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寒深宫受过伤
广寒深宫受过伤
久悲可仍是悲,久乐可仍是乐。
关注数: 147
粉丝数: 55
发帖数: 3,093
关注贴吧数: 7
偶然有一些想法 睡觉补充精神,精神有容量限制,睡够了就睡不着了。普通人生活中消耗精神,睡觉补充精神,就像一台电脑,一边运行各种程序一边充电,但耗电大于充电,所以要睡觉强制关机,等充满了电再开机。而修行者虽然开机却很少运行程序,甚至不运行程序只是单纯亮着屏幕,所以耗电小于充电,就不需要关机睡觉了。 修行者精神一直处于满状态,却还在不断充电补充,就像一个容器,已经充满了气体还在不断充气,就会进行压缩液化,也就是炼精化气。这个阶段的特点就是神识外放。普通人如果背后有一只老虎可能会感到脊背发凉,这其实也是神识外放的表现,不过距离很短。炼精化气的修行者神识外放距离有几米几十米,远处有一只老虎在背后盯着他,可能立马就感知到危险了。不知大家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比较有灵性的人,你在远处从背后看他,他可能就能感知到你的目光回头看你。
随笔。。。 关于意识。有试着代入别人,感觉是各种欲望、情绪的混合体,他们定力不够,觉性未醒。有观察过意识,不过都是后知后觉,举手投足、眼神流转、情绪起伏、念头生灭,观察到的都是意识的残影。有观察过睡觉时意识的消失,定力不够,睡着了。 关于欲望。欲望未满足时难受;满足时迷失,不迷失则并不觉得很快乐;看到别人快乐羡慕,其实别人估计也是在迷失吧。感觉苦乐没必要观,就算取得成就看破苦乐又能如何呢,依旧流转生死,没什么意义,定才是最重要的,而且定力不够也观不出什么,还是踏踏实实持戒修定吧。 关于修定。持戒一定要做好,不然很难静下来。先专注于呼吸,看看后续。如像书中所言有禅相,则向初禅靠近,如没有禅相,再重新规划吧。有觉、无觉;有觉:迷失、清醒;清醒:散乱、专注。生活中保持清醒,修定时在清醒的基础上保持专注,睡觉时努力保持清醒。
听歌时偶有所感 心比较静时能听到另一个人的和声,还有旋律中一些好听的音色,平时听歌时是听不到这些的,平时听习惯了已经知道下一句是什么了,脑海中还会有自己的声音在跟着唱,这就是惯性吧。 这就类似于定与慧。平时对色尘的感知大多都是没有定力的感知,有了一些定力后,对图像、触觉这些色尘的感知就会有些不同,更清楚些,能感知到更细微的东西,没有了习惯性的知见,直接无分别地观照色尘本身,这就是慧。没有定力的感知色尘与有定力的感知是不同的,前者的感知就是无明。
你们入静或者入定都是怎么入的 我静中修定的时候一般观呼吸,有时候观着观着呼吸突然变细微了,再深入就几乎觉察不到了,然后就深入不了了。也有时候不注意迷失了,沉浸在杂念中,突然整个世界都安静了,能明显感觉到入静了,这就有些奇怪了。 动中,也就是生活中,一般长时间行走时偶尔会入静,感觉不到自己在控制身体,眼睛也不眨了,但是心念还是在动的,这种状态下会有一些神奇的经历,如预知危险、出体等,大概就是潜意识吧,虽然我觉察不到,但是需要我觉察到的时候就会觉察到了。一般都是不知不觉中就入静了,不过有一次也是突然世界就安静了,然后知道进入了更深的层次。还有一次我在吃东西在路口等着红灯,就仔细体会触觉的变化,体会着体会着突然就消失了,我不知道是不是迷失,因为迷失会有觉知的,这个是什么都没了,然后又觉察到自己站不稳了摇晃了一下,然后又消失了,然后又觉察到要摔倒了跳了两下,然后又消失了,然后突然醒了,能感觉到明显的冲击,有些电视中灵魂归体的感觉,还有一些不愿醒来、难受的感觉,然后绿灯了,估计是潜意识知道绿灯了让我醒来,然后适应了一下就起步了,起步走的好快我有些吃惊,就慢了下来,不知道在别人眼中我是什么情形,整个过程中我眼睛应该都是睁着的。 我刚开始修定都是在动中,一般是意守眉心,后来接触了佛教,在静中尝试观呼吸,就守不了眉心了,一守眉心就不自觉观呼吸,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不过我总感觉是坏事,有些遗憾、空落落的感觉,好像失去了什么东西似的。
