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笑的觉忍
爱笑的觉忍
关注数: 256
粉丝数: 820
发帖数: 23,502
关注贴吧数: 56
一个小件。怎么看都行。开门度一般。随评无忌。
最近看了一位收藏大伽的一个作品。说是各地古玩店高古玉这块真古玉已经非常少了。包括曾经古玩总汇的香港也是出现了大量的仿古件。记得在前些年在网络平台上拍到的一个残件当时几乎没人能看上最后以底价到手。请珍惜手上的每一块古玉。今天的你爱理不理明天的我你高攀不上。上图诸友共同欣赏,自认为龙山,小而精,牙璧不算精品但这种尺寸还是不常见。
一个很有意思的珠子。借这个图浅说一下老工,所谓的老工看的不是解玉砂磨痕什么的,而是千年的氧化特征,许多古玉在阴刻线会看的更加清楚。原因自行脑补就不再啰嗦了。
馆藏器欣赏。古玉不变的拙之极尽。每一个小细节都尽可能完美。根据出土文字记录这种小件一般耗费的工作天数都是数百。为什么许多玩家只看工就知新老是有原因的。
俗雅共赏。 国博古玉欣赏。
馆藏器欣赏。古玉的包浆永远是仿古件攻克不了的一个关口。许多朋友对古玉包浆理解有误,一般来说古玉包浆以硬朗为上,硬光一是玉质好二是打磨精细。油润一般指的是新玉。
俗雅共享。 汉代玉避邪。
民藏玩家的残件。看看别人都在玩什么。
俗雅共赏。 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玉器。
古皮壳有万千。开门只有一种。别人认为的开门你认为存疑只能说不是一个频道。网络图片,就一个图吧。新老共鉴。
玉不琢不成器。解玉砂和竹片做出来的减地修磨让谷纹观赏性更强。别迷工痕,工痕是古工就老的观念是彻底错误的。古砣工许多人只认了水凳。砂砣分离对于现在来说不难。只不过愿意不愿意用时间。可惜的是砂砣分离只是一个许多玩古的朋友不愿意了解的基础。上手和看图的区别是云泥之别。一条阴刻在不同的角度观察是不一样的。玩古没捷径,不上手一定的量入不了门。
馆藏器欣赏。这种高清图还是很难得。这孔道很锋利。如果不是馆藏估计喜欢看孔的朋友是不会看好。玩古谦虚点多看多听好些。
灰皮是玉表皮变化的一种,盘不掉。如白膜紧紧帖在玉表,与玉肉相融。网上找的微距图。可靠性自己辨别。也顺便看看蚀变产生的聚铁沁。
送给朋友的一个珠子。玩了大概有五六年。看起来变化不小也好认了许多。看新看老都是眼力。文化期是一切的源头,后来的所有变化都离不开其根。不论纹饰还是皮壳。也是玩古的终极追求。对于许多玩家来说就是给你一个文化期真东西也欣赏不了。玩古还是从基础入手,有基础了再说。
俗雅共赏。 馆藏器欣赏。
网络图片。可靠性自己鉴别。瓦沟纹局部图。打磨推磨痕不仔细看很难看明白。
发一个图吧。网络图片,可靠性自己辨别。古来说不论文化期还是明清,只要入过土就会有老旧的皮壳。这是所有古玉通有的共性。皮壳有万千但不离其宗。还是多理解一下老熟感吧。除了勤习多看以外再加上必不可少的悟性才能叩开古的大门。劝一些手上连一个到代的战汉残件都没有的大师就不费劲看了。这个超出了你的认知。
俗雅共赏。 商周馆藏器欣赏。
山西出土玉器。如果用心会发现馆藏和民藏之间的区别。尤其是同款同类玉器。也算是很好的伪古教材。也别说有些玩家总把开门度做为第一考虑。离开了开门度的古玉什么都不是。逆着观察一下,挑馆藏的毛病。自己不能理解的不敢认的就是你的短板。
