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力小1b smile遍地狂人
关注数: 0 粉丝数: 2 发帖数: 104 关注贴吧数: 1
请指教:刚写了点观后感,又想起看贴吧,诚惶诚恐我是不是没看懂 《西游降魔》这个寓言啊 上午,和儿子一起看《西游降魔》。跌宕曲折的情节,恐怖骇人的形象,宏大刺激的画面,让十岁的儿子如打了鸡血一样兴奋,可是,从电影里走出来的我却满腹悲凉,沉重压抑到不能呼吸一样,不得不摸起笔倾述解脱! 这是一个妖魔当道群魔乱舞疯狂吞噬人类的世界,甚至连六七岁花朵一样的小姑娘也难逃魔掌(怎么能不想起那被性侵的7岁小男孩,那被摔死的两个月的婴儿!)。人们生命安全不保,恶劣的世风,惺惺作态其实为敛财的假道士(又怎么能不联想到王林、张悟本这些“大师”!)-----而这迷失的人性靠什么挽回?儿童诗歌三百首!靠人们纯真心灵的回归! 降魔路上,驱魔人舒淇以暴制暴;驱魔人文章及其师傅执念的是温和改良社会,唤醒人性的苏醒——是啊,妖魔之所以成为妖魔,不也是这混乱世界的产物吗?一个河边救人却被冤为杀人而被处死的河妖折射了这世界的信任危机;一个被妻子背叛痛恨报复的猪妖怪折射了这社会人们的空虚和情欲泛滥------ 电影中的孙悟空是所有妖魔妖性的集合体,被象征伦理秩序的一片祥和的荷花镇压在石洞里。当降魔人文章落进石洞里,惺惺作态欺骗文章,看到美丽女人舒淇,又极尽花言巧语奉承哄骗以得女人芳心(这里,你又想到什么?),当他得以从石洞里腾跃出来,开始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便是正义与邪恶的大战拉开了帷幕。所幸,关键时刻,那些个驱魔人,那些彼此相轻,互相争辩指责而耽搁正事延误战机的驱魔人,还能舍弃自身为正义而战,虽然,他们力量弱小,羽毛般消散了各自的生命,可还是引起如歌的肃穆和尊敬。 邪恶终究压不过浩然正气,驱魔人文章在爱情圣光的引导下,在舒淇无意拼好的儿歌三百首里发现了真经,这个一心为了人间大爱而压抑舍弃自我小爱的乞丐一样的人,通体发光,成了百邪不侵的佛!他用象征人间真情的指环化成的紧箍咒套在了妖猴头上,带他们开始了寻求拯救人类的西天之“佛”——信仰------ 这就是《西游降魔》,一曲俯首人间乱象的悲悯之歌!一曲追求精神与灵魂超越之歌!一曲倡导真善美和人间大爱的信仰之歌! 边看,边沉重。 上午在群里发了几句癌症祸患中国大地的数据。看云老师笑着安慰:咱不愤青哈!苦行僧老师也笑言:我承认我愤,其实很轻---自己已经不“青”了,也想“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可是“愤”却越来越重,想我泱泱中华,环境污染,官员短视,教育僵化,人心不古,愚昧落后麻木堕落之状态比鲁迅先生时期还要严重------而我们,身为一介草民,无能无力,杜鹃啼血般忧愤呼吁,却被一些人视为幼稚-----草民是没有言语权的,周星驰有!周星驰在他的系列剧里一直高擎着真善美的大旗,以戏谑轻松姿态言语着他的忧愤沉重------星爷那一头白发,是智者心里的难以言表的伤啊! 什么时候,山青水秀,我们能让星爷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重回胸无城府的年轻时代?
