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十二号
好人十二号
关注数: 3
粉丝数: 84
发帖数: 3,263
关注贴吧数: 7
你们见过最奇葩的复繁派理论是哪个? 我见过最奇葩的就是,繁体字相较于之前的文字,虽然也有简化的地方,但那是自然的演变。而简体字则是人为造成的。 大家人为还有比这更奇葩的理论了吗?怎么个“自然”,又怎么个人为?原来文字的演变还有不是人为的因素哦。这变化是土里长出来的还是天上落下来的? ╮(╯▽╰)╭
徽州文书研究发现:汉字简化现象在明代开始盛行 近日,“徽州文书”研究专家发现,汉字简化现象在中国明朝就已出现,文字的简化趋势当时在民间很流行。 徽州文书是古徽州人在生产、生活与交往过程中为各自利益形成的原始凭据、字据、记录,是徽州社会、文化发展以及生产、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状况真实反映。 徽州文书研究专家汪柏树教授向记者展示了一张反映古徽州地区家庭祭祀程序的徽州文书。汪柏树教授介绍,在这份文书上,“议”字出现两次,但不是同一写法: “众立议文”的“议”现在是“言”字偏旁,但在明代天启年间是“口”字偏旁。在这份徽州文书上,一个是“口”字与繁体的“义”字左右组合而成,而在文书结尾,这个字却是“口”字与现代使用的“义”字左右组合而成。可见“义”的简化字在明代天启年间已开始使用。 汪柏树教授说,中国汉字的简化常常是民间为了记事方便。徽州文书作为中国古代徽州地区的一种文化记录形式,内容涉及姓氏宗谱、家庭婚姻、货物交易以及民间借贷等层面,是古徽州地区人们生活的最原始记录。因此从文字学的角度看,徽州文书中发现汉字简化现象很正常。 徽州文化研究所所长吴兆民说,他们整理徽州文书时,发现大量简化汉字,与现行简化汉字完全相同。从这些民间文书中可以发现汉字简化的源头。 徽州文书大规模发现并获得确认最初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被誉为20世纪继甲骨文、汉晋简帛、敦煌文书、明清档案发现之后中国历史文化的第五大发现,是中国传统社会多维实态研究的第一手珍贵资料。
龙年吉祥! 给大家拜年了
原来,本乡乃精灵族的 看他耳朵就知道了
章门弟子的历史贡献:推动中国近代文化转型 一楼
大高雄市府推简体字营销 中国台湾网1月10日消息 据台湾媒体报道,高雄市政府观光局今天指出,为争取更多大陆游客到高雄观光、消费,将整合景点,请旅游及民宿业者备妥简体字型录、架设网站,高雄市政府将协调增加城市对飞航班。 高雄市政府观光局长陈盛山刚结束香港、北京城市营销行程,他说,争取观光客“南进南出”是高雄市政府的目标,盼1年的时间可以达到“游客倍增”目标。 陈盛山指出,高雄县市合并后,大高雄市的观光资源更丰富多元,高雄市希望结合温泉、观光果园、土鸡城等特有产业,串连成套装行程,吸引观光客。 他说,“城市交流”是高雄市营销观光的方式,市政府将加强城市对城市航班、航班南进南出及增加包机航班等。 陈盛山积极对大陆民众营销高雄,为迎接更多大陆游客,他希望所有旅游及民宿业者加速备妥简体字型录及网站说明,方便大陆旅行团或个人游游客辨识,以提高旅游意愿及质量。(中国台湾网 王赛赛) 来源:中国台湾网
又被删了 删完恢复,恢复完再删,这手段真厉害
怎么还有个这个吧 哈哈,真有意思
请问粤语的定义到底是下面哪一种 1,是汉语和其他语言相互交融,以汉语为主体,融合部分其他语言如古代百越语言要素形成的一种汉语方言。 2,是百越语的一个分支,独立于汉语之外,以百越语为主的,融合汉语成分形成的一种独立于汉语以外的语言。 3,就是完全的汉语,宋代以来就基本没改变,其他语言包括古代百越语言对其根本没有影响的一种古代汉语遗留。 4,其他定义(请陈述) 没什么意思,请大家都说说自己的看法,最好简单点,说个概念就好,谢谢
“渍”不是形声字。说文解字错了。 责中古音是入声,而渍字是是去声。所以不能算做形声字,对吧?
