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sc哥哥 zsc哥哥
关注数: 57 粉丝数: 74 发帖数: 2,622 关注贴吧数: 28
关于马厂村的一些故事一:本村流传说始祖泰山公是挑着担子带着儿 关于马厂村的一些故事 一:本村流传说始祖泰山公是挑着担子带着儿子爷俩讨饭来的我们现在的这个地方,这个其实是错误的。我们族谱上记载有始祖于明洪武年间作为屯官来到现在的张官屯落脚,因此张官屯得名(资料记载张官屯确实因此得名),后来因为发现张官屯地界土壤贫瘠,才搬到现在的大马厂。明初朝廷组织过几次人口大迁徙,大家都知道的我们周围很多村都是山西洪洞迁来的,其实明初朝廷下令将人口较多的山西洪洞附近的几个地区人口迁往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而导致的人口稀少的山东(尤其是山东西部),而这个集合地就是洪洞,所以流传下来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句话。为何我们村祖先却是来自登州莱阳?其实当时山东省(当时叫山东布政使司)内还组织过几次人口迁徙,我们祖先就是那个时候迁来的,并且当时很可能是迁徙队伍的押解官吏(因为人口迁徙很多都是政府强制执行的)。由此来看,我们祖先不是讨饭来的,并且当时作为下层官吏还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的。还有一个推测:当时始祖迁来,带来的二始祖可能也已成年,至少不会很小,因为始祖迁来后一直未娶,以他当时屯官的社会地位娶个媳妇是不在话下,加之当时是来垦荒的,手头上肯定有点紧,给自己找了老婆就可能影响了孩子的婚姻大事,所以他宁愿自己单身,给孩子先成了家,时间一长就把自己耽误了,慢慢的就无心续弦了。可敬,现在的政府官吏的绝对楷模,我们骄傲吧。。。附上相关资料: 元朝末年,自然灾害频有发生黄河地区水患尤其严重同时统治者的高压统治,导致红巾军起义,战乱纷争,民不聊生,人口大量减少。明初洪武年间开始从山西移民垦荒使农业有所恢复。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又发生了“靖难之变”战乱四年,又一次造成河北、山东、河南、皖北 淮北等地的荒凉局面,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明代时,当时将山西境内的许多移民集中到此地,再分批迁往其他省份。根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自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50年内,先后共计从山西移民18次,其中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这些移民迁往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等十余省,500多个县市。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 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 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二:我们祖先是明朝洪武年间由莱阳县迁居此处,张氏族谱记载,张氏始祖迁来此处时该村就已经叫马厂,但具体什么时候开始叫马厂的就无人知晓了。资料显示,马厂村名的来历是这样的:相传唐末龙纪元年(公元889年)晋王李克用部属曾在现今马厂一带放养军马,故命村名“马厂”。据史料记载,后唐庄宗李存勖曾在今代湾水城屯建都,以此为中心大兴土木,并在周围地区屯兵扎寨,至今仍有许多与此有关的历史遗迹,分布于此及周边。如皇殿岗之名的由来、东大屯村名、西关庄村名、军马厂的来历、公主坟和驸马府遗址、官庄、驯马场等等。由此看来,马厂村的历史至少有1100多年了,马厂村南东西走向的饮马沟可能也是那个时候得名。 三:马厂村张氏历史上唯一的进士:张我鼎,字谓璜,清顺治十一年举人,十二年乙末科进士3甲256名,四川省盐亭县知县,后任官户部主事,分司良储,出入严明,吏不敢欺,卒于任,贫不能殓,知县王佐赞其遗像云:懿行称于乡党,善政著于蜀燕,入乡贤祠。关于其获罪身死的传闻就不知真假了。那时的科举考试其实就是现在的国家公务员考试。这个名次虽然比较靠后(那次考试共录取了399名考生,一甲三名,二甲77名,三甲319名)。但是在全国考生中能进入三甲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再一个,三甲是赐同进士出身,二甲才是进士出身。最后一点,能进入三甲荣登金榜的都不是等闲之辈,全国考生不下50万,这400人的水平也差不多少,考中进士后关键是看他会不会做臣,会不会做官,会不会做人。进士爷是清代清平县第一个进士。 四:我们族谱记载的辈分排序中,“锡”字辈应该读ci四声,不应读xi,古代锡通赐,此处锡是个通假字,当赐讲才说的通 五:我们村周围的围寨建于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原清平县境内众多村庄都建有圩寨,我们村的圩寨是建的比较早,比较好的 六:我村史上《清平县志》有记载的人数不少,张凤彩,张弘道,张我鼎(进士爷),张我省,张所报(县学生员,事父母尽孝),张鹏云(邑增生),张方润(宁安县教育局长,宁安,东宁,穆陵三县视学长),张景温(县第二届参事会参议员)等等, 七;驻扎在我村的赵铤柱团长,为民国陆军48师144旅287团团长,虽号称团长,手下兵力实不过三五百,作为散兵流寇长期停驻我村。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