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硬石
胡ALIEN
关注数: 42
粉丝数: 226
发帖数: 12,762
关注贴吧数: 103
【JAXA】两个机器人登陆小行星龙宫 为隼鸟2号采样任务探路 据Space北京时间9月22日报道,美国东部夏令时9月21日12:06(北京时间9月22日0:06),日本隼鸟2号探测器向小行星龙宫释放了两个微型机器人:MINERVA-II1A和MINERVA-II1B。当时,隼鸟2号探测器位于龙宫地表上空约180英尺(55米)处。 在隼鸟2号探测器释放机器人后,JAXA(日本宇宙航空研究机构)官员通过Twitter宣布,“MINERVA-II1与探测器分离已经得到证实,探测器状态正常。在释放微型机器人前,控制室内安静得连人们的呼吸声都能听见。” JAXA官员证实,他们收到了与探测器分离后MINERVA-II1发出的信号,由于龙宫旋转的原因,目前MINERVA-II1失去了联系,“目前它们位于龙宫的背面,我们目前在求证MINERVA-II1着陆的画面是否拍摄了下来”。MINERVA-II1A和MINERVA-II1B尺寸为7英寸宽,2.8英寸高(18 X 7厘米),搭载有多种科学仪器,其中包括温度和光学传感器,以及多达7个相机。它们不会像好奇号等火星车那样在龙宫表面行驶,而是在龙宫表面跳跃。 任务团队成员称,“由于龙宫引力弱,如果使用轮子或履带,只要一移动,机器人就会漂浮在空中。这种跳跃装置适合在小型天体地表移动。即使如此,每次跳跃它们也会在空中停留至多15分钟,才能落到地表,一次跳跃在水平方向上可以移动至多15米。” 释放两个微型机器人标志着耗资1.5亿美元的隼鸟2号任务进入取样阶段。今年10月和明年,隼鸟2号将再次向龙宫释放登陆装置。2019年,隼鸟2号将登陆龙宫,执行取样任务,样本将于2020年12月返回地球。全球各地科学家将对龙宫土壤样本进行研究,了解太阳系形成早期的状况,以及龙宫等富含碳元素的小行星在地球早期水和生命起源的影响。 除隼鸟2号外,NASA也在执行一项小行星取样任务。
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土星极光壮观合成照片公布 在近日公布的最新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天文照片中,数张清晰展示土星极光的壮观景象的照片脱颖而出。这一系列照片事实上是通过空间望远镜成像光谱仪在2017年的7个月观察的照片合成而来,为天文学家提供了土星极光现象的全新视角。在2017年的七个月中,天基望远镜利用其空间望远镜成像光谱仪研究北半球夏至前后土星的极光。利用了成像光谱仪图像合成,其可以记录从近红外光谱到紫外光光谱。土星的主要极光环似乎是太阳风产生的,在可见光谱下一般不可见,但光谱摄制仪可以在紫外波长上看到土星的极光,并通过合成将其添加到其它光谱上,形成了壮观的土星极光美丽图像。
NASA最大零压力气球成功试飞:漂浮至4.8万米高空 NASA近日消息称,足球场大小的科学气球“Big 60”于8月份成功试飞。作为迄今最大的零压力气球,其漂浮至创纪录的15.9万英尺(约4.8万米)高空,允许搭载有效载荷进行实验飞行长达8小时。报道称,组成Big 60的所有聚乙烯材料如平铺在地面,足以覆盖20英亩(约8万平方米)土地,这样大的尺寸,允许其比其他零压力气球上升高度高出5英里(约8千米),也因此更接近太空边缘。除了尺寸较大外,Big 60的厚度也仅是其他气球的一半——仅0.0004英寸(约0.01毫米),其上覆盖球囊的塑料薄膜略小于厨房保鲜膜的厚度。目前已知,气球漂浮在地球平流层的温度平均在零下76华氏度(零下60℃)左右,薄膜在实验室中的耐受温度低至零下130华氏度(零下90℃)。 这些气球在正式飞行前要经过3个阶段的测试,包括在气球研究与实验室进行一轮质量控制测试。在测试阶段,吊舱主要包含支持跟踪、和遥测等的仪器,实验飞行要承载或悬挂1650磅(约748公斤)的有效载荷。实验室技术专家萨拉·费舍尔表示,未来能将其有效载荷提升到大约小型四轮车的重量,而且还能为一些小型任务腾出3个鞋盒大小的空间,以完成诸如亚利桑那大学测试用于星际小卫星的新型天线等实验。 此次测试飞行评估了Big 60的总体设计和执行科学任务的能力,未来的飞行将允许研究人员进一步测试科学仪器。 气球发射地位于萨姆纳堡,这里因地理位置的原因,让物资运输和实验人员进出都很方便,且气球飞行时能避开高密度人口居住区。
NASA发起火星二氧化碳转换葡萄糖挑战 最高奖金750,000美元 实现火星殖民任务最主要的是如何利用火星上已有的丰富资源,让其尽可能适应人类居住。现在,NASA发起了一项名为“二氧化碳”转化的挑战,目标旨在于寻找如何利用火星上相对充足的二氧化碳资源,通过各种转换成葡萄糖,以推动太空中的生物环境。如果能够成功将二氧化碳转换为葡萄糖,就能够作为微生物的食物的基础,以进一步完成火星地球化的生态改造。整个挑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参赛团队或个人提出理论和设计方案,随后NASA的专家组会给予评估最终挑选出五组团队或个人,给予5万美元的奖励。而迈入第二阶段的团队将需要让其理念和设计付诸现实,冠军可获得高达75万美元的最终奖金。
覆盖大半个火星的质子极光如何形成:窃取电子是关键 据国外媒体报道,NASA发现了照亮火星天空的一种新型极光,不过这些极光出现在火星的日照面,因此很难看到。火星大气与挥发物演化任务(MAVEN)火星探测器在火星上层大气的氢气中发现了神秘的增亮事件,揭示了粒子冲击该区域时发生的相互作用。与地球上主要由电子引起的极光不同,火星上的极光事件主要是质子涌入造成的。目前科学家已经对这些不寻常的现象做出了解释,指出这一切可以归结于“被盗”的电子。 一开始科学家对奇特的火星极光感到很困惑。这些极光的出现,表明质子能够穿过火星的磁性“弓形激波”(bow shock,太阳风与行星磁场顶层相遇处形成的激波),并发出亮光,而这一过程通常需要电子。 研究团队利用MAVEN探测器的紫外光光谱成像仪对火星极光进行了研究,揭示了紫外光连续照射数小时的情况。与此同时,探测器的太阳风离子分析仪记录了太阳风质子的增强。据NASA称,这些质子在行进过程中以这种方式“偷取”了电子,从而在火星上大气层造就了极光。一开始科学家对奇特的火星极光感到很困惑。这些极光的出现,表明质子能够穿过火星的磁性“弓形激波”(bow shock,太阳风与行星磁场顶层相遇处形成的激波),并发出亮光,而这一过程通常需要电子。 “答案就是盗窃,”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大气与空间物理实验室的贾斯汀·戴罕(Justin Deighan)说,“当接近火星时,与太阳风一起涌入的质子从火星周围巨大的氢气云边缘窃取电子,从而转变为中性的原子。弓形激波只能转移带电粒子,因此这些中性原子一直持续通过。” 据专家介绍,相比地球上的极光,火星上这种质子极光发生的频率要高得多,这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地球具有比火星更强大的磁场。 地球上的极光较为罕见,并且只能在极地附近的小范围内看到。相比之下,火星的质子极光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研究人员称,质子极光也可能常见于金星和土星的卫星“泰坦”(土卫六),这两个星球都缺乏磁场的保护,并且上大气层含有丰富的氢。 极光及其触发因素 南极光和北极光是发生在地球大气层中的自然奇观,又被称为“欧若拉”(Aurora)——古罗马神话中的黎明女神。北极光被称为“Aurora Borealis”,意为“北方的黎明”;南极光被称为“Aurora Australis”,意思是“南方的黎明”。 极光是地球周围一种大规模放电的过程。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与地球大气层相遇,在磁场作用下,一部分粒子沿磁场线集中到南北两极。当它们进入极地的高层大气(80千米以上)时,与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包括氢和氦)碰撞并激发,释放出围绕着磁极的光芒,即极光。地球的极光能呈现出许多种颜色,但淡绿色和粉红色是最常见的。
【ESA】Aeolus卫星已开始任务:用激光监控全球风的动向 欧洲的“Aeolus”(在希腊神话中为风的守护者)卫星已经开始从激光中发射紫外线脉冲来监测地球上的风。ESA表示,该卫星于8月22日搭乘Vega火箭从法国圭亚那的欧洲太空港基地成功升空,在距地球320公里(200英里)的高空中执行为期三个月的任务。Aeolus配备了一种单一的仪器:多普勒风激光系统:一种先进的激光系统,设计用于从太空精确测量全球风的模式。阿丽亚娜空间公司表示:这项任务将提供急需的数据,以提高天气预报的质量,并为长期的气候研究做出贡献。 它的激光每秒会向大气层发射50个强力紫外线脉冲,并测量空气中的分子、尘埃粒子和水滴的信号,以便于在距离大气层最低30公里(19英里)处建立风速剖面。欧洲航天局地球观测项目主任Josef Aschbacher说:“这项新技术填补了我们在气象学上的巨大数据空白,让我们在没有云的大气环境中监控全球风的动向。”每一次轨道数据被下载到挪威斯瓦尔巴特群岛的地面站,Aeolus是欧洲空间局计划的第五次地球探测任务。其他已经完成或正在运行的项目已经测量了地球的重力和地磁场、土壤湿度、海洋盐度和被统称为冰冻圈的冰冻区域。这次新任务也是阿丽亚娜空间公司为欧洲航天局进行的第50次发射。ADM-Aeolus任务不仅将促进我们对大气动力学的理解,而且还将提供急需的信息来改善天气预报。
卡西尼新照片显示土星北极云层更高纬度的“六边形”漩涡正在形成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卡西尼号” (Cassini) 土星探测器传回的拍摄照片的证实,位于土星北极区域的云层正在生成另一个巨大的“六边形” (hexagon)图案漩涡,跟最早于1988年观察发现的土星云层“六边形”巨型图案的模式非常类似,但是新的六边形图案所处纬度更高。此前,NASA的科学家发现土星北半球北纬78度附近有个六边形涡旋,每一边边长都在1.38万公里左右,而且会随着季节的变换变化颜色。在《自然-通讯》期刊发表的新论文上,科学家指出这另一个巨型六边形漩涡正在土星北极区域的云层,与此前的巨大六边形纬度不同。“最新形成的漩涡的边缘似乎也是六边形的,精确地匹配此前著名的巨大土星六边形云层图案”研究论文的主要作者Leigh Fletcher解释道“当我们曾经期望见到的土星北极某个漩涡变暖时,其发现的形状令人惊喜。要么这一六边形是自然地生成近乎一致的图案,并且出现在两个不同纬度,一个位于土星云层的高纬度,一个位于更低的纬度。但是此前由于成像工具的温度所限,其无法展示土星大气层上方的图案。”随后,随着土星大气层上方开始变暖,这允许新的图像被捕捉,新调查发现了全新的图像。但是目前调查仍然无法解释新的更高纬度的“六边形”漩涡 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或者是否有彼此的关联。科学家认为如果这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现象,也有许多原因可以解释。
开普勒开启第19次探测任务 或许是最后一次被唤醒 NASA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仍然在不断地为我们制造惊喜。虽然此前因为“异常行为”而转入了“睡眠模式”,但在短暂的更新之后,其“指向性能”将不会受到太大的不利影响。这台于 2009 年 3 月发射升空的太空望远镜,刚刚经历了相当动荡的一年。7 月份的时候,研究团队开始将开普勒置于休眠状态,以确保第 18 次任务的数据能够回传至地球。8 月 29 日,被唤醒后的“行星猎手”将开启第 19 次观察任务(图自:NASA) 上一批数据于 8 月 9 日被成功下载,然后在 8 月 24 日进入睡眠模式之前,NASA 对开普勒的健康状况进行了一番监测。 正如 NASA 在今年 3 月解释的那样,开普勒在九年的潜在灾难中幸存了下来,其中包括宇宙射线的狂轰滥炸。 当时,NASA 预计开普勒的燃料会在几个月内耗尽。可惜在没有燃气表的情况下,我们无法准确知晓燃料的剩余情况。而即将开启的第 19 次任务,很可能是开普勒最后的时光。 总而言之,开普勒已经确认了 2652 个系外行星,其中 30 个处于宜居带内 —— 即恒星周围的空间区域,理论上可支撑液态水(以及外星生命)的存在。 在开普勒退休之后,泰丝(TESS)将接住下一棒。它从 8 月开始全面运行,能够探索太空中更大的空间,目前已拍下一些关于宇宙的精彩照片。