陪着儿子过河 儿子十岁了,读育子文章也十年了,可是现在却越来越找不到门道和感觉:是我这做妈妈的太愚笨?是儿子太难管教?总之,目前的儿子,是一个很普通很平凡的孩子,一点也没出现盼望中的优秀的迹象。 也许每个妈妈面对自己的小小婴儿时,看着那小脸,都曾热切地幻想过他的未来,甚至一激动时,还会突然觉得他也许就是一个小林肯,奇迹般会诞生在自己手中!于是热血沸腾,越发地悉心教养。可是,随着年龄逐渐长大,这个一度让你投入所有精力的好玩的乖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种种要求,你在教会他说话的同时也教会了他怎么反驳自己,你批评他时他会和你顶牛,他开始学着生气、愤怒、摔门、要挟你------他已经是一个马驹一样狡猾的调皮的孩子!而且,他也有父母身上的所有优点和缺点,他孜孜不倦地不让自己的大脑闲一刻钟,对于感兴趣的东西拼命汲取,他幽默,他善辩,而同时他又懒惰,贪玩,每天挂牵着电脑游戏,对学习不屑一顾,成绩总是徘徊在中游------这时候,你开始感觉,只要他不太差就可以了,将来他能有碗饭吃,不太受苦就谢天谢地了------ 逐渐觉得,看过的所有教子理论浮云起来。对于陪读,张三可能这样说,李四也许那样认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仍然难以在自己孩子身上建立一个稳固的观点体系和方法,面对具体问题你仍然不知所措。 逐渐觉得,大自然创造了各色各样的人,各色各样都有缺点和长处。你也许认可同事的老实诚实,可是这也许正是他被其他人看着的窝囊傻笨;你也许赞成某人的精明,可是这也许正是他被其他人不信任的油滑。而我们的孩子,活泼了,就难以安静;彬彬有礼了,就好像不够灵动-------好像永远也难达成我们理想中的完美。 逐渐觉得,所有的教子理论都是末技,只有父母自己完善了,孩子才可能是完善的,你在别的事上对待别人时表现得戾气,再有良好的修养面对孩子也只能是画饼而已。可是,有多少一结婚一生孩子就合格完善的父母?我们也都难以摆脱自己父母的影子!随着孩子逐渐长大,随着自己陪着孩子的成长,等到我们逐渐明白了一些,剔除了一些,孩子性格形成期也已经过去------ 逐渐怀疑起“有错就改”的正确性。儿子上课多动说话,总是被老师罚站。为此焦心如焚,努力寻找各种各样方法也始终也没有找到:就这样一个每天念念有词唠唠叨叨话不离嘴的孩子,你指望他在课堂上变成另外一个安静的孩子?就这样一个体内积聚了无数能量说话都要手舞足蹈的孩子你指望他在课堂上坐在板凳上一动不动?除非这讲课内容吸引了他!否则,怎么苦口婆心哪怕老师批评罚站也难以让他长时间坚持。网上查找相关资料,植俊妈妈的博文《做男孩的父母的路很长》说男孩女孩的大脑发育是不同的。这本身是共性的特征,除此外,还有强大的基因力量的个体的差别。所以,孩子这样我不能责怪,可是,人家当老师的,不能因为你孩子就讲不下课去吧?给孩子做感统训练?似乎没有必要;锻炼集中注意能力?又总是囿于条件,不内行,也没进行过。只能是安慰孩子,让他理解老师的不得不,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发育特点,尽量少犯类似错误,并且不能因此就看低了自己,让孩子明白我们对他的理解和等待。除此外,还有什么办法?每天唠叨他嘱咐他?制定奖罚措施?坚持不了就惩罚他?长期作战改变他?这强制性“对抗”带来的痛苦可能会比他在老师那里的伤害更大! 人的性格是多种多样的,有些东西甚至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就和带着肿瘤同样能生存一样,我们没必要和自己的不损伤社会不伤害他人的缺点较劲,否则,我们一辈子也有改不完的缺点,一辈子都在努力改正缺点的强迫性痛苦中而忘记了自己优点的快乐------作为成人,父母,我们不是也有很多缺点吗,我们喜欢熬夜,早上懒起,我们抽烟喝酒,我们放下手头的工作去玩乐------ 有些缺点是暂时的, 或早或晚他就隐退了,而各种缺点和各种优点一样,轮番上台,你方唱罢我登场,一起构成你人生横的不同方面纵的不同时期。也只有如此,你才是一个完整的你吧。 想想,人能像一株自然天地里的植物一样自由生长多好,枝干想怎么生长就怎么生长,愿意长成什么样就什么样。可是,我们总是缺乏安全感,在周围人都拼了命似的抢夺资源的大环境里不甘落伍害怕落伍,想把我们的孩子修剪得更朝向水分朝向阳光-------其实生存不需要那么贪婪的条件的!更重要的是一颗知足安宁能感受拥有的阳光的心! 不优秀就不优秀吧,普通就普通吧。也许人生走大路有大路的光明平顺,小径有小径的清幽凉爽。而不管走什么道,一颗善于感受的心,一颗善于快乐的心,也许就足够了吧——突然觉得,哪里是我在教儿子呢,是儿子在以他的生命指引我吧! 不管对错,不论是非,摸着石头过河,也许多走了几步弯路,也许折回去又重新选择另一条路——岸不是目的,河中的游鱼、细石、水藻、贝壳,过河中的争执、辨别、讨论、激烈------才应该是我们生命的组成?
