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楼夫人 重楼夫人
关注数: 8 粉丝数: 111 发帖数: 9,131 关注贴吧数: 12
再论周瑜临终推荐鲁肃 周瑜临终推荐鲁肃,一直是个让我很困惑的问题,我曾为此专门开贴和人讨论过,这次看到帅神的贴,又让我想起这个问题。研究了那么久,把我的看法总结一下。先谈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孙权打定主意要联刘抗曹,是周瑜推荐鲁肃的根本原因,也是最主要原因。我不知道在赤壁战前,周瑜对联合刘备一起对抗曹军是什么想法,按我的看法肯定是反对的,否则他不会对刘备如此傲慢,但孙权要联,周瑜也无可奈何。而在赤壁战后,周瑜又向孙权提出了软禁刘备的计划,再次遭到孙权的否决。所以可以看得出,孙权联刘抗曹的决心是非常强的。周瑜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而鲁肃正是联刘抗曹战略的最有力支持者和最佳执行人,和刘备方的关系也最好,作为联盟人是最合适的,可以说周瑜别无选择。周瑜临终推荐鲁肃,可以说是对孙权联刘抗曹战略的妥协,也亲手终结了自己二分天下的梦想。俗话说的叫“胳膊扭不过大腿”。不知道周瑜在写遗书时是什么心情,也许他想到了孙策临终对孙权的嘱托“保住江东是首要目标”,理解孙权稳妥的做法,毕竟这个做法虽然保守,却是保住江东最安全的方法;也许他在遗憾江东从此将完全失去逐鹿天下的机会而只能偏安一方,没有人知道。(不过就算如此,估计周瑜也绝对想不到鲁肃居然会把荆州借出去吧,而孙权居然会同意)直接原因:孙权当时对鲁肃的器重已经超过了所有武将,包括周瑜在内,吕蒙和陆逊当时的受重视程度更是远为不及。从赤壁之战后孙权亲自带大批人用最高规格去迎接鲁肃看,孙权当时简直是把鲁肃当做了赤壁之战胜利的最大功臣,估计也是把联刘战略当成了对抗曹操的灵丹妙药。或者再说得明白点,就算周瑜不推荐鲁肃,孙权也会用鲁肃来接替周瑜的位置。有了上面两个原因,周瑜推荐鲁肃是顺水推舟的事情了,再加上一个私人原因:鲁肃曾经对周瑜有借粮之恩,而周瑜是个非常重感情,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人,这三个原因加起来,周瑜推荐鲁肃也不奇怪了。(说到周瑜重感情,想起瑜迷以前YY的说法,说周瑜守护江东其实完全只是为了孙策一个人,为了他们的友情,现在想来,也并非完全YY,可能真是因为这个原因也说不定,呵呵)但不管有多少理由,不管孙权是什么态度,我还是保持一种看法:周瑜推荐鲁肃是错误的,他不应该向联刘抗曹战略妥协,而应该推荐吕蒙为自己的继承人。最起码,他可以什么都不做,谁都不推荐,我始终认为,周瑜临终推荐鲁肃是他人生最大的败笔。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的总人数分析:3万2千人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孙刘联军有5万人,尤以蜀迷为最,坚决认为刘备方在赤壁之战也是出了大力的,但是奇怪的是,为什么几乎所有史书都只认定周瑜是主帅,而把刘备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呢?经过仔细分析,我认为孙刘联军的总人数不是5万,而是3万2千人,也就是周瑜方3万加刘备方2千。 先来看看后汉书,后汉纪,资治通鉴等正史,范晔的《后汉书》:“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 《后汉纪》记载:冬十月癸未,日有蚀之。十二月壬午,征前将军马腾为卫尉。是月,曹操与周瑜战于赤壁,操师大败。“ 另外资治通鉴里面关于赤壁之战的描述太长,关于周瑜和赤壁之战的描述太多,对于刘备的记载也少得可怜,这里就不转述了。 除了这些史书外,唯一对刘备提得比较多的只有蜀国人陈寿编写的《三国志》,但即使是三国志,陈寿也把赤壁之战的主要描述全都放在了周瑜传,并且吴国所有将领程普,黄盖,甘宁,吕蒙,韩当,周泰,凌统,吕范等等吴国几乎所有将领全都有参与赤壁之战的明确记载,而奇怪的是,与之形成鲜明的强烈反差的是,就是刘备方除了刘备一个光杆司令有参战记载外,连关羽张飞都没有任何参战记录,更别提赵云诸葛亮和其他将领。 这是非常奇怪的事情,难道赤壁之战是刘备这个主公亲自上阵作战,而放着关羽张飞这些猛将在大帐里睡觉?这是非常不合情理极其荒谬可笑的推论。但是赤壁之战这样决定孙刘曹三方命运的大战役,陈寿为什么对关羽张飞等所有将领只字不提呢?陈寿无论是作为一个蜀国人还是作为一名良史之材,都绝对不可能放着这样的大功不记的。 