NASA科学家发博文报告“机遇号”火星车状况 NASA的“机遇号”火星探测器失联已有很长一段时间。自6月10日以来,火星上的巨大沙尘暴切断了太阳能的使用,从而使“机遇号”火星探测器进入了休眠状态,直到现在机遇号还是处于休眠状态。在一篇NASA JPL喷气推进实验室“机遇号”团队的最新博文中,科学家发布了火星车状态的简短更新,解释了“机遇号”失联的几种可能,以及其苏醒的可能性。在博文中,科学家指出机遇号失联的一种情况是由于太阳能板无法对车载电池进行充电而进入休眠状态:机遇号的电池会在恢复足够电量后,尝试苏醒并且向地球发送信号。在沙尘暴之前对“机遇号”电池的研究表明它们处于良好的状态,并且在沙尘暴中可能不会遭受太大的退化 而另一种可能的状态是更为可怕的“clock fault(时钟故障)”,这种故障发生在车载时钟出现损害的情况下,火星车的内部时钟能够检查电量等级并告诉其是否该苏醒。尽管现在火星的沙尘暴已经结束,而天空恢复晴朗后太阳能应该能够为其充电,可是火星车至今仍处于失联状态。理论上如果时钟无法运作,火星车能够通过光线亮度等级来猜测时间,但是在火星车已经进入休眠状态的情况下这点很难做到。 “机遇号”团队继续警告,即使火星车苏醒了,也有可能因为受损严重难以继续进行火星任务,毕竟年事已高的“机遇号”火星车在火星已经服役14年,而长久的沙尘暴可能对电池状况产生了严重的损害。NASA将火星车目前的情况比作一位昏迷病患,其可能需要相当久的时间完全恢复。火星车的电池组可能因为过久的休眠时间遭受了严重的损害,其最大电量可能已经严重受限,火星车没有足够的电量继续工作。
帕克探测器打开对地通信天线 飞离地球470万公里 NASA的帕克太阳探测器的深空之旅开局相当棒。NASA官员当地时间8月17日表示,帕克太阳探测器于周日早上(8月12日)从位于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根据计划,它完成了飞行之旅的数个里程碑。 例如,在升空一天后,帕克太阳探测器展开了高增益天线——用于与地球通信。同样在8月13日,它还启动了携带的四大仪器之一——Fields电磁力计。 NASA官员称,此外,帕克太阳探测器一直在利用其推进器降低冲量,目的是稳定其飞行剖面。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飞行项目经理安迪·德里斯曼(Andy Driesman)在一份声明中说,“帕克太阳探测器的运行符合设计目标,我们正在进行调试活动。” 德里斯曼还说,“我们的团队在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监测帕克太阳探测器,接收到来自它的正常数据,我们逐步启动了航天器上的各种系统,并在为它首次靠近金星,利用‘引力弹弓’效应加速进行准备工作。”帕克太阳探测器轨道示意图 帕克太阳探测器将于10月3日首次飞越金星,为11月5日与太阳的首次近距离接触奠定基础。 耗资15亿美元的帕克太阳探测器将在未来七年24次与太阳近距离接触。它也将多次飞越金星,利用‘引力弹弓’效应加速——事实上,除今年10月份的一次外还有六次。 在最后一次与太阳近距离接触时,它与太阳表面的最近距离将仅为383万英里(616万公里)。目前,人类航天器距离太阳最近的记录是2700万英里(4345万公里),由德国和美国联合研发的Helios 2航天器在1976年创造。 在与太阳近距离接触期间,太阳强大的引力将使帕克太阳探测器速度增加到令人震惊的水平。在最后一次近距离接触太阳时,帕克太阳探测器时速将达到约43万英里(69万公里)。这一速度比当前的记录——由NASA朱诺号航天器2016年7月抵达木星时创造——高逾1倍。 在与太阳近距离接触期间,帕克太阳探测器将收集各种数据,研究太阳的电场、磁场和波,了解太阳发出的带电粒子。这些研究有助于解答一些长期以来的科学之谜,例如,为什么太阳的外大气层(日冕)温度远比其表面要高,带电粒子是如何被加速到其最高速度的? NASA官员表示,截至美国东部夏令时8月16日正午,帕克太阳探测器距离地球290万英里(467万公里),时速为3.9万英里(6.3万公里)。
NASA正式公布SpaceX龙飞船4名宇航员 私企载人航天时代即将到来 8月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NASA日前公布了9名将参与SpaceX和波音商业载人航天的宇航员。 其中3名宇航员,即Eric Boe,Christopher Ferguson,Nicole Aunapu Mann参与波音Starlinr试飞(Test Flight),2名宇航员,即Robert Behnken,Douglas Hurley参与SpaceX龙飞船试飞。 2名宇航员,即Josh Cassada,Sunita Williams参与Starliner首飞(First Mission),2名宇航员,即Victor Glover,Michael Hopkins参与龙飞船首飞。NASA的国际合作方将后续公布其他宇航员。 这将是自2011年美国航天飞机退役后,首批从美国本土飞向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此后,美国宇航员全部得借组俄罗斯的帮助。 波音的Starliner飞船将搭载联合发射联盟(ULA)的Atlas V火箭,从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纳空军基地41A发射台升空;而SpaceX龙飞船则将搭载自家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从佛罗里达肯尼迪发射中心的39A发射台升空。 NASA商业航天计划原本打算在今年夏天完成无人飞行测试,年底载人首飞。近几个月来,由于两家公司都未能达到最终载人任务的里程碑目标,计划推迟。 NASA最新计划:SpaceX预计在2018年11月进行无人测试,2019年4月进行载人测试;波音则预计在2018年年底至2019年年初进行无人测试,2019年中期进行载人测试。 另外,SpaceX早些时候也表示,原计划在今年年底前进行的载人绕月旅行目前已被推迟。SpaceX公司的发言人在邮件中表示,他们计划继续推进私人绕月旅行计划,因为有很多用户对此感兴趣,但没有透露可能的实施时间。 SpaceX由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2002年创立,期望通过重复使用一级火箭和飞船,降低太空探索的成本。马斯克还提出了殖民火星的构想和计划。
NASA火星车项目开源 让爱好者DIY缩小版火星车 NASA一直在建造一些最酷的火星车,这些火星车可以在火星表面和其他地方行驶。现在,NASA希望鼓励学生,爱好者也来研究火星车技术。为此,它推出了JPL开源流浪者(OSR)项目。OSR是Curiosity好奇号火星车的缩小版本,具有类似的6轮转向和Rocker-Bogie悬架,可以在大多数地形上滚动。 JPL在GitHub上的开源许可下发布了OSR的设计,允许任何人下载数据和测试计划来构建他们自己的火星车。据说这些说明非常详细,并允许建造者自己做出设计选择。。 该计划允许者自己决定使用哪些控制器,添加USB摄像头或太阳能电池板,也可以附加科学有效载荷。基础设计在电力系统和计算中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以允许定制并让构建者采用不同的硬件和软件主体。
NASA新图像展示谷神星神秘亮点的更多令人惊叹的细节 据外媒报道,2015年初,美国宇航局(NASA)“黎明号”探测器发回的照片展示了谷神星表面的几处神秘亮点。在随后的几个月里,NASA连续发布了一组图像,每张图像都让人们对拥有神秘亮点的区域有了更好的了解。本周NASA带来了一批新的图片,这些图片展示了这些亮点更多令人惊叹的细节。与之前的图像一样,这些新照片是由NASA的“黎明号”探测器拍摄的。当拍摄这些照片时,“黎明号”距离谷神星地面仅约22英里。通过照片可以看到多个亮点与整体黑暗景观形成对比,每个亮点都显示出其内部的纹理表面。 虽然这些亮点最初使研究人员感到困惑,但很快就表明冰或盐可能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后来NASA科学家的解释再次指向盐。根据NASA的说法,亮点区域主要由碳酸钠和氯化铵组成,形成“泥浆状盐水”。“黎明号”探测器的发现让研究人员密切关注这些区域。NASA表示,该航天器正在完成其在谷神星的第二次扩展任务,花费时间在距离矮行星表面仅22英里的距离处拍摄图像。此外,“黎明号”正在收集关于谷神星的中子谱、伽马射线、可见/红外光谱和重力信息。NASA的目标主要集中在Urvara和Occator陨石坑上。 不幸的是,这项任务只剩下几个月时间。NASA宣布,“黎明号”探测器将在8月至10月之间耗尽其主要燃料,之后推进器将无法再维持航天器的方向。这将使“黎明号”离开谷神星的轨道,但它将无法再与地球上的研究人员进行通信。
天文学家在木星周围发现10颗新的卫星 据外媒The Verge报道,天文学家已经确认了10颗新的卫星围绕木星运行,使这颗行星已知的卫星总数达到79颗。这是使木星成为太阳系中拥有最多天然卫星的行星。这些新发现的太空岩石让天文学家深入了解木星系统的样子。卡内基科学研究所的天文学家于2017年3月首次发现这些卫星,以及去年6月已经确认的另外两颗卫星。该团队最初使用智利的Blanco 4米望远镜发现所有12颗卫星,但发现这些物体不是他们的主要目标。相反,他们正在寻找可能潜伏在冥王星之外的极其遥远的小物体 - 甚至是行星。但当他们搜寻这些边缘太空岩石时,他们决定同时搜索潜伏在木星周围的天体。现在,他们发现的卫星已多次被观测到,并且它们的确切轨道已经提交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该联盟正式承认这些天体。这些卫星都很小,直径不到一英里或在两英里以内。它们被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其中两颗卫星轨道靠近木星,沿着行星旋转的方向移动。其他卫星距离木星大约1550万英里,有9颗卫星的旋转方向与木星相反。但是天文学家称有一颗称为Valetudo的奇怪卫星与木星的旋转方向一致,就像两颗内卫。这意味着它与同已区域所有其他卫星的方向相反。“它基本上沿着错误的方向高速旋转,”领导发现团队的卡内基科学研究所的天文学家Scott Sheppard表示。“那是一个非常不稳定的局面。在那种情况下可能会发生正面碰撞。“ Valetudo并不是唯一以这种方式运行的木星卫星。另一个叫做Carpo的卫星也在类似的轨道上运行,向与该区域许多其他卫星相反的方向移动。然而,Valetudo的轨道比Carpo更远,它可能实际上是木星最小的卫星。现在有了这一发现,天文学家认为这是木星过去与卫星发生碰撞的最好证据,而这些碰撞是造成今天木星周围的卫星景观的原因。寻找木星周围的卫星可能很难。作为我们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它具有非常大的影响范围,因此有很多可能存在卫星的空间。用望远镜及时搜索该区域很困难。幸运的是,科学家使用的Blanco 4米望远镜是找到这些卫星的完美设备。其配备大型望远镜相机,它允许天文学家在更短的时间内覆盖木星周围的大面积空间。此外,根据 Sheppard的说法,Blanco的相机有助于减少木星的眩光和散射光。 这也使Blanco善于发现难以置信的遥远、微弱亮光的物体,这就是卡内基科学家一直在使用该望远镜对冥王星之外的物体进行大规模调查的原因。天文学家认为,其他9颗卫星都向远离木星的同一方向移动,实际上可能是很久以前存在的更大卫星的碎片。它们中的一些具有相同的特征,如相同的轨道角度,这使得科学家们认为这些卫星实际上是三颗大卫星的碎片。
