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豆角子 刀豆角子
关注数: 45 粉丝数: 363 发帖数: 7,354 关注贴吧数: 3
【21-12-23讨论】最难假币入盒的品种 同模伤是个比较让人烦恼的事,自己辛辛苦苦攒钱买的盒子币,尤其是pcgs现在特别贵,同模伤蛮让人烦恼的。 那么问题来了,过去连盒子币都没有,味道币尤其是黑漆古特别容易藏污纳垢,隐藏假币和修补戳记。那么过去的老韭菜是如何分辨的呢? 那就是清洗加流通痕迹。过去老洗币多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过去没有盒子币概念,玩银元的都是老玩家。 许多人感慨现代技术精仿的假币可以入盒包括入pcgs,其实精仿币不是现在的东西,自民国时代就有,最著名的精仿币就是云南春季。水平高到什么程度?那就是除了不是官方发行以外,它就是一枚真币。当时许多收藏大家都吃药了,后来还是内部人自己因为经济纠纷爆料出来的。当年民国时期的精仿云南春季随着时间推移现在也成为大珍。 所以精仿银元从来就不是一个技术问题。那么问题来了哪一种最难造假?那就是有一定流通痕迹和轻微磨损,而又干干净净的银元。说白了就是过去的老洗币。 为什么呢?因为干干净净的银元把所有的细节都给你看的清清楚楚,那些黑漆古和味道币很容易掩盖许多修补和戳记甚至假币的特征。而流通痕迹是最难做假的。因为绵密复杂的流通痕迹在老玩家眼中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这些深浅不一,长度不一,性状不一,位置不一的流通痕迹是无法短时间弄出来的。 而让造假者模拟流通痕迹只有一种办法,就是长期不停的模拟使用状态。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所以这也是过去老玩家喜欢老洗币的根源,因为洗干净了流通痕迹就一目了然。 所以现在盒子币中最主流的价值观,什么黑漆古味道币,什么45分什么ms这类最贵的银元玩法,其实和过去的老玩家的玩法是不一样的。按照过去的老玩发应该是au级别有分的白币和老洗币为主流,而现在实际上都是被忽视和打压的品种。 所以现在为什么那么多假币入盒,大家估计也就毕竟容易理解了。如果现在追捧的都是那些有流通痕迹的洗的白白的au级别的银元。那么盒子币中的假币应该很少甚至没有。可惜现在都是信盒子,没多少人愿意研究银元了。
【21-10-29讨论】转一篇较为理性的谈行情的文章 钱币,本身是不会创造实用价值的,它的增值必须要依靠外来资本的涌入,或以文化内涵所产生的消费理念,或以投资和捡漏为基调的想法,吸引更多的新人带着钱入场,给市场注入活力。 总而言之,老玩家投资钱币所获得的回报,本质上是不断涌入的新玩家带来的“新鲜资金”,也就是新人的钱被老玩家赚走了,并且没有“反哺”机制。新人想赚钱,只能依靠后续更多的新人进来,形成一种可持续的投资市场。 看懂了这场游戏的规则后,不管是泉商、高端收藏家还是普通玩家,都在担心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会不会成为最后一个“接盘侠”? 一枚钱币的增值,其背后的动机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大同小异:抗通胀、多元化配置投资、资产避险、资产避税等目的。 对于金字塔顶端“操盘”的人来说,每年总会找到其中几个“理由”,主导着某一类品种的暴涨,目的性极强,具有可操作、可预测、可分析的特点。而散户,就是跟在后面猜,说好听点叫解读行情。 最近一段时间的秋拍行情,可以看出来,虽说通货银元在调整期,但很多顶级名珍开始扎堆出现,不断出现天价。586万的袁像洪宪飞龙签字版、529万的大清银币“中”字一两、874万的上海一两、586万的孙像三帆意大利签字版等等,再联想到今年春拍时不断打破的各种记录,甚至还出现单枚1500万的张作霖纪念币。 很明显,富豪群体“忍不住”了,大口吞噬着这波红利,然而还远远没到结束的时候,我们作为普通玩家,看清楚其背后的逻辑才是最重要的。 