但这一切在这段史书里有了完美的解答———— 江表传(裴注三国志)记载:备谓关羽、张飞曰:“彼欲致我,我今自结讬於东而不往,非同盟之意也。”乃乘单舸往见瑜,问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又孔明已俱来,不过三两日到也。”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 这段史书里倒是有关羽张飞参战的明确记载,说的是刘备去找了周瑜,向他打听东吴方打算出多少兵打曹操,周瑜回答他3万,刘备嫌少觉得周瑜肯定打不过,于是只把2千人给了关羽张飞让他们去参加赤壁之战,不肯把所有兵都交出来帮助周瑜,是为了进退之计,因为如果把所有兵都拿出来孤注一掷跟曹操决一死战,一旦战败他就彻底的完蛋了。 老谋深算,并且已经被曹操打得心胆俱裂魂飞魄散的刘备,他不相信周瑜能靠3万人打败曹操的二十多万大军,要给自己留点后路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对这个情况,陈寿很可能比较清楚,但是也令他为难,关羽张飞的2000人显然对赤壁之战帮助不大,若是记了反为不雅,于是他干脆不记,而非常笼统地以刘备这个主公来代表蜀方所有人,这显然比老老实实地记上“关羽张飞带了2000人去参加赤壁之战”要好看得多。这也是陈寿作为蜀国人比较聪明的地方。至于很多人认为的刘备的那所谓2万,其实是来自诸葛亮去见孙权时自己吹的说有2万,水分很大,极有可能是诸葛亮为了说服孙权同意联盟的夸大之词,也就只有夸大刘备方的实力,才能说服孙权同意联盟。而其实当时的刘备势穷力竭,狼狈逃命,按鲁肃的原话是”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古代的”一校“也就是几百人,加上刘绮的兵也绝对不可能有2万。若真有2万,刘备有关羽张飞等猛将和诸葛亮这军师,大可回杀一枪,把曹操灭掉,何须求救于孙权?另外,即使真有2万,刘备这老奸巨滑的人就会孤注一掷地全部拿出来对抗曹操吗?显然不可能。正因为刘备方的起的作用不大,因此绝大多数正史对刘备军的记载都不太重视,显得可有可无。
纠正两个流传甚广的三国学术误区 (转载)   第一、 蜀汉没有史官     这种说法盛行于很多专业的学术出版物中,不知所本何处。     《三国志.后主传》明载:“景耀元年,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于是大赦,该年。”   改年是大事,当不至于误记。    另:当时史官不但要负责纪录保存编撰国史,还掌天文,是一个政权最重要的官职,是体现政权正统性的一个象征。刘备既然绍续汉统,以汉室正朔自居,顺天应人,怎么可能不设史官?    第二、 蜀汉不产马,所以缺少骑兵。     这是想当然,蜀汉的南中就产马,现在叫滇马,作为战马品质稍差,也可以用。其次,蜀地和汉中,以及后来的武都、阴平都地接西羌,也就是青藏高原,可以很容易获得一流战马。     事实上,东吴才是完全不产马,所以马匹就主要靠蜀汉供应,和魏国和好期间则和魏交易。孙权疯狂想要得到辽东,也是为了能获得战马,这里就不列举了。     《三国志.吴主传第二》:   “黄武二年。。。冬十一月,蜀中郎将邓芝来聘。”  ——裴注引《吴历》曰:“蜀致马二百匹,锦千段,及方物。自是之后,聘使往来以为常。吴亦致其方土所出,以答其厚意焉。”    《三国志.薛综传》,引《汉晋春秋》:“(综子 王羽)。孙休时,王羽 为五官中郎将,遣至蜀求马。”    《三国志.杨戏传》,引《华阳国志》:戏同县李密,奉使聘吴,吴主问蜀马多少,对曰:“官用有余,人间自足。”    《三国志.吴主传第二》:  “(建安)二十四年。。。权遣校尉梁寓奉贡于汉(曹操处),及令王敦市马,又遣朱光等归。”    “嘉禾四年夏,。。。魏使以马求易珠玑、翡翠、玳瑁,权曰:‘此皆孤所不用,而可得马,何苦而不听其交易。’”    另:     杨戏作《季汉辅臣传》,裴注引《益部耆旧杂记》:王嗣字承宗,。。。绥集羌、胡,咸悉归服,诸种素桀恶者皆来首降,嗣待以恩信,时北境得以宁静。大将军姜维每出北征,羌、胡出马牛羊毡毦及义谷裨军粮,国赖其资。    《三国志.李恢传》:“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恢身往扑讨,鉏尽恶类,徙其豪帅于成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    可见蜀汉可以从南中和羌胡得到马匹。  