本年度重磅天象:7月27日火星迎来十五年一遇“大冲” 作为2018年天宇重磅天象,火星将于本月27日上演“冲日”表演,这次“冲日”特别之处在于这是十五年一遇的“大冲”。届时,地球上的人们会看到一颗火红火红的亮星几乎彻夜闪耀在夜空。火星是地球轨道外的第一颗行星,每过687天公转一周,与地球的会合周期为780天左右,颜色呈红色,由于亮度变化大。由于火星在很多方面与地球相似,而其体积只约有地球的1/7,因此有“袖珍地球”之称。作为人类最为关注的行星,近40年来,十八腔新闻十八腔,人类陆续成功向火星发射了20多个火星探测器,以期揭开这颗红色星球的奥秘。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当火星绕日公转运行到与太阳视黄经相差180度时,即为“冲日”。此时,火星与地球、太阳几乎成一条直线,地球正好处在火星与太阳之间。日落后火星会从东南方升起,日出前于西方落下,几乎整夜可见。冲日前后是观测火星的较佳时机。 天文专家表示,当地球在远日点附近而火星在近日点前后发生冲日时,就是所谓“火星大冲”。“火星大冲”15年到17年发生一次,上一次发生在2003年8月27日,这一次发生在7月27日。“大冲”期间,由于与地球距离很近,火星看上去比平时显得更大也更为明亮。 “27日,日落后50分钟左右,火星从东南方升起,亮度达-2.8等,比当晚的木星还明亮,成为天宇的一颗耀眼‘明星’。除了用肉眼观测外,有条件的公众还可借助望远镜对火星进行观测,这样不但可以观测到火星表面的颜色变化,还可看到位于其两极的白色极冠。”赵之珩提醒说。 天文专家同时也表示,8月1日以后,月亮升起得一天比一天晚,火星升起的一天比一天早,上半夜都比较适合观测火星。
猎户座飞船太贵怕测试损坏 NASA又复制了一个 7月1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在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丹佛园区内的一个80英尺高的房间里,矗立着一艘笨重的宇宙飞船。你必须抬起你的脖子才能看到设备的顶部。在底部,电线从舷窗中冒出来,上下蛇形蜿蜒。圆柱形结构嵌入一个较钝的漏斗状锥体,锥形向下逐渐变成带有火箭喷嘴的塔。 在它旁边,室内起重机的蓝色脚手架就像是发射台龙门架。 但是这艘太空船不会去任何地方。这是NASA旗下“猎户座”(Orion)宇宙飞船的复制品。“猎户座”(Orion)宇宙飞船是美国航空航天局专门研制的太空运载工具,有朝一日将会把宇航员和货物运送到地球轨道之外的外太空,比如月球、火星以及更遥远的太空。我们将这个“猎户座”的双胞胎称之为“仿制猎户座”(PseudOrion),其在构造上与真实的“猎户座”完全相同,而后者身处佛罗里达州,离它的复制品将近2000英里。 相比于丹佛,那里的“猎户座”更安全。因为在丹佛这里,工程师团队正在用各种堪比地狱的条件来测试复制品的极限,确保它不会在压力下破裂。“仿制猎户座”的牺牲意味着真正的“猎户座”不会忍受同样的测试和潜在的后续伤害。 周二,该团队(其中一些曾经是美国航空航天局的航天飞机技术人员)开始对“仿制猎户座”进行一系列振动测试,旨在找出其共振频率。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固有频率,当你以一种与它的固有频率非常接近的频率产生振动时,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它就会产生调谐振动。这些工程师想知道这种振动什么时候会发生以及发生后它会是什么样子。 研究团队产生的振动显然听起来像超级空调。但“仿制猎户座”似乎没有被抖动,也没有摇晃:它看起来很平静,仍然不动。 振动或模态测试只是“仿制猎户座”必须承受的五种测试之一。事实上,构建一个航天设备的复制品很昂贵,特别是当你只是要用各种极端条件测试它时。但如果你重视时间,这是一个经济的选择。 “如果我们要在原有设备上完成我们需要的所有测试,将需要飞行大约两年时间,”“仿制猎户座”装配和测试负责人丹·卡维尔(Dan Qvale)在谈及噪声测试时说道。 他解释说,有了这个复制品,该团队可以与“猎户座”的并行进行测试。和所有的航天器一样,“猎户座”的开发也经历了成本超支和时间延迟。而且研究团队可以用更极端的条件对复制品进行测试,在以防万一情况下,让它受到真实情况永远不会遇到的条件测试。 为了通过测试,复制品必须要在测试中完好无损。因此,例如他们在太空舱上施加了1.5倍的额定压力放在乘员舱上,并且它不会发生断裂的话,就是A +。 “'生存'意味着'不会破裂',”卡维尔说。除了压力测试之外,这里的工程师还会测试它将如何抵抗闪电的。 “佛罗里达州的闪电频发,”卡维尔说。他们也测试航天器如何抵挡其他类型的冲击。 然后是声学测试,模仿火箭本身产生的噪声。在“仿制猎户座”上方有几个角。周二在声学耐力测试中,工程师关闭了18英寸厚的门,里面充满了吸音沙。然后该团队将氮气泵入喇叭中,以150分贝的高音对“仿制猎户座”进行测试。 虽然这也涉及频率,但它与振动测试不同。那天,一台起重机将一台巨型摇床电机拉到了“仿制猎户座”的位置。工程师将电机与机身齐平,同时用起重机将其固定到位。然后他们打开电机。它开始快速震动。电机在一系列频率范围内运行,连接在航天器身上的加速度计开始测量其对不同频率的响应。该团队将测试整个航天器和特定部件——在这种情况下,是围绕太空舱的所有表面材料。在振动测试中,产生的频率是如此之高,以至于“仿制猎户座”看起来依然很诡异,这是它在空调中嗡嗡作响的唯一证据。 最基本的共振会让“猎户座”在基座上摇晃。然后是谐波测试,即共振频率的倍数,其中第二个将使其在中间弯曲。但工程师可以通过设计航天器的刚度和连接来抵消这种弯曲,就像你对建筑物所做的一样。“仿制猎户座”的每个零部件也有自己的共振频率。该团队测试了这些共振频率是多少。 “我们不希望在这些测试中找到任何新的问题,”卡维尔说,“我们希望测试表明我们是对的,现在我们知道的确如此。” 当卡维尔完成对他的测试的解释时,声音停止了。电机静止不动。这种沉默似乎是错误的:这个大房间不应该这么安静。不过,很快,一个在任平台就开始向“仿制猎户座”移动,准备用一个更强大的电机取代刚刚用过的电机,从而产生更低的频率,更多的震动:这一切只是为了确定“猎户座”的安全性。 真正的“猎户座”何时会发射?又该走向何方?火星吗?月亮吗?还是要在NASA曾经计划开发的月球轨道上定居?“通过这些测试,我们不必将“猎户座”拆开,”飞行指挥保罗·安德森(Paul Anderson)在测试大楼时说道。安德森负责“猎户座”的第二次任务,可能会在2023年进行。 当所有这些测试和前两个实验任务全部结束后,NASA可能会开始生产,发射,或许回收翻新多个“猎户座”宇宙飞船,并定期飞往遥远的太空。
SpaceX龙式太空舱已运至佛罗里达 或于12月展开首次载人测试 过去几年,由于没有承运“航班”,美国的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一直没有起色。而上一艘能够将宇航员送入太空的航天飞机,早在 2011 年就退役了。好消息是,如果“龙”式太空舱的测试进展顺利,SpaceX 有望很快开启载人航天发射业务。这家私营航天企业刚刚通过 Twitter 表示,该太空舱已经被运送到佛罗里达。在验证发射安全、以及不会遇到任何可能危及飞行的问题之后,SpaceX 有望在今年年底前执行首个载人发射任务(DM-2)。尽管 SpaceX 首席执行官伊隆·马斯克经常立下“可在xx前实现xxx”的 flag —— 比如让特斯拉实现 Model 3 周产 5000 辆 —— 但他总能在经历几次小挫折后,依然给大家带来惊喜。 有鉴于此,如果 Crew Drogon 的首次载人发射任务跳票至 2019 的 1 / 2 季度,我们也是不会感到奇怪的。当然,在对待“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载人航天发射任务上,谨慎点总是没错的。毕竟此前尝试在陆地和驳船上回收猎鹰 9 号火箭的时候,SpaceX 也经历过“好事多磨”。 目前尚不清楚这批宇航员是否会成为国际空间站的替补,但若一切顺利,团队会在那里停留数周,然后再返回地球。
SpaceX用于回收火箭部件的船只现在拥有更大的网 据外媒The Verge报道,SpaceX专门用于捕获坠落火箭部件的专用船只进行了升级。这艘名为 Mr. Steven的船只现在拥有一张更大的网,这个网的尺寸是以前的四倍。更大的表面积应该有助于增加Mr. Steven实际捕获火箭部件的机会。Mr. Steven船只专注于在SpaceX猎鹰9号火箭发射后捕捉其整流罩。这是位于火箭顶部的球状结构,在飞行过程中覆盖了卫星。一旦火箭进入太空,有效载荷整流罩就会分成两半,碎片会回落到地球上。通常这个硬件并不会被回收,但SpaceX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一直渴望找到一种方法来节省有效载荷整流罩的成本,以便在未来的发射任务中再次使用它们。马斯克在去年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想象一下,在空中飞过的整流罩价值600万美元,而且它会跌入大海中。你会尝试回收吗?是的,你会的。” SpaceX的解决方案是在它们掉落时减慢整流罩的速度,以便 Mr. Steven船只上的网可以捕获它们。整流罩配备了小型推进器以帮助引导它们返回地球,以及特殊降落伞以降低下降速度。 不幸的是,目前Mr. Steven船只还没有捕获任何东西。SpaceX将在本月晚些时候的发射任务中再次尝试回收整流罩。
贝索斯旗下蓝色起源计划对每位乘客收费20-30万美元 据路透社北京时间7月13日报道,两位知情人士透露,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旗下太空探索公司蓝色起源(Blue Origin)计划在明年进行首次商业太空飞行,该公司对每位乘客收取20万美元至30万美元费用。潜在客户和航空航天业一直希望了解蓝色起源New Shepard航天飞机的票价,以弄清费用是否足够便宜,以及该公司能否能产生足够的需求,从而在太空旅游业务上实现盈利。 蓝色起源由贝索斯在2000年创立,该公司一位高管在上月的商业会议上表示,他们计划很快对New Shepard进行载客测试,并在明年开始卖票。 这家位于西雅图以南约20英里的公司已经公开了New Shepard火箭的总体设计——包括一枚火箭和可拆卸的乘客舱——但该公司对制造状况和票价守口如瓶。 蓝色起源的代表没有回复置评请求。贝索斯曾在5月表示,该公司商业太空飞行的票价还没有确定。 一位了解定价计划的蓝色起源员工表示,该公司商业太空飞行的票价将为每人20万美元至30万美元。另一名员工表示,票价至少要20万美元。他们都要求匿名,因为定价策略目前保密。
本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月食将出现在7月27日 附赠“血月”奇观 据外媒CNET报道,21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月食将出现在7月27日。事实上,根据美国宇航局(NASA)月食目录的描述,这可能是从现在开始到2123年之间持续时间最长的月食。当月全食发生时,太阳、地球和月亮在一条线上,地球在中间,整个月亮全部走进地球的影子里,月亮表面变成暗红色。这就是为什么月全食通常被称为“血月”。而此次这种奇观会在本月末发生,月食将持续达1小时43分钟。然而只有南美洲、非洲、中东和亚洲部分地区的民众才能看到。NASA的一张地图提供了一个关于血月观测的最佳观测地。要弄清楚观察月食的最佳时刻,用户可以将自己的位置输入NASA的Lunar Eclipse Explorer以获取所有细节。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eclipse.gsfc.nasa.gov%2FJLEX%2FJLEX-index.html&urlrefer=2048cb900712eada1198062288ca6136
