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海上钢琴师 1900海上钢琴师
关注数: 5 粉丝数: 150 发帖数: 4,072 关注贴吧数: 3
[美籍爱尔兰]爱尔兰画眉 Joanie Madden 乔安娜 麦登 全面介绍 Joanie Madden 乔安娜 麦登 《Song of the Irish Whistle》在中国的翻译版本有《爱尔兰风笛》,《爱尔兰画眉》。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翻译,翻译为爱尔兰画眉还尚可,翻译为爱尔兰风笛简直就是胡乱翻译,Irish Whistle的意思是哨笛,锡稍。因此《Song of the Irish Whistle》正确的翻译应该是“爱尔兰哨笛之声”。 《Song of the Irish Whistle》主要用到的乐器是爱尔兰锡稍(Irish Whislte)详见(http://tieba.baidu.com/f?kz=125300755),只有其中的第十二首Lord Mayo 才是爱尔兰肘风笛(Uilleann Pipes)演奏的。 乔安娜 麦登(Joanie Madden)是一位优秀的爱尔兰哨笛表演者,也是“珍爱女子合唱团”(Cherish the Ladies)详见(http://tieba.baidu.com/f?kz=345479997)的主要成员,珍爱女子合唱团(Cherish the Ladies)是由美籍爱尔兰裔音乐家组成的,是著名的爱尔兰传统音乐团体。乔安娜 麦登于1965年出生于纽约,她的母亲来自爱尔兰克莱尔郡(County Clare),父亲乔 麦登(Joe Madden)来自爱尔兰的高威郡(County Galway)。早年她深受父亲的影响对爱尔兰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她跟随杰克 锡恩(Jack Coen)学习吹哨笛,1983年她获得了全世界爱尔兰乐器表演大赛锡稍表演的冠军(Senior All-Ireland Championship on the whistle),她也是第一个获得该项目冠军的美籍爱尔兰人。此外,她还获得了其它殊荣例如,她被列入美籍爱尔兰裔音乐家名人纪念馆的成员中最年轻的一位,获得过野鹅奖(Wild Geese Award),以及被列入了为爱尔兰文化事业推广贡献最大的前100名美籍爱尔兰裔人物名单。到目前为止她出过三张个人专辑分别是 1994年发行《A histle on the Wind》(风中哨声) 1996年发行的《Song of the Irish Whistle》(爱尔兰哨笛声) 1999年发行的《Song of the Irish Whistle 2》(爱尔兰哨笛之声2)
【音乐周边】恩雅,穆洛娃以及镜中的天使 - 贾晓伟 原文作者:贾晓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爱乐》编委,专栏主笔。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以下转自她的《生于圣殿,死于酒馆 - 音乐札记》,如有复转此文者,希望著名专著恩雅,穆洛娃以及镜中的天使恩雅的唱片一直有“唯美”的特点。她是在悬空走钢丝。这些年我关注这个音乐群体中不合时宜的人物,她的形象是昔日庭院中老式公主与高大女神的混合物。就她的音乐而言,引发我兴趣的有两点:一,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音乐是不是一条不可能走的道路,如果能走,这条狭窄的道路她能否持续走下去;二是太多迎合听觉的优美旋律,逼人的音响效果,是否让音乐作品有资格去代表“美”。她早期的唱片一面市就赢得世界性的名声,这些名声更多的是建立在音效层面上的。唱片上过榜,乐迷在流行乐手过度灼烧的情感一旁,突然发现了她这个清凉角落。恩雅此人很少在媒体上露面,具有隐逸特点,音乐是旧日花园精灵复活的味道。在她的唱片中,我喜欢的一张是《牧羊人之月》。唱片把“唯美”做到了极致,旋律线在夜空中飞舞,纤细无比。其中的第三首《How Can I Keep form Singing》长时间被我反复倾听。但从这张唱片,我还是担心她,她的音乐把“人”的气味稀释到真空里的倾向。不动声色的她越升越高,在半空中行走。看恩雅的MTV,可以知道她头脑里的音乐意象是怎么回事。梦幻的海,大书籍前冥想的儿童,蓝夜船舷边的歌手,白衣扑蝶人与水塘前嬉戏的精灵 — 这些带“幻美”特点的意象是与她 的歌声形成对位的形象要素。MTV让我想到了马拉美的诗歌世界,或是印象派画家在时代里留下的一片光晕。可以说,恩雅是借助现代音响手段打造一条表面上“复古的”的道路。“复古”的危险在于可能让歌手变成披幽灵装束的伪天使。旧式的亭台楼阁消失了,发黄的照片如果不是时间熏染的,它就是有意用新的的浸泡方式完成的。但恩雅一意孤行,她新出的唱片仍沿袭老路。这张唱片中恩雅变化了一些装束,成了现代人。不同的唱片封套分别给了人们“花园中的恩雅”,“夜色中的恩雅”与“旧王宫中的恩雅”。新唱片中的恩雅是“微雨前的恩雅”,公主的大袍衣转换成了简单,轻便的衣服。恩雅录制的歌曲和MTV精雕细刻,像出自个人的作坊。就精致而言,她当之无愧,很难找到第二位如此认真打造“幽灵”的歌手。制造“幽灵”是制造一场逼真的梦,在梦中恩雅提着玻璃罩里的灯火,在深秋挂下腾蔓的林中漫步。女性,爱,美,神圣,自然与记忆在林间偶尔闪现,可以在这座园林看成是头顶的夜空。我不知道恩雅出了这个梦境,在大街上遇到黑皮夹克,朋克,北爱尔兰共和军的枪管该怎么办。在商业与政治覆盖的当代社会里,恩雅必须承认她不仅虚构了一个世界,也虚构了她本人。