平潭话谁听得懂啊? 我大学同学有两个是平潭人,都是女生,也都是土生土长的平潭人。但是其中一个用我可以用福州话跟她交流,讲话慢一点双方都听得懂,而另一个我怎么讲都几乎听不懂。只是一个平潭话,差别有那么大吗
北大中文系教授:简化字是中国语文发展的坦途 北大中文系教授称:简化字是中国语文发展的坦途 汉字有简体和繁体的不同,并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远在甲骨文时代就有的。甲骨文里的“车”字有繁有简,繁体的车有车轮、车箱、车辕、车轭等,简体的车就只有车轮和车箱,而简体的车流传后世就成了楷书繁体字的车。我们现在使用的简化字,80%是由古代传承下来的,其中在先秦两汉时就有的, 占到30%。例如,东汉的《章帝千字文 断简》中就有简体的“汉”字,居延汉简和敦煌汉简里就有简体的“书”。因此,当我们听有人说“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至今,汉字起了巨大的作用”时,我们理解这里说的“汉字”应该包括简体字在内,而不是只指繁体字。 古文的门槛在语言而不在文字 有人说,“读古文必须读繁体字”,这话恐不尽然。试比较下列两段话,一段用繁体字,一段用简化字,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 ⑴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χ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 ⑵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 可见读古文不一定必须读繁体字,简化字同样可以用来写古文。 如果说古书本来是用繁体字写的,一旦改为简化字就变了样,不再是古书了。这话不合乎事实。我们知道,《论语》这部书大约是在春秋末期开始编写,到了战国初期才写定。那时连楷书都还没有呢,更谈不到繁体字了。根据《汉书·艺文志》:汉武帝末年,鲁恭王为扩大自己的宫室,拆毁孔子的旧宅,在墙壁里发现秦始皇焚书时藏起来的《尚书》《论语》《礼记》等。这是战国时人用“古文”写在竹简上的,汉代的一般人已经不认识了。后来经过汉代的专家把“古文”改为汉代的隶书,这叫“隶古定”。后来的人又把隶书改为楷书,才传流下来。今天看到的繁体字本《论语》,早已不是古时的样子。如果要回到古代,就应该用战国“古文”,可是那样一来还有谁能认得呢? 其实,现代人读古书遇到的困难,不在于用简化字还是繁体字,难在古书用的是古代汉语。要能读懂古书不但要认识汉字,不管是繁体还是简体,更重要的是要懂古代汉语,包括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还包括古代文化知识等一大套学问,而这些学问绝非三五日就能学会的。《尚书·尧典》开头是“曰若稽古”,这四个字没有繁简体的分别,可是认识了这四个字还不能懂得它的意思。《诗经·豳风·七月》里有一句是“七月流火”,意思是说到了夏历七月大火星就偏了西,暑气将要退去,可是有的人却误解为七月的天气下了火似的十分炎热。魏晋以来有个俗语词叫“宁馨”,意思是“如此”、“这样”,可是有的人却误解为宁静温馨。这不是古书无情,故意与我们为难,而是因为语言文字是发展变化的,只知今而不知古,自然无法直接与古人沟通。可见能读懂古书是道高门槛,这道高门槛是在语言,不在文字。我们读上面引用的《论语·八佾》里的一段话,如果读不懂用简化字写的“三归”,改为繁体字的“三归”照样读不懂。清代学者郭嵩焘著《养知书屋文集》卷一《释三归》说:“是所谓三归者,市租之常例之归之公者也。”可见“三归”指的是从民众中收取的市租。很多人相信“读古文必须读繁体字”,这是因为传世古文用的都是繁体字,其实如果有了简化字的古书,照样可以从中学习传统文化。 认识繁体字并不能直接继承传统文化
