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sc哥哥 zsc哥哥
关注数: 57 粉丝数: 74 发帖数: 2,622 关注贴吧数: 28
清平县的“咕咕荻” 在原清平县古城(今高唐县清平镇)一带,至今流传着一段民谣:“博平县的枣,茌平县的梨,比不上清平县的‘咕咕荻’”。其实,这“咕咕荻”并不是什么名贵特产,而是茅草孕苞未绽的嫩穗。为啥素有天下枣王之称的博平大红枣和闻名全国的莱阳梨祖茌平梨,反比不上清平土名叫“咕咕荻”的茅草穗呢?说起来还有段来由哩。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东昌府一带连年闹灾荒,老百姓的日子本来就不好过,又加朝廷赋税沉重,地方贪官污吏横征暴敛,老百姓的日子就像苦胆拌黄连———— 苦上加苦。特别是地处黄河故道的清平县,全县多是沙窝地,到处沙丘连绵,老长茅草不长庄稼,老百姓的日子更不用说了。这年春天,清平县来了位叫陈汝霖的知县,老百姓的日子开始有好转。陈汝霖原在河北某地做五品知府。他为官清正,秉性耿直,得罪了朝中权奸,被贬到这荒凉的清平小县做七品知县的。陈汝霖一到清平,还像在河北做知府时一样体察民情。他走遍全县微服私访探贫问苦,查清了许多冤假错案。他还见到了黎民百姓的苦难实景。回到县衙,陈汝霖心里隐隐作痛,坐卧不宁寝食难安。心想,不能枉做百姓父母官,一定要请求朝廷减轻皇粮赋税。但一个七品知县上书朝廷谈何容易!就在这年春天,他遇上了机会——一位钦差大臣奉旨巡视东昌府。 这位钦差大臣是当朝海瑞老大人奏明天子派下来的。他来到东昌府,所辖各县的知县都带上本县的名贵特产来晋见,但钦差大臣都没有收,只留下清平知县陈汝霖带来的一个白布包。钦差大臣当众解开白布包,里面竟是些白色的麦穗形状,毛绒绒的东西。钦差大臣不知道这是何物,正拿起一穗细看。陈汝霖急忙上前双膝跪倒说:“钦差大臣赎罪,听下官直言,这东西乃是沙窝地里生长,孕苞未放的野茅草嫩穗,清平老百姓叫它“咕咕荻”。非是下官戏弄大人,实为清平老百姓请命。这几年连年灾荒,每到春天,清平的黎民百姓就是用这“咕咕荻”充饥度日,望大人救清平黎民百姓,转奏朝廷开恩,减轻清平黎民百姓的皇粮国税。 ” 没等钦差大臣发话,另几位知县就吓坏了。心里想,这位陈汝霖太书呆子气了,为啥贬的官你忘了?多管闲事。这回要是定他个戏弄钦差大臣之罪,就不是贬官了,说不定是掉脑袋哩。他们正担心着,钦差大臣却不恼火,把一穗“咕咕荻”放进嘴里嚼,接着走过来扶起张汝霖:“贵县请起。”满朝忠良之臣都知道你为官清正廉洁,这次本钦差离京,海瑞老大人就亲口嘱咐,一定要到清平县看看你的情况。今天我看到你敢于为黎民百姓的疾苦说话,仍不失清正廉洁的本色,海瑞老大人就喜欢你这样的父母官。明天本钦差还要到你们清平县巡视。 第二天,这位钦差大臣来到清平县,正赶上刮大风,他看到连绵起伏的沙丘上,风卷沙尘遮天蔽日,庄稼被刮得根系裸露,枝叶枯黄瘦萎,今年注定又是个灾荒年。只有遍地不怕风刮的茅草长势旺盛,可能今年春天老百姓还要吃“咕咕荻”度春荒,证明陈汝霖所言句句属实。钦差大人回京后,立即奏明朝廷,降旨暂免了清平县五年的皇粮赋税,还拨皇粮赈济清平灾民,陈汝霖五品知府的官职也恢复了。自从那时起,清平县的黎明百姓就唱起了开头那段歌谣。
关于清平和临清 清平和临清时,有的朋友认为清平就是老临清,或着认为临清历史上叫过清平。关于这个问题,查找了一些历史资料,说明: 一、关于临清县(州)历史上的的名称和地理位置大家都比较熟悉了。据临清县志记载,在南北朝的北魏临清故城在今河北临西县仓上。(还有上世纪80年代立的临清故址石碑)。隋、唐、五代、宋各朝临清县址没变。明洪武2年(1369)县治由曹仁镇迁至中州纸马巷。今考棚街纸马巷南首的文昌阁上还有象征性的“县治遗址”。明景泰元年(1450)砖城砌好后,县衙迁入砖城内。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修建跨汶卫二水土城延绵二十余里,与砖城相接。往后临清城再无迁址。二、提到清平县的人都会说道我们临清是康庄镇。它是清平县的县治所在地。不错,这只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事(1939-1956)。据《临清县志》建置沿革记载清平县是由贝丘县变置而来。贝丘,西汉置。隶属河北清河郡。治所在今大辛庄办事处近古村西南。贝丘县公元2年置569年废置存约596年。隋开皇十六年(596)改贝丘县置清平县,属清河郡,治所迁至今临清戴湾乡水城屯村,唐属河北道博州。宋元丰四年(1081)徒治明灵寨。也就是高唐县的清平镇。属河北东路博州。金属大名府。元属中书省德州。明属山东布政使司东昌府。清属山东东昌府。民国时期先属山山东济西道,后属东临道、德临道。1928年废道制后属山东省政府。1939年县署迁至康庄。为什么清平县暑从明灵寨迁至康庄呢?临清县志没有详细记载。据肖寨乡李洼村70多岁的老人讲:‘明灵寨的囚地不好,囚犯常常不知原因的大批死亡。只好迁徒治所。1956年撤消清平县。