随笔 居安思危,居美思丑,居乐思苦,居智思愚。千江有水千江月,一轮明月平等觉,千江大小不同,而月一样,众生根性不同,而觉一样。悲喜相同,感同身受,看到别人快乐,能感受到别人的快乐还有迷失;看到别人痛苦,能感受到别人的痛苦,众生皆有痛苦,所以自己要寻求解脱之法;看到别人痴愚,能感受到自己也曾痴愚,自己总会慢慢变强的,在未来的自己眼中现在的自己可能就是错的,所以更加谦虚。 于一切外境不迷失,别人欺我,知他如今的境界就是这样,他以欺人为乐,其性不善,沉浸于邪恶之中,不能自主,故不生嗔恨;别人帮我,知他以助人为乐,其性善良,虽根性很好,亦不能自主。观自己内心有善有恶,能力有所长有不足,不以善骄傲,不以恶自卑,不以所长骄傲,不以不足自卑。时刻觉知,念念分明,知别人何时迷失,知自己何时迷失。
半生总结 不经意间,已过半生,时间过得好快啊。 关于人生方向。 避苦求乐,然后死去,幸福或者不幸,这就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太平凡了,如井底之蛙。一世的快乐,不值得,应舍弃。 科学。现在科技比以前发达太多了,不过并没有多大的作用,发展到极致会有用,如永生、时空旅行,不过太遥远了,活不了那么久,应舍弃。 哲学。思考一些问题。 生命的意义。 世间万物从何而来。 空间的边界。 多维时空。 我是什么,什么是意识。 生前死后,我从哪里来,去往何处。 思考这些有意义吗,感觉没有多大的意义,改变不了什么,而且记忆会消失的。不过有想思考的欲望,无聊时可以思考一下。 唯有修行才有一些意义。 修行。戒定慧。 道家。不太了解,但感觉侧重于身体,不太靠谱。 戒,帮助修定;定,平静下来,提升自己的感知,进入新的境界,还能获得神通;慧,可以顺便修一下,不必追求成果,毕竟现在的定力太弱了。 现在该如何生活。 现在就是为以后专心修定做准备。多积累一些钱;多闻多学习,尽量少走弯路;多放下些欲望,食色、玩、亲情爱情。 关于欲望。不可放任,能满足则满足,不能就压制,苦时观苦乐时观乐。 关于压制欲望。想想自己的目标以后还要修定呢;想想喜欢的人,这点欲望都压制不了是不是有点丢人了;压制欲望要从现在开始而非明天;欲望强烈难以压制,一是远离,让欲望无法满足,二是转换视角,以第三视角看着自己就快压制不了欲望了,然后命令自己不去满足欲望然后照做。 关于自己的定位。 茫茫世间,无法找到自己的定位,自己有多强,有人比自己厉害吗。 要谦虚,多思考自己的不足,自己内心并不纯净,欲望重,会嗔恨;多假设自己如果错了怎么办,多想想自己哪里可能会错;对于不理解的事物,先放下自己的知见,深入了解一下。 从小时候的懵懵懂懂,到现在的尽收眼底,可谓翻天覆地、质的飞跃,希望以后也能如此,不要再原地踏步了。