北大中文系教授称:简化字是中国语文发展的坦途 北大中文系教授称:简化字是中国语文发展的坦途 汉字有简体和繁体的不同,并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远在甲骨文时代就有的。甲骨文里的“车”字有繁有简,繁体的车有车轮、车箱、车辕、车轭等,简体的车就只有车轮和车箱,而简体的车流传后世就成了楷书繁体字的车。我们现在使用的简化字,80%是由古代传承下来的,其中在先秦两汉时就有的, 占到30%。例如,东汉的《章帝千字文 断简》中就有简体的“汉”字,居延汉简和敦煌汉简里就有简体的“书”。因此,当我们听有人说“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至今,汉字起了巨大的作用”时,我们理解这里说的“汉字”应该包括简体字在内,而不是只指繁体字。 古文的门槛在语言而不在文字 有人说,“读古文必须读繁体字”,这话恐不尽然。试比较下列两段话,一段用繁体字,一段用简化字,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 ⑴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χ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 ⑵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 可见读古文不一定必须读繁体字,简化字同样可以用来写古文。 如果说古书本来是用繁体字写的,一旦改为简化字就变了样,不再是古书了。这话不合乎事实。我们知道,《论语》这部书大约是在春秋末期开始编写,到了战国初期才写定。那时连楷书都还没有呢,更谈不到繁体字了。根据《汉书·艺文志》:汉武帝末年,鲁恭王为扩大自己的宫室,拆毁孔子的旧宅,在墙壁里发现秦始皇焚书时藏起来的《尚书》《论语》《礼记》等。这是战国时人用“古文”写在竹简上的,汉代的一般人已经不认识了。后来经过汉代的专家把“古文”改为汉代的隶书,这叫“隶古定”。后来的人又把隶书改为楷书,才传流下来。今天看到的繁体字本《论语》,早已不是古时的样子。如果要回到古代,就应该用战国“古文”,可是那样一来还有谁能认得呢? 其实,现代人读古书遇到的困难,不在于用简化字还是繁体字,难在古书用的是古代汉语。要能读懂古书不但要认识汉字,不管是繁体还是简体,更重要的是要懂古代汉语,包括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还包括古代文化知识等一大套学问,而这些学问绝非三五日就能学会的。《尚书·尧典》开头是“曰若稽古”,这四个字没有繁简体的分别,可是认识了这四个字还不能懂得它的意思。《诗经·豳风·七月》里有一句是“七月流火”,意思是说到了夏历七月大火星就偏了西,暑气将要退去,可是有的人却误解为七月的天气下了火似的十分炎热。魏晋以来有个俗语词叫“宁馨”,意思是“如此”、“这样”,可是有的人却误解为宁静温馨。这不是古书无情,故意与我们为难,而是因为语言文字是发展变化的,只知今而不知古,自然无法直接与古人沟通。可见能读懂古书是道高门槛,这道高门槛是在语言,不在文字。我们读上面引用的《论语·八佾》里的一段话,如果读不懂用简化字写的“三归”,改为繁体字的“三归”照样读不懂。清代学者郭嵩焘著《养知书屋文集》卷一《释三归》说:“是所谓三归者,市租之常例之归之公者也。”可见“三归”指的是从民众中收取的市租。很多人相信“读古文必须读繁体字”,这是因为传世古文用的都是繁体字,其实如果有了简化字的古书,照样可以从中学习传统文化。 认识繁体字并不能直接继承传统文化
菜鸟提问 我第一次玩战锤40K 刚刚下了“战争黎明2-混沌崛起”装好后打上汉化补丁,进游戏,前面正常,不过不管哪一个都进不去,不管是战役还是局域网,都要你填什么ID之类的东西。 请问列为大虾,到底怎么进游戏呀?
反计的特搞笑。按他们的说法地球人类将绝种 一直说老龄化多可怕,说经济继续发展下去,生育率就会降低。即使不计划生育也会继续老龄化。我们实行不实行计划生育又差在哪了?就算现在人口继续增加,以后正常进入老龄化社会也会开始减少,所以说什么计划生育会让民族绝种?反正最后都得绝了?何必紧张于一时呢?