大家不知道的临清历史,,,,相当辉煌 临清在明初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县城,到了明代由于工商业的高度发展,再加上地处运河通往北京的咽喉要道,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极为繁荣,人口高度密集的大都市。 正统十四年修建的砖城,周长只有九里。但很快就不能满足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需要,到了正德六年就开始在砖城之外扩建土城,到了嘉靖二十一年进一步扩建,新城墙全部用土建成,和旧的砖城合计一共周长有三十里之多。 关于临清的城墙情况和人口数量在《明清史料》甲编第10本中的《总监各路太监高起潜题本》中有提到。 这份题本开头是“总监各路援兵太监高起潜谨题:为再报奴贼四面逼临并陈分布防御,仰恳圣鉴事”。 其背景是崇祯十二年正月,满清军队在山东蹂躏,进逼临清。高起潜在这份奏疏中有一段话说到: “总计临城周匝逾三十里,土垣既低,又无深池。中贯三河口,沙阜环绕城外,皆犯守法之忌。而一城之中,无论南北货财,即绅士商民近百万口。”[9] 也就是临清城内光是绅士商民就有将近一百万人,那这个数字是否真实呢? 曹树基的看法是这个数字是夸大了。他在一段话里断章取义的引用了高起潜奏疏,然后断然否认了这个数字,这段话如下: “来往临清者,除了每年数量多达20多万人的漕丁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各色商人。以至于当时人称,万历年间,临清人口多达‘近百万口’②。这一说法有夸大之嫌,所指也并不是临清城的常住人口。”[10] 这段话引号里的‘近百万口’,他给出的注释里就是引自《明清史料》甲编中的高起潜题本。但很明显,他其实根本没有查阅过《明清史料》的档案原文,相反是连引文带注释,全都抄袭自韩大成的《明代城市研究》。明明是转引,还不注明,结果是连抄都没有抄明白,所以连高起潜是什么时候的人都没弄清楚。 看见韩大成正文里引用高起潜题本是紧接在万历时候人口多少后面,就认为高起潜是万历年间的人,而实际上高起潜明明白白是说的崇祯十二年当时城内就有“近百万口”。 至于曹树基所谓的“所指也并不是临清城的常住人口”更是在搞笑!他大概看见韩大成的书里,前面一句话说“到万历时,这里的城乡人口已增至三万多户”,后面又引高启潜的题本说“绅士商民近百万口”,就误以为前面三万户是指所谓常住人口,后面近百万自然就不是常住了。 而实际上,韩大成那句万历三万多户的话,有个注释③,其数字的出处是康熙《临清州志》,这个《州志》自然又是照抄明代黄册或赋役全书之类的官方册藉,而前面早论证过,曹树基自己也反复强调过,明代晚期的官方册藉的户口数字都是连年照抄甚至胡编乱造的结果。是根本不能拿来当作根据的,更不是什么常住人口。 只有崇祯十二年初高起潜题本里说的“绅士商民近百万口”才是对当时临清城内实际情况的反映。 而且这“近百万口”就是临清城内的常住居民,明代的商人分为行商和坐商。所谓行商是流动到各地去推销贩卖商品的商人,而坐商则是在当地本身就有固定店铺,固定住宅的商人。高起潜的原话是“无论南北货财,即绅士商民近百万口”,这一句话构成一承接关系,整句话的意思其实是即便不考虑南方北方贩卖或运送货财的流动人口,光是临清本地的绅士商民就已经近百万了。 那曹树基既然否认了临清有百万人口,那他自己推断应该有多少?接下来他又展示了近于荒唐的推算方式。为了不歪曲其原意,更为了和大家奇文共欣赏,我不妨尽量完整的引用他的原文如下: “笔者设想将临清与苏州作一比较;这两个城市在明代后期都是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临清城墙大约为苏州城墙的三分之二,是否也意味着,临清居民大约是苏州人口的三分之二呢?唯有不同的是,明代后期苏州城外还有大量的工商人口居住,而临清市民大都居住于城内。尽管有街市延伸至土城以北,但其砖城内却民居较少,比较空旷。如此,我们将明代后期的临清城市与明代初年的苏州城市作一比较可能是合适的:如下文所述,洪武年间,苏州城市大约居住有30万居民,嘉靖年间筑新城时,临清城市人口可能达到15万。万历年间,临清城市人口可能达到20万。