庄周与鱼 前几天有一个吧友发了一个庄周与鱼的帖子: 庄子和朋友惠施出游,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交谈。 庄子看着水里的鲦鱼跃出说:“鲦鱼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儿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断定的。” 庄子说:“请追溯话题的本原。你说:‘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跃出水面的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桥上知道的。”(我站的位置比鱼高) 我的回复如下: 诡辩。庄不知鱼,惠不知庄,惠知庄不知鱼。后两者矛盾。其实不矛盾,偷换概念而已。 惠不知庄的心思,惠知庄不知鱼。庄的心思和庄不知鱼不是一个概念,庄不知鱼是指能力,庄的心思是指内心所想。 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但我知道你没这个能力。思考问题一定要清晰每一个概念。
蜉蝣渡海 一见如故,两心相同。擦肩而过,一别一世。茫茫世间,多少你我,或聚或散,或喜或悲,应皆为蝼蚁。蜉蝣渡海,不知海有多大,不知为何渡海。有人结伴,多些欢愉;一人渡海,多些孤寂。
刚才又做噩梦了 梦中躺在床上,外面有很大的噪音一直响,直觉感觉有危险要赶紧跑,不过起不来,然后恐惧,从来不念佛的我都念阿弥陀佛了,然后还是不行 ,然后醒来发现是一场梦,吓得都不敢再睡了。以前有过两次睡醒了起不来,现在梦中都起不来了。 曾经以为自己什么都不怕,不怕痛,不怕任何东西;后来经历了痛,知道自己怕痛,现在又知道自己会很害怕、恐惧。唉,不过是凡夫俗子。
感觉一切都很简单清晰啊 你们天天都在想什么。 第一,我想要什么,我为什么要活下去,答案是欲望。然后怎么对待欲望,普通人就是吃喝玩乐,我们可以去尝试下了解欲望,这也算是简单的修慧。 第二,我从何来,死后怎样,这是未知,上面是已知。地球只是宇宙的尘埃,我们此生也是不知为何出生,不知死后怎样。然后就去弄清楚,向外是科技的发展,向内是修行。
关于四维空间的猜测 一维直线移动变成二维平面,二维平面移动变成三维空间,三维空间移动变成四维存在。 一个平面有无数个直线,一个四维存在有无数个三维空间。三维空间的一个物体变换了位置,然后想象一下整个虚空都随着这个物体移动了,这就是四维。 三维空间的两个平面可以没有交集的,虚空移动后仍然和原来的虚空有交集啊。平面上的生命只能感知到平面,感知不到三维虚空,平面移动后他们感到仍然是这个平面啊。就像我们认为虚空移动后仍然是虚空,按照这种认知,移动前后形成的两个虚空其实就包含在一个更大的虚空中,仍然未脱离虚空的束缚,并未建立、理解四维这个概念;就像平面上的生命认为平面移动后仍然是平面,并未建立、理解虚空这个概念。
关于世界
吾日三省吾身 今天就要过去,为什么要经历今天。赚了多少钱;定力有进步吗;观慧有进展吗;有遇到厉害的人吗。今天是不是虚度了。
睡不着,发一贴 关于睡觉。人为什么要睡呢?跑步久了会累,跑不动了,能量供不上消耗;清醒久了,脑细胞累了,需要睡觉。跑不动腿有酸的触觉,困了头脑有昏沉的触觉。身体就如同一个机器,机器可以一直运转,身体为何不能?跑不动是能量跟不上,能量只能储存一点(糖原),消耗完了补充需要时间。睡觉是什么跟不上呢?
如何修观 我了解了一下,观的对象是名、色、缘起。名和缘起先不管,因为我现在在乎的只是苦乐,也就是色中的身触。如何观色呢,书上说修四界分别,四界十二相一一辨识,直到全身透明。可是我感觉无从下手,如重,昏沉的触觉有重,可是如何扩展到全身呢,而且身体为何会透明呢,我观的是触觉,透明是视觉啊,莫名其妙。 我所能感觉到的只有图像和触觉啊,图像我并不在乎,对于触觉,我也观不出各种特相,只是单纯地体会,这种触觉是乐,这种触觉是苦,这种触觉没多大感觉。触觉我观了很久,苦乐仍是苦乐,虽有缓解,但并没有太大的效果。 但是书上说的十二相、身体透明、近行定、色聚、究竟色等概念很详细,由不得人不相信,但是我又不知道怎么修。有人知道怎么修吗,有人修过吗?