请看台湾“教育部国语推广委员会”编的辞典对“正体”一词的解释。 1. 正体 注音一式 ㄓㄥˋ ㄊ|ˇ 汉语拼音 zh n t 注音二式 j ng t ①主体、本体。汉书˙卷九十七˙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传:「夫以阴而侵阳,亏其正体,是非下陵上,妻乘夫,贱逾贵之变与?」 ②文字的标准字体,对别体、异体而言。 ③大陆地区用语:(1) 指规范的汉字字体。(2) 指拼音文字的印刷体。 详情请见: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dict.revised.moe.edu.tw%2Fcgi-bin%2FnewDict%2Fdict.sh%3Fcond%3D%25A5%25BF%25C5%25E9%26pieceLen%3D50%26fld%3D1%26cat%3D%26ukey%3D565314658%26op%3D%26imgFont%3D1&urlrefer=90a5b078c9b67747d5d14c65b54b9b21 由此可见,台湾的正式场合也承认。正体一词自古以来是标准、规范字体的意思,正体对应的异体。“文字的标准字体”,这一句话再次戳穿了那些在大陆也一次次把繁体字谬称为正体的人们的谎言。毫无疑问,简体字才是属于现在大陆的规范汉字,繁体字则不是大陆的规范和标准,所以大陆的正体字是什么不言而喻。谎言说上千遍也不会成真。对那些盗用正体之名的人希望尽快改正错误,在此对于某些肯定会知错不改的人先行表达鄙视。
看看台湾“教育部”编修的辞典对“正体”一词的解释。 1. 正体 注音一式 ㄓㄥˋ ㄊ|ˇ 汉语拼音 zh n t 注音二式 j ng t ①主体、本体。汉书˙卷九十七˙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传:「夫以阴而侵阳,亏其正体,是非下陵上,妻乘夫,贱逾贵之变与?」 ②文字的标准字体,对别体、异体而言。 ③大陆地区用语:(1) 指规范的汉字字体。(2) 指拼音文字的印刷体。 详情请见: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dict.revised.moe.edu.tw%2Fcgi-bin%2FnewDict%2Fdict.sh%3Fcond%3D%25A5%25BF%25C5%25E9%26pieceLen%3D50%26fld%3D1%26cat%3D%26ukey%3D565314658%26op%3D%26imgFont%3D1&urlrefer=90a5b078c9b67747d5d14c65b54b9b21 由此可见,台湾的正式场合也承认。正体一词自古以来是标准、规范字体的意思,正体对应的异体。“文字的标准字体”,这一句话再次戳穿了那些在大陆也一次次把繁体字谬称为正体的人们的谎言。简体字是大陆的规范汉字,繁体字则不是大陆的规范标准,所以大陆的正体是什么不言而喻。谎言说上千遍也不会成真。对那些盗用正体之名的人希望尽快改正错误,在此对于某些肯定会知错不改的人先行表达鄙视。
也来谈谈一简多繁到底有何不可 近日来,喜欢繁体的朋友们提出一简多繁的“不合理”。并长篇大论……其实说到底,根本上无论说了多少,我们根本都没看出究竟不好在哪。唯一能说得出的一个看得上眼的理由,就是引起混乱,让人不懂是什么意思。。。 我滴亲娘也,这理由简直是在侮辱人类的智商。我已经不爱再举那讲过许多遍的例子了。 平原,原来。这两个词本来应该是“平邍”,“厡来”。古人把两个“yuan”合并了合并成一个“原”字,几百年来,人们困扰了吗?疑惑了吗?原字的主要意思有两个,1.宽广平坦的地方。2.初始的。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引申义。如果说,原字也是我们现在的简体字的话,某些人又要开始批了,明明是两个不相干的意思,怎么可以放在一个字里面等等云云……而实际上呢?千百年来人们困扰了吗?既然合并了,那这字就是同时包含了被合并字的意思,当人们看到“平原”一词的时候,人的脑袋自然会把“广阔的平地”这个意思反映出来,当人们看到“原来”这个词的时候,人的大脑也自然会把另一个意思——“初始的”意思反映出来。 