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庄的 刘家庄的
关注数: 25 粉丝数: 54 发帖数: 4,072 关注贴吧数: 6
我们的年 盼着盼着就到了年关,古语有云“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追着寒冬腊月里俏春的尾巴,又到了我们的年。 琐碎的,烦恼的还有未尽的事就让它先去吧,谁还不忙个年呢?为人子女,到了年关就越发念叨父母,祝福他们来年身体康健,万事皆顺利;为人父夫,到了年就添了些责任,倒也不是要给予多大的惊喜和物质,只是有些固执的想把自己的童年里那些美好的年再反复给自己的孩子,让他成人后也有许多可以念想的味道。 我愿意与人分享年的味道,因为这种味道来自故乡的心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也有一个不同与他人的年。不论农民辛勤劳作抑或生意场上收发自如,或者是打工一年和官场中小心规避,我们都拥有着自己的年。 年就要来了,何不让我们动动手做几道属于自己的传统年菜和关于年的种种。让远在在他乡的游子重温故乡的年味,既有人和事也有菜和酒。人和事是信笺,菜和酒是鸿雁,都给他们带去吧! 前几天看到临浯街大叔和叟哥自制的肉冻,也有南岸大姐的烤鸡背,还有彪哥常提到的杭州美食,心系临浯老哥也一定想找个机会和大家分享重庆美食,还有临浯源缘、苇子1984、君子于斯等等众老乡,我想你们一定有属于自己城市的年菜,别忘了还有老兵大哥。就让我们带上图片和制作步骤,一起分享,一起学习,分享属于大家的年味。
莫言得奖之我见 开篇首祝莫言(管谟业)先生喜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文学界对莫言先生个人的肯定并对其在文学方向努力的赞扬。 获奖之初关于莫言先生得奖的呼声就被炒得沸沸扬扬,直到最后得奖的那一刻人们对他的评论还是褒贬不一,甚至大相庭径。在网络上,人们贬低他的态度大多都会延伸到政治体系,有人说他得奖是国外向中国示好的信号,也有人说他甚至贿赂部分诺贝尔评委。其实莫言先生得奖与否都不应成为人们对政治体系抨击的假想敌。文学之于诺贝尔或诺贝尔之于文学,我们都应尊重莫言先生个人以及他的文字,低俗一点说,功利社会人们更应该尊重这种荣誉。 莫言先生的书在国内大多人都没有读过,甚至是在获奖以前很少有人知晓他。这些年读书少了,莫言先生的书我至今也没有阅读过。他的书到底适合什么样的人阅读也无从知晓。但喜欢他的人就算他写的再不好也要把他捧到高处,说他文学的造诣不可一世,登峰造极;那么不喜他的人呢?就算是写的再好,再有造诣也是语法不通,不可入读。人们对他得奖之后的态度现在已转变成喜欢他个人大于他的作品,仅仅是依赖他的荣誉去读他的文字,而不是从他的作品里读出他为文学的倾付,甚至是一个普通写作人对文字的疼惜。 今天打开电脑,浏览了一遍新闻网站和论坛,有些人仍纠结于莫言先生为什么会得诺贝尔奖,也对他以后的打算有些异议甚至对他以后财产猜测。其实我们更应该祝福和肯定他,尊重他个人产生的价值。获奖后有位记者对他的提问的问题我格外清晰,大致是问他以后有什么打算,莫言的回答很随性也有点倔强,说是该干什么干什么。其实这句话我觉得说得很对,不管他以后有什么追求,或为权为钱,或借故隐居都做了他想做的事。至于网络上说他以后荣华富贵在没有文学可言,多会沾些孔方兄的土气,都是人之追求,何况孔老夫子不也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简评临浯吧------向公益化模式延伸 关注公益,传递爱心。这几乎成立临浯吧友今年讨论的主题。从前几年救助景芝白血病女孩到慰问革命老战士,到今天细雨成行向两组特殊家庭献爱心,每一次无不承载着热心吧友挚诚的爱心。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热心向善的群体正在改变临浯吧的发展思路,这种思路也正向一个大家庭一样从对待问题的“怎么看”到面对实际“怎么办”的转变。 