百度的入出息念的修行方法 第四点:专注于呼吸 当你能持续不断地觉知呼吸十五到二十分钟时,那表示你已经相当熟悉呼吸了,就可以将注意力的焦点集中于呼吸。在上一个要点里,在觉知呼吸的同时你也知道接触部位;而在这一个要点里,你试着将心的注意范围缩小到只集中于呼吸本身而已,如此做能使你的心愈来愈专注。 第五点:专注于每一刻的呼吸(全息) 当你能持续不断地专注于呼吸,时间达到三十分钟以上时,那样的定力已经相当好,你可以专注于呼吸的全息。意思就是当每一次呼吸从头到尾(开始、中间、结尾)的气息经过时,你都在接触部位毫无遗漏地专注到它们。如此专注于每一刻的呼吸,你的定力将会愈来愈强、愈来愈深,因为没有空隙让你的心去想其它的事情。 你会知道有时呼吸长,有时呼吸短。这里的长短是指时间的长度,而不是指距离。当呼吸慢时,呼吸的时间就长;当呼吸快时,呼吸的时间就短。然而不应故意使呼吸变长或变短,应当保持自然的呼吸。无论呼吸长或短,你都应当专注于全息。 若能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如此修行,定力就会愈来愈稳定。如果能在每一次静坐时都持续地专注于呼吸一小时以上,每天至少五次静坐,如此持续至少三天,不久你会发现呼吸转变成禅相(nimitta),那时就能进到更上一层的境界。 禅相:修行禅定时内心专注的目标。 如何判断禅那 对于入出息念,业处是人中部位经过的呼吸。 1、遍作相的初始阶段:修行到一定阶段,最先可能会出现光,出现物品、山川、楼阁、人物,甚至佛像等景象,有些禅修者会感觉眼前好像有一片像云、像烟一样的淡白色光;有些禅修者会感觉好像有一层白雾笼罩着自己;有些禅修者感觉在额头、眼前或者脸前有光。这些是遍作相的初始阶段。 2、遍作相的遍作定阶段:当定力提升时,出现在接触点(人中)附近的如烟、如雾状的灰白色光,也称为“遍作相”;而此时的定力则称为“遍作定” 3、取相阶段:当心专注在遍作相时,定力将能得到提升。此时,出现在接触点一带的灰白光慢慢地会变白、变亮。有些可能会白得像棉花、像月亮一样,有些会亮得像汽车灯、像手电筒的光一样。在形状上,每个人的也都不尽相同。有些感觉好像云彩,有些感觉像花环,有些感觉像莲花,有些感觉像车轮……这种禅相称为“取相”(uggaha nimitta)。取相的光比遍作相要亮。 4、似相阶段:当禅修者能够平静地专注取相维持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或者更久,他会发现禅相越来越明亮,越来越晃耀,有些像太阳光,有些像月圆日夜空的月亮,有些像聚光灯,有些像珍珠,有些像晨星,也有一些晶莹剔透得像块水晶,这就是“似相”。 如果禅修者能够持续地专注似相,心与似相完全融为一体,如此维持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乃至更长的时间,他就很可能证得初禅。 为什么说很可能呢?因为还没有经过检查的缘故。 如果禅修者能够持续地专注禅相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之后,他应当练习查有分,有分在心脏这个地方。在他出定之后,借着很强的禅定之光去看心脏里面这个地方。刚刚开始学习查有分的时候,不应当查太久,大概一到两秒钟就行。当他可以查到有分之后,再学习在有分这个地方逐一地辨识五禅支。 这五禅支是五种心所,它们个别分开来叫禅支,整体总合起来则叫初禅。 这五禅支分别是: 1.寻(vitakka)——将心投入并安置于似相。 2.伺(vicàra)——心持续地省察似相。 3.喜(pãti)——喜欢似相。 4.乐(sukha)——体验似相的那一份乐受。 5.一境性(ekaggatà)——心持续地专注似相。 查禅支并不是依靠感觉去揣摩自己是不是有这五种心理作用,而必须用禅那之光在心所依处这个地方辨识。为什么呢?因为心所依处是作为禅那心的依靠处,所以要在有分这里辨识禅支。 可以辨识到五禅支后,还必须练习初禅的五自在。什么是五自在呢?它们分别是: .转向自在:能在出定后转向于禅支。 2.入定自在:随意何时入定就能入定。 3.住定自在:能随自己的意愿入定多久。 4.出定自在:随意何时出定就能出定。 5.省察自在:能在出定后省察禅支。 五自在练习成功后,就可以说确认已经完全到达初禅了。