【ESA】欧空局准备测试世界上最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 据外媒New Atlas报道,欧空局(ESA)计划在本周对有史以来最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进行测试。欧空局将在其位于法属圭亚那库鲁的发射场进行测试,第一个完整的P120C火箭发动机将作为欧空局的Vega-C和Ariane 6火箭的助推器,安装在一个静态试验台上,600个传感器将在其中监测发动机。尽管此前有比P120C更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但是,在以往的发动机不同,新发动机适用于最大的单级固体燃料火箭。P120C的外壳不是金属,而是由旋转碳复合材料和环氧树脂材料制成,基于之前的P80,包括用于推力矢量的电磁执行器。P120C中使用的燃料类型尚未公布,但如果像类似的火箭一样,发动机将使用一种合成橡胶化合物,该化合物与推进剂和作为氧化剂的金属粉末混合物混合。发动机高13.5米,宽3.4米,包括142吨推进剂,提供1,037,493磅(4,615kN)的推力。欧空局表示,主要部件已经过测试,包括喷嘴,点火器,推进剂和发动机外壳。本周的静态点火测试将确定完全集成的发动机的运行情况,并将提供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发布的P120C认证发动机中包含的未来改进信息。 当P120C投入使用时,它将作为Vega-C火箭的第一级,并作为Ariane 6和更大型配置Vega-C的助推器。
以色列计划今年借助SpaceX火箭发射月球探测器 据外媒CNET报道,目前已有三个国家完成登陆月球任务:美国、俄罗斯和中国。而以色列希望成为第四个国家,其计划在今年12月在SpaceX猎鹰9号火箭的帮助下发射探测器。 这个探测任务私由营公司Israel Aerospace Industries和非营利组织SpaceIL共同合作进行。SpaceIL此前参加了Google Lunar XPrize比赛,该比赛在今年早些时候结束,没有最终获胜者。不过SpaceIL团队表示这不会阻止他们完成月球旅程。周二,该团队宣布了2019年2月13日登月的目标,但尚未确定12月份的特定发射日期。发射后探测器到达目的地大约需要两个月的时间。 在过去八年中,SpaceIL和Israel Aerospace Industries已经筹集了用于该项目的8800万美元资金,主要来自私人捐助者。其研发的航天器高约5英尺(1.5米),重1322磅(600千克)。该团队表示,这将成为登陆月球的最小航天器。 一旦抵达月球,该航天器将使用其相机拍摄月球表面的照片和。它还将使用磁力计测量着陆点的月球磁场。 该航天器将在未来几个月内进行最终测试,以确保它能够在发射、飞行和着陆的严峻环境中幸存下来。如果测试通过,它将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进入太空,和SpaceX火箭上搭载的其他卫星作为二级有效载荷。
NOAA携手NASA尝试在海底寻找陨石 三天前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联合美国宇航局(NASA),希望寻找今年3月份撞击进入海洋的的陨石。虽然NASA精准定位了陨石撞击海面的位置,但是寻找陨石碎片依然耗费了很长的功夫。而经过多日来的探寻,在相关海域连续搜索7个小时之后,使用2个海底机器人在海床上寻找特殊岩石的踪迹。虽然这些机器人上装备了高分辨率拍摄,但是在带回地面之前无法判断这些岩石是什么,因此机器人往往需要将可疑岩石带上来。然后科研人员就会进行复杂的筛选工作,以便于确认这些岩石是否真的是陨石。
NASA帕克太阳探测器新进展 热防护系统可承受1371℃高温 为了更近距离地观测太阳,必须让仪器设备能够承受更高的温度,这也是 NASA 帕克太阳探测器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好消息是,该宇航机构已经找到了让它承受日冕大约 2500 ℉(1371 ℃)方法 —— 用一块带有多重特殊夹层的八英尺宽泡沫对其提供保护。虽然该航天器要到今年 8 月份才发射,但它已经获得了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借助帕克太阳探测器(Parker Solar Probe),美国宇航局(NASA)计划比以往任务都更接近太阳 —— 距离恒星表面大约 400 万英里(644 万公里)。 换言之,它将在日冕中嬉戏,收集有关磁场的新数据 —— 此举有望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太阳风是如何被创造和加速的(此外还有其它因素)。 要做到这一点,机器人探测器必须在完全不利于电子设备的条件下生存,比如更强烈的电磁辐射。为此,NASA 计划用一种高科技、但低重量的材料来处理这个问题。 它被称作‘热防护系统’(简称 TPS),由 8 英尺(约 2.4 米)宽的碳泡沫核心、加一些特殊的处理方法而制成。 在 4.5 英寸(11.4 CM)厚的泡沫的每一边,都贴上了两片‘过热处理’(superheated)后的碳复合材料、以及一种特殊的超反光白色涂层。整套装置呈六边形,在地球上称重约 160 磅(72.6 公斤)。NASA 表示,TPS 可以在近 2500 ℉(1371 ℃)的高温下存活,为探测器的其余部分创造更温和的 85° 阴影。 这项任务的动力,来自于一套双太阳能电池板系统。一组更大的面板将在大部分旅程中使用,然后缩回去。当探测器离太阳较近时,取而代之的是一套小得多的液体冷却系统。 随着 TPS 的就位,该探测器上安装了一个定制桁架。这是自 2017 年的一次简短测试以来,我们再次见到帕克太阳探测器的完全体。 与丹尼·波伊尔(Danny Boyle)2007 年的《太阳浩劫》(Sunshine)电影相比,该项目的视觉冲击力(戏剧性效果)要小得多。 有趣的是,波伊尔确实就冷却等技术向 NASA 取过经。如果一切顺利,帕克太阳探测器将于下月发射升空,并预计在 2024 年 12 月首次接近太阳。 更多信息: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nasa.gov%2Fcontent%2Fgoddard%2Fparker-solar-probe%2F&urlrefer=d688f61a2a0848882b4c6fa9fc9d0063
爱因斯坦的强等效原理是正确的 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利用一个三星系统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强等效原理。研究报告发表在《自然》期刊上。阿波罗 15 号宇航员 David Scott 曾在月球上做过一个实验,在没有空气的月球引力场内,锤子和羽毛同时以相同的速率掉落。天文学家在 2011 年观察到了一个三星系统 PSR J0337+1715,距离地球约 4200 光年。三星系统中的两颗距离较近,一颗中子星和一颗白矮星围绕一周 1.6 天,它们围绕另一颗白矮星则需要 327 天。这颗中子星是脉冲星,可以充当高精度的时钟。 中子星是一颗致密的天体,而内层的白矮星则没有中子星致密或重,因此有着更小的引力结合能。通过对这个三星系统细致的观察和仔细的计算,天文学家发现中子星和内白矮星之间的加速度差异太小而无法检测出。
【中国航天】“墨子、悟空”后 中科院启动爱因斯坦探针等项目 在 “悟空”、“墨子”、“慧眼”和实践十号等科学卫星相继取得重大科学成果和社会影响后,2018年7月4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怀柔科学城宣布 “空间科学(二期)” 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正式启动。专项二期瞄准宇宙和生命起源与演化、太阳系与人类的关系两大科学前沿,在时域天文学、太阳磁场与爆发的关系、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规律、引力波电磁对应体等方向开展卫星研制。 此外,专项还部署了一批概念研究、预先研究、背景型号、科学卫星任务规划与数据分析等项目。 在卫星工程中,爱因斯坦探针(EP)将在软X射线波段对宇宙天体开展高灵敏度实时动态巡天监测,有望在发现和探索宇宙中沉寂黑洞的耀发、探寻来自引力波源的X射线信号、发现宇宙中X射线剧变天体等方面取得科学突破。爱因斯坦探针(EP) 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是我国首颗空间太阳专用观测卫星,将揭示太阳磁场、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一磁两暴)的形成及相互关系。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 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SMILE)由中欧科学家联合提出和研制,对向阳侧磁层顶、极尖区和地球极光进行全景成像,同时对地磁场和等离子体进行原位测量,提高人类对太阳活动与地球磁场变化相互关系的认知。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SMILE) 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GECAM)是在引力波研究方向提出的“机遇性”项目,卫星与地面引力波探测器联合观测,可更加全面地发现引力波伽玛暴及新的辐射现象。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GECAM)
【Amazon】贝索斯蓝色起源公司计划2023年前完成登月 北京时间7月5日早间消息,亚马逊CEO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的太空公司蓝色起源已列出计划,将在月球上建立永久定居点,并在未来5年内开展登月任务。蓝色起源业务发展总监A.C.查拉尼亚(A.C. Charania)表示,该公司的“蓝色月球”计划“是我们为这个国家、为国际上的其他客户登月能力的第一步,我们要能在月球表面运送几吨重的负载”。 蓝色起源在上周“太空前沿基金会”的“新太空”大会上公布了这个路线图。
日本私营公司火箭在发射数秒后爆炸起火 据外媒SlashGear报道,日本私营火箭公司在赶超美国的SpaceX和Blue Origin公司之前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上周六日本创业公司Interstellar Technologies试图发射其MOMO-2火箭,不过该火箭在发射后数秒内就爆炸起火。事件发生在北海道的北部岛屿,这是Interstellar公司第二次尝试发射火箭。这枚33英尺长的火箭没有载人,也没有携带任何载荷。清楚地显示了离射台升空,随后立即失去推力并发生爆炸。Interstellar 还没有提供对这次火箭发射失败的解释,但表示该公司将继续实现其目标——即到2020年将卫星送入低地球轨道。 这是Interstellar第二次失败的尝试。第一次MOMO火箭发射在2017年7月举行,目标是飞到100公里的高空。然而在火箭发射后大约一分钟,工程师就与火箭失去了联系,导致引擎关闭,据估计火箭可能只达到20公里左右的高度。 与SpaceX公司一样,Interstellar的目标是推出更低成本的火箭,第一款MOMO火箭的售价为44万美元,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火箭售价可能在180万美元到270万美元之间。