临浯吧已经默然地走过了五个年头,五个年头里有依据临浯吧人想法而变成现实的喜悦有万法阻止我们行动的悲痛,有不解世事的苦涩也有善解人意甘甜。因此临浯吧也曾赋予了我们很多使命,驱使我们前行;临浯吧曾给予了我们欢乐,让我们追逐;临浯吧也曾带我们悲切,让我们暗自奋起;临浯吧也曾让我们凝聚,在摸索的道路中前行。 细数五年来的点点滴滴,临浯吧也真正成为一个游子对外宣传家乡的代名词,一个取代临浯在另一面存在的现实。 临浯吧像一个大家庭,且让我们允许它有争吵,有谩骂,有困惑,有议论,但面对众多现实存在的问题,它的另一面是欢喜,是快乐,是团结,是一种难求的渴望,渴望仍然饱有一种精神-----临浯。 许是我们对临浯吧的感情重心是对已失去的临浯一种方式的偏移。 临浯吧的转变是成熟的,这不仅是思想上的成熟,也是临浯吧成立五年来时间上的成熟。一群游子虽然不能时常归家,却常怀故乡,不泯心中故乡的旧貌却又惦记家乡的发展。虽然我们做的不够,也或许我们做不到,但这种概念并不是始终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投身到家乡的发展中去。 未曾报春晖的临浯吧,我们以此铭记,为了更好的临浯前行。
再见大集体 每一座城市都是独特而又美丽的,就像是每个人都拥有不同而又丰富的思想一样。菏泽便是如此,它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发现和寻找,人们说它有独当一面的牡丹盛会,每年吸引千万游客聚集于此处;有人还说它有风味独特的小吃,让美食者垂涎往返;有人也说……我不曾记清菏泽到底出现过什么样的名人或是有什么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颂歌于它,但我看到的,是一位位淳朴善良的百姓依旧保持着多年以前的生活方式和独有的作风,却不得不让我在离开这座城市以后为他们写一段文字,以此来表达我内心的向往和留恋之情。    菏泽市的城市建设相对于全省的其它省份来说是落后的,这一点我想去过的朋友都深有感触。整个老城像八九十年代的老照片,显得有些泛黄,缺乏生机,工业基础也比较薄弱。但是菏泽处于鲁西南平原,地势平坦。这里也是全国粮食最主要产区。像我这次去的曹县刘岗村,单是小麦种植面积就达四千多亩,放眼望去,满目都是金色的海洋,风吹的麦浪尽收在眼底。    我在这个村待了十多天的时间,通过与老百姓的接触和他们实际在做的一些事情,我心底被莫名触动了,一种集体主义化的生活方式深深的感动了我。    村子很大,有三千七百多口人,分十五个队,距离河南省地界仅十二公里,所以村子的建筑有浓郁的中原色彩。房子的围墙高高的,过档都是双层的,有可以通往屋顶的台阶,房顶还是老式的小瓦。村里有很很多公用设施,包括厕所,几乎每隔几步就会有一个。村里有四个大门,分东西南北,门口处都有栅栏,夜晚关闭白天开启,村民轮流值守。 虽然现在的土地已分产到户,但在田间劳作的同时集体化仍未被现实抹去。乡村六月,也是麦收的季节。村委组织劳动力集体收粮,每家每户都有一位劳力在收割的同时相互的帮忙,其中有六七家的农用机动车不分昼夜的免费为村民服务,从一点上来说,这是我们所不具备的和谐。我记得,在我去的第二天,整整一方地上只有零散的几个人等待收割作业,当我们问起这方地是否需要收割时,一位老人毫不犹豫的说:“全收了,没在的我给付钱,大家伙给拉家去”。     例子不用一一枚举,单从这一点上我们就不难看出,他们依旧延续着一种我们已经失去而又时常向往的精神生活。我从这样对菏泽的百姓评价道;“我们的人情味体现在金钱上,谁帮了谁家或个人多少钱,谁在没钱的时候赠与过他这叫人情味,而你们则完全体现在生活上,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需求上,这种需求是人的本质所自然产生的,所以做出来是较为自然的”。     人说,欲望是不停向上的车轮,而在这个极端的物质年代,欲望早已占据了人们思想的半壁天空,懂得向上,却又让我们失去了很多,失去的不仅仅是我们向往的生活方式,失去的是一些传统的美德。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