怎样分析银元投资的前景?不用闭着眼睛瞎猜,我们“摸着老外的石头过河”就行了。 老外是玩机制币的“先驱”,比我们要早得多。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年代,资金充足,钱币文化的推广有市场,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进入币市投资,于是美国人带动了金银币和铜元的暴涨,欧美人带动了古希腊和罗马钱币的市场,日本人带动了英国金币和德奥金币的市场。 新兴市场里,商人们共同炒作抬高价格,你来我往,不断暴涨的行情吸引了大量资金的青睐,但他们似乎没有考虑到“钱币越来越贵,以后该怎么办”?果然,几十年下来,上述品种已经涨到普通人望而生畏的地步,玩家群体开始青黄不接,年轻人被电子游戏、娱乐文化等更潮流的文创产品吸收,欧美钱币市场不可避免地进入“老龄化”。 大量平民玩家和不适应市场的老玩家被淘汰,剩下来的就是“资本打架”,如今的欧美机制币,稍微好点的精品都不是一个普通人能承受得起的,一群七老八十的老年人在努力维持。所以外国资本另寻出路,盯上了中国市场。 银元和古钱币不同,古钱币玩家至少真的有相当一部分,是带着对历史文化的研究搞收藏的,但银元玩家鲜少见到谈文化的,大家讨论的内容惊人的一致:怎样赚更多的钱? 这背后是中国日益提升的国力,经济不断增长带来的市场活力,给予了资本以信心。国内现如今银元玩家的主流群体,还是以年轻人、中年人为中坚力量,说白了,玩家们心里都明白银元价格在不断爆炒,但就是赌一个耐心:玩家基本盘越来越大,短期内不会崩盘,那么自己就有钱赚。 海外资本、国内富豪藏家、币商以及企业家们,早就看到了这一点,中国的银元还是个“年轻化市场”,如何在红利期内最大限度利用市场赚取差价,才是当下要考虑的事情。 高端拍卖的天价成交,不仅是富人的“资产避险”,同样也是“造势”,一级市场影响着二级市场的行情,所以我们看到过往只在“名珍”上出现的MS评分,开始大量出现在通货上面。 这个涨势是惊人的,过去均价几十上百万的大珍,现在集体向着几百万甚至上千万进发,隐隐有着比肩瓷器字画的能力,资本的恐怖可见一斑。过去处于中端品种的龙凤币、三鸟币、甘肃加字等品种,从几万元就能淘到极品,到现在花十数万都找不到个品相顶级的,才几年时间? 而当一枚造币总厂、宣三大清银币、湖北龙、北洋龙等小品种,XF、AU这种“生意货”的评分,都能卖到几万到十几万,MS评分暴涨到几十万的情况下,市场开始畸形,所有玩家都在绞尽脑汁去入盒拿分,呈现出一种“一般通货卖不上价,没盒没分的很难卖掉,有盒高分的都在囤货居奇”的怪现象。 从拍卖行情可以看出,资本仍然继续看好银元的走势,未来几年银元行情不出意外还会继续“抽疯”,突然暴涨然后回调的的情况极有可能不断出现。但是,币商赚得欢快,个人投资却会越来越难受。 原因很简单,币商拥有资源,可以在行情上涨的时候出货赚钱,哪怕回调了,也可以转变为“服务型”角色,给富人、微拍、钱币企业当代理人,资产增值会是一个曲线上涨的情况。 但个人投资,风险却会越来越大,哪怕吃到了红利,仍然要面对一个困局:你一旦卖掉了手里的精品,一段时间内就别想再买回来了,然后赚到的钱想投资一些其他品种,发现以前看不上的钱币现在都贵得要死,投进去心理这关过不去,无力感会深深地涌上心头。 商人们还不在不断制造着焦虑:“再不赶紧上车,你就买不到好品种,就别想赚到钱啦!”观望的玩家终于有些按捺不住的,在行情最高点凑够钱入场,要是碰到了大回调期又怎么办?难道上天台,高呼一句风萧萧兮易水寒? 很明显,纵使银元价格越来越高,但未来几年内仍然还是红利期,因为它具备了投资三要素:安全性(评级和赔付)、收益性(行情不断)和流通性(玩家热情高涨)。 但一场投资游戏,有赢家必然就有输家,你觉得买不起的东西,有的是人去接盘,你觉得行情已到最高,但资本的胃口比你想象的还大。你认为很多所谓的精品只是多了一层氧化层,品相好一丢丢却贵了好几倍,根本不合理,但疯狂的玩家顾不上那么多了,击鼓传花,把东西卖掉入袋为安才是真理! 大家都说要理性,但问题是如果人人都理性,世界上还存在投资市场吗?赚得就是不理性人的钱,你说好笑不好笑?
