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壶禀量 杯壶禀量
相由心生境由心造
关注数: 32 粉丝数: 22 发帖数: 2,151 关注贴吧数: 36
紫砂壶鉴赏常用术语—壶嘴篇 紫砂茗壶经历几代艺人传习形成规范的制作法则,从形态结构上基本可分成三大类。 (1)光素器:即方壶、圆壶 (2)筋文器:即以线纵向,横向,旋转分割的壶 (3)花塑器:即带有自然装饰的壶,相互组合贯通, 并作为壶的主体。 从制作结构上亦可分:主体和附件。 (1)主体:即壶身、壶口、壶底、壶足、壶盖、壶钮(的子)。 (2)附件:嘴(流)、把等。 主体和附件包含着相互间的配置关系,比例关系,外轮廓转折关系,镶接手法的明暗缓冲过渡关系,实体与空间所形成的对比关系,舒适实用和艺 术欣赏的关系。 紫砂茗壶以完善的功能美,主体造型的视觉美而深受人们喜爱,其关键在附件与主体的配置,壶口、壶盖的配置,壶嘴(流)的形制式样、底足结构的处理,壶钮(的子)的大小比例,壶把端握舒适程度等。因此,合理的结构,完美无缺的艺术效果,才能构成紫砂茗壶的特殊造型语言,使其百看不厌。 二、壶嘴:紫砂茗壶的嘴,喻为人的五官之一,它与壶体连接,有明显界限的称“明接”。无明显界限,胥出自然的称“暗接”。如汉扁壶把,壶嘴与壶身的肩线,侧线贯通,形成舒展流畅的造型特色。 (1 )壶嘴:称之为“流”,为注茗而设置。出手通畅而不涎水,注水七寸而不泛花,直泻杯底无声响,这与壶嘴壁薄、光滑、壶体孔眼、壶嘴眼、壶盖孔眼有着密切的关系。依据传统模式可分为:一弯嘴、二弯嘴、三弯嘴、直嘴和流。 一弯嘴:形似鸟啄,俗称“一啄嘴”,一般为暗接处理。 二弯嘴:嘴根部较大,出水流畅,明接和暗接处理均可。 三弯嘴:源于铜锡壶造型,早期壶式使用较多,明接处理较常见。 直嘴:形制简洁,出水畅,明接和暗接处理都有。 流形的鸭嘴:源于奶杯造型,一般用于茶器、咖啡具的造 型上。 上述一弯嘴、二弯嘴、三弯嘴式仅指其基本形,依附于壶体又可在壶嘴上分割筋纹,亦可加饰花塑器方法与壶把相统一。 (2)壶体孔眼:明代多为独孔,清代中后期为多孔,有三孔,七孔,九孔等。七十年代出口日本的紫砂壶一度用球形孔,其孔要求排列整齐,与嘴对正,并依据嘴形而设置。 本文引自浅水卧龙的百度空间,好像不让放链接。
看的多了,想的也多了点 自从进贴吧,开始认识紫砂,但直到现在仍然雾里看花。此贴,意在拨开云雾,新人初生牛犊,抛砖引玉不亦乐乎! 关键词—— 制壶人自己练泥? 之所以发问,并非空穴来风。因为社会化大生产总是会专业化分工的,紫砂生产历史悠久,分工协作,各自在自己特长领域专研业务是大势所趋。所以我相信卖壶的不做壶、做壶的不练泥一定是绝大多数,那么用别人练的泥做壶,如何保证质量?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以下是臆想的 几种紫砂市场运作情况: 1 、壶商主导型——壶商相当于中介人,了解市场需求,拥有一定顾客群,能够提供泥料,然后找工手制作。 注意了,壶商提供泥料应该也有多种情况 ( 1 )自己有原矿,自己练泥或者自己监督练泥——如果是这种,我想泥料要想保真是可以做到的。练泥之后再找工手制作,如果工手不在自己的视线之下,质量如何保证?这又成个问题。 ( 2 )壶商要到市场上购买泥料——我想壶商也不好把握真假虚实吧?里面有没有加料怎么分辨? 2 、从矿到壶,一条龙生产,全部在自家作坊完成。因为一定有人视料为壶的生命,但是这种应该少之又少吧?我想大家是不是很追捧这种生产方式呢?也许只能做做梦好了。 3 、技术主导型,利用自身价值(名号之类)组织生产,这种人往往具有较高技术职称,代工之类的问题不是本贴重点,重点是泥料供应,千万不能跑题。我想,当然也会有自己存料的,那么这类有技术的高级人员定不会自己练泥吧?怎么办?雇人来练泥可以的吧?此其一;委托加工,此其二(这种情况如何确保练泥者不觊觎好料而少许调包、少许加料?)。 4 、专业泥料加工(这里特指拥有矿料的加工商)。我想矿也分等,如果占有好的矿源,无需作假,因为从技术上讲加工纯正泥料应该没有一点问题。那么,没有好矿又想练出看起来是好泥的,获得好价怎么办?所以利益和需求是个大问题,有市场需求就有市场供应。制壶人和壶商购买倾向就会引导练泥者生产方向,黑多了——加钡,颜色不好看了、不丰富了——加氧化物。当然,这些问题被披露之后,即使再加也会有度,问题是什么度是我们身体能够承受的?此外,还有什么是不为人知的? 别怪大家疑惑多,因为爱茶人、爱壶人伤不起,毕竟每天亲密接触。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