【音乐点评】新世纪泻药 摘自 李皖的<<倾听就是歌唱>> 新世纪泻药 摘自 李皖的<<倾听就是歌唱>> 摘自李皖的<<倾听就是歌唱>> 有这样一种说法: 20世纪80年代初,一位名叫 米恰.琼斯的加拿大钢琴家写了一本曲集,收进的乐曲都有很美丽的,画面似的标题,如<<彩虹之后>>, <<梦境之外>>,<<阳光谷>>,<<太空蝴蝶>>等.他在前言里写了一个小传,说他增想成为一个音乐画家,后来慢慢的,他找到了自己的语言.这个时候,他不再追求用音乐去描绘什么形象而是表现感觉,那种静夜里雪花落下轻触地面的感觉;吹过青草的清风的干燥的呼吸的感觉;远天闪电的折纹的感觉;傍晚湖水拍打着岸边的感觉......... 米恰.琼斯的乐曲都很安静,大多数都用一种音型不断的反复着;和声简单,很少有复杂不合协的音响,似乎变格进行和调试风格更多见;旋律淳朴,通俗易懂;音调的个性不强,有时甚至没有旋律,听着听着,你会忘记这是米恰.琼斯的音乐,而是树叶的悄悄细语. 这位钢琴家在1983年遇到一家音乐出版公司的经理,这位出版商一直想推出一种新鲜口味的,适合人们休闲时听听的音乐.两人一拍即合,不久米恰的作品就渐渐在美国流传开来了,最初这种音乐还不那么起眼,各家唱片店的老板又不知道把它放在哪一栏里,它像轻音乐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可又有几分古典音乐的风骨和气派;它是通俗的可又有显示超脱的情调;他是易于流行的,它是易于流行的但是又没有一般的流行音乐那么平庸和躁动.有些唱片店就只好把它列在所谓的最新到货专柜下,渐渐的就成了气候,港台的一些刊物亦随之改译为"新纪元"或者"新世纪"音乐. 在关于新世纪音乐的诸多起源中,这是最经典的也是最偏狭的说法.说法源于上海音乐学院林华教授,进一步的来源可能是某一个国际唱片公司的宣传文件. 我有一个屡试不爽的经验,什么音乐一旦被叫做"新世纪",尤其当作者自称时,这种音乐就差不多烂完了;而什么厂牌一旦成了转出"新世纪音乐"的唱片公司,那么这个公司就开始狂出栏片了. 而"新世纪音乐"这种称谓,也只有在这些厂牌下是准确的,如 New World,Windham Hill, Real Music, Narada ,Hearts Of Space,Private Music.......简而言之,这是新时代的背景音乐,有点异国情调,有点科技感觉,有点现代色彩.回声等声音空间技术,大气层,电子环境,空间和时间的感觉,冥想体验.情绪,民间音乐的影子,钢琴,吉他,爱尔兰竖琴,扬琴,各种笛箫,有一点人声,但主流是器乐;人声和乐器之一种,并一律缥缈,重点不在歌曲,而在音色.器乐色彩是新世纪音乐的共同标志,最糟糕的时候,新世纪音乐像熟透的流行歌曲,只是没有词.取样,合成,电子化的原声或原声化的电子,吉他在机器里而不在屋子里.木质的音箱或尼龙弦变得更靓丽而不像是真的,像一副民俗油画的高级复制品,带着铜板纸和激光照排印刷所特有的,通常被20世纪误以为是现代气息的光泽.还有纹案:内心平静的感受,禅宗,精神康复的哲学,回归大自然的自欺欺人的宣言,其实创作者比哪个都更室内,更都市更电子化和自动化,它全部的世界都在一间电子实验室,或者就在几台电脑一堆软件中.每一次向大自然的倾诉都是一次沉湎于电子机器的过程. " 新世纪"厂牌是一辆流行花车,集中了一批二流的艺术家.音乐史上曾经的革新,如今被大量的生产,成为另一种copy音乐,即使是作为产品,他也开始大量的重复和积压,因为太多太烂,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光鲜产品有些已经从货架上滚下来,我们分不清谁是谁的作者,哪是哪的唱片,只是看到不同名字背后的,一样的爱尔兰女声,一样的笛箫呜呜,一样的风声语声,他们都有一个名字叫空灵,空是够空的,灵不灵,得看听者是谁. 这现代都市的听者,看看画也就够了,瞧瞧风光片也就够了,跟旅游团走一走也就够了,就以为远离了都市,来到了大自然,大到了天人合一,于是,他们都走进了新世纪-------这由现代导游们调配好的"自然风景". 今年初夏的一个机会,令我获得大量的新世纪作品,正是中国发烧友们孜孜以求的那些"靓片".由此发现,在中国,发烧友和新世纪是一对孪生的词儿,发烧友是新世纪的核心听众,而新世纪是发烧友的致爱经典.当我看到中国发烧友满架的新世纪唱片(几乎是唯一一种,再有,大概就是古典音乐了)不由在心里感叹:新世纪的听众真可怜,中国的发烧友真可怜.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