火星风力发电将实现 小型风力涡轮机能与登陆车结合 7月2日消息,最新一项研究表明,在火星表面风力发电是可行的。研究人员在丹麦奥胡斯大学2号风洞模拟室演示了在模拟火星大气的条件下可以运行小型轻量级风力涡轮机。这项实验最早于2010年秋季开始,近期美国科罗拉多州莱克伍德市召开的当代火星气候研讨会上发表一篇研究报告,报道了后续研究发现以及最新研究结果。研究负责人是波士顿大学空间物理中心的克里斯蒂娜·荷斯坦·拉斯洛(Christina Holstein-Rathlou),她表示,现在我们第一次肯定地讲,是的,人类可以在火星表面使用风能发电!现实状况 科学家风力涡轮机实验目标是观察在现实火星大气条件下能够产生多少能量,克里斯蒂娜和她的同事强调称,在未来可能实现的火星极地机器人任务中,标准电源并不适用。太阳能电池使用受限,部分火星地区长达半年时间没有阳光照射,无法对太阳能电池进行充电,而放射性同位素热电机存在热量挥发效应(放射性同位素热电机曾为“好奇号”火星车和其它深太空探测器提供动力),类似的发电设备对火星极地科学探索具有不利因素。 研究人员指出,最新设计的火星新型发电装置是风力涡轮机结合存储电能的电池,也可能与太阳能电池结合使用。 火星风力发电 火星风力涡轮机概念经过理论验证可适用于火星任务,例如: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已设计100千瓦的风力涡轮机,并在南极洲进行了测试,南极洲是火星通用模拟地点。 然而,克里斯蒂娜和同事表示,这些早期概念模型体积较大、质量较重,需要很大的风速才能发挥作用。这些大型设备显然不适用于未来的火星科学探索,体积较小、质量较轻的设备更占优势。 2010年这项风洞实验以6种不同风速进行,这些数据是基于美国宇航局“凤凰号”火星车2008年5月着陆火星北部着陆点最普通的风速,最小风速需要维持风力涡轮机旋转,同时风力涡轮机能够承受最大风速。据了解,火星表面风速大约每小时7-35公里。 对于每一种风速,输出电压测量持续30-120秒。研究人员指出,这类风力发电最佳地点位于太阳并非持续照射的区域,只要有风就行,例如火星极地纬度地区。 研究小组强调称,在探测器携带风力涡轮机发火星发射之前,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科学研究。然而,研究人员指出,大多数设计,无论是单个设备或者系统设备的一部分,都将比2010年实验测试更加有效,因此未来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制造电能,类似的风力发电设备可与小型着陆器结合在一起。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任务继续延期 据外媒Techspot报道,NASA科学任务局的最高级优先项目和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国际空间科学项目——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任务已经被推迟无数次。NASA今年3月份表示,哈勃太空望远镜的期待已久的“继任者”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将错过2019年计划的发射窗口。 当时,NASA表示下一代望远镜的发射将不早于2020年5月。当地时间周三,发布了一个独立审查委员会发表的69页报告,重点介绍了造成该望远镜延迟发射的技术问题,包括人为错误。 修改的发射日期——2021年3月30日也推动了该项目的总生命周期成本,达到惊人的96.6亿美元。NASA估计最初的概念只需要5亿美元。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以NASA第二任局长詹姆斯·韦伯命名,预计将帮助天文学家揭示宇宙中的许多奥秘。
【中国航天】18次发射全胜!2018年上半年完美收官 2018年上半年,我国一共进行了18次航天发射任务,全部取得圆满成功,也超过了2017年全年的16次。 遥想当年,我国达成第18次航天发射,可是用了整整18年。 通过这18次发射任务,我国共将40多颗卫星送入太空,包括6颗北斗导航卫星,还有嫦娥四号的中继星“鹊桥”。 按照规划,2018年我国航天发射有望超过40次,下半年还会有长征五号复飞、嫦娥四号登月等重大任务。 先来看一段热血沸腾的视频,回顾中国航天刚刚走过的6个月。 1月9日 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将高景一号03、04星送入预定轨道,与同轨道的高景一号01、02星组网运行,标志着我国首个0.5米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星座首期正式建成,2018年我国航天发射实现开门红。 1月12日 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托举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两颗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随后,火箭上面级与卫星成功分离,将其送入预定轨道。本次任务的成功实现了北斗工程2018年的开门红。 1月13日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成功将陆地勘查卫星三号送入预定轨道。 1月19日 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以“一箭六星”的方式,成功发射吉林一号视频07星、08星和4颗小卫星。 1月25日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三星的方式成功发射遥感三十号04组卫星。 2月2日 我国第一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2月12日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执行一箭双星发射任务,将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两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3月17日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成功发射陆地勘查卫星四号。 3月30日 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托举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两颗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随后,火箭上面级与卫星成功分离,将其送入预定轨道。 3月31日 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一号02、03、04星。 4月10日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执行“一箭四星”发射任务,将遥感卫星三十一号01组卫星及微纳技术试验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 4月26日 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以“一箭五星”的方式,成功将 “珠海一号”五颗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 5月4日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亚太6C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5月9日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托举高分五号卫星升空。随后,卫星顺利进入预定太阳同步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5月21日 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搭乘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升空。卫星由火箭送入近地点约200公里、远地点约40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 6月2日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通过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将高分六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同时搭载的珞珈一号科学实验卫星01星也顺利入轨。 6月5日 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二号H星。 6月27日 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发射新技术试验双星。
【中国航天】今晨,嫦娥四号中继星成功发射!月背着陆第一步 5月21日5点28分,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抓总研制的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搭乘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升空。卫星由火箭送入近地点约200公里、远地点约40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后续,经过约4~5天的飞行,期间经过2~3次中途修正,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将到达距离月面高度约100公里的近月点。经过近月制动后,在约21天的时间内,“鹊桥”将进行2次中途修正和3次捕获控制,进入Z向振幅约1.3万公里绕地月L2点的Halo轨道。Halo轨道的中文名叫做“晕轨道”,这个“晕”字借自日晕和月晕,该轨道形状是非共面的三维非规则曲线,不同于地球卫星的椭圆轨道,轨道控制非常复杂。“鹊桥”将在这个轨道进行在轨测试,验证充分后,正式进入“备战”状态。按照计划,“鹊桥”将在今年年底等到前来月球背面执行探测任务的嫦娥四号着陆器和巡视器。届时,“鹊桥”将提供中继通信服务,为地球和月球搭建一条跨越40多万公里的通信“桥梁”。 顺利发射和在轨应用后,“鹊桥”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地球轨道外专用中继通信卫星,第一颗连通地月的中继卫星,第一颗在地月L2点上采用Halo轨道的卫星,标志着我国率先掌握地月中继通信技术,这是我国在月球探测领域取得的新突破。嫦娥四号任务是人类首个在月球背面进行的着陆和巡视探测任务,采用“月球背面软着陆巡视+地月L2点中继通信”的技术方案。 嫦娥四号任务通过两次发射来完成,第一次任务先发射嫦娥四号中继星,中继星稳定运行在地月L2点后,执行第二次任务,发射嫦娥四号着陆器、巡视器组合体,组合体软着陆到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通过中继星与地球进行中继通信。▲ 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效果图 嫦娥四号中继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所属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在今年第三个“中国航天日”期间,被正式命名为“鹊桥”。中继星基于CAST100卫星平台设计,发射质量约为448公斤,工作寿命不小于3年。 值得关注的是,中继星配置了由五院西安分院研制的4.2米口径的高增益伞状抛物面天线,这是人类深空探测任务史上最大口径的通信天线,采用整星零动量控制方式,可以实现对地、对月、对日和对惯性空间任意目标指向与跟踪的三轴稳定控制,实现着陆器、巡视器与地面站之间的测控与数据传输。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由八院抓总研制,是常温液体推进剂三级运载火箭,三级发动机为两次起动状态。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也可以发射地月转移轨道等其他轨道卫星。这是火箭首次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任务。 此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两颗超长波天文观测微小卫星。 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75次飞行。
