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芝行9 德芝行9
关注数: 53 粉丝数: 103 发帖数: 2,295 关注贴吧数: 53
关于盘玩与包浆的资料(zhuan) 关于盘玩与包浆 木质佛珠形成包浆的时间要长于菩提子包浆时间,但菩提包浆后和包浆前比较,完全是脱胎换骨的感觉。新菩提子给人一种青涩,带有生气的感觉,然而包浆后给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产生一种带有厚重感和珠宝光泽的一层物质,也融入了盘玩者对菩提的情感以及种种期望。 菩提子的包浆是一层晶莹剔透、入木三分的一层瓷面,并非一层发光的黑油泥。 那么,怎样才能让青涩的菩提子经过盘玩后产生包浆呢? 我们简明扼要的总结为以下几点: 1、选籽(要想盘出一挂包浆漂亮的菩提,选一挂好籽是第一步。) 一挂好籽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①色差要尽量小(菩提子是植物籽种,色差是无法避免的。但我们挑选尽量接近的颜色,盘玩也要不断剔除颜色差距过大的籽) ②密度最好相当(密度差距过大,盘出来的珠子色差会很大,会成一挂花皮) ③尺寸大小均匀(这个就不解释了) ④开孔要打十环(不然串串不顺,前后看不齐) ⑤特殊条件选择(星月:尽量选正月;金刚:纹理最好选基本一致;等等) ⑥不要选有阴皮(阴皮在品相方面影响美观,如星月、核桃这些都要注意阴皮问题) 2、清理(菩提子为植物籽种,有些还带有果肉、果皮之类,在盘玩之前必须清理干净,否则上手盘玩会掉渣,盘出的效果也不会好) 金刚、核桃等清理起来比较费事,那么清理成什么样算干净呢?每个人对干净的标准也不尽相同,但至少要把残渣清理掉。尤其难清理的是小金刚,小到手都抓不住,真的很让人头疼。 清理金刚菩提等带有果肉残渣的菩提子,至少需要准备以下几个工具: ①钢丝刷(这个属于清理利器,一定要有哦,不然会更费事。要记住是钢丝刷不是钉耙) ②硬毛刷(进一步清理、盘玩的工具) ③钢针钩(顽固地方清理工具,钢针、钢钩) 下面是一般的清理方法,大体分两种----干刷和湿刷。 ①干刷(不泡水直接刷,比较费劲。) ②湿刷(温水泡5小时,不要拆散直接泡。一头挂住拉紧,钢丝刷上。冲洗残渣,再刷。如此反复,直到刷干净为止。) 湿刷刷干净后,剪断绳子,沉水。便于挑出颜色一致的珠子。 剩余顽固残渣先不要刷了,用干毛巾擦干,把散珠包在报纸里,放到阴凉出阴干。如果环境过于干燥可以考虑放到塑料袋中。如果过于潮湿的环境,也要防止发霉长毛。 注意:千万不要让湿透的菩提吹风,不管热风还是冷风,一切风都不要吹,要远离阳光与热源。正常阴干的话,菩提子不易裂。 ③油刷(泡油后,钢丝刷上。我不建议用这种方法) 3、盘玩(盘玩是循序渐进的事情,切忌不要急功近利,小心适得其反) 盘玩方法因个人喜好不同会有明显差异,我在这里说需要主要的几点 ①关于上油 很多玩友喜欢给刚买的菩提子上油,假如说你的菩提子的密度全部一样,都是高密度的话,可以上一点油。如果你没有把握肯定密度的话最好不要上油,因为有些密度差的菩提子在上油后会侵入籽内,就是被油淹了。那样的话盘玩出来就成五颜六色的一挂菩提了。 ②关于新籽佩戴 一串品相一流菩提是所以喜好菩提的玩友都想得到的,得到后就急于“上色”、“挂瓷”,怎么办呢?很多玩友选择挂在脖子上,我不否认挂脖会上色很快,但是也要考虑,密度差的籽会被碱性的汗水大量侵入。这样上色是快了,但是密度差的籽黑的也很快哦!变黑了可是回天无力了,只能是一挂五颜六色的“花皮”了。 ③关于抛光和挂瓷 菩提子虽然是天然籽种,我们盘玩的目的也很明确,要“挂瓷”、要“上色”。 星月菩提要经过打磨加工,表面可能会留下砂纸印,所以首先要再次抛光。可以选择粗糙的搓澡巾或者大粗布之类进行初期抛光,再用细棉布进行进一步盘玩。待表面光亮如上釉一般,放置氧化几日,然后就是手盘“上色”的过程了。 金刚菩提初期盘玩要遵循“7分刷、3分盘”,刷是保持清洁、抛光的作用,盘自然就是上色。盘到一定时期后可以改为“3分刷、7分盘”,金刚本身的特点容易藏污纳垢,所以盘玩需要不断的用刷子清洁,这时可以选择硬毛刷常刷。金刚上色最快的是“粗纹”、“细纹”稍慢、“齿纹”最慢。 菩提盘玩时遵循“夏天上色、冬天上光”的道路,希望菩提爱好者都能盘出自己满意的“包浆”。 就写这些吧,想到什么再补充。
黄杨木雕雕刻技法的“修光六要” | 修光,顾名思义就是对木雕作品的毛坯进行修整、充实和完善,使其达到细腻、光洁、精美的目地。 修光不是对制坯的重复。修光是要根据图稿设计创意和题材内容的要求,清除制坯时所残留的刀疤、伤痕和毛刺的同时,还要从整体至局部一刀不漏、一丝不苟地进行艺术再加工,使作品变得生动逼真、精美感人。 黄杨木雕的雕刻技法中的“七法六要”上次讲了“雕刻七法”,下面主要讲一下“修光六要”。 修光六要就是修光工序中必须掌握的六种要领,即:凿、刻、削、剔、抠、修。 1.凿 凿是在雕刻过程中,碰到有较深的部位,或者是还需改动的地方,可以把作品搁在膝盖上,右手拿锤,左手握凿,凿去余料。这是需要凿、锤配合的凿料。 2.刻 刻是指右手握凿,用肩窝顶,用力刻木,如用凿口斜侧刻,刻线、刻字、刻衣纹的走向,用三角凿刻入木料,这种握凿用凿方法称为刻。 3.削 削是指用凿的斜撇面削去木料的表层,慢慢地可以层层深入,削时用凿很浅薄,千万不可深切。为作品修光时首先要掌握“削”的握凿法。 4.剔 剔是遇作品狭缝之处,或者深凹处,用斜刀和平口凿剔出余屑,使作品达到清晰明确。 5.抠 抠是用圆口凿或者反圆口凿来挖,尤其是在镂雕中经常使用抠的技法,以表现出作品的玲珑剔透。 6.修 整件作品的完成,是通过修光的各种用刀方法使作品达到完美的程度,这里的“修”是以极细致的操刀,修饰各部带毛刺的、不整齐、不顺畅的边缘及图案和毛发等。
寿山石雕的修光 转 修光是雕刻的最后修饰过程,依靠不同的刀向和刀法,刻画出景物的气质和精神。 修光首先要有正确的执刀姿势。一般的执刀方法是:刀口平面朝外,斜面朝里,用右手拇指和中、食指捏住雕刀离刃约3厘米处,再以无名指顶住刀侧,小指紧贴无名指,以助力量。执刀不可过紧或过松:紧了运转不灵,松则刀锋无力。修饰细节时,可只用3指执刀,将无名指或小指按在石品上,以保持运刀的稳定。 修光时,左手按住(或握住)产品,将拇指指甲内侧紧紧地顶住刀颈,作为支点与右手配合,使雕刀前后挥动修刮。运刀的时候,细处用指力,小处使腕劲,大处则需腕、臂并用。但无论用臂、用指,都要以腕劲为基础。 下刀以前,应根据景物的特殊本质、规律特征而确定“刀向”与“刀法”。下刀有分寸,才能使作品质感真实,生意盎然。 修光的“刀向”,主要依据对象的结构而确定,如刻人物、动物,刀向应与肌肉生长的规律相吻合。衣褶、飘带要顺着纹理的走向行刀。若刻花草、山水,则根据山脉轮廓和枝叶、花瓣的姿势确定刀向。运刀应服从内容需要,有轻重徐疾之分,顿挫转折变化,或沉着,或流畅,或刚健,或婉转,“疾而不速,留而不滞”。这就是说,运刀流畅时,要特别注意末尾的收拾;运刀顿挫时,不能出现涩滞的刀痕。 修光运刀的主要忌病,有“板”、“乱”、“弱”、“挑”、“虚”5点。 “板”就是运刀呆板不活,不能体现出对象的质感。 “乱”是因为下刀前对景物理解不深,心中无数,致使刀向杂乱无章,出现不适当的交叉刀痕。 “弱”即把刀不稳,行刀无力,作品缺乏生气,仅将景物表面扒光而已。 “挑”是由于运刀时单用指力,而臂、腕没有用上劲,所以形成刀锋向外抽起,刀痕过处出现臃肿,行语称为“猪屎节”。 “虚”指行刀时,起先很有劲,渐而虚脱形成虚而无力的刀迹。 艺人修光刀法,各具风格。归纳起来不外“清灵”和“浑朴”两种。前者清丽婉润,后者沉雄蕴蓄。 “清灵”就是清丽、灵巧。这种修光刀法,强调轮廓清晰,层次分明,特别注重具有特征的细节刻画,鲜明地塑造形象,深刻地揭示主题。因而在修光最后阶段,要充分地发挥尖刀、半尖刀以及针钻的作用,使作品力求剔透玲珑,精致细巧。它是寿山石雕的一种重要修光技法,广泛应用于圆雕、透雕、镂空雕等装饰欣赏品的修光。 “浑朴”行语叫做“漠”。它是仿效古代雕刻的风格,用刀简练、淳朴,饶有古意。但是简练并不等于粗制滥造,而必须达到“看能分晓,摸不刺手”的艺术效果。所以更需要雕刻者对塑造对象有很深刻的认识,突出其形象特征和内在精神的刻画,使作品耐人寻味。这种技法除用于仿古雕刻外,在印章钮头及小摆件上也经常采用。 打坯、凿坯和修光3道工序之间是密切关联、互相配合的。修光所追求的“气质”与“精神”建立在一定的形体结构上。未经修光的原坯结构,即使准确也是没有生气的。没有很好的布局与形象做基础,修光刀法应用亦属徒劳。正如口诀所说:“相石打坯定大局,凿坯结构见分明;修光刀法求气韵,精细磨光更传神。”
巴林石如何抛光 许多网友和巴林石爱好者经常问到的一个问题是:巴林石如何抛光。确实,在很多时候,我们从石商处买来的巴林石表面有划痕或者存在小的外伤,那么我们就要自己买回再处理。如果是买章料,因为章料一般都是水锯切割后未经抛光的,所以也涉及到抛光的问题。 下面介绍一下巴林石章料抛光的具体操作: 1.准备工作 A.平台。巴林石抛光需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面上操作,最好是准备一块较厚的玻璃或类似的平面板。B.砂纸。根据巴林石石料表面的粗糙程度,我们建议可分别准备60号砂布、120号砂布,水砂纸500号、800号、2000号、3000号、5000号。C.有水龙头或有流水的操作环境。 2.根据巴林石表面情况,如何选用打磨砂纸如果表面粗糙、有些扎手或不平(1毫米深以上),那么可以首先用60或120号的砂布找平,打磨时用力要均匀,防止磨偏,之后顺序用500或800水磨(即蘸水打磨),最后用2000、3000或5000号水砂纸打磨(具体用那种砂纸打磨可根据需要,水砂号越大抛光效果越好,但是砂纸成本会越高。2000号市场上价格为1元上下,3000号5元上下,5000号10元上下);如果巴林石表面有发丝深的划痕,可以直接用500和800的水砂打磨几下,之后用2000、3000或5000号水砂纸打磨;如果表面有小于头发丝深度的轻微划痕,那么可以直接上2000、3000或5000号水砂纸打磨。 3.操作如果是先用砂布找平印章表面,那么就要把砂布平铺或粘在(用胶布或双面胶与平台面粘贴)水平工作台上,之后打磨。如果是上水砂打磨,那么把工作台放置在水龙头下(或上方有接来的水管),边打磨,边水冲洗。有些爱好者,用砂纸蘸水打磨,这样操作的缺点是,打磨时产生的石沫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抛光的效果。边打磨边冲走产生的石沫,最后的抛光效果会很理想。 4.其他说明A.打磨用的水砂纸提前放在水里泡15分左右,使用效果会更好。B.一些名贵的石头如鸡血石抛光,最好是专业的师傅抛光为宜。C.如果是打磨巴林随形的石料,则需把砂纸裁成小条,折叠,一面一面蘸水打磨。D.打磨后,及时用软布擦拭干净,进行涂石蜡油或封蜡保养,不易在水中长时间浸泡。 (上述文字为转载)