每个孩子都是稀世珍品 收藏界有句行话,叫“ 捡漏” ,意思是花不多的钱买到物超所值的藏品。关注到我收藏履历的朋友发现,我特能“ 捡漏” ,于是羡慕:“ 你运气是不是特别好啊?” 大多时候,“ 捡漏” 的确是得靠运气。但除了运气,我还有自己的秘诀— 我的很多藏品都是在社会热炒它们之前“ 捡” 回来的,也就是说,较大多数人之先,我已经看到了它们的升值空间。 这让我想 到了孩子。好的收藏家,多把藏品当做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宝贝。实际上,我们又何尝不是把自家的孩子看做是独一无二的藏品,去欣赏这些“ 藏品” ,发掘他们的“ 升值空间” ? 好的藏品首先得有个性,没有个性的藏品就算不是赝品,起码也是庸品。青春期的孩子,几乎没有一个认为自己是庸品的;可家长们很多时候却对自家的“ 藏品” 缺乏信心。孩子自觉已长大,有了审视社会的自我标准,而家长认为孩子远没有成熟,根本不放心他们的独立所为。认识上有差异,产生分歧就不奇怪了。 藏品的价值并不取决于你看得顺眼不顺眼,而在于它自身的存世量与工艺特质。要想让你家的“ 藏品” 日后升值,就得发掘出他自身的特点与风格。如果孩子喜爱绘画写作,家长大可不必逼着他去考医科大,而应试着引导孩子把绘画写作的爱好转化为设计或记者等职业;如果孩子的理想是当幼师或海洋馆训练员 ,家长也无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劝说他去当大学教授或动物学家。
他的行走,感动世界——读余映潮老师的《我的2012年的暑期生活》 2012年的暑假,因为一起参加了几项语文活动的原因,我有相当长的时间和余映潮老师呆在一起。那是难忘的岁月,你因为近距离地看到了一位老人的生命状态而震撼、感动、反思。当时就有一种冲动,要写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可怕”的余映潮》。是,我不夸张,余老师为人之宽厚,待人之细致,治学之严谨,工作之勤奋,技艺之精湛……桩桩件件都完全超越了我的想象。我2005年就和余老师相识——《语文教学通讯》的水鱼姐姐请余老师为我那本幼稚的《青春之语文》作序。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和余老师成为了忘年之交。但像今年暑假这么长时间的同行相伴,还是第一次。原本想,我会把老人家照顾得很好,结果呢,我反而成了老人家照顾的对象。唉,真可以化用魏巍的文章来表达我的感受: 和余老师在一起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的同行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最可爱的人?余映潮老师是也! 等我不太忙碌,灵魂沉静下来的时候,我才有资格去重温那些细节,去描绘一个温暖而智慧的天才老人。 一位海南的老师曾经这样写对余老师的感受。我想,这些话也是我的心里话。 如何行走 王琴玉 这个世界,已经有很多人让我惭愧。 进入余映潮老师的教研网站连续浏览两天,我羞愧得几乎失语。 没激动,不冲动,因为我知道,我无法成为这样的人,即使像那么一点点,难度也很大。如果非要找点牵连,找点可怜的安慰,那就是我和他一样,都是湖北人,而且是距离不超过100公里的家乡人。 又是一位让我引以为荣的湖北同行,刘良华是前一位。 晚上,我把他的《历练人生》系列文章40篇编辑成一本小册子,这几天,继续阅读。 如果有如果,我愿意把我剩余的生命全部借给余老师,因为这样的人,应该不朽,他活500岁,都不过。 他是一位拥有无数骇人数据的人,他每天都在不断用数据证明着自己高贵的存在。 他是一位用细节美化人生的人,一道题,一张试卷,一次教研活动,都能滴水不漏。 他是一位将专业做到了极致的人,纵横大江南北,笑傲小学、初中、高中语文课堂。 他是一位不知老之将至的人,他每天都用付出告诉世界,我很年轻。 他是教育界孤独而幸福的行者,他的行走,感动世界。 你的行走,如何了世界?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一位大学生给女友的信 学佛以来,受益很多。学佛出家的毕竟是少数,少之又少,不过因缘具足,也就下定了决心。