有些人总是在担忧,人们看到“原来”这个词的时候,人的大脑会像百度的转码翻译那么傻,会转换出“平地”的意思来。这不是在侮辱人类的智商是什么? 再举一个很简单的,像很简单的“干”字的意思,干字的意思有很多,特别是合并了两个繁体字后,主要意思有三个1.没有水分或水分少。2.指没有血缘或婚姻关系,拜认的亲属。3.涉及、触及,比如“干活”,当我们看到这个字被应用到现实中时,我们的大脑自然就会提取出应该属于当时语境的意思来。 许多人非要说,总是弄不清楚“干妹妹”和“下面”,我想真的能弄到“不清楚”的人只能说是弱智。 说到底,汉字是表意文字,一字多音、一字多义是汉字的最大特征,不似英语,apple [ 'ae;pəl ] 表示的就是一个苹果,没有别的意思。即使没有简体字,还是有难以计数的字有着不止一个意思。我们可以要求让每一个意思都新造一个字吗?那我们和英语还有什么区别。古代由于文言文的限制,要求大部分汉字都要有精确的意思。但是中华文明进入白话文时代,这种分化已经不需要了,在符合使用的情况下,合并一些不会造成歧义的字,完全符合文字发展的要求。当然,非要觉得困扰的人请自己“困扰”去吧。别来打扰没感到过“困扰”的正常人们的生活。
看看台湾“教育部”网站对“简体字”一词的解释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dict.revised.moe.edu.tw%2Fcgi-bin%2FnewDict%2Fdict.sh%3Fcond%3D%25C2%25B2%25C5%25E9%25A6r%26pieceLen%3D50%26fld%3D6%26cat%3D%26ukey%3D-1154760034%26serial%3D5%26recNo%3D0%26op%3Df%26imgFont%3D1&urlrefer=6b21a83608d83c3fe099e79dd4a641b1 1. 简体字 注音一式 ㄐ|ㄢˇ ㄊ|ˇ ㄗˋ 汉语拼音 ji n t z 注音二式 ji n t t 笔画较正体字简单的异体字。如「辞」为「辞」的简体字,「体」为「体」的简体字等等。亦称为「简化字」、「简字」。 首先,先看后面,亦称为“简化字”、“简字”。可见即使是台湾,正式场合里,简化字和简体字二者之间完全是同义词,所以不知道某些人口口声声地胡扯“简化字不等于简体字”的谬论究竟出处何在,说我们大陆的词典“不权威”结果台湾教育部的解释要再不权威还有什么权威? 第二,简化字毫无疑问是异体字(在台湾),不知道某开同志以前老嚷嚷,简化字什么时候有异体的“地位”了。结果呢?事实就是,人们从来就都认为简体和繁体字之间互为异体。简化字=简体字。
新年到,为大家献上几副春联!祝大家虎年吉祥
汉语改变美国语言教育格局 来源:中国新闻网 《纽约X报》1月21日文章,原题:外语课式微,汉语是例外 ZF资助的调查显示,过去10年,数千所公立学校已停止外语教学,对一个需要更多语言学家指导全球商务和外交的国家来说是个噩耗。但还有一个让教育人士和政策制定者叽叽喳喳的相反趋势:全美国提供汉语教学的学校激增。一些学校自费提供汉语课,但数百所得到支持。中国政府正往世界各地学校派老师,也支付部分老师的薪水。在预算从紧的日子,很多学校发现想说拒绝不容易。 没有人知道具体数字,但粗略估计有1600所美国公立和私立中学在教授汉语,而10年前只有300所。根据华盛顿应用语言学中心的这项调查,美国2.75万所至少提供一门外语的中学中,汉语课的比例由1997年的1%上升至2008年的4%。“这的确在改变美国语言教育的格局”,该中心负责人罗德斯说。其他指标也指向同一趋势。美国大学理事会的帕克表示,参与“大学预修科目”汉语项目的学生数量增长迅速,今年可能超过德语,成为第三大测试语言,仅次于西班牙语和法语,“我们很惊讶,汉语在这么短时间内要超过德语”。 10年前,有汉语项目的学校多分布在东西部海岸。但是几年来,内陆很多学校已经开始汉语项目。美国亚洲协会中文项目常务主任李克立说:“现在,对汉语学习感兴趣的地方不在传统社区,而在华裔人口数量不多的地方。” 美国以前有过外语学习热,但效果很糟。上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经济竞争对手后,很多学校开始教授日语,但调查显示,很多人最终放弃这门语言。 专家认为,几个因素助推汉语学习激增。父母、学生和教育人士都意识到中国作为一个重要国家崛起,他们相信掌握流利汉语可增加机会。汉语引起兴趣的另一个因素是美国大学理事会和中国国家汉办的联合项目。俄亥俄州杰克逊中学的德拉盖特女士对汉语项目信心满满,“汉语真正开始生根发芽”。她表示将逐步淘汰德语项目。(周铭译。本文英文原文见1月22日环球时报英文版第15版,有改动。) 看来向世界推广汉字推广中国文化,看的还得是简体字。
