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渡时空 闻郞江上踏歌声
关注数: 52 粉丝数: 109 发帖数: 2,535 关注贴吧数: 6
水水更健康 约122亿年前:已知最大的γ射线暴爆发,强度超过1000颗太阳,距离地球122亿光年。 约122亿~97亿年前:已知8000多个星系中的1000多个在此期间形成。 约120亿年前:类星体APM 08279+5255(距离地球约120亿光年)附近存在着宇宙中最大的“贮水池”,由水蒸气组成,以云状物存在,含水量约有10万个太阳质量,相当于地球上水量的140万亿倍;与一般星系相比,它的密度高出1至2个数量级,温度高出5倍;在类星体APM 08279+5255的中间,存在着一个超大质量黑洞,约有200亿个太阳质量,它发出的能量相当于整个银河系的6.5万倍,这些能量以红外线和X射线的形式存在;这个“贮水池”含有很多物质,如果它最终全部被黑洞吞没,那么它的尺寸将是现在的6倍那么大;来自这个类星体的光谱信号可能是宇宙不足16亿年时发出的,这表明水在宇宙的发展中一直存在。球状星团NGC 6522(迄今银河系内发现最早的球状星团)中存在约8颗“旋星(spinstar)”,其表面旋转时速达到180万公里。旋星可能是宇宙中最早的恒星,形成于137亿年前大爆炸之后的短暂时期,是质量超大的恒星,重量达到太阳的8倍以上,寿命非常短暂,仅存在不足0.3亿年;它们的旋转运行速度非常快,时速达到161万公里以上,相比之下,太阳表面的旋转时速大约7200公里,银河系内超大质量恒星通常情况下旋转时速为360000公里。旋星高速旋转导致它们的内层和外层气体层之间产生重叠,形成的层叠核子反应产生放射性氖元素,将释放铁原子和其它重原子碰撞的中子,从而形成锶和钇。旋星死亡之后,这些重元素将形成新的恒星孕育灰尘云,并最终形成NGC 6522球状星团中的恒星。旋星快速旋转形成并传播重元素遍布宇宙的时期要超过之前的预想,旋星的快速旋转还可产生超出预期的伽马射线暴。快速旋转的旋星可比较慢的旋星更明亮,这将潜在有助于解释宇宙早期神秘的“消电离作用”(宇宙早期氢气曾遍及宇宙,并在宇宙大爆炸之后的4~9亿年被电离成为质子和中子)。 旋星在恒星风作用下的进化历程中损失了质量,这将有助于解释宇宙早期超大质量恒星的痕迹为什么现在无法观测到。 约120亿~117亿年前:星系形成(其起源形式可能是类星体),宇宙进入最强烈的恒星爆炸性诞生阶段,宇宙温度摄氏零下263.85度。银河系中大部分处于中央区域的球状恒星群形成。 约117亿年前:莱曼-阿尔法云团(LABs,一种闪亮的巨大氢气云团)陆续诞生。 约112亿年前:水分子形成和存在的必要环境已经存在。 约110亿年前:暗能量已经存在。宇宙中大多数星系呈圆盘状。“早期宇宙炮弹星系”(一种超密集星系)诞生,其内部充满“年迈的恒星”,其质量与银河系差不多,但直径仅为银河系的十分之一(一说千分之一)。已知年代最久远的超新星爆发,可能属于宇宙诞生初期最早的一批超新星爆发事件。 约110亿~80亿年前:许多圆盘状的小星系通过不断碰撞和合并,逐渐形成了椭圆状的大星系。 约107亿年前:星系团形成,恒星形成达到峰值。 约102亿年前:大爆炸后35亿年,星系间气体温度至少有1.2万℃ 。 约100亿年前:银河系球形天体区域中螺旋星系盘形成,这一时期是银河系与另一个星系进行合并的最后阶段。位于大熊座方向的星系SMM J1237+6203形成并发生了一系列能量巨大的爆炸,这种爆炸每隔数百万年发生一次。爆炸帮助气体逃脱星系的引力束缚,把新恒星形成所需的气体驱散开来,有效控制了星系的生长。这种巨大的能量流可能由从该星系的黑洞里逃逸出来的碎片造成,也可能由超新星产生的强风引起。气态巨行星CoRoT-17b形成,公转轨道周期3.7天。