下定决心不见得就成功顺利出家,这个需要巨大的福报的,祈求三宝加持,速速忏悔业障。 为什么学佛,简单说说。贝贝你明白佛菩萨真的存在,因为你验证了;你也确实明白佛法对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到底有什么意义,因为你也体会了。但是可能对于解脱生死到底有多么重要,因果轮回和那些个我们看不到的时空到底是不是真的靠得住,可能你还不是很确信。这个没关系,需要缘分和生命去体验的事情,缘分到了的时候,你自然就明白了。 为什么出家,这个是重点。 学佛不一定出家,这个确实。在家居士的数量要远远大于出家僧人吧,缘分使然。所谓四众弟子,共同护持正法,意思就是僧俗都很重要,在家居士也有很多成就的啊,预知时至坐脱立亡的大有人在,相反好像僧人里面不如法的倒是听说不少。我今天专门写这个信,主要说说初发心,就是我本人来说,为什么选择出家。 今天阳历生日,今天有了心情写这封信,也算是个总结,对过往21年的成长来个整理。我慢慢写,贝贝慢慢看,你也不着急,我也不着急,多好。 大概是上辈子学佛有点收获,至少法布施做得比较多,果报就是这辈子脑袋瓜还比较好使,这一点我爸妈大概了解的比较清楚,大智慧不足,小聪明有余。你也知道,从初中可能稍微突出一些,其实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开始有了不一样的发展。你想象一下,在那个年龄,需要很少的时间搞定所有功课,全校闻名老师重视家长满意,这样的结果可能是堕落,也就是玩一些别人玩不起的东西,也可能是有了更高的追求。我是两者都有,但是到高中,到省实验,见的多了,兴趣点逐渐聚焦在两件事情上,至少表面看来是两件事情,一个是疯狂的追求理想,表现为喜欢beyond的歌,一个是疯狂的追求哲学,表现为欣赏周国平。
日媒:中国没条件抵制日货 先超越日货再说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9月25日文章,原题:浮躁的中国抵制不了日货 如果想彻底抵制日货,中国只要加强自身实力,能够生产日本制造的所有产品就行。 在购买智能手机时,无论买的是哪一款,其中都大量使用了日本的零部件和原材料。如果不愿意使用日本的零部件,那就必须建立起能在世界上站稳脚跟的半导体企业。中国从几十年前就开始高呼培育半导体企业,但直到今天,也没有培养出一家世界顶尖级半导体企业。 半导体是一项竞争激烈的产业,每年最少也需要数十亿美元的设备投资,还需要多年的研发。而且,这些努力并不一定立竿见影。因此,企业需要具备能够果断做出决策的领导,以及能够应对灵活变化的企业组织。中国之所以没有培育起半导体产业,原因就是没有具备以上条件。企业就算拥有丰厚的资金,如果满脑子只想着马上赚钱,他们选择的往往都是房地产投资之类的投机方式。资金很少会投向半导体之类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才能盈利的烫手山芋。 - 日本有很多制造零部件及其模具的中小企业。在年轻的时候,笔者曾经采访过一家制造生产螺丝时使用的“螺纹切削工具”的日本企业。那是一家员工不足100人的小企业。制造螺纹切削工具虽然挣不了大钱,但在小小的工厂里,大家都在专心致志地工作。日系汽车产业的品质,依靠的就是这些零部件的精巧。反观中国,资金都向大企业集中,中小企业因为贷款困难,很容易就会倒闭。如此一来,就积累不到技术。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赶超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对于中国来说,今后重要的应该不再是量变,而是质变。如果能够制造出凌驾于日本企业之上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中国就不再需要依靠日本企业,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将更加灵活。但质变没有窍门,就算抵制日本企业也无济于事。 如果我是中国人,或许会这样说:“走上街头呼吁抵制日货未尝不可,但让我们更加踏实地工作吧。让我们的产品在质量上超过所有日货。如此一来,日货就会自然而然地从中国市场上消失。”(
