我堂姐这边还不想还呢!我妈说我最吃亏,是啊,我从来没有向大伯母这家要过钱,最多就是20岁生日他们给我500。其实我算穷养了!最多他们买衣服啥的,偶尔带上我帮我买件,而且让我感觉我像是被施舍(其实也只能说我爸小气,我妈说的,对家里人小气,对亲戚大方)我还记得读中学时,零用钱只有13元,想要买东西,自己靠着卖废品赚来的钱呢,别人吃剩下的我还偷偷的拿来吃,好幸酸!(感觉像农村吧,其实我是城里人)直到读大专了,零用钱才升级到50(2002年)。每年没有压岁钱,从9岁开始就木哟了,话扯远了。我大伯母的嘴很臭,基本上听到你耳力就是冷嘲热讽的,我也是在我妈离家出走时才爆发出来的,因为我觉得当面不能讲大人的坏话,那天我大声说,一直以来就恨着你。为啥?因为她看不起我和我妈(我妈虽然不会说话、不会做人)。他们家是追求名牌的,我买不起在网上买吧,这口气就让人听不下去,是的,家里有几件好衣服是对的,但每件都要,我说我的工资买不起,记得前年好不容易正式有份工作了,工资低那也是没有办法,第一次可以自己买衣服,现在的衣服基本上都是花自己的钱,偶尔我爸会买衣服给我(三八妇女节我爸付的钱),而且现在也有能力买东西给我爸妈了。而不用我爸付钱了(工资低的当然衣服质量也就不咋地了)我姐一看衣服,我能看见她眼睛里的藐视,然后质询我怎么不买好点的衣服?你看看你。。。。。。再看看(翻出家里的衣服全部是几百打头的)。。。。。等等。是,以前你不穿的衣服送给我,我是感激你,但是这些话说出来多伤人,知道吗!我找了两年工作,好不容易找到份签合同,工资低无所谓,至少现在我有能力能买东西了。有必要吗?他们一天到晚的生日。我妈也说我很吃亏了,我还从买没进过饭店呢(这个是指啥生日啊等等)每次进饭店,我爸就得掏钱(指的是他们拿着什么名目敲竹杠)。】 重点今天晚上吃饭,又来了,我大伯母知道我绣十字绣,然后今天一来家里,就说你绣附图给你堂姐,(堂姐马上二婚了)然后指着我的绣品说,还直说要这幅,尼玛,我这幅图干吗要给你啊,然后看到另外一个十字绣(1米长,半米宽的,还木有绣)说3个月后绣的完吧,我擦,3个月,你干嘛不去抢啊,我跟她说,不休息最少半年,我有时候一个月都不想绣。尼玛要脸不要脸啊,我牺牲时间为你做嫁衣啊,要我送人,必须是心甘情愿的吧。你这也太无耻了点吧!后来我和我妈说,我都没有告诉她什么时候绣,什么时候修完,等过2、3年再说!这个气啊,这次没敲我爸竹杠,倒是敲我竹杠来了。我妈说我们家最吃亏,我奶奶,我妈妈进医院,来都不来。我妈出院第二天我堂嫂生日,挑明了说。居然说我们不知道哦,一声道歉都木有,还是堂嫂偷偷的跟我妈说不好意思哦!我第一次拿到工资后给了我奶奶1000,他们就没有给过我奶奶一分钱(此话是我奶奶说的,没有吃过他们一样东西)
七夕节不是中国情人节!!是传统的女儿节!! 今天看IPTV,有一则新闻讲新人登记结婚选在8月7日(即阴历7月初7),一位准新娘称8月8日(中国举办奥运会当日)人太多了,赶在8月7日中国情人节办理结婚登记!! 这是一个误区,中国阴历7月初7是七夕节,但不是情人节!!情人节是国外的节日,中国在很早之前已经接受了国外的节日习惯!圣诞节、情人节、白色情人节等等! 由于七夕有一个传说是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所以现代的人误认为是情人节!其实不是,七夕节固然有一个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但与情人节毫无关联,它是中国传统的女儿节,这一天所有的活动都与男士无关! “乞手巧、乞容颜、乞我爹娘千万年、乞我姐妹千万年!” 同现在越来越多地被理解为情人节相比,原初的七夕,十分克制、含蓄,主要是一个女子祈愿、乞巧的节日,男女相会并非主流。七夕被理解为西方式情人节,也许并不合适。七夕的情感特征,有鲜明的汉民族属性,与阳历2月14日很不相同。我们要把七夕过成又一个2月14日么?七夕,必须体现民族性。 《淮南子》说,“乌鹊填河以成桥而渡织女”。牵牛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背后所反映的,更多是人的愿望,尤指女子的愿望。“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可见七月七并非完全没有恋爱的因素。但七夕的主题,主要在于爱的愿望和理想,而非爱的现实。她们祁愿有如意郎君美好婚姻,为达成这个愿望,就要有不凡的手艺。于女孩子们而言,手艺,是通往理想生活的一把钥匙。 于是有了乞巧——形式上乞女红之巧,实质上则求生活与婚姻的美满。 《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七夕由此也称乞巧节。 夜晚星辰下的乞巧竞赛,本质属于祭祀——对织女星的祭祀——通过乞巧形式的祭星,使自己的手艺能得到织女的点拨。 所以,我们确定七夕活动的主题——乞巧、许愿、祭星、七夕放灯。 ●乞巧 七夕节,也称乞巧节。女孩子们向织女星祈求智慧与手艺。同时也在星光及灯光下比赛乞巧,角逐手艺的胜负。巧艺出众,则对应着更满意的郎君和更美好的婚姻。七夕乞巧同爱情之间的含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得以打通。 这是女孩之间的竞赛游戏。原则上唯女子可参加。胜出者谓“得巧”,失利者谓“输巧”。 在莲藕上插七枚针。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 缝制香囊。材料有香料及干花,香囊内置香料及干花。谁最先保证质量地缝制完成,谁就为得巧。●许愿-祭星 七夕晚上,女孩们会进行祭星活动。