【21-10-22讨论】转一篇关于玩银元的人的数量的文章 玩银元有多少人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许多人把家里有几个大头的就叫收藏,或是把民俗上使用一些银元叫收藏,其实都是不专业的。因为这些人不会玩版本也不会追求味道状态和品相。玩银元的人首先要有一定的追求,其次是对银元比较了解。而不是只收几个通货大小头就算玩银元的。这篇文章相对还比较权威。贴出来与大家一齐分享。 全国玩银元的人有多少 作者: 陈鋆宽 时间: 2021-08-28 17:44:35 大概推算了一下目前全国玩钱币的人数,现在全国地级行政单位293个,县级行政单位2844个。预估平均每个地级市有10名币商,每个县有5个币商,平均每个币商下面有100个客户。那么币商数量=10*293+5*2844=17150人,钱币爱好者数量=17150*100=1715000人。最终结论:将上面最终数据取个整数,全国玩钱币的人数在170万人左右。不过全国玩钱币的人数在170万人左右,但是这170万人,还有100万人玩古钱现代金银币和现代纸币,因为至少有一半人买不起银币了,现在银元涨得太厉害了。余下的70万人里,约有10万人玩了20年以上,也就是大头卖50元,造总、宣三卖130元、唐头卖30元左右的时候。其余的60万人在给这10万人击鼓传花,60万人在给10万人作庞氏。 实际上,关于全国玩银元的人数也算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真正大家比较认可的银元玩家是20-30万人之间。比如以湖北省为例,省会武汉200-300人,其它地级市50-100人,总计一个省在1500-2000人,东部沿海2000-3000人,西部偏远500-1000人,这个是大多数人比较认同的数量。 有一部分上了年龄的玩家,他们不上网,不上快手,也不参加交流会,虽然肯定有漏算的,但是大致也差不离了。我曾经和武汉一位币商老者深度交流过这个话题,按他三十多年币商生涯亲身经历,本地圈子高峰时也不会超过500人,这还是中部经济强省会城市,可想而知,有人说银元有百万玩家肯定就是谬论了,顶破天一个省也不可能冒出三万玩家,平均一个省无论怎样算也凑不出三万人。你就是北京,上海,掘地三尺,也找不出三万人玩银元,这个就是事实! 只能说全国玩钱币的人数在170万人左右,但是这170万人,还分现代纪念币,纸币,古钱币,铜元。玩银元的人估计40万差不多。玩钱币的人少,玩银元的更少。玩银元的门槛对于工薪阶层有点高,对于有钱人来说又看不上,对他们来说花几十万几百万买个小小的银元,不如买些古董字画来装饰门面更有噱头。
【21-09-02讨论】转一篇关于收藏的文章,道理对银元也是一样的,大家共勉 一颗钻石,如果没有美国GIA、欧洲EGL等权威机构提供的证书,那么它本质上就是一种产量极大的碳单质,毫无价值。但有了认证,它就变成了爱情、稀有的代名词,人们愿意花费巨资购买,说白了就是买欧美垄断的那一套价值体系。 一块通货银元,本来存量很大,市场价常年维持在几百块钱,但自从美国PCGS公司将评级体系推广到让所有藏家都认知,同样的品种,盒子上有了MS66分的“高级评分”,就能卖到十几万!同样,人们之所以愿意掏钱,就是认可这种评级标准。 你可以说这都是商人营销的套路,也可以说花高价买存量大的品种是交智商税,但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当一个成熟的体系被广大玩家都接受,那么存在即合理。就像玩一个游戏,维持平衡的就是那一套“规则”。 然而,我们的收藏行业发展了这么多年,依然还没有一套成熟的,完全商业化的“标准”被开发出来。大家各自为战、互坑互骗、抱团炒作、论资排辈、打压异己,结果就是,中国的古董文物,要靠外国人来建立价格体系! 美国发行的《艺术品与财富》杂志,曾刊登过一篇文章:“据不完全统计,近30年来,光从中国香港流失出去的文物就高达上千万件,其中绝大多数由盗墓者与走私者联手卖出,少数是文博单位的内贼监守自盗所为。” 这些文物一部分流向了国外的各大博物馆,另一部分则通过文物贩子,廉价卖给了各个古董商和收藏家,然后他们利用各种名义取得了“合法”的身份,再通过苏富比、佳士得等拍卖行,收割中国富豪,利润通常是几十倍、数百倍甚至上千倍...... 