SpaceX成功发射终极版猎鹰9号Block5型火箭 可复用100次 北京时间今天凌晨 4 点 14 分,SpaceX 在它征服太空的漫漫长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猎鹰 9 号终极版本“Block 5”完成首次发射,将孟加拉国一枚 3.5 吨重的通信卫星(Bangadandhu-1)送入预定轨道。或许在外界看来,这只是一次普通的产品迭代,但实事求是,Block 5 的成功意味着 SpaceX 已经有很大的可能性来依靠复用火箭实现省钱赢利的目标,而只要按照 NASA 要求完成 7 次发射,那么 SpaceX 就将拿到“载人发射”的入场券,开启宇宙蓝图的新篇章。 短短 8 年不到的时间,猎鹰 9 号已经成为世界航天发射市场上占据统治地位的火箭——2017 年该火箭的发射次数稳居第一,2018 年似乎也不太可能有足以动摇这一地位的挑战者。 SpaceX 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将硅谷的思想引入航天工业。该公司矢志创新,积极把握机会,驱动员工以超长的时间工作来达成其要求的工作技术指标。尽管伊隆·马斯克以其火星梦想闻名于世,但是 SpaceX 的主力——猎鹰 9 号,却从未向比地球轨道更远的地方运送过物资和人员。不过,猎鹰 9 号发展历程中承载的技术创新和突破精神,一点也不亚于为深空任务而设计的重型猎鹰和 BFR 超大型火箭。 尽管猎鹰 9 号的持续改进让 NASA 之类的客户和一些供应商感到头痛,但对于 SpaceX 来说,由此获得的性能提升是完全值得的。对梅林发动机的持续改进、用新型材料降低火箭重量、使用超低温技术尽可能提高携带燃料的效率等技术,使得今天的猎鹰 9 号比首飞版本的推力高将近 1 倍。事实上,自 2010 年 6 月以来的 50 多次发射中,几乎每次发射的猎鹰 9 号都比上一个版本存在或多或少的改进。 SpaecX 对猎鹰 9 号设定的终极目标是:打造出最完美、最高效的地球轨道运载工具。今天,似乎 SpaceX 已经达成了这个目标,第 1 枚猎鹰 9 号 Block 5 火箭已经成功发射。马斯克也表示,Block 5 将是猎鹰 9 号的最后一款重大改进版本。 SpaceX 对于猎鹰 9 号 Block 5 很有信心。它计划每枚 Block 5 的第一级在不经历较大维护的情况下复用至少 10 次,如果加上后期维修,这一数字可能会达到 100 次。要知道,SpaceX 此前对于同一枚猎鹰 9 号的复用次数记录仅为 1 次,因此 10 次复用是一个惊人的目标。此外,SpaceX 希望把同一枚猎鹰 9 号两次发射之间的时间间隔从几个月降低到几个星期。 如果真能达成以上目标,那么 Block 5 将为 SpaceX 的火星梦想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对猎鹰 9 号的定型,也将使得 SpaceX 得以集中精英研发人员和熟练工人,用于 BFR 火箭的研发和生产中。因此,Block 5 的发射,标志着 SpaceX 起步阶段的结束。
安装1.70Mod版本出现下面内购失效英文就跳出了 APK和OBB是android-1.com下的, 已安装google全家桶,有人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这1500GB月流量的联通卡P的也太真实了? 2074.29+1533925.71=1536000, 1536000/1024=1500GB
【中国航天】北斗全球卫星导航双星成功发射:总数已达29颗 2月12日13点03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我国利用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执行一箭双星发射任务,将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两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春节之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实施的最后一次宇航发射任务,航天人为中国的传统佳节农历新年献上了独具特色的新春礼物。本次任务是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第三次发射,送入太空的是第5颗和第6颗卫星,也是整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第28颗和第29颗卫星。 这两颗新的卫星后续将进行集成测试与试验评估,并与此前发射的四颗北斗三号卫星进行组网运行。 2017年11月5日,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三号工程首发双星。 2018年1月12日,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三号03、04星。迄今为止,所有的北斗卫星都是从西昌飞向太空的,成功率达到了100%。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组建于1970年12月,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等航天发射任务,是我国发射卫星最多、发射轨道最高的航天发射场。星罩组合体卫星转场 2018年是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密集组网年,预计通过10次发射任务将送18颗卫星送入轨道,其中8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 北斗三号将于2018年率先为“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提供基本服务,2020年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 执行本次发射的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是由基础级和上面级组成的四级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抓总研制。 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67次飞行,这也是我国2018年的第7次航天发射。箭体吊装长三乙火箭整装待发
【中国航天】张衡一号卫星顺利升空 跃上太空“看”地震 2月2日15时51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这标志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国家之一。 我国地震地面监测网只能获取非常有限的相关电磁信息。“‘张衡一号’弥补了常规地面地震监测手段的不足,开启了我国全疆域和全球三维地球物理场动态监测新时代。卫星监测1年的信息量,地面监测需要20多年,能够帮助科学家提高对地震孕育发生规律的认识。”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申旭辉说。
NASA庆祝“机遇号”登陆火星工作14周年 (原任务计划仅90天) 机遇号在2018年1月25日拍摄的图像。 (NASA/JPL-Caltech) 在NASA的航天设备中,火星探测器“机遇号”绝对是成功的“典范”。 当然,无数的人造卫星和探测器的寿命会比预期寿命要长,到“晚年”依旧在提供科学数据。但“机遇号”绝对是个传奇。它刚刚在火星上庆祝了它的14岁生日,要知道,它比NASA的计划时间长了14年。 机遇号于2003年7月7日升空,在经历了几个月的徘徊后,这个小机器人旅行者2004年1月25日成功着陆。 由于按照计划,机遇号原本完成采集数据的目标仅仅90天,NASA在它着陆后迅速行动,立即开始数据采集工作。而如今,14年过去了,它仍然可以接收来自地球的命令。 机遇号的长寿是一个奇迹,但也并不是说它会一直永保“青春”。任何拥有智能手机的人都可以告诉你,电池不会永远存在,机遇号的能源系统迟早有一天也会过期。 最近,电池就有老化的迹象,但NASA有一个计划,为它延续使用寿命。 火星车配备了NASA的“零摄氏度加热器”,以备在需要时加热电池。机遇号的处理者认为,在充电时给电池加热,能提高电池的效率,也能抑制电池老化,唯一的问题是,这个方法从未实施过。 “机遇号的电池在完成任务的这些时间表现的都很好,但还是有些老化的迹象,”机遇号研究小组写道。 “火星温度很低,有人就猜想在充电过程中加热电池能使电池更有效,而且降解速度也会变得更慢。ZDH的目的只是为了让电池变暖。由于从未在航空器内使用过,就要更加谨慎,因此我们做了个实验。” 本月早些时候,该实验结果表明此法可行,可以将零摄氏度的加热器与火星车的太阳能板串联起来,延长机遇号的使用寿命。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gr.com%2F2018%2F02%2F02%2Fnasa-opportunity-rover-mars-dates%2F+&urlrefer=78b6220260795c54c923cc037614db2e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mars.nasa.gov%2Fmer%2Fmission%2Fstatus_opportunityAll.html%23sols-4978&urlrefer=beaf4c5b70ab5d086c5ec01a967fd616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mars.nasa.gov%2Fmer10%2Fmultimedia%2Fimages%2F&urlrefer=c2aaeb809c96b08ad0399195f3ad3342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mars.nasa.gov%2F&urlrefer=8ea9088884668add41b70597d3c5eb85
