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枫馨忆 清枫馨忆
资深神经的拖延症晚期患者
关注数: 7 粉丝数: 20 发帖数: 941 关注贴吧数: 11
【学习】沈阳一小学探索“愉快教育” 28年不留作业 文章导读: 1984年,沈阳铁路五小做出一个惊人决定:拿一个班试验不留作业。期末,在沈阳40余所小学统一考试中,该班成绩第一。第二年,该做法普及全校并坚持至今。当别的孩子闷头做作业时,这里的学生在读童话,看新闻,玩轮滑,制作机器人… 教改有多难?多年来的步履维艰,已然验证体制痼疾与刻板思维的难撼。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以“八大难”概括教改重压:从入园难到择校热,从学生减负到高考改革,从职业教育到创新人才,从师德建设到教育投入。改革面对的是种种陈规和惯性。 行亦难,难亦行。面对教改坚冰,总有一些先行者敢于打破常规,以大胆实践,探索另一种可能。或许,他们的教改个案暂时不能广而推之,但至少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整体进步,提供了更多选项。本版今起推出“透视教改个案”栏目,首篇带你走进28年不留家庭作业的沈阳铁路第五小学,探寻将减负进行到底的奥秘。 ——编 者 秘诀 向“40分钟”要效率,知识全部课堂消化,不留待课后“加班” 在沈阳,铁路五小属于一流,名气不小。对于该校学生来说,“家庭作业”这个让很多孩子头疼的字眼,俨然是个陌生词。 这样的幸福始自1984年。时任校长的张秀金组织全体教师分析发现,学生们的家庭作业中,许多是重复劳动,枯燥且无意义。于是,学校决定拿出三年级的一个班做试验——不留家庭作业,向课堂要效率。到了期末,成绩证明了张秀金思路的正确:在沈阳市40余所小学的统一考试中,这个班的及格率、优秀率均名列第一。 第二年,这种做法普及到全校,至今已坚持28年。 1990年,沈阳铁路五小被国家教委确定为7所首批“愉快教育”试点校之一。当年,该校喊出了一句口号:“学就学个扎扎实实,玩就玩个痛痛快快”。与口号相匹配的是“三清”制度——节节清,天天清,段段清,即教师要保证学生每堂课、每一天、每一阶段的知识在课堂上全部消化吸收,不能留待课后“加班”。 在铁路五小,“自主、高效”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两个关键词。宝贵的40分钟时间,也成为不留作业的有力支撑和奥秘之源。 日前,记者走进铁路五小的一间教室,里面正在上数学课。与众不同的是,老师请一位男同学到黑板上做演示,其他同学负责提问,该同学进行解答,气氛十分活跃。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程度,从过去重结果、重记忆的传统模式,变成了重思维、重过程的学习形式。”校长于莹认为,小学是培养学生自助挖掘、吸收知识的重要时期。 “我们要求老师们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的知识点,”于莹说,“对于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我们几乎都不讲。” 童年就应该培养兴趣、尽情玩耍,“我们只是在捍卫他们的权利。”于莹说,很多家长想把孩子送来铁路五小,“一到开学我总得关手机。” 变化 作业改为“兴趣版”,在玩中长见识,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 其实,铁路五小并非一点作业也没有,只不过这些作业不是狭义的抄写、计算,而是趣味阅读、社团活动等。课余时间的空闲,给了孩子更广阔的成长空间,而学校也会加以引导。 老师会推荐经典图书让孩子们阅读。每个学期,学生们都会领到一个读书笔记本,里面有10余本老师和家长共同列出的书目,多为童话故事和科普图画,而自己要做的是如实记录下读书过程——感兴趣的知识、看书时的想法,读完后写下对这本书的评价,写上日期,交给老师。 此外,老师还会让学生们每天做“新闻播报”。通过读新闻、看新闻,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世界,打开他们的思维空间。“社会是个大课堂,我们不仅要让孩子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要让他们去积累和丰富阅历。”于莹说。 三年级学生张静雯告诉记者,她现在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到晚9点半睡觉,一天15个小时里,只有1/3在学习,其他时间都是在“玩”——弹古筝,看新闻联播,排练英文歌舞剧。她的同学们“玩”得更丰富——读童话,看财经频道,自己制作机器人,玩轮滑……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