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离奇的现象,国内的一些专家和“高端”玩家,宣称“货源枯竭”,民间收藏基本全都是假货,根本瞧不起民藏。然而外国某拍卖行负责人却说:“货源枯竭是个伪命题,比如明清瓷器,在欧洲遍地都是,送拍的人非常多,如果全部收下估计要用几十年时间,所以我们只能挑选没有瑕疵的精品上拍。” 奇怪,中国的专家说中国民间的真品古董快找不到了,欧洲的专家却说欧洲遍地都是中国古董,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美国发行的《艺术品与财富》杂志,曾刊登过一篇文章:“据不完全统计,近30年来,光从中国香港流失出去的文物就高达上千万件,其中绝大多数由盗墓者与走私者联手卖出,少数是文博单位的内贼监守自盗所为。” 这些文物一部分流向了国外的各大博物馆,另一部分则通过文物贩子,廉价卖给了各个古董商和收藏家,然后他们利用各种名义取得了“合法”的身份,再通过苏富比、佳士得等拍卖行,收割中国富豪,利润通常是几十倍、数百倍甚至上千倍...... 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离奇的现象,国内的一些专家和“高端”玩家,宣称“货源枯竭”,民间收藏基本全都是假货,根本瞧不起民藏。然而外国某拍卖行负责人却说:“货源枯竭是个伪命题,比如明清瓷器,在欧洲遍地都是,送拍的人非常多,如果全部收下估计要用几十年时间,所以我们只能挑选没有瑕疵的精品上拍。” 奇怪,中国的专家说中国民间的真品古董快找不到了,欧洲的专家却说欧洲遍地都是中国古董,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当话语权被别人掌握在手里,认证一件古董的真假,就可以肆意而为了。就拿著名的鸡缸杯来说吧,刘益谦花了2.8亿拍下这只小杯子,轰动国内外,媒体宣称这是一件“传承有序”的文物。 然而所谓的“传承有序”,只不过是近百年之内的事情,前面还有400多年的历史,无据可考、无证可查。从严格的考古学范畴来说,这只鸡缸杯没有出土证据,从鉴定学的范畴来说,成化以后历朝历代都仿过很多精品鸡缸杯,并没有切实的证据证明这只就是成化时期的,没准是清宫仿的呢? 但是,它上了苏富比,是英国收藏家那里“传承”过来的,所以得到了诸多专家的“认证”,拍出天价貌似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那些天价拍出的文物大多都是如此,只有极少一部分从诞生到现在都保留了真正的“传承证据”,其他的都是什么外国地摊发现的,外国收藏家“传承”的,外国专家认证的,啥都靠外国人证明,干脆直接收藏外国艺术品得了! 苏富比、佳士得用了一百多年时间,发展成为全球最知名的拍卖企业。国内的拍卖行有样学样,也发展几十年了。但是,“糟粕”学了个通透,精华却是一点没学。 人老外虽然也经常炒作“割韭菜”,但至少拍错拍假还有明确的赔付制度,国内一个“拍卖不保真”条款,就完全把风险转嫁给了收藏者。 人老外一个《鉴宝路秀》节目从上世纪70年代播出到现在,发现了无数的民间宝藏,多少普通人家里的“祖传”宝物被专家发现,带来了真正的财富。而国内的鉴宝节目,短短十几年时间,从一开始就用各种选秀、砸宝等噱头,吸引大量爱好者入行,然而鉴定不负责任,伪专家成批成量的出现,真假颠倒、骗钱骗人、打压民藏,不但没起到好作用,反而造成市场信誉崩塌,谁也不相信谁。 行业没有标准、专家鉴定没有监管、造假和诈骗肆意横行,再加上古董交易受到很多限制,一不小心就触犯了法律,导致整个收藏行业割裂严重。高端收藏变成了少数人的游戏,中端收藏战战兢兢只在小圈子玩,低端玩家们就永远陷在欺诈泥潭里不可自拔。 短视、急功近利的收藏环境下,我们自己老祖宗留下来的文物,话语权却被外国人掌握,土豪们以在国外拍到天价文物为豪,国内的高端市场,非“名家旧藏”、“传承有序”不得进入。考证一件藏品的真假,用的是老外的评价体系,而非自己的文化深度,不得不说,这个浮躁的时代,毁了多少真正的文化宝藏?