美国政府停摆 猎鹰重型火箭点火测试被迫推迟 SpaceX今日证实,旗下“猎鹰重型”火箭的点火测试和发射工作受到了美国政府停摆的影响。只要政府继续停摆,即将到来的火箭点火测试和发射工作就将被迫推迟。 “猎鹰重型”火箭将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Cape Canaveral)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的LC-39A发射场发射。经过数次推迟之后,SpaceX计划于本周对火箭进行“静态点火”测试,并在本月底之前进行正式发射。 但如今看来,火箭的测试和发射工作将不得不再次推迟。原因是这些工作需要得到美国空军的支持,而当前正值美国政府停摆之际,太多的工作人员已经休假。 对此,发射基地所属的美国空军第45航空联队在一份声明中称:“由于政府停摆,有关火箭发射的一些核心人员暂时离岗。因此,目前我们无法支持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火箭静态点火测试,也无法支持火箭的发射工作。” SpaceX发言人也证实:“政府停摆影响了‘猎鹰重型’火箭的点火测试。” SpaceX同时表示,希望美国国会能够达成一致,以便让相关工作人员尽快返岗。 “猎鹰重型’火箭是当前世界上性能最强大的火箭,起飞推力高达2500吨,相当于18架波音747飞机的推力总和。该火箭高70米,有效载荷可达57吨,相当于一架满载乘客、船员、行李箱和燃料的波音737喷气式客机的重量。 火箭最初承诺要在2013年首次发射,后来推迟到2016年。在”猎鹰9号“火箭发射失败后,发射计划暂时搁置。该火箭可回收重复利用,发射后可以返回地球,然后再被用于其它任务的发射。
日本探月车为参加Google探月大赛出发前往印度发射 据日本livedoor新闻网12月19日报道,参与谷歌探月大奖赛的日本唯一一支团队“HAKUTO”的探测车“SORATO”,已于12月19日从成田机场出发,将远赴印度进行发射。由于探测车越重花费越高,日本团队已尽力使其轻便化,并将重量控制在了4千克。在出发仪式上,全长58厘米、高35.8厘米的小型车体缓慢通过登机口,在机场工作人员的祝福中出发。谷歌探月大赛“Google Lunar Xprize”(GLXP)由美国XPrize基金会主办、谷歌公司赞助。参赛团队需达到以下要求:(1)将纯民间开发的机器人探测器成功送往月球。(2)从月球着陆点移动500米以上。(3)将高清影像传往地球。在此条件下进行速度竞赛。首支完成这一目标的团队将获得2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3245亿元)的奖金。 截至2010年底,共有30多支团队报名参赛,但是其后由于资金等问题,一些团队相继退出。曾预定与日本团队合作共用发射火箭的美国团队也于2016年12月宣布退赛。因此日本团队急忙将合作对象转为印度团队。如今仅剩日本的HAKUTO以及来自印度、以色列等的5支团队。经由泰国曼谷、前往发射地印度班加罗尔 XPrize财团要求各团队在2018年3月31日之前发射探测器,HAKUTO考虑于2018年1月至3月进行发射。HAKUTO团队代表袴田武史兴奋地表示:“虽然登月计划暂告一段落,但是面对此次月球表面探测任务,我们将加快速度。” HAKUTO的主要赞助商KDDI(日本电信公司)将为其提供资金和通信技术方面的支持。日本航空(JAL)也于12月13日刚刚宣布与运营公司开展资本业务合作。SORATO探测器将搭乘JAL航空公司飞机从成田机场出发前往中转地曼谷,其后转乘泰国飞机前往发射预定地——印度班加罗尔。
星际任务2069: NASA想去探访半人马座阿尔法星 虽然已经发射了许多探测器,人类也尚未对太阳系有足够多的了解,但是美国宇航局却已经在畅想需要花上数十年才能到达的另一个星系任务。据外媒报道,NASA 计划派遣一艘宇宙飞船,前往半人马座阿尔法星展开探索。这项试验性的任务,由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在 2017 年的地球物理学联合会会议上公布。现在,NASA 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工作,如果一切顺利,其有望在 2069 年的时候打造出一艘可以达到 1/10 光速的宇宙飞船。半人马座阿尔法星(Alpha Centauri)是一个由三颗恒星组成的系统,两颗主星分别被叫做 A 和 B,而第三颗则可能只是“通过”这个系统的比邻星(Proxima Centauri)。 其距离地球大约 4.3 光年,在浩瀚的宇宙中,已经算得上是一门之隔了。如果 NASA 成功地让航天器实现 10% 的光速,那么就能够在 44 年内抵达半人马座阿尔法星。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gr.com%2F2017%2F12%2F19%2Falpha-centauri-mission-nasa-2069%2F&urlrefer=8062db6fc976e83f352f672efde8d80e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newscientist.com%2Farticle%2Fmg23631576-000-exclusive-nasa-has-begun-plans-for-a-2069-interstellar-mission%2F&urlrefer=18b9801d802296e22bf19e3733379461
【ESA】火星快车探测器拍摄到了不同寻常的照片 通常我们所看到的大部分火星图像都是这样的:上面显示的是火星北极,而下面是南极。欧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最新发布的“火星快车”(Mars Express)号探测器所拍摄的图像却有所不同。这种图像特别展示了火星的一个部分,底部冰冷的北极冰盖和顶部的红色赤道景观。 “火星快车 ”号探测器在6月19日拍到这张照片,周四欧洲航天局公布了这张图像,称之为“罕见的广角视角”。 “火星快车 ”号探测器不得不用高分辨率的相机完成一些“花式体操”。欧洲航天局指出: “相机被转移到了地平线上,而不是像常规成像那样指向表面 。” 这张图像上展示了火星上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火山,包括巨大的盾状火山亚拔山(Alba Mons)——一座直径超过620英里(998公里)的火山,其位于图像的上半部分。 拍摄图像时正是火星北极春天开始的时候,它给了我们一个极好的极地水冰和尘埃景象,冬天的二氧化碳冰已经蒸发了。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esa.int%2Fspaceinimages%2FImages%2F2017%2F12%2FNorth_to_south&urlrefer=b9693c052ac9972bc1826e3b9dff87b0
【SpaceX】人类首次!二手火箭与飞船为NASA执行空间任务 据外媒报道,Elon Musk旗下的SpaceX(太空探索)公司成功利用一枚执行过航空任务回收来的“二手”火箭,向国际空间站发射一艘“二手”货运飞船。 这枚火箭即大名鼎鼎的Falcon 9(猎鹰9号),曾在今年6月份执行CRS-11时使用过,而飞船则是在2015年4月使用过。 此次的任务称之为Commercial Resupply Services(CRS-13),携带了2.2吨补给物资和科研设备,包括研究微重力环境下肌肉萎缩、植物生长以及研究空间站内微生物情况的实验器材。 美国东部时间周五10:36分(北京时间周五23:36分),猎鹰9号从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的SLC-40发射台发射,该发射台近期刚刚完成翻新。此次任务是将逾4800磅(约合2.2吨)补给运送到国际空间站。如果一切顺利,携带这些物资的“龙”飞船将在周日与国际空间站对接。 虽然SpaceX此前曾3次成功使用二手火箭,但二手火箭和飞船同时还是“大姑娘上轿”。 SpaceX还再次成功回收了猎鹰9号一级火箭,后者在卡纳维拉尔角的LZ-1着陆场着陆。这是SpaceX今年第17次执行发射任务,历史上第20次成功回收一级火箭。在今年6月首次执行CRS-11任务后,这枚火箭可能会第三次用于发射任务。 有趣的是,SpaceX并未对这枚一级火箭重新上漆或者对表面进行打磨。在发射前,一级火箭外表面在此前发射任务中留下的熏黑模样依旧清晰可见。SpaceX澄清道,未来他们将不会对回收的一级火箭进行重新上漆,除非公司认为重新上漆能够提高火箭的性能。这是SpaceX使用可重复火箭硬件时节省成本的另外一种方式。 最终,SpaceX希望在24小时内实现火箭的回收和再利用,使其快速、高效地服务商业客户。从长期来看,这也有助于SpaceX 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实现登陆、殖民火星的目标。 有了上述先进经验,今后太空探索的费用将大大降低,为人类登月甚至登火都有着重要的前瞻意义。
利用Google人工智能,NASA找到了「第二个太阳系」 美国东部时间12月14日13时(北京时间15日凌晨2点),NASA 举办了一场电话会议,揭开了喧嚣多日的开普勒天文望远镜的“重大发现”,确定了距离地球2545光年远的开普勒90星系中的两颗新发现的行星——开普勒80g 和开普勒90i,这是人类发现的首个和我们太阳系一样的具有8颗行星的星系。此为概念图,并非行星的真实大小和轨道距离和我们所在的太阳系的对比图 除此以外,此次新发现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那就是这次的研究成果是与Google 一起合作完成的。NASA 的科学家使用Google 机器学习来对开普勒数据进行分析,其效率和准确性远超传统的分析方法。据此,NASA 认为Google 的AI 技术将有助于在太阳系外探测到外星生命的迹象。 在合作的过程中,Google 的AI 工程师Christopher Shallue 与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天体物理学家Andrew Vanderburg 一起,教会了一个机器学习系统如何识别遥远恒星周围的行星。他们使用超过15,000 个标记的开普勒信号的数据集,创建了一个TensorFlow 模型来区分行星与非行星。在测试时,该系统能准确地确定哪些信号是行星,哪些信号不是行星,准确率达到96%。 天文学界的共识是,观测其它拥有行星系统,特别是像开普勒-90 这种和太阳系有着明显相同点的星系,对于人类探索宇宙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一个和太阳系近似的星系中可能有和地球类似的行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较高。 遗憾的是:开普勒-90i 比地球大约大 30%,和开普勒-90(恒星)的距离比地日距离近的多,甚至比水星-太阳距离还近。在开普勒-90i 上,一年只有 14.4 天。其地表温度约 800 华氏度/427℃,几乎不可能有碳基生命存在。 怎么发现的:当行星公转行至观测者和恒星之间并经过,会短暂地遮盖恒星的一部分,恒星的可观测亮度会产生微弱的变化。目前,天文学家们正是通过观测这一变化来发现行星。 在本次研究中,开普勒-90 星系的所有行星都运行在一个比地球轨道还要小的空间里,而新发现的开普勒-90i距离恒星非常近,而且它的轨道里面还有另外两颗公转速度更快的行星——所有的这一切事实,都干扰了天文学家对其进行观测。左:太阳系水星、金星、地球;右:开普勒-90 星系 人工智能派上用场:Google 利用开普勒天文望远镜观测到,但已经被美国宇航局标记过(也即用过)的 1.5 万个恒星数据,训练了一个卷积神经网络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训练结果显示,神经网络判别行星的准确率高达 96%。 然后,研究人员把一个 2009 到 2013 年观测到的 670 颗恒星的数据集,给这个神经网络进行处理。通过微小的特征变化,人工智能给出了它认为这两个星系存在地外行星高可能性的答案。经过研究人员的验证,确认了这两颗新的行星。 接下来会怎样:研究人员将继续采用人工智能,对开普勒天文望远镜观测到的,多达 15 万颗恒星的大数据集进行分析,试图发现更多的地外行星。 乐观估计,人工智能很可能再次发现新的行星,并且这些行星有可能存在于比开普勒-90更像太阳系的星系中,有着更加适宜生命存在的地表环境。 自从 2009 年启用,人类通过开普勒天文望远镜已经完成了诸多重要的发现,比如距离地球 40 光年的“超级地球” LHS 1140b、“熔岩地球”开普勒-10b,以及围绕双恒星系统运行的超级行星开普勒-16(AB)b(就像《星球大战》里卢克·天行者的老家塔图因一样)。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nasa.gov%2Fpress-release%2Fartificial-intelligence-nasa-data-used-to-discover-eighth-planet-circling-distant-star&urlrefer=0051da1a57888e89ec8782921659ae7e