教育的实质是为了大人!!!!!!!!!!!!!!!! 一切为了孩子! 这句很流行的口号,看上去好像是,这是我们教育的实质。 不过,我的一位在教育部门的朋友说,学校教育体系的实质是,某个官员想有政绩,而目前政绩的主要评判标准是升学率。 这个政绩的压力先传递到校长那里,而后传递到各级组长那里,而后传递到班主任和各科老师那里,最后传递到学生那里。 可见,绝非是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更要命的是,你要政绩,我也要政绩,而升学率的蛋糕是固定的,于是压力不断升级,而最后承受这些压力的,还是孩子。 并且,校长和老师们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他们的业绩,也是由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所决定的,他们实现业绩的梦想,也一样是由学生们的努力所实现。 同样要命的是,校长和老师们对业绩的追求,也是不断升级的,于是孩子们的压力也随之不断升级。 如此说,那句著名的口号其实是,一切为了老师。 这样说,听上去有些偏执,那么,讲讲故事吧,故事能说明一切。 我一个朋友,在某省会城市,儿子该读小学了,神通广大的他细致地调查了该省会城市的所有著名小学,结果雷人地发现,在这些著名的小学,老师鼓励孩子在考试中抄袭是一个普遍现象。 让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学习抄袭,而且让他们意识到,这是一种主流做法,无论如何,这不能说是为了孩子吧。 这是为了追求考试成绩的大跃进,而能从考试成绩中获益的,自然是各个级别的老师们。 现在的几乎所有中小学学校,学生们已没有了真正的自习课,因为自习课已经被各科老师霸占,无比焦虑的老师们像打仗一样抢夺自习课的控制权。这可以理解,毕竟自己的业绩是和成绩严重挂钩的。 前不久,和几个朋友吃饭,其中三个朋友的孩子都是刚读小学一二年级,他们的一个共同感受是,孩子上学这件事让整个家庭濒临崩溃,所有人的情绪都因为要跟孩子“一起上学”而程度不同地陷入了歇斯底里状态。除非家长能从其中醒悟,这三个朋友中有两个有一天突然明白,这样下去不行,于是才多少从这个状态中脱离了出来。 譬如,他们三个都有同样的遭遇。他们每天都收到孩子各个老师的短信,短信不仅告知你的孩子表现如何,也告知班里的其他孩子表现如何。读到这样的短信,他们的心立即揪了起来,尤其是看不得别人家孩子比自己家孩子表现出色,看到后就忍不住想教训自己的孩子。 一个朋友说,一次收到短信,看到女儿一课考了92分,她想,嗯,还不错啊,但随即看到,全班的平均分是98.5分,她一下子觉得被打击了,回到家后好好教育了一下女儿。 因为不断这样教育女儿,女儿的脾气变得越来越坏,动不动就发脾气,最后女儿的奶奶终于受不了了,她教育我这位朋友说,她实在看不出92分和98分有什么分别,小孩子很容易马虎,马虎一下几分就没有了,马虎是小孩子的天性,要是孩子每次都考98分100分,这才是问题,那时你得担心孩子的天性到底到哪儿去了。她一再叮嘱,其实有点下通牒式地对儿媳说,以后绝不能因为92分98分这样的事来教训孩子。 婆婆的话很给力,我这位朋友也反思了一下,觉得自己也的确是敏感了,从此后对女儿的教训少了很多,而女儿的坏脾气立即有了好转。 虽然经常和朋友们聊到现在学校的事情,但几乎每一次聊这样的话题都会让我觉得崩溃,因为总能看到令我震惊的做法。 有时候,我给一些企业讲课,说到工作压力的话题,我会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们该觉得庆幸,因为你们的工作压力很难比得上现在的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你最多起得比他们早睡得比他们晚,但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要远胜于你,而且他们一天根本没有松弛与娱乐的时间。 譬如这三位朋友,他们的孩子不过是读小学一年级,但每天回到家里至少要做两个小时的作业。并且,做两个小时还是最快的,据他们了解,孩子的不少同学要四个小时甚至更多。