【21-08-13讨论】邮币卡老韭菜谈谈这些年玩银元的经历 我玩这个也有二十多年了,最早是靠外婆留给我的4块孙小头起家的。那四枚才是真正的包浆入骨还带彩的老味道银元。现在的那些黑漆古味道币包括p盒里面的看看也就那么回事,所以这是我一直不玩黑漆古味道币的原因。 我在的城市算是个中等城市,而且传统主要是玩玉,银元玩的不多。我最早接触的是各类大小头和北洋龙江南甲辰一类的,更好的包括后来五花八门银元的都没接触过。当时对军阀币的了解只限于高帽共和,连飞龙都是到南京上大学以后才知道。 那个时候也就是90年代末到,小头大概50块左右,大头55块,站洋和老鹰还蛮比大小头贵。日本龙和北洋龙差不多价格。江南甲辰比北洋龙便宜。可以说那时北洋龙就是我收藏的最高端的龙洋了。那个时候高帽共和可以在我们这种中等城市换一套房,而高帽飞龙更是传说中的东西,知道去南京我才第一次见到过实物。 2000年左右在南京上大学,接触的银元就更多了,包括什么四川大汉,云南大困龙一类的西南银元。也见识过高帽飞龙,黎元洪有帽没帽,段祺瑞和平,徐世昌房子,文曹武曹一类的军阀币。也知道龙洋除了我手上的北洋龙江南甲辰和日本龙以为,还有入造总宣三东北龙川龙云云如此庞大的群体。还第一次见到船洋,船洋四川大汉什么的过去都是有很强的地域性的,我老家就在南京边上,居然这边的市场都没有船洋,着实让我很吃惊。当然那个时代银元价格有便宜的也有不便宜的。高帽飞龙当时都要2万,2000年左右的2万可是一大笔钱,所以当年买不起的,现在还是买不起。当年不想买的现在也没兴趣买。在南京上了几年学,我只买过船洋和宣三。其它的都是看为主,要么没什么兴趣,要么就是太贵买不起。 后来工作和结婚生子就没时间玩这些,重新开始玩的时候就是上一个热情似火的2011年,那个时候也是,各种经济学家分析,内容和现在对银元暴涨的分析差不多。也是银元不可再生,股市一塌糊涂不如银元有实物,什么大资金煤老板入场拿货,什么通货膨胀一类的云云。不过那个时候开始兴起了一种新生事物,就是盒子币。这个我觉得是一个划时代的产物,之前银元交易经常扯皮,那个时候已经有淘宝了,交易还很方便,但是银元的真假和品相的好坏一直是个扯皮的东西,包括现在有盒子币也是。十年前已裸币为主的扯皮的就更严重了,盒子币的出现让我燃起了兴趣。入手了几个盒子币,结果2011年的结果我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 后来我又转去玩彩金,主玩贵妃醉酒,玩到目前为止基本上不亏也不赚。高的能到8万,低的到2万。邮币卡这些年玩的也是不要不要。17年时我卖pcgs45造总,也就是现在10几20万的那个造总。当时只要5000块,一群人上来就还我3000,还说这是老年人玩的,以后没人玩了,让我落袋为安。现在看来就是个笑话。 所以看过了这么多年币圈的起落沉浮,我觉得这玩意真的只适合收藏作为一个玩物。指望赚钱很难很难。因为你搞不清楚什么时候回暴涨暴跌,完全没有规律可循。玩这个是兴趣,千万不要当投资,不然会亏的掺不忍赌的。尤其是那些有赌徒心理的人千万别玩。虽然最后价格肯定还是会涨回来,但是大多数人多半等不及那一天了。