NASA公布朱诺号探寻木星“大红斑”的动画视频 木星上有一个神秘的“大红斑”,然而在遥远的地球上,我们仅知道这场巨大的红云风暴的规模,比我们脚下的这颗星球还要大。为了解开这个持续了几个世纪的谜团,最好的方式就是向木星派去一颗探测器。好消息是,NASA刚刚发布了一段朱诺号潜入穿略木星大气、一窥大红斑内景的动画视频。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该任务还发现了木星上的两处新辐射区域。朱诺号凝视木星深处“大红斑”的视角,揭示了潜入大气风暴的深度。 自 1830 年以来,天文学家们就对木星的“大红斑”感到好奇。而在这个气态巨行星上的这场风暴,预计已经持续了 350 年之久。截至今年 4 月,其直径约为 1 万英里(1.6 万公里),几乎是地球的 1.3 倍。 不过该风暴的规模还是有逐渐消减的趋势,因为当旅行者 1 号和 2 号在 1979 年的太阳系之旅中,其规模大约是地球的 2 倍。木星“大红斑”层状结构分析图(由朱诺号微波辐射计采集的数据制成此图) 为了更近距离得观察,朱诺号于 2017 年 7 月首次掠过了该点、将所有的仪器对准了这场风暴、同时为带来了一组令我们感到震惊的照片。 特别是,微波辐射仪能够深入云层下方进行观察,并揭示了具体有多深远。朱诺号项目首席研究者 Scott Bolton 表示:“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它的根基到底有多深”。蓝色区域为朱诺号在木星周围发薪的新辐射区域 “朱诺号的数据表明,这场太阳系内最著名的风暴,差不多有 1.5 个地球那么大。而它的根部,或许穿透了木星大气层内 200 英里(320 公里)”。 除了震撼人心的照片,视频和动画更令我们着迷。毕竟在地球上的我们,根本没有机会亲历这样一场疯狂的风暴。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zIyNDI3OTExNg%3D%3D.html&urlrefer=560b70e7e67d4d2d3088401bedc74297 研究合作者 Andy Ingersoll 表示:“风与温度有相关差异,大红斑的温暖程度解释了我们在木星大气层顶部看到的狂风”。 有关这项发现的详情,研究人员们将于本周展示给“美国地球物理学会”,而朱诺号也定于 12 月 16 日开展它的下一项“科学穿掠”实验。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jpl.nasa.gov%2Fnews%2Fnews.php%3Frelease%3D2017-316&urlrefer=7c2908699db5b1d0fd4ada3904c806b9
特朗普宣布重返月球,猎户座飞船准备进行关键测试 12月14日消息,NASA计划在尤马试验场让一艘仿制飞船从3.5万英尺(约10.6公里)的高度落下,对猎户座飞船进行意外降落模拟验证。NASA系统工程和集成部门的Chip McCann称:“我们这一次测试的情况是一种意外状况。正常情况下飞船借助三个主降落伞着陆,但是在测试中,我们要测试的是其中一个主伞失效情况下的降落场景。当只有两个主伞正常的时候,降落系统是否能够正常工作。”这次测试将分析飞船在主伞无法全部打开时的应急措施,以及宇航员在这一紧急降落过程可能出现的应急反应。这艘仿制飞船将从一架C-17飞机上落下。NASA在一份声明中称:“猎户座飞船的降落伞对于飞船和未来完成深太空探索任务的宇航员的安全返回是至关重要的。它们将帮助猎户座飞船从大约300英里每小时(约482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在10分钟内降低到20英里每小时(约32公里每小时)。”声明中称:“猎户座飞船将把宇航员送入到更遥远的太阳系,而且具备紧急中止能力,在宇航员执行任务期间能为其提供生命保障,并且能够再次安全进入地球大气层。”猎户座飞船将在2019年4月进行一项设计测试,对发射中止系统进行分析验证,如果上升途中发生问题,猎户座飞船顶部一个装有引擎的塔型装置能够保证宇航员的安全。 这次测试将从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升空,火箭将搭载发射中止系统和 猎户座测试飞船,测试飞船的重量将达到9980公斤。NASA约翰逊航天中心猎户座飞船飞行测试部门负责人Don Reed称:“这项测试在运送宇航员之前是非常关键的。这将是唯一一次在运送宇航员之前进行的完整发射中止系统测试,因此确保它在紧急状况下能够正常工作是我们真正运送宇航员之前的关键一步。”他补充道,无论你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让一艘重达2.2磅的飞船快速躲避灾难事故是一项极大的挑战。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了美国野心勃勃的太空项目之后,NASA就计划扩大人类探索宇宙的边界。特朗普在白宫典礼上授权NASA进行一项革命性的项目,将美国宇航员送回月球,并且最终登上火星。他声称:“美国将把人类送回月球,为未来的火星任务甚至是更深入的太空任务做好准备。”
好奇号火星车"后继有车"!更强大的"火星2020"号已经待命 说起“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大家应该不会陌生。它是 NASA 的第四个火星探测器,曾将大量珍贵的火星资料传回地球,但是前段时间有报道称,由于长期在崎岖不平的火星表面行驶,它的轮胎已经严重损坏,是时候找到一位继承者了。 NASA 的下一代火星车“火星 2020”号,将接替“好奇号”在火星上继续寻找过去曾出现生命的证据,同时在这颗红色星球上采集岩石和土壤样本并带回地球。此外,这辆火星车还将验证一系列实施载人火星任务时采用的技术。为了节省时间和经费,“火星 2020”号采用与“好奇号”相同的车身和着陆系统。“火星 2020”号的造价估计在 15 亿美元左右,比前辈“好奇号”少 10 亿美元。“火星 2020”号的样本采集往返任务旨在为载人火星任务铺平道路。 “火星 2020”号任务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前进的。它的前辈们,“好奇号”、“机遇号”和“勇气号”以及其他火星轨道器已经收集到了很多火星珍贵信息,并发现火星曾是一个润湿的世界。“好奇号”又证实火星过去的环境能够支持微生物存在。在前辈们的基础上,“火星 2020”号将利用车载视觉、矿物学和化学分析仪器对登陆地周围的环境进行分析。此外,它还将探测火星岩石和土壤中的生物学信号。按照计划,“火星 2020”号将采集 31 个岩芯和土壤样本并带回地球,而后在地球上的实验室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与它的前辈们相比,“火星 2020”号在技术方面有了更大的进步。首先是升级的相机系统,Mastcam-Z,一种多谱立体成像仪。我们已经见识过了好奇号传回地球的神奇图片。 而这种新相机将能够拍摄不同波长下的图片,好让科学家们看到肉眼看不到的东西。该相机系统还具有好奇号所没有的变焦功能,能让探测器更快的画出周围的地图,构建地形建模,绘制出行驶路径。为给人类登陆火星计划做铺垫,新探测器还带有一种名为 MOXIE (火星氧气资源获取实验)的设备。该设备能够从大气里的二氧化碳中提取纯净氧气。这将是现地资源获取项目——从周围环境中获取生存资源——的第一次实验,目的是让宇航员能够从火箭燃料中获取氧气。 “火星 2020”号还将携带一个名为 MEDA (火星环境动态分析仪)的气象站。它将能够记录下火星当地的温度,湿度,大气压和风速。该设备还能够研究空气中的粉尘,分析其大小和形状。这是人类登陆火星的另一个重要项目,毕竟不是人人都能活在雾霾下对不对,让人们提前找到方法,避免设备遭受粉尘侵袭。 目前,NASA 专家在“火星 2020”号着陆地点研讨会中推荐了 3 个火星着陆点,并计划展开深入评估分析。这 3 个潜在登陆点分别是:赛耳底东北部(火星表面一个非常远古区域)、耶泽洛陨坑(曾是一个远古火星湖泊)和哥伦比亚丘陵(曾是一个远古温泉,被美国宇航局勇气号火星车发现)。“火星 2020”号计划于 2020 年 7 月发射,搭载“阿特拉斯 V541”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 41 发射综合体发射升空。NASA 喷气推进实验室将负责建造和管理操作“火星 2020”任务。
N6PRO价格1699起
关于博瑞换代款KC-2的消息汇总
LIGO探测到两个“瘦子”黑洞形成的引力波 美国时间11月15日,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官方网站发布消息,再次宣布接收到来自太空的引力波信号。而在目前通过引力波探测到的双黑洞中,形成此次引力波信号的双黑洞“体重”最轻。这次宣布的信号被命名为GW170608,由距地球约10亿光年的两个黑洞并合形成。它们质量相对较轻,分别是7倍和12倍太阳质量。这次并合最终留下一个18倍太阳质量的黑洞,这意味着在并合过程中,相当于1个太阳质量的能量被转化为引力波释放出来。 GW170608实际是LIGO升级后第二轮运行期间探测到的第二个黑洞并合引力波,于美国东部时间6月7日被LIGO的两个探测器分别探测到,但由于需要优先研究另外两个引力波信号GW170814和GW170817而被推迟宣布。前者为LIGO-Virgo合作确认的第一个引力波事件,后者为人类探测到的第一个由双中子星并合形成的引力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苟利军说,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与处女座(Virgo)引力波探测器于今年8月1日开始联合探测引力波,此次引力波信号GW170608由LIGO独立发现。在目前LIGO和Virgo探测到的双黑洞中,此次形成引力波GW170608的双黑洞“体重”最轻。它们的质量与能通过电磁辐射探测到的黑洞质量相当。这是科学家首次通过引力波发现这类黑洞。 这一发现将使天文学家能够从引力波观测得到这类黑洞的性质,并将其与从X射线观测中发现的黑洞性质进行比较,填补这两类观测之间缺失的一环。 尽管它们的体积相对来说较小,但GW170608对应的黑洞将极大地促进多信使天文学的发展 引力波天文学家和电磁天文学家共同努力,将有望揭开黑洞的神秘面纱。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