解密文玩核桃包浆挂瓷的成因及原理(转) 今天,就来说说文玩核桃另外一个最神秘的地方——包浆挂瓷。 “上色”和“包浆”一直以来都是文玩核桃这个圈子中争论的焦点。对于一个老玩家来说,随着盘核时间的推移,有两个变化是最大的,一个是颜色的改变,再一个就是手感的变化。而这种手感的变化完全来自于核桃上的包浆。那么,包浆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一、包浆的原理: 包浆,顾名思义:包裹着一层浆体。这个词的定义是很准确的,文玩核桃的包浆,确实是从表面这层浆体逐渐演变而来的。那么这层“浆”的来源是什么呢?这就要从了解人手掌分泌物的成份开始了。1.手掌分泌物的成份 人手上的皮肤会分泌两种物质:汗液和皮脂。汗液是由小汗腺分泌的,对于文玩核桃的上色来说,汗液起主导作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文玩核桃上色浅析》一文。)皮脂是由皮脂腺分泌的,它是一种混合物。其中包含多种脂类物质,主要有饱和的及不饱和的游离脂肪酸,甘油三脂、蜡类、固醇类、角鲨烯及液体石蜡等。皮脂排泄到皮肤表面,一部分附着在毛发上,起润泽毛发的作用;另外大部分皮脂和汗液混合后在手掌皮肤表面形成一层乳状的皮脂膜,这种物质就是包“浆”的前身。2.包浆与木质融合演变过程 乳状皮脂膜因为含有脂类和蜡类物质,其本身兼具“油”和“蜡”的属性,在接触白茬核桃的木质时,会迅速渗透进木质纤维中,这个过程大概会持续一个月以上。这段时间会感觉核桃变色快、吸收感强。总是手感涩涩的,行话叫“咬手”。过了这个阶段,乳状皮脂膜与木质纤维受到填充物影响会进一步收缩,这是继新核桃下树阴干过程之后的进一步缩尺。一般根据核桃个头不同收缩比例也不一样。例如皮质不错的边40白狮子,下树阴干一个月会缩至边39左右,上色半年后又会缩尺0.3~0.5mm。以此类推,越大缩尺越厉害,皮质越差缩的越严重。随着混合物的水分逐渐蒸发,乳状皮脂膜还原为皮质混合物,其中多种脂类物质进入木质深层,进一步与木纤维融合,而另外一部分蜡类混合物析出到核桃表层堆积下来,凝固为类似结晶体的透明浆层,这就是俗称的“包浆”了。 从核桃入手盘玩几个月开始至几年之间,核桃的包浆会越来越深厚,面积也会随着核桃表面磨损而加大。深入木质深层的成份因为多为脂类,所以表现出“油”的特性,会伴随着“呼吸作用”深入核桃内部,最后进入核桃内腔,与核桃仁相遇。如果这时候核桃仁恰好处于内部水分完全散发干净的状态,遭遇脂类物质时会迅速与之交融,仁中油脂不断渗出,随着盘揉转动过程遍及内腔表面,同时也会受到“呼吸作用”的影响反向向外渗透,进一步完整、完善脂类物质与木质的融合,悄悄改变木质的构成。3.详解文玩核桃的“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并非是核桃真的在呼吸,这个名词是温柔提出来的一种说法,意在使核友们通过这种形象的比喻方法更好、更快的了解其中的原理,但愿大家都能理解温柔的一份苦心,呵呵~!^_^ 当核桃的表层被包浆逐渐包裹之后,木质纤维的孔洞被皮脂混合物填满,形成了一层隔断。在盘玩过程中,人手的热量传导给核桃,使核桃从外向内温度逐渐升高。