【21-07-30讨论】有新玩家不理解为什么过去小头不如大头值钱 这里讲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吧。当年解放军过长江解放全中国,东段最大的阻碍就是江阴要塞,当时江阴要塞上有装备美国最新式炮瞄雷达的炮兵团,即便夜里和有雾的天气依然可以精准发射,对解放军过江构成巨大的威胁。 既然作为国军的王牌部队,那么待遇当然是最好的,除了包吃包住,即便是当兵的每人都有四块大洋一个月的军饷。问题就出在这四块大洋上,因为法币金圆券这类纸币不值钱,所以当时国军王牌部队都是发现大洋,也就是袁大头,开始还好,后来你懂的原因,逐步变成小头了,士兵们就可以有意见了。后来更是发展到发四川大汉甚至云南大困龙一类(那个年代不考虑现代稀少价值),结果整个江阴要塞上下个个怨声载道。为小头含银量差,只值0.9个大头,川洋和云南的更是一个比一个含银量低,最差的云南龙只值不到半个大洋。结果解放军派代表过江,花了两箱黄金,江阴要塞一炮未放。解放军顺利过江。 当年国民党要是都发站洋,搞不好过江难度就很大了。因为一块站洋相当于1.1块袁大头。过去袁大头是成色最好的国币,也是最硬的银元。所有的价值都是围绕袁大头展开。即便现代某些地区结婚压箱底也是压袁大头。袁大头才是中国人的银元情节的根本。
【21-06-20讨论】我认为可能崩盘的币 最近崩盘是个很热的词,几乎每次谈到这些都很火热。最近好多人都认为银元价格太高,接受不了要崩盘。我对这个持不同看法。 首先银元价格高不高?我认为部分网红币热炒币价格确实高。其次是不是所以币价格都过高?这个我认为大部分币价格还算正常。炒作的太高的只是部分币。 那些可能崩盘。首推pc的造总宣三,我是造总宣三北洋的老玩家,之前我还力推龙洋就玩这三种。这个我还是很有发言权的。我觉得造总宣三尤其是造总风险已经很高了。2011年高位时,价格大概1万,现在已经翻到7万左右,远远超过通胀。宣三也很高。其它各类龙洋价格高,但是并不过分离谱。尤其是2011年热炒的湖北龙,现在也就跑赢通胀,而当年的龙头,pc64分湖北龙王,价格可能还没有恢复到2011年的46万。 其次是各类pc高分大小头,这些币的风险比造总宣三还大。具体我也不想多讲。就举一个例子,前几天有吧友贴2011年高位买ngc大头的价格,目前尚未完全回本。简单的说大小头太多了。pc高分的大小头完全对不起它那么高昂的价格。根本不值得为了一些所谓高品质的普通币大众币支付那么高昂的价格。 第三就是各类网红币,简单的说就是唐军长,这个讲的多了,我就不细说了。大家都懂。 第四就是各类黑漆古和味道币。这些币作为爱好比同分的白币贵一些还好理解。最多贵百分之五十不得了了。现在是成倍甚至几倍的价格番。纯粹是欺骗小白割韭菜的行为。 至于通货大小头,2010年正常价格是400到500,2011年崩盘价格是1100,现在十年以后了,公博通货价格是1200到1500,我就想问问这玩意有什么风险?才刚刚跑赢通胀好吧。基本上随时随地买,不会吃亏的。当然其实大部分银元价格也还在合理区间。只要不是最近几年翻十倍的币,我个人看法都没有风险。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