教育的实质是为了大人!!!!!!!!!!! 一切为了孩子! 这句很流行的口号,看上去好像是,这是我们教育的实质。 不过,我的一位在教育部门的朋友说,学校教育体系的实质是,某个官员想有政绩,而目前政绩的主要评判标准是升学率。 这个政绩的压力先传递到校长那里,而后传递到各级组长那里,而后传递到班主任和各科老师那里,最后传递到学生那里。 可见,绝非是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更要命的是,你要政绩,我也要政绩,而升学率的蛋糕是固定的,于是压力不断升级,而最后承受这些压力的,还是孩子。 并且,校长和老师们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他们的业绩,也是由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所决定的,他们实现业绩的梦想,也一样是由学生们的努力所实现。 同样要命的是,校长和老师们对业绩的追求,也是不断升级的,于是孩子们的压力也随之不断升级。 如此说,那句著名的口号其实是,一切为了老师。 这样说,听上去有些偏执,那么,讲讲故事吧,故事能说明一切。 我一个朋友,在某省会城市,儿子该读小学了,神通广大的他细致地调查了该省会城市的所有著名小学,结果雷人地发现,在这些著名的小学,老师鼓励孩子在考试中抄袭是一个普遍现象。 让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学习抄袭,而且让他们意识到,这是一种主流做法,无论如何,这不能说是为了孩子吧。 这是为了追求考试成绩的大跃进,而能从考试成绩中获益的,自然是各个级别的老师们。 现在的几乎所有中小学学校,学生们已没有了真正的自习课,因为自习课已经被各科老师霸占,无比焦虑的老师们像打仗一样抢夺自习课的控制权。这可以理解,毕竟自己的业绩是和成绩严重挂钩的。 前不久,和几个朋友吃饭,其中三个朋友的孩子都是刚读小学一二年级,他们的一个共同感受是,孩子上学这件事让整个家庭濒临崩溃,所有人的情绪都因为要跟孩子“一起上学”而程度不同地陷入了歇斯底里状态。除非家长能从其中醒悟,这三个朋友中有两个有一天突然明白,这样下去不行,于是才多少从这个状态中脱离了出来。 譬如,他们三个都有同样的遭遇。他们每天都收到孩子各个老师的短信,短信不仅告知你的孩子表现如何,也告知班里的其他孩子表现如何。读到这样的短信,他们的心立即揪了起来,尤其是看不得别人家孩子比自己家孩子表现出色,看到后就忍不住想教训自己的孩子。 一个朋友说,一次收到短信,看到女儿一课考了92分,她想,嗯,还不错啊,但随即看到,全班的平均分是98.5分,她一下子觉得被打击了,回到家后好好教育了一下女儿。 因为不断这样教育女儿,女儿的脾气变得越来越坏,动不动就发脾气,最后女儿的奶奶终于受不了了,她教育我这位朋友说,她实在看不出92分和98分有什么分别,小孩子很容易马虎,马虎一下几分就没有了,马虎是小孩子的天性,要是孩子每次都考98分100分,这才是问题,那时你得担心孩子的天性到底到哪儿去了。她一再叮嘱,其实有点下通牒式地对儿媳说,以后绝不能因为92分98分这样的事来教训孩子。 婆婆的话很给力,我这位朋友也反思了一下,觉得自己也的确是敏感了,从此后对女儿的教训少了很多,而女儿的坏脾气立即有了好转。 虽然经常和朋友们聊到现在学校的事情,但几乎每一次聊这样的话题都会让我觉得崩溃,因为总能看到令我震惊的做法。 有时候,我给一些企业讲课,说到工作压力的话题,我会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们该觉得庆幸,因为你们的工作压力很难比得上现在的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你最多起得比他们早睡得比他们晚,但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要远胜于你,而且他们一天根本没有松弛与娱乐的时间。 譬如这三位朋友,他们的孩子不过是读小学一年级,但每天回到家里至少要做两个小时的作业。并且,做两个小时还是最快的,据他们了解,孩子的不少同学要四个小时甚至更多。