最近发现很有意思的一件事。网络平台上许多大伽都开始玩明清件和中古件。说是高古件一拿出来就不看好。好似高古一夜之间就不香了。反观大拍上另是一个样子。不得不承认有些玩家说的入骨三分的一句话。高古对于绝大多数玩家无缘。明清相对来说市场成熟,到不到代的不用考虑,玩的人多,新老不用太纠结。上个自玩的明清件普品。也只是普品,禄分低的一件民间普品。有兴趣的朋友只看看料子就行,其他的不容易看懂。来个高手看机器工就闹了笑话。温馨提示一下,明清件不论什么非好料就远离。尤其是做工讲究的。不会用一些所谓的广义和田。看起来工粗料子一般并且脏的就远离。在当时是垃圾类的现在还是那个样子。如果人为再做旧一下基本上新手是分不清的。
网络图片,真伪自辨。玩古来说灰皮是怎么都绕不过的一个梗。假灰皮也是伪古重点关注对象,几十年进化下来人工灰皮几乎乱真。老玩家碰上也会战战兢兢。找到几张厚灰皮图片,看看没坏处。关键点还是看灰皮与表面和玉肌的演变是否有因果关系。蚀是怎么产生的,如果是酸咬怎么样来区分。
一个小件。高古来说认识的高手极多,从原来见红必拍拍到现在的见高古必拍。好处是让爱好者谨入,坏处是让想学的人更难。没有容易的事且行且珍惜。
馆藏八刀和蒲璧推磨工艺。喜欢看微痕的玉友可以多看看。古人做玉器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复杂。什么好用就用什么。不同之处是用的时间久。提示一下,汉制玉握猪礼制上是候级可以用。到代的并不多。也不要说拍场上都是天价,懂的人会在拍场上捡漏。玩古怡情,理智第一。一样的玩古别玩了许多年还不知道一些基本常识。
俗雅共赏。 石性重的地方料。
海外馆藏。英博物馆。没有准确出土记录,理性观看欣赏。许多玩家东西精美程度超过了馆藏。也就有理由看不起馆藏。什么是路走偏了,这种偏比国宝帮更可怕。严格来说玩古的人大多人没资格称国宝帮。馆藏永远是一股清流,让玩古的朋友保持清醒。
还是看看原生态馆藏图片吧。可能在某些友友的认知中属垃圾地摊货。沁工型各有万千。其中有一定的规律和因果关系。不会独立存在。
俗雅共赏。 看看馆藏器加深古玉概念。
网络图片,非馆藏器请理性观察。看玉不看工,到老一场空。
馆藏器唯一有刻画符号的玉猪龙。
网上看到一个异型璧。欣赏度很高。
玩古的纠结。新老的纠结。料子的纠结。年份的纠结。也不知道玩的是精力充沛还是萎靡不振。得之喜忧也随之而来。放下纠结万般自在。
馆藏细节图。喜欢看工痕的朋友还是多看看,识古基本工之一先分清铁砣快慢工差别。看古工铁砣和现在合金铊具的不同。仿古件来说工痕是最容易突破的。工痕不到位的都在低仿范畴。分清新老工可以滤掉绝大多数仿古件。
芮国两周玉器欣赏。馆藏永远是可靠的老师,网络上流行的商周磋磨工精美程度大多超越了馆藏。看看真正的朱砂坑吧。
馆藏玉人,图片基本上接近原色。
伦敦邦瀚斯春拍。看馆藏学习的同时也要关注一下各拍行。最起码可以了解一下市场信息。
网络图片。这样薄的雕工还是带来了震撼。民藏中这样的还是很罕见。平均厚度不会超过一个毫米。很难想像是怎么做出来的。
俗雅共赏。 欣赏一下馆藏玉犬。
祝贺老象雄天珠吧成立,特此发帖贺之。愿吧主吧友吉祥如意,万事顺心。
灰头土脸是古之相。有个想法,希望吧友们着重讨论一下灰皮现象。灰皮对了古也差不了多少。有问题好极了,解决一个会增加一点经验。有人说真灰皮是从玉里长出来的,扎根在玉肌。假灰皮无根,只是一个平面。也算是一个见解点。灰皮重的如果是酸咬的话那个酸味是去不掉的,不论沾不沾水都有那个刺鼻酸味。温馨提示一下,没有酸坑,酸味明显的就是酸咬。贴一个图,真灰皮还是假灰皮吧友们自己看。器物上的残不是蚀,是人为残之。原因就不解释了。顺祝吧友们节日快乐。
