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笑的觉忍
爱笑的觉忍
关注数: 256
粉丝数: 820
发帖数: 23,502
关注贴吧数: 56
玩古其实就是个坑,掉坑里忽悠没掉坑里的。有人说民藏真品概率不超过百分之一应该是很保守了。魍魉妖魅再表演记得不入就行。张扬轻狂的都是一瓶底水晃着最响。
网络图片,如🈶侵权请告知后删除。图片像素一般没有细图,有阴阳面有光气有钙化有裂也有沁,新还是老,诸友畅评。
馆藏器欣赏,馆藏是永远的老师。用心看好好看,看多少是自己的悟性。
非馆藏器,老师们来看看这是新工还是老工,大胆点评。
俗雅共赏。 看看馆藏器包浆。
发个有意思的帖子。 玩是娱乐,别玩得脑子坏了就是笑话。脑袋朝下吐点狗狗喜欢的坨坨自己就那么高兴。可喜可贺。再说一次,吧友怎么玩随意,别拉上我,我真的很懒,懒得评玉,但坚决反对评人攻击人。发这个帖有点无奈,污了诸友的眼睛真的抱歉。
非馆藏器,机工?老工?大家都发表一下看法。
俗雅共鉴。 重要的事再说一遍,诸友可以在这里随评无忌。一是不要拉上我,你们怎么玩随意,二是不要拿别人东西说事美其名曰打假。有本事了在当帖指出问题所在,没本事了就吃爪潜水。觉得不能玩了就出门不送。
很不错的高清图,拿过来和诸友共同欣赏学习。
馆藏器欣赏。这几张图非常值得一看。
三门峡虢博馆藏。到代的一般来说开门度都非常足。这种皮壳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从打磨特征到包浆和蚀。相互相成。玩古的朋友还是对自己要求严格些,开门度一般的尽量不碰。仿古件有些永远也做不出来。
馆藏。有几张图挺珍贵的,网络上很少找到。
俗雅共赏。 拍场的一个猪龙。
一件东西在不同角度下观察点是不一样的。看万千遍不如上手一遍的原因就在这儿。怎么看怎么理解是个人的事了。
自玩的一串珠子,拍了几个孔道图,诸友看看一笑就行,看新看老都是眼力。不是同一个珠子。
看看这些局部图,估计许多友友会看到代,仔细看其实疑点非常多,怎么看是个人的事了,大家共同鉴别。
新的一年愿所有吧友万事顺心吉祥如意,给大家拜年了。
俗雅共赏。 馆藏器欣赏。
俗雅共赏。 馆藏完整器与局部微距图。
找了几个较清晰的图,与诸友一起欣赏学习。
一个局部图,这是我自己认为的真沁之一,有沁门。三张图基本上是同一个位置,偏差超不过百分之二十。对光不好对,本来想同一个位置无偏差照拍,设备和水平有限,诸友凑合看。非馆藏器诸友不要当真。
做得非常不错的一件猪龙。这种灰皮不要说看图,上手也不一定能分清。工作室的说法是用了琥珀烫后反复多次做了梅子沁而成。凡是能公开的都不会是行业的顶端做旧手法。学习一下仿古件也会有所收获。
原来发过一次,有朋友说酸咬,放了差不多一年再拿出来看看。
许多朋友喜欢看包浆光气,看看明清玉的光气和抛光。很普通的一件普品,和田材质。路分一般,战汉抛光打磨工艺是超过明清的。别告诉我战汉工艺一般抛光一般,也别告诉我高路分的东西还不如普品的做工工艺。顺便上一个干净无沁的河磨玉。
还是一张图。蚀和大多人想像的并不一样。古我真的不懂但比有些人强了那么一点点。包浆说有时挺识导新手朋友,不说包浆没办法说明一些问题。包浆也是个老大难,有些友友认为没包浆也不能说不对。有些不盘包浆不显,并且大多数都是这样。古的本质是沧桑。
俗雅共赏。 一图一孔看新老。
看看真正的橘皮纹长什么样子。真正的橘皮纹是可以以一看老。只看东西就行其他的忽略。也不要纠结是私藏还是馆藏,只认馆藏就不要说自己是一个玩古的,充其量是个爱好者。
一个小环子,普通中有点特色。一是型二是料。随评无忌。