【转】多伦多GeorgesVanier高中推广简体中文教学获赞 12月14日电 据加拿大消息,多伦多Georges Vanier高中最近被国院侨务办公室称为“示范中学”,以表彰该校成功推广简体字中文教育及中华文化方面的课程。 座落在当米尔斯路300号的这所学校,以加拿大历史上首位法语总督Geroge Vanier命名。从1999年起,该校在多伦多公校教育局的合作下,利用课余时间开设国际语言课程,其中中文课程是目前教育局同类课程中学生人数最多的学校。 校方表示,目前已开设的中文课程,包括可计入高中学分的夜校班简体字课程、周六班小学程度中文及中华文化课程等,同时,还有为送孩子来上中文班的家长开设英文班(ESL)。 这所学校的中文课程向多伦多市内的学生开放。校方称,最近几年随着中国大陆移民的大幅增加,简体字中文班的学生数量也随之上升。目前,在该校夜校班就读简体字中文高生学分课的学生有255人,上周六小学程度简体中文课程共有24个班级约600名学生。
也来谈谈一简多繁到底有何不可 近日来,喜欢繁体的朋友们提出一简多繁的“不合理”。并长篇大论……其实说到底,根本上无论说了多少,我们根本都没看出究竟不好在哪。唯一能说得出的一个看得上眼的理由,就是引起混乱,让人不懂是什么意思。。。 我滴亲娘也,这理由简直是在侮辱人类的智商。我已经不爱再举那讲过许多遍的例子了。 平原,原来。这两个词本来应该是“平邍”,“厡来”。古人把两个“yuan”合并了合并成一个“原”字,几百年来,人们困扰了吗?疑惑了吗?原字的主要意思有两个,1.宽广平坦的地方。2.初始的。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引申义。如果说,原字也是我们现在的简体字的话,某些人又要开始批了,明明是两个不相干的意思,怎么可以放在一个字里面等等云云……而实际上呢?千百年来人们困扰了吗?既然合并了,那这字就是同时包含了被合并字的意思,当人们看到“平原”一词的时候,人的脑袋自然会把“广阔的平地”这个意思反映出来,当人们看到“原来”这个词的时候,人的大脑也自然会把另一个意思——“初始的”意思反映出来。 有些人总是在担忧,人们看到“原来”这个词的时候,人的大脑会像百度的转码翻译那么傻,会转换出“平地”的意思来。这不是在侮辱人类的智商是什么? 再举一个很简单的,像很简单的“干”字的意思,干字的意思有很多,特别是合并了两个繁体字后,主要意思有三个1.没有水分或水分少。2.指没有血缘或婚姻关系,拜认的亲属。3.涉及、触及,比如“干活”,当我们看到这个字被应用到现实中时,我们的大脑自然就会提取出应该属于当时语境的意思来。 许多人非要说,总是弄不清楚“干妹妹”和“下面”,我想真的能弄到“不清楚”的人只能说是弱智。
在台湾爱读大陆简体字书的多为知识精英 新闻中心-中国网 news.china.com.cn 时间: 2009-11-09 责任编辑: 叶子大陆最近出版的、很红的书籍,在台湾也有售。 新华网消息据环球网报道,台湾最大的简体图书连锁店若水堂董事长宋东文表示,在台湾卖大陆书未来会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台湾读大陆简体书的,多为知识精英。 据中评社8日消息,宋东文说,进入台湾的大陆简体字书的册数,由2004年的约60万册,逐年增加至去年的近200万册(“陆委会”统计数字),他的书店的读者多为台湾知识精英,其中15%为博士、硕士生占35%,本科生为40%,教授会员近1500人。 宋东文介绍,“若水堂”的名字缘起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若水堂”自从2002在台中地区成立以来,经过多年的努力经营,以连锁书局的经营模式扩大发展,分店相继于桃园、新竹、台南、高雄以及台北成立,完成全台主要城市销售通路的布局,是目前台湾地区最具规模的简体图书连锁体系。 宋东文说,在台湾卖大陆书,处处陷阱、步步地雷,因为有台当局的限制,又涉及版权等问题,未来又会面临大陆出版巨头的竞争。 不过,宋东文还是看好卖大陆书的前景,其一是两岸交流越来越热络,台湾需要更多大陆的信息;其二是台湾人对大陆的恐惧感日见淡化;其三是大陆经济发展,出版市场成熟,好书越来越多。 宋东文希望台湾当局能放宽政策限制,包括报纸、音像、期刊等也能开放入口。
