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医呐喊 为中医呐喊
关注数: 2 粉丝数: 69 发帖数: 571 关注贴吧数: 2
中医七大门派之一——伤寒派(喜欢那个你就顶) 一、伤寒派 创派祖师:张仲景 著作:《伤寒杂病论》(古名《金匮玉函经》),后世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 特点:二千年前,地球上的环境远远要比现在冷得多,而且人的保暖措施以及衣着的保暖程度都远不及今天,所以那个年代,在河南及湖南地区以寒为主要病因的疾病占据了所有疾病的大多数,而张仲景则是活跃在河南及湖南的医生,他根据当时的气候及地域特点,认为应当以温热药来治疗当时多见的寒性疾病,所以提出很多重要理论,用药讲究“当以温药和之”。他在中医界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大抵相当于《射雕英雄传》里的王重阳的位置,中国和日本都把他称为“医圣”,他的著作被称为“方书之祖”,他的镇派之宝桂枝汤被称为“祖方”。 名方:桂枝汤、小柴胡汤、白虎汤、小青龙汤等 历史及现状:历史时期,伤寒派曾极度辉煌,被尊为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研习者甚多,高手如云,但苦于祖师的水平太高,所有的门人都很类似于全真七子而无一能够超过祖师的,这一门派到了今日,已经呈萎缩状态,派中高手数量明显减少,很多号称是“伤寒高手”的“教授”们已经可怜到居然使不出伤寒招数的地步,真是可悲之极。 笔者由于受到伤寒熏陶较多,自始至终从于伤寒门下,每逢诊病,多半方剂是伤寒方,或是伤寒法,多应手而效,想来伤寒真的是一门很好的学派。想起恩师当年一句话“经方能治大病,经方能治怪病”(其中经方指伤寒方),每不感慨。
河南中医的旗帜——张磊 河南中医的旗帜——张磊“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提起中医,人们都知道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说到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人们都知道国家级老专家张磊。 张磊其人,医术精、人品好、医德高、医风正,几十年如一日。心系百姓,从不分贵贱妍媸;治病求本,能小方不用大方;把中医药简、便、廉、验等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上都做出了榜样。在医院管理年活动、纠正行风活动和“讲正气,树新风”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的今天,更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四月芳菲,春意融融。又是一个星期一的上午,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门诊大厅门庭若市,挂号室窗口一大早就挤满了急切求诊的患者,医院工作人员正一遍遍地耐心解释:张磊主任医师的号早已挂完!在其诊室,看病的人们也早已排起了长龙。今天又是张磊主任医师坐诊日,有的病人3点多钟就已起来挂号了。 几十年来,他凭着精深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博得了病人及同事们的高度赞誉,他的感人事迹也在不断地传播!去年,在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会议上,张大夫获得“特别贡献奖”,以其学术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已经结题。作为“两部一局”(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师承制导师,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位老人,又是怎样的一代名医? ●诵经典,拜名师,虚心求教传医道,授学业,诲人不倦 张磊主任医师幼小上私塾,“四书”、“五经”全本都能背诵,这为日后学好中医学奠定了坚实的根基。18岁师事于当地老中医张炳臣,出师后,在家悬壶。1958年考入河南中医学院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1983年调入河南省卫生厅任副厅长,从医近60载,治疗过的病人不计其数。 无论在中医学院任教期间,还是在卫生厅做政府官员期间,他对中医事业的挚爱之情未减,对中医事业的探索未止,博采众方、勤求古训,正是这种挚爱和探索精神,为他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磊主任医师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崇尚致中和平,精心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博采百家之长,勤于临床探索,在几十年的教学和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医风。 