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大侠HENRY 郭大侠HENRY
关注数: 5 粉丝数: 8 发帖数: 342 关注贴吧数: 15
军神 以前曾经听过一个故事,讲的是中国抗战时期一名共产党军人在一次战斗中眼睛(左眼?右眼?汗,记不得了,总之伤了一目)中弹受伤!他带伤找到一家诊所,医生见了知道他需要马上动刀治疗于是乎准备使用麻醉药……那名军人认为在眼部使用麻药会影响大脑并拒绝使用麻醉药!医生十分为难,那军人则谈笑自若的让医生马上动刀!医生只能硬着头皮动刀!如此钻心的疼痛自然非常人所能忍受,医生见他汗流满面双手死死抓着被褥好几次都想停止治疗……治疗结束后,那名军人笑了笑居然很清楚的说出了医生在治疗中一共动了几刀!医生被深深折服了,不禁叹道“你不是普通的军人,你是军神”!后来,那医生才知道那个军人的名字叫——刘伯承!这个故事当时看了我回味了很久,何谓神,像刘伯承将军一样,真可谓神也! 看了这个故事我自然而然就会想起另一个人,若说中国历史上能有与刘伯承将军并肩谓之神的非此人莫属,呵呵,或许他早已为大家搬入庙宇成为真正的“神”了吧,没错,他就是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当年镇守荆州的汉寿亭侯关羽!!!其实我并不是很喜欢关羽这个人,虽然武艺高强然刚愎自用,用兵似乎也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三国演义》对他似乎有夸大之嫌。然无论是电视剧还是演义还是三国志我看到那一段的时候我总是莫名的感动,并为关羽的豪气与胆识深深的折服——刮骨疗毒!你可以说刮骨疗毒在演义中也有虚构的成分,因为演义中说为关羽刮骨疗毒的是一代名医华佗而史书并无记载华佗这件事,但你不可否认史书中确确实实记载了关云长曾经刮骨疗毒过,这顶多只能说明为关羽聊毒的并非华佗而是另一名医生而已。你可以想象在不用麻药麻醉(三国时期已经发明了麻沸散)的情况下用一把刀剖开手臂上的皮肉刮去手骨上的毒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我也不知道世界上到底有多少人能忍受这样的痛苦,反正我是不能,但关羽就做到了,并在刮骨的同时谈笑自若,“大丈夫何惧痛哉?”关云长真英雄也,不,应该说真乃神人也!演义中就写的更生动了,华佗在为他治疗的同时他一边饮酒一边与马良下棋,谈笑风生而周围诸将见了都变色不敢视!治疗完毕后,华佗不禁叹道:“我行医半生未有如将军者,将军真神人也!”是的,你可以说关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就单单这份刮骨疗毒的气魄就非常人所能及,正如刘伯承将军那样,有如此气魄者真可谓“神”,是军神!三国志11中将关羽的特技属性定为“神将”,以前还有些小不服气,现在看来,或许只有“神将”才是真正适合他的吧,而他也无愧“神将”这一称号!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 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 昭然垂千古,不止冠三分。
(转)马谡——诸葛亮刀下的屈死鬼 挥泪斩马谡被传为千古美谈,认为这是诸葛亮执法无私、忍痛割爱的结果,堪为后世执政者楷模。其实诸葛亮大错特错,挥泪斩马谡不足为训,反给他和历史留下了遗憾。 诸葛亮不识马谡。刘备白帝城托孤之时,曾经提示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在埂分难得又十分珍贵的弥留之际,将边远地区的小太守提出来特别叮咛,当然是考虑到二人之间的特殊关系,担心诸葛亮因亲近而任人失准。枭雄刘备有识人之明,基于长期的共事,对马谡做出了中肯评价。不可大用并不是不用,夺取益州时,马谡就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进入四川,不久,先后担任了绵竹和成都县令,后来又升迁为越隽太守。由独当一面到大步升迁,说明他确有才能。诸葛亮在同马谡的共事中,没有发现其致命弱点,这已同刘备在识人上有了差距;而在刘备指出后,“尚不以为然”,则差距甚远。