鸡骨白真的很漂亮,砸开看更容易理解。
古玩大忌之一。我捡漏了,用的钱这东西成本价都不够。你永远不知道成本价有多低。看看商家的标价,猜猜成本价。
裂。老玩家喜欢叫地裂,解释的话属应力裂。新玉上也能看到,所以裂和古没有必然关系。部分玉雕若干年后就会出现裂。对于古来说,裂是看古的一个指标点。大多古玉上会以各种状态出现裂。裂中有沁九分真。裂和蚀要分清。产生的原因不一样,但真正的古裂都有一定的土蚀特征。非馆藏器理性观看。
玉突也叫玉刺,偶尔会出现在高古上。如果看酸蚀悉听尊便。图片放大约8倍。
全图就不放了,较有意思的是横纹。横纹一直有争议。随评无忌。
祝吧友万事如意,吉祥安康。
虢博馆藏。可以看一下蚀斑,断崖式跌落。有些朋友张口闭口酸咬。只能说对蚀太不理解了。更不了解酸咬。
虢博馆藏。众多馆藏中这件极其普通。普通到似乎不应该出现在国君身边。这件恰恰是非常好的一个学习样本。我敢说凡是来馆注意观察的人都是真正懂玉的人。有人看图看新老是有原因所在。这件玉器上面有人为不可仿的特点,如果认为能仿的话那是你根本没看懂。习古之路漫漫而坎坷,如果能碰到一个愿意教你识古真知的人那么真的恭喜你。你要比别人少走非常多的弯路。
一个珠子的平面在不同角度下的看点。上手和看图区别挺大的。细看与粗看更不一样。一眼看过去光滑的平面细看并不是那样,这也是为什么仿古件永远也不能把皮壳仿到位的原因。别人看图能看新老是有一定的原因。学术流网络上太多了,新手就自求多福吧。非馆藏器诸友理性观看。
虢博馆藏玉器。图片是自己拍的,没有任何美化修图,基本上是原色。
虢博馆藏玉弋。玉弋在那个时候是王权与兵权的象征。陪伴君王一生之器见证了一段历史的起落。了解这些就不会奇怪大拍上的天价玉弋了。如果认为这是普品随处可见就当我没说。
虢博馆藏。周天子所赐白玉龙纹璧。
俗雅共赏。 虢博馆藏。
虢博馆藏。欣赏一下西周的青铜文化。
俗雅共赏。 虢博馆藏。
俗雅共赏。 虢博馆藏。
虢博馆藏。包浆皮壳永远是真古不可复制的时间印记。皮壳有清有浊,有枯有润。这些不上手一定量的实物不好理解。最好还是从工入手,感受一下古柮慢磨工艺线条刚柔相济之美。一样的手工作品,用一年和一个月完工的作品有点点区别。亮而不艳内蕴中庸之美是怎么来的才是看古最应该了解的。
俗雅共赏。 虢博馆藏。
俗雅共赏。 虢博馆藏。
俗雅共赏。 虢博馆藏玉器。
虢博馆藏组佩。顺便看看真正的西玛。
虢博馆藏器欣赏。不得不承认这只象非常漂亮,欣赏性很高。
人龙纹玉璋。自己拍的,基本上是原色。拍照技术一般将就这看。
只看孔道就行,看新看老都是眼力。顺便提一下,玩古看不明白碱皮碱壳就慎重。机缘没到。
看看真正的国宝长什么样子。喜欢看包浆有包浆,喜欢看工痕的就多看看。最重要的是看看玉器入土特征。古在内不在表。有兴趣进一步学习的朋友可以看看玉肌变化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不是一句看起来自然就能概括的。
馆藏器欣赏,多看看找找感觉。
就一个图吧,以前发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怎么看随意。
最近上手了一件东西觉得挺有意思的。发出来与诸友共赏。工痕与皮壳符合老的特征,可惜是新的,原因是沁蚀与皮壳老化没有相互关系。
俗雅共赏。 一个环子,随评无忌。
就这一个图,不需要看新老,看看就行了。回头才发现自己有时很幸运。
山西馆藏西周玉人。学习比想象有用。看到比推测靠谱。
俗雅共赏。 上博馆藏玉器欣赏。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