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也是种瓜 苦瓜也是种瓜
关注数: 17 粉丝数: 50 发帖数: 573 关注贴吧数: 34
书评可谈不上,顶多了算是个小学的读后感,鸦姐求回复啊! 得到鸦姐的送书上在11月28日12点03分,这是第一次得到别人的送书,所以很珍重。 《脸上的们,口中的灯》是这本书的名字,书店封面上一张人脸,脸由上至下分开一条均匀而笔直的裂缝,里外由黑暗填充。当我读完泽拉兹尼的同名文章后,才知道这张脸与书的内容毫无关联,除了足够科幻。(想象力足够丰富的吧友不要害怕,那是一张很标致的男人脸) 上次给鸦姐的回复中提过了,前两页我看了4次才看完,我必须声明,那些字我都认识,只是......好吧,没有只是,是我的思想跟不上作者的描述。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带给我的体验与以往一切都阅读都全然不同,和以往读过的小说相比,他们的做法完全出于两种层面,思想与物质。 还记得早先看过的书中有讲不要总以主人公的论调来描绘别人的思想,那会显得很假。我一直信以为真,却是在读这本书之前。 “众多佛像仍然布列成排,整晚上都不曾有丝毫惊动。而许久之后,穆怀依妮抬起了她的右手。一个接一个,主母们也抬起右手。 而我知道它意味着什么。 它意味着不,不要,停下,止歇。 它意味着我要失败了。 我缓慢走出房间,瘫倒在我的行李边上。 盎绰不见了,还好我没有杀死他...... 恍若千年之后,穆怀依尼走了进来。” 这是《为传道者绽放的玫瑰》中的一段话,我只是想通过它来表现作者惯用的叙事手法,很 特别,这种手法真正让我们站在主人公的位置看那个世界,思考主人公所经历的一切,而在那个角度,你会更希望、甚至相信那一切是真的,即便我们这个世界没有。 前些日子,我才刚刚读完了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那也是一部很好的书,更有许多人称之为金庸的巅峰之作,可见其文笔、内容、主张的不凡。说到主张,我认为凡是一部好书,都应该有一个积极的主张,金庸的十四部小说,逐渐从红花会的小我走向了郭靖的打我,更借郭靖之口,慨然提出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侠之道,我想正是金庸所创的这种充满浩然正气的主张确立了他在武侠小说界不可撼动的地位。而我常常想,单一主张来看,他的14部小说亦可视为一个整体,而在这个过程中其主张逐渐完成了从小我到大我的升华。 说了这许多,我只想表达,我在泽拉兹尼的小说中也看到了类似的主张。 “你知道,从古时候起,捕鱼就是男子气概的象征。所以我着手办这件事,现在只剩下这一种鱼没有捕过了。” “登山上我唯一会做的事情,而你是最后的那一座——是对我毕生所学的最后一个挑战。也许对某种生命有限的东西而言,无惧威胁、接受挑战的时刻就是它最接近不朽的时刻,而胜利的时刻也就是救赎的时刻。” “我是一个男人,需要通过征服高山来证明,即便我会死去,我的精神也会不朽。” 这三句话,第一句出自《脸上的门,口中的灯》,二三句出均出自《灵山》,显而易见,泽拉兹尼的主张虽没有金庸的大我,却也是一种极为积极的主张。有人说,人生的意义在于证明自己。我想泽拉兹尼一定十分赞同这种说法,因为他试图用自己的小说来让他的读者克服心中的不安、恐惧与犹豫,勇敢地去证明自己、去寻找人生的意义。 《妖怪与少女》是本书中最短的一篇小说,通篇不过500字,但内容却着实深刻,人们向神供奉年轻美丽的少女以求得庇佑与安定,年纪最长的莱利克极度反对,最后他决定独自去拯救少女,却不料自己变成了满是鳞片的妖怪,继而对自己产生了质疑。文章中没有打斗,却更是惊心动魄,特别是他最后的那一句“我仿佛记得,曾经一切并非如此。” 在人类的思想总有一个固有的观念,那就是美与美好是有着极大的关联的,即便每个人心中都明白事实并非如此,但都会不自觉地向那耀眼的金光与美丽的面庞倾之以心,而对丑陋示以厌恶、避而远之。我想这真是糊涂,谁料想得到那满身神圣气息的神却是吸食少女的恶魔,而鳞片满身丑陋不堪的妖怪确实一心想要拯救少女的英雄。 妖怪的最后一句“曾经一切并非如此”说明了他心中的动摇,因为自身的丑陋而动摇。这实在是莫大的悲哀,仅仅是因为丑陋就引发了自我怀疑,当然这丑陋也可以是自卑,是别人鄙夷的目光,是源于外界来自内心的一切我们前进路上的阻力。 我想单单是作者最后一句话就可以舞我们坚定地走下去! 如果可以,我希望所有人都追求美好,而不仅仅是美!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