由于认识的差距,诸葛亮主政期间,拔马谡出任参军,从此参与军国大事,并取得直接发言权,而且多次被单独召见,同诸葛亮“自昼至夜”地长谈,马谡一下子成为西蜀掌权人物中的核心之一(以上见《三国志·马谡传》)。出师西南平定少数民族叛乱时,诸葛亮给了马谡以殊荣,他置大臣们送行队伍于不顾,将马谡单独召上自己的车辆,密谈了三十多里。马谡在车上建言:“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这个策略后来被诸葛亮采用,因之留下了七擒七纵的佳话。按说,马谡的意见不过是军事常识,略读过《孙子兵法》的人都能知道。奇怪的是,大兵已经出发了,诸葛亮才招部下商讨用兵方略,这同一生谨慎的作风极不一致,粗疏得令人不可思议。平心而论,马谡的军事方略虽是常识,然而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却十分精当,他说:“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曹魏),彼知官势(西蜀)内虚,其叛亦速。若殄(杀)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见《三国志·马谡传》注释《襄阳记》)由是观之,马谡虽存在言过其实的致命弱点,也还是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因此陈寿说其传主曰:“才气过人。”马谡被刘备从荆州带到四川后,仅当过绵竹、成都县令和越隽太守,从未与闻过军事,更没有领兵作战的实践。应该说,这是个偏才,只具备宏观的战略知识,体察不到军事活动的细微之处,更没有亲临战事的心理锻炼。诸葛亮破格提拔马谡,不仅因是荆州籍,更因自己与马良的关系特殊,马谡自然是“小兄弟”。由于荆州籍高级将领经关羽荆州之败,刘备夷陵之败后已荡然无存,此时的军中主要用事者,都是涿州籍和益州籍,自己虽处于主帅地位,但使外籍将领甚不顺心,如魏延等,还常发泄不满的怨言。更重要的是,一旦要接受“十锡”登上皇帝的宝座,这些人可能成为反对者,而军权使这些人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马谡任先锋成功,自然会取代魏延、吴壹等人在蜀军的地位,成为自己的“铁哥儿们”。所以建兴六年第一次出兵北伐时,置有实践经验的诸多将领不肯使用,置派遣魏延或吴懿的众将意见不肯采纳,将偏才当成全才,将参谋当成将帅,而“违众拔谡”,当魏将张合(音)赶往天水时,又派马谡率兵阻击。马谡到街亭之后,不顾王平连连规谏,竟指挥大军弃要道不守而“舍水上山”,还发出“举措烦扰”的军令(见《三国志·王平传》)。当曹魏军队抢夺街亭时,马谡守军陷于混乱,街亭轻而易举地被敌占领。箕谷一线的赵云、邓芝部,不仅遭到魏军主力的攻击,更由于防范疏忽而遭遇洪水,也被魏军打败了。列柳城高翔部虽然不曾犯有主观错误,然寡不敌众,终为郭淮所击溃。诸葛亮率领主力虽然在敌防守空虚的陇西稍有攻拔,但因街亭已失,“进无所据”而退回汉中。 有心栽花花不成。由于诸葛亮在实行了宗派主义的用人标准,使西蜀因人口稀少而缺乏人才的窘迫就更为突出,一次,诸葛亮接待曹魏使臣时,偶然问起了石韬和徐庶两人,当得知分别出任典农校尉和御史中丞时,感慨万千地说道:“魏国的人才真多呀!”(原文为“魏殊多士邪”)!
(原创)关于龙王 前年我同学帮我提了个绰号叫“龙王”,这倒不是因为我和龙王长的有多像(人如果和龙长的像就坏了),而是因为那一年去杭州旅游到哪里哪里就下雨(应该是巧合吧~汗)!于是我的新绰号就这样诞生了!我并不是特别喜欢这个绰号,但又没法阻止他们叫(就像他们也没法阻止我叫他们的绰号一样~嘿嘿),也就只能顺其自然了!现在回头想想,龙王这个称号其实也不坏,龙可是我中华民族的象征啊,嘿嘿,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龙文化与龙信仰可是占很重要位置的,比如皇帝自称真龙天子,若有龙出现即为天赐吉兆,长江黄河也多次被比喻为龙,而长城不正是盘踞在中国大地上的一条巨龙么? 书面上对龙的解释有二:1.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2.