吧友们观点不一,有争执都可以。我也相信争执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正如一位老吧友说的那样真的见了面都不知道该怎么亲热。有相同的爱好本就是一个亲近点,吵来闹去的就没有多大意思。自古吵架没赢家。做为吧务来说是肯定会删除一些不雅帖子给对方保留尊严。
想知道水多深就自己下去蹚一下。松鼠,小马和老牛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可能不会明白自己属那一类。玩古来说学习是关键,任何的知识都来自于积累。玩玉也一样,多上手多盘才能有经验的积累。有一位朋友说的非常好,不论什么玉如果泡水后没有土味就直接放弃。这就是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仿古件做蚀一般离不开酸,那个酸味是怎么也取不掉的。一件东西吃不准了闻一下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简单实用。尤其是表面灰皮严重的,土蚀的话土味大的很,稍盘一下不用刻意放鼻子下都能闻到土味。酸咬的话会很呛。有些酸咬的轻味就淡。记得有朋友说过用塑料袋装好放段时间打开闻一下就知道了。这也是一个好办法。还有朋友说少放点水泡一晚上用试纸测一下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办法。想弄明白一个问题有多种办法就看你愿不愿意。网络上找到了宝塔花挺漂亮的。大家共赏。另帖两个馆藏器局部图。
记得自己收有一串琉璃珠子终于给找了出来。到手后放着也没细看,新老未知。还是请教万能的吧友撑眼。感谢。
欣赏一下古的原生态。看看真高古应该有的样子。
许多喜欢玩古的朋友都能认识到次生特征是老的印记。可惜的是这种开门特征以讹传讹变了味。下面上两个局部图说一下次生特征中的岛型次生。算是较精典的一种次生。为什么叫岛型次生呢?原因很简单,如同湖水上面出现的小岛,水面是平的,岛屿是突起的扎根在湖面。岛型次生老玩家都这样叫,不要小看老玩家的眼力,每一个高古特征的叫法都非常接地气让所有的人都容易理解。顺便再帖一张黑沁晶花图伴随局部石灰沁甘黄图。一个老件会有诸多开门特征而不是一个特征。再唠叨一句,怎么看都行,信不信在个人,不强求不科普。馆藏才是唯一的老师。
一个低仿件。也是玩古的一个历程。这种也是学习仿件的教材。突然间有点理解许多朋友掉坑里别人怎么拉也拉不上来。都是学习惹的货,因为学的不精但自认为已经学好了。在仿古件面前如同真古一样许多人都是学生。逆想一下,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你给他说这是汉代的你会从他的表情和眼神中读到很多东西。古玉目前来说是经验眼学,任何科学手段没办法完成。一条路可以走弯但也是终点的历程。现在看起来的无用功在以后回头看就会发觉都没有白白付出。因为爱好接触过一些朋友,发现了一个问题,再小白的小白好似都有渠道认识古玉专家鉴定大师一类高人。问题来了这些人如果靠谱为什么仿古件还是多如牛毛,小白还是吃药不愿回头。一个玩了十年以上的人如果还是走在让人鉴定的路上那就真的很遗憾也很可惜。古玉之路怎么这样难,谁之过,谁之惰。仅以此献给每个慕古的友友,愿来日都能玩上自己珍爱的古玉。
俗雅共赏。 一个小件。怎么看都行。
俗雅共赏。 拍场玉龙,欣赏性很高。
拍行上的琮。看起来挺有意思的。在拍行可以在这儿估计看好的友友不会多。共同欣赏吧。
了解一下价格体系会避免许多坑。如果你连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的价位都不到就可以拿到不输拍场的美品。这个一般来说不是坑都不正常。欣赏一下某大拍高古玉成交价,港元。