张大夫一生治学严谨,不但医术精湛,又言传身教,把自己的专业技术传给学生和弟子。他培养出的两个学术继承人目前都已在河南中医学院的医疗岗位上成绩斐然。记者在河南中医学院采访时,见到了孙玉信主任医师。提起张磊老师,他的钦佩之情溢于言表:“张老师精究方术、为人师表,是一名儒医、大医,他既重医术又重医德的品质深深地教育和影响着许多人。” ●重辨证,求根本,直取天地真义研岐黄,济苍生,正是大医本心多年的积累和大胆的尝试,再加上严谨的治学经验,张大夫医理更加纯熟,医术更加精湛,尤其对内科疑难杂症的治疗,更有独到之处。张磊主任医师指出,内科杂症虽然病种多,病情繁杂,但按其性质,不外乎“寒、热、虚、实”;按其部位不外乎“表、里、上、下”这一规律。因此在治疗时,应采取“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等方法。遵循治病重在辨证,用药贵在精练原则,医术力求精湛,全身心为患者着想。 他常说,处方要合情合理,用药要恰到好处,否则将直接影响疗效。所以,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学习典籍,参阅众著,更要接受新知识,对治疗中疗效不佳的病例,要查阅有关资料,求索新法好方,尽力解决患者之痛苦。在探索中求新,在求新中发展。 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他善于独出心裁,出奇制胜,常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978年,他曾治愈一例小便不通的患者,患者为一个六岁半的小孩,小便点滴不出,痛苦不堪,患者先入某医院住院治疗,医生为其先行导尿,继而用针药,但是导尿管一拔出,小便仍点滴不出。医生用速尿剂也枉然,X光拍片,也未见异常。10天来,医生愁,家长忧。后在熟人的介绍下,其家长找到了张磊主任医师。张大夫认为患儿可能为肺气雍滞,肝失疏泄,而导致失常。遂采用提壶揭盖法治疗,以冀“上窍开,下窍泄”,也就是“欲求南风,先开北牖”的方法,药下须臾,尿液畅通,病告痊愈。
大医精诚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脉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腧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醹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衔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已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老君曰: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人行阳恶,人自报之;人行阴恶,鬼神害之。寻此二途,阴阳报施岂诬也哉。所以医人不得侍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其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
真正的中医掘墓人是谁? 就是那些搞中西结合(中药加西药结合)的人!这些人,他们拥有的知识实在太多,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前面周易,后面佛教,左边中医,右边西医,更有甚者,居然连手术都会做,令我老五汗颜不已!可是他们有一个特点:就是懂的什么都不多,对于各类学科都浅尝即止。于是左手中医处方,右手西医处方,一见炎症,板蓝根,大青叶为首选,一见大便不通,牛黄解毒片为必用......量完血压,假模假式的再号脉(鬼才知道他在号脉的时候想什么)于是右边的处方:一堆抗生素,左边的处方:胡乱开个汤头,再加上若干种清热解毒之品,病家连连称赞:这位医生的水平真高!医生则窃喜:嘿嘿.这张处方我药物提成又有不少......可怜的病家根本就不知道医理,谨遵医嘱之后,往往并不见效,再次找到医生时,医生很老练的搪塞病家:你这个病够复杂的,你看,中药西药你都吃了,可是都没有效果,我建议你去做个CT(化验.....)再说。医生又窃喜:开个CT的单子,我又有提成了,嘿嘿....病家的CT报告和化验单一大堆摆到了医生面前,医生又装模做样的在看,时而举着片子对着灯光,时而又低头仔细分析化验单(各类报告单写的多清楚呀,真不知道他在看什么,我就想不清楚一个问题,人家专业的放射科和检验科开出的报告,你一个业余的能看出问题:))更有厉害的医生,还懂针灸,于是一遇心脏病,内关为首选,一遇肠胃病,足三里为必用......一旦不效,往往自言自语:不是说『肚腹三里留』吗,怎么没有效果呢?百般无奈之后,医生又说:你现在的情况,我建议你去×××医院做个彻底的检查......(还做检查)病家不敢怠慢,赶紧去×××医院检查,但是原来的化验单,报告则全部作废,×××医院的医生明训:各类检测结果只以本院为主!临床当中经常见到这样骄傲的病人:“纯中药?我都吃过,吃过很多,没有什么效果,我实话告诉你,我除了炸药和农药没有吃过,别的药我基本都吃过,中医根本就治不了病......