原则上唯女子可参加,男子可以作为观礼者和保卫者。要在供桌上准备好五子、七根针、七股五色丝线,以及鲜花、胭脂、水粉、香炉等物品,还有各种巧食,姑娘们吃巧食希望自己变聪慧。设好祭品后,要朝天祭星,以祈求自己像织女一样拥有巧手,并拥有美好的心灵。 女孩子们以多人一组,在供桌前跽坐,把自己的各种心愿或有关七夕的诗词,用笔写在彩纸上,并将纸折出船、马、鹤、小汉服等形态。 折完纸的女孩子祭祀织女星,须拜七次。 祭祀后,女孩上前,把许愿纸系在灯上,再走到女长者身前,后者用女儿花水为前者洗发,并用女儿花汁为前者染指甲,最后,女孩从女长者手里领取一份巧食。 ●放灯 七夕近七月十五中元节,亦称盂兰盆节,同上元节一样,中元要放灯。而古汉人的中元节活动也是从七夕开始的。由于中元与七夕时间上十分接近,所以我们可以两节并过。 前一个环节,许愿纸已系在了灯上,现在我们将这些灯点亮。并将叠成了纸船的许愿纸放入河流,象征放生,也象征自己包括乞巧在内的各种愿望会顺流到达天河,神灵会看见并满足愿望。 在古代历史,这一天是属于姑娘的节日,有钱家的小姐会搭一个乞巧楼,平民百姓会搭一个乞巧棚~在里面方式镜子、针、线等物品。 8月7日(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七夕节。民俗专家介绍说,七夕又称乞巧节,是一个极富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唯一一个以女性为主角的传统节日。 天津市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说,我国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乞巧节,也有人称之为“七夕节”“女儿节”。“七夕乞巧”,就是指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趁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时候,年轻女子们向心灵手巧的织女乞求一双巧手和一副巧艺,求她传授给自己纺纱、织布、缝衣的手艺。 关于“乞巧”的起源,东晋葛洪在《西京杂记》中写道:“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褛,人俱习之。”这是目前我们在古代文献中所看到的,关于“乞巧”的最早记载。 乞巧节是女子的节日。古时候,人们对一年一度的乞巧习俗很重视,各种内容和形式也很有趣。乞巧的方式,历朝历代花样不断翻新,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也各有不同。“卜巧”之俗,就是卜问女子将来是笨还是巧。流传最广的当数“对月穿针”“穿针乞巧”,也叫“赛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代。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此外,判定乞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还有“投针验巧”“喜蛛应巧”“巧菜”等。 所以7月初7并不是中国情人节,而是中国传统女儿节!! 2008.8.8 yunaiyue
我想找一部10年前的日本恐怖片 注意:电视一开头是讲一个女生收到一份信,是家乡寄来的好像内容讲的是有关于贞子的,记得我只看了6集,可是由于同学要去还掉所以很遗憾的没有看全名字好像有两个字吧 漩螺还是什么螺 内容大概是一个大学教师(好像是高中老师,太遥远了,忘记是哪一个了,姑且算大学讲师吧)2-3年前和家人去旅游,在海边他的儿子溺死,之后妻子失去了那时的记忆以为孩子还活着,有一天,一个女大学生收到一封来信,内容大概说在这下去,贞子她.....。在一个类似于研究所的地方一天晚上,一个值班的在职人员离奇的死亡,头颈上出现了手掌印,警察以核对发现是已经死亡的罪犯,女研究员去请教那个大学讲师,进一步发现它是出现在电脑上面的怨鬼 以后有一集讲的是大学讲师的一位女同学的姐姐怀孕了(这个姐姐也是他的学生)奇怪的是她只怀孕了一星期吧便像有五六个月的样子,只过了两三天便要生孩子了。奇怪的是生完孩子后,姐姐便失踪了,期间她的妹妹发现这个人不是她姐姐,因为姐姐她不喜欢一种花,而那个人却吃起了那种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事情呢?原因是她之前不小心碰到了贞子的资料,透过生孩子之一途径返还人间。其实孩子不过是贞子的一部分,觉醒后便杀了母体,取代了其本人!! 老师与那女研究员发现原来事情的发展这样的,几十年前吧,一个女孩叫贞子,被村民推下井里。在这个村子周围吧,有一个小学,里面有一个学生近期沉默寡言,他妈妈就委托老师查查,老师与那女研究员发现男孩常常画一幅画,有两种图像一种是一张画有太阳的画,另一种一张画有月亮的画,两个人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专门去了那个学校,发现该班级画得画全部是一样的两种,查了好久才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两种画反映的搜都是同一个现象,是透过贞子的眼睛看到的一切(在井里往上看)就知道贞子的怨气已通过孩子们的眼睛里了。 我只记得这些了,谁能帮帮我呢??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