封建时代龙作为帝王的象征,也用来指帝王和其的东西:龙颜|龙廷|龙袍。 可以说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中国古代的圣兽,是一种吉祥的象征,也代表了在封建社会的至高无上!龙王,顾名思义,即是龙中之王,他是神话传说中在水里统领水族的王,掌管兴云降雨。而对于古代劳动人民来说收成好不好和天气雨水有关,所以从古至今供奉龙王参拜龙王的人自然是络绎不绝,龙王香火之盛也自然可见一斑! 《三国演义》青梅煮酒论英雄中曹操与刘备有一段关于龙的对话,十分精彩地描绘了龙的特点。“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从此,龙也被看成为英雄的象征,正所谓“乱世必有真龙出”嘛! 我不敢称自己是英雄,自认没本事也没能耐成为曹操口中的龙,既然同学称我为龙王,我只希望我能像龙一样能给人带来吉祥与快乐,希望我的亲戚朋友们都能万事如意,福星高照,如此我就不负此名了~哈哈(另要说明一点:我还是不太喜欢这个绰号)
(原创)三国中或许有可能战胜吕布的武将 黄忠,或许你会感到奇怪,黄忠虽然老当益壮,也位列五虎大将之一,但他在刘备手下也算不上第一,更遑论与三国第一战神能独战关羽张飞两大猛将的吕布相比?确实,黄忠在刘备手下虽然算是一员虎将但觉还达不到第一猛将的高度!但我确实认为如果三国中有谁能战胜吕布的话,那黄忠是最有希望的,何也?请听我慢慢道来! 如果你熟知三国的话,应该会明白三国中武将的武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谁胜谁负,要看当时的战况,情势,武将的心理甚至年龄等等!比如颜良文丑能够很轻松的打败张辽徐晃,却在一招内做了关羽的刀下亡魂,如此我们是不是能够推出关羽能够很轻松的搞定张辽徐晃呢?恐怕也不尽然吧,在樊城之战中关羽不就败给了徐晃吗?那么是否徐晃就是一代超级猛男呢,也不是,他曾败给过颜良文丑,后来死在了并不能算猛将的孟达手里,是被孟达一箭射死的!再比如许褚曾与马超打得不分胜负,但在汉中之战却被张飞几招内打败了,那我们是不是就能说张飞能很容易击败马超呢?当然不能,马超葭萌关与张飞的恶战可谓家喻户晓了,谁也没赚到便宜! 从以上例子我们就能知道武将的武力是受外界的影响的,而且影响还不小!我觉得对武力影响最大的就是年龄!比如年轻时的徐晃能够击败关羽,而年老后的徐晃却连孟达的一箭都躲不开!年轻时的赵云就凭一匹马一杆枪就能杀的曹军人仰马翻,可以说无人能挡,但年老后的赵云首先与姜维打平,后来被夏侯懋大军围困就一筹莫展,若不是关兴张苞及时赶到,恐怕赵云的老命就交代在那里了!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甘宁,黄盖等等)!! 现在我们再来说黄忠,他一出场就年过6旬,作为武将年过6旬已经是走下坡路了,无论体力气力上早已大不如前!可他依然与武力还保持较高水准的关羽打了个不分胜负!入蜀中时他也是刘备的先锋大将,曾救过贪功的魏延,立下了汗马功劳!汉中之战,黄忠不服老,先是打败了年轻力壮的曹军骁将张合,后来又在定军山杀了曹军猛将夏侯渊,他出场时就已经年过”6旬”,到取汉中他怎么说也应该将近7旬,但他所表现出的武力却不像是一个7旬老儿!而且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年龄对于武将的影响是很大的,黄忠所表现出的武力还不是他最强的时候所应该拥有的武力,因为他已经是一个7旬老儿!到伐吴之战,黄忠以76岁高龄打败了东吴的大将潘璋等人,其武力实在是让人恐怖!试想一下如果黄忠年轻50岁,他的体力气力还是全盛时期那他的武力将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准?恐怕是不可估计的!而且他还有一手百步穿杨的箭法……至少他是会胜过关羽的,而当时能胜过关羽的武将恐怕不多了! 而且我们还能发现,其实黄忠的年龄应该和吕布差不多,可能黄忠还要稍微大一点,但至少吕布当年叱咤风云的时候黄忠应该也正当壮年!可惜的是当时黄忠所在的荆襄正处于和平的状态,当时天下大乱,唯有刘表治下的荆襄是当时的避难所,一片和平景象!而黄忠这位武力超群的惊世武将也在这和平生活中消磨掉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也错过了与吕布的交手机会,否则三国游戏的武力数值可能会重排了! 黄忠,一个以自己老迈之身在乱世中成就自己猛将之名的武将,或许将是三国时期唯一可能击败盛年时期吕布的男人……(就演义而论,呵呵很早以前写的一篇文章了,欢迎讨论拍砖,别说脏话啊~呵呵)