汉字应用不必“识繁” 本页位置: 首页 > 教育 > 新闻聚焦 报纸检索 汉字应用不必“识繁” 李 蹊 刊发时间:2009-08-19 07:37:24 光明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8月12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对《通用规范汉字表》征集意见。此次规范汉字表内有繁体字和简体字对照表,但是国家语委负责人明确表示原则上不恢复繁体字。于是,又有人提出“识繁写简”是可取之道,理由无非是一方面在学简体字时不丢繁体字的老根儿;另一方面更好地体现新世纪的文字理念,承认书写简体字已被人们所 接受并形成了习惯。 表面上看,这种主张两全其美,既坚持了简体字,又保留了繁体字。仔细想来,殊无必要。 试想一下,如果大家写的都是简体字,书刊报纸也都是简体字,认识繁体字又有何必要呢?认识了不使用,如同买了一个工具却闲置,久而久之,只能被忘记或者丢弃。有人说,认识繁体字可以读古书,可以传承文化。其实,读古书读的是古人书中道理,而不是他书写的文字。现代人读不懂古人的书不是因为繁体字还是简体字,而是因为不懂古代汉语,包括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还包括古代文化知识等一大套学问。因此,北京大学著名教授苏培成曾说过:读古书的门槛不在文字,而在语言。语言文字是向前发展变化的,在语言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的情况下,以为认识繁体字就能读懂古书的思路未免简单了些。相反,如果一个人懂得古代汉语,即使简体字版的古书,理解起来也不会有阻碍。说到底,能不能读懂古书,关键在自己的学问,不能读不懂就归咎于简体字。 当然,我们说汉字应用无需强调“识繁”,并不是反对识繁体字,识字,无论繁简,当然是越广博越好。如果从个人文化修养的角度来讲,认识繁体字,甚至认识小篆、大篆都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在日常语言生活应用中,则无需强调必须认识这些,以免增加不必要的学习负担。 汉字是一种交流工具,工具必然追求更方便合理的使用。简化是汉字自身发展演变的一个客观规律。新中国建立之初,成人文盲率占80%以上,汉字繁难,应当改革,是当时有识之士的共识,推行简化字成为必然。据统计,《简化字总表》第一、二表繁体字的平均笔画数是每字16画,简化后平均笔画数每字为8画。笔画减少后,书写效率明显提高,为当时扫除“文盲”、普及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应当说,简体字在国民教育水平提升及社会生活便利方面功莫大焉。现在,在简体字通行、稳定的使用状况下,提出恢复繁体字或者退一步提倡认识繁体字都是没必要的折腾,除了给学习者带来负担外,还会影响交流,进而可能会对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国际交流、信息化等事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攻击简化字的人全都是数典忘祖的人 某些残残居然把老祖宗创造出来的宝贵文化说成是“残体字”,还好意思说自己不是数典忘祖!丢人现眼,好多的简体字比繁体字更早出现,去新华书店买一本王羲之的字帖,你会发现好多“简体字”,你到苏州拙政园、文庙的几百个古代石碑上看过去,随便能找出上百个“简体字”简体字主要来源于古字、草字、俗字。都是中国古代书法家和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某些残残居然把我们老祖宗创造出来的文字说成是“残简字”如果这不叫数典忘祖,那全国找不出几个数典忘祖的人了