它是仅次于北京的中国北方第二大都市。” 首先还是那种搞笑的用城墙周长比来推算人口,前面说了就算真要利用城墙长度来推算,假设城墙形状一样,人口密度一样,那也应该是周长比的平方才对,也就是苏州人口的九分之四。 而更可笑的是,前面还在说明代后期两者都是重要的工商业城市,那要比也是同一时期来比。苏州人口已经被他压低到了50万,就算真这样来比,临清的人口也是被极度压低了。可就是这样,他还不满足,还非要更搞笑的把明代晚期的临清去和明代初期的苏州来比。 总而言之,短短一段话,充满了莫名其妙的推理和混乱不堪的逻辑。对他来说,只要能尽可能压低明代城市的人口,再荒唐也在所不惜了。 还是让我们来推算一样临清城的人口数量吧,临清周长三十里,一里相当于530米[11]。也就是周长为15.9公里,就算16公里好了。按照长方形来考虑,一边长3公里,另一边长5公里,则面积有15平方公里。是上海0.825平方公里的约18.2倍,考虑到临清作为北方城市,生态环境应该没有上海那么宽舒,临清又是富商云集之地,城内住房应该远比上海宽大得多,就按照人口密度的百分之五十来计算,则当时临清城内至少有91万左右的常住人口。 那这个估计是否夸大呢? 在《利玛窦札记》的第四卷第四章里,利玛窦对临清有这样的评价: “临清是一个大城市,很少有别的城市在商业上超过它。不仅本省的货物,而且还有大量来自全国的货物,都在这里买卖,因而经常有大量旅客经过这里。”[12] 可见临清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之一,达到91万以上的常住人口是丝毫也不奇怪的,所以高起潜在题本里才说“绅士商民近百万口”。 如果再加上大量流动人口,则临清当时的人口完全可能在一百万以上。
马厂挂面 都说临清是美食之乡,这话一点不假。单就康庄镇的面点而言,就有三个显著的特产——发面烧饼、手工馍馍和鲁西北空心面。 鲁西北空心面,又称挂面、坠面,因面条纤细均匀、根根空心而得名。始产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它的原产地是临清市康庄镇的东马厂村,后来扩展到附近的郭池村、端丁村。其制作工序复杂,技术性强,须把好和面、醒面、切条、盘条、搓条、醒条、上签、坠面、拉拽、晾晒等各道工序的质量关。先用优质面粉加盐及水和面(10斤面粉加盐0.1-0.15斤,冬春多些,夏秋少些),加盐的目的是增加面条的韧性和味道。然后揉面,揉面采用折叠式,即用手折起面的边部往中心叠压。经过反复叠压,最后达到面团柔软光洁为佳。面和好后盖一湿布,置于温暖处醒面0.5-1小时,用刀切开面团,面团上会出现分布均匀的小孔。再将面轧成圆饼形状,厚3-4厘米。接着用刀沿边转圈将面饼切成3厘米宽长条,在面案上反复搓揉,至大姆指般粗细时,将其一圈儿一圈儿盘在备好的大瓷盆中,再用潮湿的白布盖好醒面。放入醒面池内醒条0.5-1小时,然后将醒好的粗面条搓成竹筷粗细,交叉循序盘挂在两根竹签上。注意这道工序是最后面条粗细均匀的关键。然后,将带有面条的竹签置入专门砌制的地上暖窨中醒条,大约1小时出窨。在暖窨中时,面条会缓慢的自动下坠,使得面条变得稍细。将醒好的面条放到2.5米高的条架上,用两手轻拉搓条下端的竹签,轻拉慢坠,便成为头发丝般细的空心面。拉好的空心面,要悬于室外带有插孔的2.5米高的条架上晾晒,以不垂地为宜。晾干后收屋,平放在约2.5米长、1米宽的案板上,用带有把手的弓状压尺,取齐,用长条切刀切割成长条。具体长度依照喜好而定,超过15厘米的,便可以称作长寿面。如果要销售,还要用干净的、比面条稍窄的白纸封起来,放入专门的包装箱等待售出。 鲁西北空心面的食用非常方便。鲁西北空心面放入沸水后,开锅即可出锅。如果条件不足,也可用开水直接泡食,是再方便不过的即食面。且出锅后不粘不稠,盛在碗内兑少许面汤,用筷子挑起面条又不见汤,汤随空心走。食用时配以香油、香莱、食醋、味精等辅料,柔软滑爽,营养丰富,极易消化,还最适于老弱病者及产妇食用。 如果你来到临清,给你端上一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滑爽绵软的鲁西北空心面,那白皙的面条、微黄的芝麻油、翠绿的香菜、加醋后呈巧克力色的面汤,单就颜色就会让你垂涎欲滴。如果再配上发面烧饼和临清济美酱园的小菜,保证能让你胃口大开、一快朵颐。吃后也将会回味无穷! 现在,鲁西北空心面已经远销国内各大城市,还出口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日本、韩国等地,深受人们欢迎! 本文不是原创,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