我的三国历程 打从我识字起就开始读三国,至今差不多十又一年矣,三国是一个陪伴我成长的话题,从《三国演义》到《三国志》到三国游戏,到三国类电视剧电影还有平时没事就提起画笔描绘我心目中的英雄,我的生活里充斥着三国,我也算的上一个十足的三国迷了。 刚开始读三国的时候我的第一偶像是诸葛亮,这差不多是读《演义》的人的一个通病,小说中的孔明总给人一种神通广大的感觉,未卜先知,大有古今中外智慧第一的势头,有他在总有一种安全感,即使司马懿有百万大军,诸葛亮没有一兵一卒也能够谈笑间令敌兵不战自退,这种近乎神的表现怎么能不让人崇拜? 随着对三国的了解的加深,诸葛亮在我心目中渐渐的走下了神坛,小说中的夸张描述让人对他不再有兴趣,历史中的孔明更让人有种很像萧何的感觉,正如《三国志》说的一样,诸葛亮在治国治军方面绝对是一把好手,但“机变将略,非其所长也”,这或许是对诸葛亮的一个最中肯的评价,也正是因为这个,诸葛亮领兵期间很少出现像当年韩信暗度陈仓和周瑜火烧赤壁一样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战而胜之,而这种诸葛亮欠缺的能力也注定了孔明无法使蜀国转弱为强进而一统中原!正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对诸葛亮冷下去后我渐渐的开始喜欢周瑜,作为江东一代儒帅,他的儒雅,他的冷静,他的俊美还有他出众的统兵能力不禁让人倾倒!小说中的周瑜只不过是诸葛亮的一个陪衬,所以处处低孔明一筹,所以一般周瑜迷很少拿《演义》来说事,基本上要去翻正史,我虽然也这么做过(为此我还批过罗贯中,呵呵),但我现在还是感觉小说中的周瑜有种更让人亲近的感觉,可能是因为人太完美了就有种让人敬而远之的感觉吧,虽然他在孔明面前老是抬不起头来!很喜欢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那是何等的潇洒,而他和小乔也正是美女英雄相得益彰~ 周瑜之后我又开始关注张飞,张飞暴烈卤莽,本来我不会对他有什么兴趣的,但他的疾恶如仇“虎牢关前声先震”和威猛而又有点憨直的性格又让人觉得有点可爱!其实张飞戎马一生也不乏运用智谋的“亮丽之举”,比如大闹长坂桥,虽然更多体现的是他的威猛与胆气“长坂桥头水倒流”,其实也多多少少表现了他在紧急时刻的冷静与智谋,这可比诸葛亮的空城计早了很多年哦~张飞到后期更给人一种智勇双全的感觉,智擒颜严,智败张合,俨然成为了独当一面的大将,也算的上是刘备入主益州与汉中的第一功臣(我感觉),比之许褚典韦之流,恐怕后两者只能当一辈子护卫了。我听说如果看正史的话张飞还写的一手好字,不失为一代书法家,那个什么《立马铭》就是张飞大破张合后留下的真迹~难道历史上的张飞也有儒雅的气质?呵呵! 赵云是一个我一直比较喜欢的文学形象,一般读《演义》的很少有人对赵云有坏印象吧~虽然我依然认为他有种护卫的感觉,可能是因为他也担任过和许褚典韦一样的中护军吧,但很少有人把赵云与典韦许褚放在一起相提并论,即使赵云是一个护卫他也不是一个一般的护卫,忠勇就不必说了,主要是他时时表现出的出众的政治眼光与大将之风,让人感觉他就比一般的护卫要高那么一筹!子龙在小说中是近乎完美的,几乎没什么缺点,所以我其实对他的感觉更多是敬而非爱。赵云一直把拯救黎民苍生为己念,这使我感受到了他身上的一股子侠气,让我想起了郭大侠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郭大侠是我最喜欢的文学形象之一),这也是为什么我更钟情于赵云这个人物的原因,“一袭征袍鲜血染,当阳常志此心丹”长坂一战当赵云扬头向曹军喊出“我乃常山赵子龙也”那是何等的威风,何等的英武,何等的潇洒!从此白马银枪赵子龙的形象便深深刻在了我的脑海中! 三国中我还有很多喜欢的角色,比如张辽,马超,孙策等等,即使我只是欣赏他们的某一句话某个瞬间或某一次战役,呵呵,我的生活还在继续,我的三国历程自然也不会终结,他注定要陪伴我一生……