教师的罪与罚!!!!!!! 教师的罪与罚   力瑾 4月27日,河北馆陶县第一中学,未满30岁的高三年级班主任赵鹏服毒自杀。他留下遗书称,活着太累,每天无休止的上班让人窒息,工资只能月光,决定自杀离世。据悉,赵鹏3月份的工资为1950元,包括1450元基本工资和500元补助,而4月份没有补助,只有基本工资。(5月28日《新京报》) 读到高三班主任赵鹏服毒自杀的报道,我真不知自己心中究竟是啥滋味。教师的自杀,赵鹏不是第一个,亦不会是最后一个。我非常清楚:只要我们的制度依旧,我们的体制依旧,我们的教育必然是一切照旧,我们的教师的处境必然是依旧窘迫尴尬,我们的教师必然依旧会有自杀者。为何如此说?原因无他,就是因为我也是一名教师。我清楚我们教师今日的生存环境有多么的糟糕。说句实话,曾经一度我亦像赵鹏一样,想走上自杀之路。我比他幸运的是,几经挫折,我终于找到了情绪的排泄渠道——进行余杰一样的“抽屉写作”——找到了做阿Q式的自我安慰办法,再者就是我得到了一些“志同道合者”的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要不然真是难以想象我的今天会是一副怎样的模样。不,我又说错了,我有没有今天还说不定。也许,我早就去了另一个世界。 赵鹏服毒自杀,我们的媒体反思最多的仍旧是老一套,将赵鹏的自杀归结于教师的待遇。如《高三班主任服毒自杀,谁该反思?》:“首先应该警醒的是当地地方政府领导。《教师法》明文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可是,现实生活中的教师有多少人的工资达到了公务员的工资水平?赵鹏的基本工资加上500元补助还不到两千。请问:该地公务员的工资也是这个水平吗?河北省对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每月发980元补贴,为何在馆陶,发到每位教师身上就变成500元了呢?难道该地政府领导就是这样尊师重教的吗?”(2012年05月29日 来源: 红网)是的,教师的待遇低,在赵鹏服毒自杀一事中确实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如果我们的反思仅仅停留在这样的高度,那显然是肤浅的,是没有深度的,亦是看不到问题的核心所在。 面对赵鹏的遭遇,曾经亦是教师的单士兵,发出了《中国教师为何过着“挣扎的人生”》的疑问,他在文中指出:“当我们感叹这一代“听话的学生”失去自由精神与独立人格的时候,我们可能没有想到,他们背后站着的其实同样是一代“听话的教师”。许多年来,对师德过度开发,对教师权利过多掠夺,让教师背负无限责任,渐渐已经改造了这代教师的人格,让他们离真正的现代公民越来越远,而是守在那四角天空里,想象外面世界的精彩,却又没有能力与勇气,走出去呼吸更加开放的空气。……而更多教师长年机械地照本宣科,已经失去到其他行业谋求更好人生的能力了。于是,只能在生存艰难、精神困厄、权力控制的多重挤压中,无处遁逃,几近窒息。……没有健康的教师,哪里健康的学生?没有健康的教育,当然也就不会有健康的教师。那么,面对中国教师“挣扎的人生”,现在也同样到了最迫切的时候,去反思到底为什么要把教师人格改造到远离独立与自由,让他们无法成长为有民主与法治精神的现代公民,来捏卫自身的休息权、健康权;让他们无法在民主与法治的轨道上,去拥有自己应有的待遇与福利了。” 单士兵的感慨,显然要比我们的一般媒体的反思要深刻得多,有意义得多。教师自杀的背后,隐藏着“师德过度开发”,教师权利被“过多掠夺”的问题,隐藏着“听话的教师”的问题。 早在2007年,我就写过一篇有关教师自杀的小文《悼余虹:谁能有尊严地活着?》,在文中我不无悲伤地指出:“我们中国还有几个是“人”?我们中国人还有几个配得上“人”这一称呼?当我读到摩罗发出的“我们都是非人”这样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话语时,我深深地有一种醍醐灌顶的豁然感。在中国,我们早已经与有尊严地活着隔绝了。……在今日中国,一个人,不要说“思想之独立与自由”,就是最起码的人身自由和安全保障都没有。这样的生存,这样的境遇,谁能有尊严地活着?是你?是他?是我?还是别人?曾经有一部有关教育的电影,名叫《一个都不能少》,现在,确实是如此啊,“一个都不能少”,没有一个人能够有尊严地活着,除了少数剥夺大众“思想之独立与自由”的人!” 许多年过去了,我指出的中国人生存的现状有没有获得改善了呢?只有天知道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