曹操为什么杀崔琰 崔琰之死,历来争论颇多,而且年代久远。从西晋陈寿撰写《三国志》到现在的一些专家讲座、论文、专著,各有各的说法。那么,到底哪一种说法比较符合历史的真实呢?要说清楚这个问题,还是要从原始的资料开始进行逐一的类比和分析。 一首先来看看相关史料中对崔琰故事的描述: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今山东临清)人。“少朴讷”,也就是不善言辞。但是自从在23岁被乡里推举为里正以后,才开始勤奋好学,转研文化典籍。后来还投入汉末大儒郑玄门下学习。不过一年以后因战乱“周旋青、徐、兖、豫之郊,东下寿春,南望江、湖。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这时的他,俨然就是一种流行色:隐士。这种群体在后汉末年特别普遍,具有明显的“名士”风范。应该说这几年的经历对崔琰性格的培养、名声的造就,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后汉书•郑玄传》说:“其门人山阳郗虑至御史大夫.东莱王基、清河崔琰著名于世。”不久袁绍就因为崔琰在这几年间培养出来的名气,“闻而辟之”,这个时间大概是在公元199—200年间。而加入袁绍阵营后,崔琰就提出了一个建议:昔孙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示憯怛之爱,追文王之仁⑴。这个建议,被袁绍采纳,袁绍还提升崔琰做了骑都尉。后来在袁绍准备发动官渡之战前,崔琰又提出了一个建议: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虽然袁绍没有听从崔琰的意见,但是也没有象对待田丰一样把崔琰投入监牢。如何理解崔琰在袁绍阵营的心态呢?我们从后来崔琰写给曹丕的信中可以看的出来:袁族富强,公子宽放,盘游滋侈,义声不闻,哲人君子,俄有色斯之志,熊罴壮士,堕于吞噬之用,固所以拥徒百万,跨有河朔,无所容足也。这段文字既是崔琰对袁绍失败的一个总结,也是后来袁绍死后,崔琰宁愿“称疾固辞”而“获罪”也不愿意去帮助袁绍的两个儿子的根本原因。从此也能理解出象崔琰这样的“名士”为什么会去辅佐曹操这个“赘阉遗丑”的原因了。相对比较后来崔琰对曹操说的第一句话的激烈言语来看,崔琰说话还是比较有分寸的。但是在被曹操任命为别驾从事后,言语风格却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变。曹操在得到冀州后,当着很多宾客的面对崔琰说了这样一番话: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这话的意思很简单,也没有多少特殊的含义,但是崔琰的回答不但使得曹操“改容谢之”,而且把在场的宾客吓的“皆伏失色”:今天下分崩,九州岛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这话被后来的元人胡三省注意到了。胡三省还特别提到:此(曹)操之所以重崔琰,而亦不能不害崔琰也⑵。按照胡三省的说法,从这一刻开始,曹操就开始同崔琰心生芥蒂,为以后的崔琰被杀埋下了伏笔。后来的一些学者也据此得出了一个结论:曹操之所以“重崔琰”、“害崔琰”……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端倪⑶。这种说法正确吗?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事后诸葛亮”的判断方式,缺乏严谨性和公正性。象崔琰一样在曹操面前直言不讳的人不是少数,怎么没见曹操把他们都杀了呢(要说侮辱曹操,陈琳的檄文应该说是骂的最狠的一个,怎么不见曹操把他给杀了?!而且曹操发展壮大的过程,可说是一直“在骂声中成长”,对曹操而言已经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而且崔琰的话中也把曹操的军队称之为“王师”,把曹操本人称之为“明公”,并没有不敬的意思,仅仅是依据自己的性格就事论事,提出一个建议和意见而已,就这样就被曹操给盯死了?!还要等到十几年以后才来报仇?!于理不合!只能说是崔琰后来的一些言论和做法引起曹操的不满和憎恨,才导致最后被杀,这又怎么能勉强的把这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也拉上呢?!实际情况是,曹操不但没有责怪崔琰,反而在公元206年出征并州的时候,把崔琰留在邺城,去辅佐年轻的曹丕,这就已经很能说明曹操当时对崔琰的态度和看法了:“重崔琰”,而后来的“害崔琰”应当是以后事态的发展才出现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