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国派遣军 萌国派遣军
爱猫家
关注数: 6 粉丝数: 52 发帖数: 6,143 关注贴吧数: 6
[CP]与其总拿苏联吓自己,不如以不改革致解体为鉴 中国人的智商似乎很不堪,别人一有需求,总会拿他们试刀,隔三差五地被人拎出来拿苏联吓唬一通,还振振有词地让他们记取点什么。明明是你自己有事了,大概又有一道无法越过的坎,却偏会装模作样地拿前苏来敲打,好象生怕中国也步了后尘。这种习惯性思惟,或者说,拒绝政改的托词和手段,利用独一无二的话语权,二十多年来几乎所向无敌,很驯化了一批愿意做奴隶的人们。 本来我们有很多种方法可以抹黑俄罗斯,以便把它说得更可信些,可惜我们的主流媒体养了一群酒囊饭袋,不肯化力气去切实研究它现时的弊病,只会不费气力地重抄十多年前,甚至二十年前苏联解体带来的负面效应: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一半,新老沙皇历经几个世纪打下的出海口丧失殆尽,曾经强大无比的红色黑海舰队变成了内湖舰队,俄罗斯老百姓照样在街上排队,只不过这次连前苏时期的计划供应卷都没有了,老兵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勋章换取面包。外贸进出口总额只相当于中国的五分之一。 够了,够了!这是现时的俄罗斯么?换一句话说,现在再说这些,谁信呢?据世界银行公布各国经济的年度成绩:2012年俄罗斯人均国民收入达12700美元,迈入高收入国家之列。世界银行以国民人均收入为主要标准,把不同国家划分为4类,即高收入国家、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俄罗斯在短短的二十余年内,迅速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靠的是什么,原是不用多说的,说多了反而更适足以蒙羞。 即便俄罗斯一无是处,需要引以为鉴的也不是戈尔巴乔夫、叶利钦这些改革派,而是几十年来停滞不前,不思改革,不思进取,思想僵化的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这些守旧派。他们才是俄罗斯的罪人。在他们当政的几十年来,他们对外侵略扩张,对内压制不同意见,任人唯亲,生活腐化,以裙带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新型统治模式,滋生了一大批骄奢淫逸的新贵族,日益引起苏联人民的不满,结果导致了苏联解体。 几十年的时间留给你,你不去做,而所谓的敌对势力只需一日就做成了,这究竟是谁之过?如果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利用这几十年的时间,着力改善民生,推进民主,依宪执政,使苏联的人均收入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所谓的敌对势力还会有机会么?几十年日积月累的沉重包袱,在一日之间、被一根稻草所压垮,其责任所在原是不用多考虑的。 中国啊,中国,与其总拿苏联吓自己,不如以不改革导致解体为鉴。
[CP]”国学热”就是不在场!   当下中国兴起一股所谓的国学热,就是用两千年以前人的经验来解读当下的问题,这不由得让人十分的奇怪,为什么我们不用当下的经验来解释当下的问题呢?其实答案也非常简单,那就是对当下的经验不承认。   中国文化的特点就是”不在场”,即永远不承认人此刻真实的经验,于是社会层面的问题就在历史中去寻找经验,个人层面的问题就向隔壁的某某模范去学习经验,总之就是不承认一个人真实的此刻的经验。比如现在的所谓的国学热中那些被尊为圣贤的孔子、老子在他们自己所处的年代也是”不在场”的,孔子从来就没有承认过同时代人的经验,他最喜欢说的话就是”人心不古”,他一直教化当时的人要向几百年前的周朝人学习,那周朝的人是不是又要向更早的人学习呢?那我们就不知道了,这就像是一个循环论证,提供的永远是”不在场的解释”,如果一直追溯下去就发现这不过是一个圈套而已,设计这个圈套的目的就是让人放弃思考和体验,成为一个任人摆布的木偶。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没有问题的,但肯定是用我们当下的经验去解读两千年以前的经验,怎么可能搞反呢?只有我们现在是”在场的”,我们才能去研究两千年以前的人”是否在场”、如何在场。比如我们经常这样来引用孔子的一句话那就是:”朝闻道,夕死可以”这句话反映了孔子的”高尚情操”,以至于”早晨明白了人生的道理晚上就可以去死了”,但这符合我们的经验吗?我们周围任何一个人说出这样的话来,不会被认为是疯子吗?所以,只要我们以自己真实的经验去审视一下这句话,就必然可以得出”孔子不是这个意思”的结论来。我是这样来理解这一句话的:在生活经验中,经常可以听到有人这样说,”如果我能看到中国走入文明,我就死而无憾了”。这是一个真实的经验,孔子也是人,他也必然符合这样的经验,那么就应该这样来理解”朝闻道夕死可以”,那就是”如果我早上听到鲁国建立了周朝的制度,那么即使我晚上死了,我也没有遗憾了”。这样的理解就与我们的经验对接了,可以想见,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个人说”我早上听到了一个哲学家讲的大道理,晚上就可以去死了”,你会觉得这是一个正常人吗?   中国为什么充满无穷无尽的荒谬与野蛮?为什么如此多的人不具备基本的常识?这都是中国文化”不在场”带来的恶果,中国文化从来不以人的经验为前提去思考和体验,也不承认人真实的存在,不断地要把人带离现场,强迫中国人去体验一个”假设的自我”,一个”伟大的意义”,这使得中国人成为了一个迟钝、麻木、缺乏行动力的民族。在各种”伟大、高尚”的标签下面,是一个个”不在场”的虚假灵魂。   当下的国学热是一个现象,即中国文化的”不在场”内核的强势的呈现,与此相伴的还有中国的教育体系进行的灌输和填鸭,中国媒体虚构的”灿烂前景”等等,总之,就是在一切的方面和一切的领域将中国人带离现场,进入到一个虚构的时空之中去体验一个”假设的自我”和一个”假设的将来”。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