王蒙:繁简之争没意义 写简体字怎么是忘记过去? 文化艺术创新论坛昨日开讲,与会专家认为 重庆发展别学狼,应学植物 “‘狼’文化已过时,我们希望重庆能像一棵植物,慢慢健康生长。”昨日,“二艺节”文化艺术创新论坛在南坪国际会展中心开讲,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为重庆文化把脉。 论坛分“主题讲座”、“文化访谈”两部分,由市委副书记张轩与央视名嘴马东主持。原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王蒙作了题为《精神资源与文化兴盛》讲座。随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贺云翱与我市著名文化专家王川平三学者畅论当代城市建设的文化问题。 建筑因文化而可爱 谈到中国诗词,王蒙毫不掩饰自己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他说,中国古典诗词能给建筑立项——《阅江楼记》是先有“记”后有楼,当年朱元璋初定天下,登高远眺,觉得此地风水不错,扬扬洒洒写下一篇《阅江楼记》。2001年,南京市政府根据当年《阅江楼记》内容,替朱元璋完成了心愿,阅江楼从此成为新名胜,“这完全号称中国立项最久的项目。” 除了黄鹤楼,王蒙还举例扬州和新疆——一提到扬州,大家就会想到“烟花三月下扬州”诗句,据说扬州曾召集很多文人,希望找一个新词来体现扬州,大家绞尽脑汁未果。谈起新疆,很多人会想起一首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我们的建筑、城市,往往因文化而美丽动人。” 繁简之争没有意义 “写简体字怎么就是忘记过去呢?”谈到近日在文化界讨论得沸沸扬扬的汉字繁简之争,王蒙表示,只要是高中毕业的学生,花一个月的时间就能掌握繁体字,“简化字古已有之,比如‘叶’字在元朝就已经简化。简化字是一种精神资源,所以,这种争论有何意义? 那么繁体字是否可以丢掉?王蒙笑说,繁体字代表了一种传统。“就跟语言一样,我们既说普通话,又不能禁止浓厚地域特色的方言,重庆人说话要都我这味儿,那重庆菜就不香啰!” 建议建历史名人馆 王蒙对重庆的文化建设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对巴渝古代历史、抗战历史作深入研究,打出意义深远的“文化牌”,提升城市国际地位。其二是大力推动重庆文化名人资料整理,建议修建重庆历史名人馆。搜集有关重庆的典籍,做好收藏研究的系统工作,以文献的角度解读城市精神。最后是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大学,以此文化“象牙塔”为基点,支撑重庆文化建设“将来时”。记者 何英 王琼 像植物一样慢慢发展更科学 在央视马东主持下,张颐武、贺云翱、王川平三位文化名家就“城市建设中的文化传承和创新”进行广泛讨论,把脉重庆文化,三位专家同时提出,希望重庆变成一颗植物,慢慢生长。 “第一次来重庆,重庆车牌号还是‘川B’,那时重庆坡坡坎坎很多,尤其是很多小巷,光线很暗,但人们精神状态很好,积极,进取!后来再次从一本杂志上看到重庆,已被誉为‘小香港’了,可见重庆这几年发展的飞速。”张颐武教授是研究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专家,他先谈了自己先后对重庆印象的变化。 张颐武也坦言,城市飞速发展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造个大城、新城不难,但是要造一座宜居城就不容易了!文化是构成宜居城市很重要的一部分,不仅要保留关键的传统文化遗迹,还要敢于创新,创造属于新时代的文化,做一个‘美的城市’。”张颐武说,几年前,大家都在说《狼图腾》,希望大家拥有狼一样的奋斗精神,但实际上,“植物城市”才够科学,像一棵植物一样慢慢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