宇宙 大爆炸发生后约1毫秒:宇宙进入“轻子时代”,平均密度约为1010克/厘米3,平均温度约为1010开尔文,原本适合强子生成的高热高密度环境已不存在,电子、中子则不断产生。此时宇宙中的能量不断转化为轻子。 大爆炸发生后约0.01~300秒:质子和中子合成氦、锂及重氢原子核。 大爆炸发生后约1秒:宇宙密度为106克/厘米3,温度为1010开尔文。射线不断地、迅速地转变为轻子,轻子又不断湮灭、变回射线,宇宙中充斥着强烈的射线,如X射线、γ射线以及强光。 大爆炸发生后约1分:宇宙进入“辐射时代”,温度仍高达1010开尔文,射线密度比物质密度大得多,光辐射能量达到极大值,每当基本粒子试图结合为原子,便会遭到强烈射线的击毁。此时宇宙中不存在任何结构、组合或复杂物质,其中的信息也是少之又少,只有射线充斥在各个角落。简单的核合成逐渐开始。 大爆炸发生后约3分:温度降至109开尔文,光子的平均能量降低至约100千电子伏。核反应启动,最初的4种物质—— 氢(约占78%)、氦(接近22%)、氘、锂形成。 大爆炸发生后约几百年:“粒子时代”(包括“强子时代”、“轻子时代”、“辐射时代”)后期,宇宙密度已降到了每厘米3约1/109克,平均温度约100万开尔文。大火球逐渐熄灭,强子、轻子已经消亡殆尽。宇宙最初几百个世纪里,射线占据着主宰位置,此时宇宙中还没有形成任何结构,只是一团乱麻;物质和射线共同存在,并且相互转化。 大爆炸发生后约30万~40万年:宇宙进入“黑暗时代”。 大爆炸发生后约38万年:宇宙温度降低至3×103开尔文。中微子占整个宇宙成分的10%,原子占12%,暗物质占63%,暗能量几乎微不足道;宇宙“放晴”(冷却下来),光开始可以直线行进,原子开始形成(我们对宇宙远处/过去的光学观测只能上溯至此,因为在此之前的宇宙没有“放晴”,还充满了“浓雾”,遮蔽了其中的光),此前宇宙处在等离子体状态,光无法沿直线行进,只有上一代宇宙的引力波可以在其中传递。原子核和电子合成原子,发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大爆炸发生后约38万年~3亿年:引力持续放大充斥于空间中的气体的密度涨落。 大爆炸发生后约50万年:光子与物质的最后一次相互转化。 大爆炸发生后约100万年:原子开始形成,宇宙进入“物质时代”。温度降至几千开尔文,密度降到了每厘米3约1/1018克,辐射减弱,中性原子形成,等离子体复合成正常气体,宇宙间主要是弥漫分布的轻元素原子核和等离子体。当温度下降到4000~3000开尔文时,电子和质子几乎全部结合成氢原子。此时宇宙中存在着大量氢气。 约137亿~132亿年前:从137亿年前宇宙大爆炸到第一颗恒星出现,中间大约5~10亿年,这段时间被称为宇宙历史上的“黑暗时期”。现在的望远镜无法探测到这段时期,因为那时填充整个宇宙的气体云并不是透明的,所以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对这段时期一无所知。科学家认为,宇宙发展到一定时期,宇宙中便充满了均匀的中性原子气体云,大体积气体云由于自身引力而不稳定造成塌缩,这样恒星便进入形成阶段。 约135.5亿年前:已知最古老的星系诞生。 大爆炸之后约1.5亿~8亿年:宇宙的再电离阶段(reionization),宇宙中充满着等离子态的中性氢,宇宙不断膨胀的过程中,质子和电子结合成氢原子,整个宇宙呈中性态(今天的宇宙空间是高度电离的,也就是说,宇宙在那个时期必须经历一个由中性态到电离态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开始则有宇宙中诞生的第一颗恒星发出的第一束光照亮宇宙的那一刻开始)。 约135亿年前:最早的恒星出现,可能全部是双星系统。最早的星系也开始形成。 约134亿年前:第一代恒星和星系形成。 约133亿年前:第一批恒星出现,宇宙雾/电子云(指第一代恒星开始发光,在恒星周围的气体中产生的电子薄雾)开始形成。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