根据热胀冷缩原理,核桃内腔温度低于外壁时,皮壳对内腔产生一个“负压”,这是一个“吸”的作用,可以帮助腔体内部的物质(包括核桃仁的油脂、其他混合物)更好的反渗出来。当核桃被连续盘玩若干小时以后,放置于一时,随着木质的逐渐冷却,内腔温度高于皮壳木质层,这时就产生“正压”,进入“呼”的作用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会随着内腔温度的降低有一个向内拉扯力,帮助皮壳木纤维中的脂类混合物向内渗透。 所以,温柔在盘玩核桃的时候,喜欢每次将核桃拿在手中持续的盘玩2~4小时,在这期间坚持核桃不离手。待保证将核桃完全盘热了之后再将核桃放置在抽屉中或者阴凉干燥处,搁置10小时以上。让核桃完整的走完每一个“呼吸”的过程。二、挂瓷是什么? 拿来一对儿盘玩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老核桃,其通体包浆温润如玉,触手冰凉。互碰时发出清脆、明亮的响声,如两个瓷器相碰。这种状态的老核桃,被称为挂瓷的核桃。挂瓷,作为包浆的升级版,其转换过程是什么样的呢?1.包浆到挂瓷的转化过程 作为皮脂混合物中析出的蜡类物质结晶体,包浆的物理状态还有着很大的不稳定性。初步的包浆,在进一步盘玩的过程中,新加入的乳状皮脂膜会使包浆逐渐软化,这时的核桃表面在手感上会觉得“发粘”、“返油”,这属于正常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核桃表面纹理逐渐磨损,手掌能够接触到的表面积增加,表层的蜡类析出物也随着长年的盘玩不断经历 挤压->凝固->挤压->凝固 的过程。分子间的水分逐渐丧失,固化程度加剧,整个核桃通体包浆,深入度达到“入木三分”的地步。这时的核桃,就可以叫做“挂瓷的核桃”了。 挂瓷可以看做是硬质化的包浆,它与包浆状态的根本不同之处就在于挂瓷比较稳定,不会因为加入新的乳状皮脂膜而软化。2.不同手掌肤质对挂瓷的影响 根据手掌皮肤分泌汗液和皮脂量的多少,肤质也分为好几种,不同肤质盘玩出来的核桃挂瓷状态也有所不同。j(1)中性手 这类手掌汗液、皮脂分泌适宜,乳状皮脂膜中皮脂和水分平衡,肤质类型很健康,介于干手和油汗手之间。盘玩出的核桃颜色红润、包浆通透,是可以玩出精品核桃的手掌。 (2)干手 这类手掌不爱出汗,皮脂腺分泌也少,盘玩核桃上色和包浆都非常慢。同样一对儿核桃,盘玩核桃直至挂瓷程度的时间是中性手的好几倍,但是只要坚持下去还是能有所成就的。 (3)汗手 手掌分泌汗液量较大,但是皮脂腺分泌量少,皮肤锁不住水分,部分人群表现为有轻微爆皮现象。这类手掌盘玩核桃初期上色快,盘玩一个星期比干手盘玩一个月上 色还重。但是包浆速度很慢,有些甚至核桃都泛红了还不包浆。这类手掌盘玩出来的核桃往往上色较重,排除核桃皮质不好的情况,相同品质的核桃汗手玩出来颜色 发晦暗一些,包浆层通透度较差,挂瓷不明显。 (4)油汗手(皮脂手) 手掌分泌汗液量较少,皮脂分泌量大,手掌总感觉油腻腻的,乳状皮脂膜因为皮脂含量高偏酸性。相同情况下盘玩核桃上色较慢,往往包浆很厚了却还是发黄色。挂 瓷后通透度极佳,这类手掌玩出来的老核桃在阳光下有些甚至能感觉把核桃玩透明了。是盘玩核桃不可多得的极品好手,玩出来的核桃价格暴涨,是许多藏家竞相追 逐的艺术精品。拥有“上帝之手”的称谓! 对于真正的玩家来说,盘玩核桃最重要的是修身养性的过程,什么手掌类型都是爹妈生父母给的,其实没必要因为肤质类型不好就对文玩核桃失去了信心。只要用心去玩,自己的核桃都能出彩。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