有什么新方法没有?”我们仔细分析这样的中西结合医生,他们往往对中医基础不屑一顾,听课?就要听《黄帝内经》《伤寒论》!(各类中医学院都有这样的西学中人士)学方剂?就学经验方!到处搜罗各家医院的协定处方......学习医案?不就是个二陈汤加减吗?谁不知道二陈汤呀,别蒙事了,还什么名老中医?(叶天士一半的处方都是二陈汤化裁)谈周易?你中医都不是他的对手:)说佛教?我天天吃素!............唯独一旦到他处方了,则什么都不是。但是这种人,抱怨很多,他抱怨你没有透露秘方,他抱怨×××没有学会.....他唯独不抱怨自己:连个肾的作用是什么都搞不清楚的人,居然也坐在课堂上,貌似神离的听着什么《伤寒论》之类的经典,居然也跟着老师去抄方?简直令人喷饭不止:)中医是个金饭碗,谁都想吃一口:)但是端这个饭碗之前,请您仔细考证自己牙齿的硬度,吃的不好,牙要碎的。但是在利益面前,尾巴一下暴露无疑:牙齿?还硬度?我实话告诉你五积散:就是我满口假牙,我一样要吃!!!我是在治病救人!!!(听听说的多好听)
学习! 再过些年,真不知道是否还有人能接手传统中医事业?”安徽众多中医名家面对专门来安徽探寻中医出路的卫生部原副部长胡熙明先生,道出了心中深藏已久的隐痛。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屠佑生教授说,现在国内中医院校的学生很多觉得中医没什么干头,毕业之后很多人干脆转行做西医。与此相反的是,像美国和德国等国的留学生却对中医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屠教授带了个德国学生,学针灸的,因为个子高,学扎针的时候甚至跪在地上找穴位,“这样在学习效果上会有质的差别”。 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资深中医专家徐经世教授说,我们真的该反思一下当前的中医教育了。传统的中医一般采用“师傅带徒弟”,注重实践能力的开发。可是现在的中医教育大部分都在教室与实验室进行的,许多研究生眼高手低,认为只要实验成功了,就可以去治病。但是,许多硕士生、博士生毕业之后,连一张完整、有效的中药处方都开不好。 人们对中医的普遍印象就是只能看慢性病,急诊治不了,这说明中医到现在还没有得到人们的全面认识。安徽省针灸医院专家罗庆道说,省政府有位退休老干部因为腰疼被送进了医院,经过一次针灸处理就能够活动了,这让他大感惊喜:“中医看起来很简单,没想到却大有学问。” 可惜,知道这些“学问”的人越来越少。安徽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附属医院的邓大学说,以前许多其他科室医生束手无策的病症都要用针灸做试探治疗,可是现在有些科室遇到疑难杂症却不介绍病人去针灸科,导致针灸科越来越无事可做,因为这些医生也不知道针灸到底可以治什么病。 故熙明先生认为,中国是中医的重要发源地,可近些年的发展却十分缓慢,甚至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危险局面,“看来我们真的应该加紧努力了,不然很快就会被日本和欧美一些国家赶上来了!”
对于中医我们应该做什么? 我想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大部分是对中医有着兴趣的,大部分是对中医有所了解的,当然也有一些没事找事的,纯属无聊的,而我要下面要说的,是对大部分还在热爱着中医的,还在关心中医的同仁们,如有不当之处,望请指正。 对与中医,不知道大家问过自己没有,可以为中医做些什么?是不是无休止的发牢骚?是不是无休止的对中医提出不满?是不是无休止的对中医教育体制的抵制和愤慨?是不是无休止的对某些败坏中医的人们的谩骂?是不是对中医将来命运的忧心忡忡?所以这些,我以前也有过,在我大一的的时候,我的表现就是一个中医的卫道夫,自己对中医只是停留在一个感性的阶段,却在抨击一切说中医坏话的人,那个时候,我没有一点理性的思想和看法,当别人问我中医为什么那么好,我的回答很简单,中医就是好,我想那个时候是我对中医盲目崇拜的一年。 今年我已经大三了,通过系统的学习中医以后,我在认识上,特别是在思想上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一个对中医热爱着的人,牢骚尽量少发一些,你的阅历和你的地位是无法改变目前这个现状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的去读书,去学习,只有我们的知识和认识达到了一个高度,得到了众多人的认可之后,你才会发现你说的话才是话,你发的牢骚才不是牢骚,以前一直不明白读书做官的道理,现在我有一些明白,你的意见,你的建议,你的牢骚怎么才可以实现,只有你在某个高度的位置的时候,你才可以实现。我们这些中医的同仁们,我们应该始终相信,中医有一天一定可以在次出现盛世的,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的为这个盛世积蓄力量,为中医的重生而做出一切。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中医书,只待某日风云变,我道同出盛中医。 乙酉年 为中医呐喊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