我的三国历程 打从我识字起就开始读三国,至今差不多十又一年矣,三国是一个陪伴我成长的话题,从《三国演义》到《三国志》到三国游戏,到三国类电视剧电影还有平时没事就提起画笔描绘我心目中的英雄,我的生活里充斥着三国,我也算的上一个十足的三国迷了。刚开始读三国的时候我的第一偶像是诸葛亮,这差不多是读《演义》的人的一个通病,小说中的孔明总给人一种神通广大的感觉,未卜先知,大有古今中外智慧第一的势头,有他在总有一种安全感,即使司马懿有百万大军,诸葛亮没有一兵一卒也能够谈笑间令敌兵不战自退,这种近乎神的表现怎么能不让人崇拜? 随着对三国的了解的加深,诸葛亮在我心目中渐渐的走下了神坛,小说中的夸张描述让人对他不再有兴趣,历史中的孔明更让人有种很像萧何的感觉,正如《三国志》说的一样,诸葛亮在治国治军方面绝对是一把好手,但“机变将略,非其所长也”,这或许是对诸葛亮的一个最中肯的评价,也正是因为这个,诸葛亮领兵期间很少出现像当年韩信暗度陈仓和周瑜火烧赤壁一样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战而胜之,而这种诸葛亮欠缺的能力也注定了孔明无法使蜀国转弱为强进而一统中原!正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对诸葛亮冷下去后我渐渐的开始喜欢周瑜,作为江东一代儒帅,他的儒雅,他的冷静,他的俊美还有他出众的统兵能力不禁让人倾倒!小说中的周瑜只不过是诸葛亮的一个陪衬,所以处处低孔明一筹,所以一般周瑜迷很少拿《演义》来说事,基本上要去翻正史,我虽然也这么做过(为此我还批过罗贯中,呵呵),但我现在还是感觉小说中的周瑜有种更让人亲近的感觉,可能是因为人太完美了就有种让人敬而远之的感觉吧,虽然他在孔明面前老是抬不起头来!很喜欢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那是何等的潇洒,而他和小乔也正是美女英雄相得益彰~ 周瑜之后我又开始关注张飞,张飞暴烈卤莽,本来我不会对他有什么兴趣的,但他的疾恶如仇“虎牢关前声先震”和威猛而又有点憨直的性格又让人觉得有点可爱!其实张飞戎马一生也不乏运用智谋的“亮丽之举”,比如大闹长坂桥,虽然更多体现的是他的威猛与胆气“长坂桥头水倒流”,其实也多多少少表现了他在紧急时刻的冷静与智谋,这可比诸葛亮的空城计早了很多年哦~张飞到后期更给人一种智勇双全的感觉,智擒颜严,智败张合,俨然成为了独当一面的大将,也算的上是刘备入主益州与汉中的第一功臣(我感觉),比之许褚典韦之流,恐怕后两者只能当一辈子护卫了。我听说如果看正史的话张飞还写的一手好字,不失为一代书法家,那个什么《立马铭》就是张飞大破张合后留下的真迹~难道历史上的张飞也有儒雅的气质?呵呵! 赵云是一个我一直比较喜欢的文学形象,一般读《演义》的很少有人对赵云有坏印象吧~虽然我依然认为他有种护卫的感觉,可能是因为他也担任过和许褚典韦一样的中护军吧,但很少有人把赵云与典韦许褚放在一起相提并论,即使赵云是一个护卫他也不是一个一般的护卫,忠勇就不必说了,主要是他时时表现出的出众的政治眼光与大将之风,让人感觉他就比一般的护卫要高那么一筹!子龙在小说中是近乎完美的,几乎没什么缺点,所以我其实对他的感觉更多是敬而非爱。赵云一直把拯救黎民苍生为己念,这使我感受到了他身上的一股子侠气,让我想起了郭大侠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郭大侠是我最喜欢的文学形象之一),这也是为什么我更钟情于赵云这个人物的原因,“一袭征袍鲜血染,当阳常志此心丹”长坂一战当赵云扬头向曹军喊出“我乃常山赵子龙也”那是何等的威风,何等的英武,何等的潇洒!从此白马银枪赵子龙的形象便深深刻在了我的脑海中! 三国中我还有很多喜欢的角色,比如张辽,马超,孙策等等,即使我只是欣赏他们的某一句话某个瞬间或某一次战役,呵呵,我的生活还在继续,我的三国历程自然也不会终结,他注定要陪伴我一生……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