佳士得一件拍品。断成了四块,但也不耽搁其欣赏性。东西新老先不说。这个纹饰工艺算是很另类。打破了一些传统认知。市场永远可以接受老件,不论以何方式出现。也可以看出高端圈子对古的定义。艺术品终点是市场,认可度是关键。
一个残普件。只上这一个面的图,这种老玩家叫大灰皮。古来说晶斑老化现象是非常难的,并且在古中占比并不大。也是仿古件较喜欢仿制的一个点。如果表面有晶斑老化现象会伴随其他的老化特征,灰皮时间久了肯定会缩,沁也肯定会有。如果人老了就不可能只老一双手,脸还是白嫩的娃娃脸。古一般来说再斑驳不会缺肉,你所看到的斑驳只不过局部有缩有涨。不缺肉不掉皮的表面连打磨痕都能看的一清二楚。喜欢看酸咬的友友可以推测一下这种是否酸咬能咬出来。碱烧是否是这个样子。古真的不复杂。复杂的是大师多以讹传讹,让简单的变的非常复杂。
还是多看馆藏器加深古玉印象记忆远离仿古件。许多朋友玩古对价格体系缺乏最起码的了解。总认为以自己合适的价位拿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个可以参考一下拍场如果你连十分之一的价位都不到就能拿到相同的美品。这个你自己相信不相信。价格不能决定新老,但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如同大家想购入一辆豪车,对方开出远低市场价的一个价位。你说自己敢不敢要。用一点点时间了解一下价格体系也是避坑的一个办法。
入俗就好好俗一回,前些年断断续续入了许多珠子没有细看。仿多真少是肯定的。这两粒料子还行,年代上也弄不明白。觉得能玩。敬请万能的吧友斧正,感谢。
地摊上捡的,入手时也是好奇心做怪。还是摊主告诉我这是琉璃珠子就直接拿了。入手时记得有裂但没有这样明显。这个怎么自然放着裂还给加大了。新老未知,年份不详。敬请诸吧友解惑,万分感谢。
小琉璃璧一枚。也算是不常见的。请玉友们鉴赏随评。
看到玉友发的一个红玛瑙蝉,突然想起来自己也有一个。翻腾出来看看觉得也挺漂亮。这种不负责任说别纠结新老。但新和老真是有各种区别。看新看老看染色都行。
一个地摊货。到手后放了好久没有细看。疑龙山晚期。料子是一种地方白料,闪玉。算是当时的用料之一。有意思的是孔道。加工工艺看的很清。看新看老都行,反正是地摊货。
一个玉俑。可能属翁仲型。还是在地摊上整的。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对汉玉过敏玩不了。这个之所以留下是因为逛了多年只逮住了这一个。玉质也好,手感非常滑。自己玩不了就连哄带骗的让儿子玩。孩子大了单位不让挂这就放在家里。发上来和玉友们共赏。怎么看都行。我自己看一件东西首先看型是否老工。古人慢磨特征今人仿的一般是不到位,似是而非的。掌握了型后再加上学会看光气一般来说就不会太离谱。只有背面图,正面就不发了,诸友凑合着看图个乐子。
俗雅共赏。
玻璃光玉器残件。只因为特别就留下来做个样本。可惜手机怎么都拍不出来玻璃光效果。拍照真的是一门技术。很特别的一种光泽水波粼粼的柔和光气。早些年这种基本上没人问津,现在这种仿品也是多如牛毛。光气,包浆,打磨痕三步识古次序不可乱。尤其是战汉。实在是不忍心玉友走的太偏,往大了说这些千年前的传承文化工艺是我们的特有,认识的人多了就会有更多的保存久一点。。识古学古标本老师是关键。一步错步步错。还是一句老话,看新看老都行。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