关于三界 欲界,有各种欲望,被欲望牵着走。 色界,定力比较好,可以清楚地观察色蕴,相应地色界也比欲界更繁华,可以随心所欲。色蕴大致有两种,一是图像,二是触觉。图像应该无受蕴,色界主要是观察触觉。然后随着智慧的升起,触觉的受蕴也逐渐消失,可以理解为麻醉了无触觉,吃什么都是一样,也就会觉得色界也没什么意思了。不过此时还有执着,如对异性相貌的思念,对过往的怀念,此为想蕴。这些人死后应该会投生无色界。 无色界,不太懂。 我看到很多人对空、自性、无分别、本就是佛无需修等很着迷。这个以前我也是一样,这个属于妄想,应该属于行蕴,识蕴应该只是感知,没有造作的功能。 个人猜想,不一定对,也与佛经不太吻合,不过是我觉得最合适的情形。
有没有经历过鬼压床的 科学上的解释是睡眠瘫痪症,肌肉张力最小无法动弹,有时候还会有幻觉。刚看的时候我觉得解释地挺好的,应该没有鬼,可是我突然想了下为什么会有幻觉呢。我看了下别人的经历,有看见黑影的,有摸到冰凉的手的,而我也看到过,而且很清楚,是古代打扮的中年男子,留着长辫,面目有些英俊,给我一种恐怖的感觉,这种恐怖的感觉让我很奇怪,样子很正常我却觉得恐怖,就像你在街上随意看到一个正常的人,你内心却莫名其妙地升起一种恐怖的感觉,很奇怪。 刚才又发生了一次,我意识刚醒来,就感觉一种力量侵入我的身体,然后我想反抗,可是稍微动一点都要费很大的力气,不过最终还是起来了。上一次是意识刚醒来就想动发现根本动不了,这一次是醒来感觉到有力量侵入身体才想动,然后能艰难地移动。 感觉真的是有鬼啊,不是什么睡眠瘫痪症。科学也就是总结经验,解释也不过是强行解释。
非生命的动力:风起,密度差;水流,引力。植物生长的动力:根部 非生命的动力:风起,密度差;水流,引力。植物生长的动力:根部吸收,细胞渗透压;细胞分裂,DNA复制,分子运动,而且有规律,风起也是分子运动,水流也是,密度小的向密度大的移动。磁铁呢,正负极,原子中质子正电电子负电,为何,需要再细分,再细分又是为何?不知。动物,睡时如植物,醒时,有识,能识五尘。何为五尘,分子运动。何为识,不知。识从何来,不知。因尘有受,受有苦乐。何为想,因受有想,执受为想。受为何有苦乐,不知。 一切就是这样,只是观察,识,不知为何是这样。何为理解,曾识的五尘即能理解,不曾识则不能。何为思考,想蕴生出色尘、识蕴辨别处理即为思考。何为我,不知,识五尘,所识皆非我,又生疑什么在识,故有此问。何为疑, 好乱。
好久没修定,又退步了 以前怎么说还能达到呼吸变细,并且能保持很久,现在专注于呼吸都有点困难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个周期还只是几个月,隔阴之迷可是一世啊,想想就恐怖,修行何其艰难。
说下自己对打坐的理解 第一,打坐要有一个所缘。生活中,我们要么在看,要么在听、嗅、触、思考,也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尘中要攀缘某一尘,只有睡着了才会不攀缘五尘。打坐也要缘五尘中的某一尘,这个所缘要一直持续,就算打坐中不知不觉就过了几个小时忘记自我这个所缘也不会断,无疑呼吸最合适。 第二,专注于呼吸。刚开始会在五尘上面跑来跑去,听到声音,感觉到难受的触觉,脑海中冒出的念头等。发现偏离了就立即重新回到呼吸上,如感到腿麻,不要继续感受腿麻,立即重新去观呼吸,不断重复,时间久了就会一直专注于呼吸上不乱跑了。然后呼吸会变得很细微,因为静下来了,就像睡觉呼吸会变得弱。再往后我也不清楚,书上说会身空,感觉不到身体了。 第三,持戒为助缘。接触的东西少了自然心就不那么乱了,像隐居,时间久了,自然就很安静杂念很少,容易静下来。
有没有人见过鬼神啊 有一次午睡,梦到我可以随意飞来飞去,然后就突然想去地下看看,身体就一直下沉,一片黑暗。然后突然出现一团光,几秒钟左右就逐渐缩小消失了。然后我想找到自己却找不到了,很惶恐,平时我们闭上眼睛也是能感觉到自己的,然而那时我却感觉不到自己了。然后就能感觉到自己了,也就是醒了,不过身体起不来,眼睛也睁不开,当时很害怕,因为以前从未经历过,虽然没睁开眼睛却看到床边有一个人,中年男子,古代打扮,留着长辫,弯着腰看我,面目并不凶恶很正常,不过我内心却对他产生恐怖的感觉,一个面目正常的人我为什么会感到他很恐怖呢?然后过一会我就能动了,睁开眼一切都是正常的了。
我们修行是为了什么呢 我们都想要快乐,不想要痛苦。修行对于触觉,如实观之,灭掉受蕴,破除执着,到最后快乐和痛苦无非是两种不同的触觉,就像看到花有两种颜色,没有苦受也没有乐受。那么这时又该如何呢,还为什么活着呢。 修行是为了什么呢。为了未知的存在吗,就像蝼蚁不知人类的生活,就像小孩子不懂大人的爱情等,是这样吗。
关于“我” 关于“我”
谁知道有哪些吧比较好
如何用佛法解决现实问题 我的经历。佛法可以让我看得更清楚。现实中我所贪恋的,美食美人游戏等,其实就是喜与乐。如美食,口中的触觉为乐,同时感到喜,喜是身体内部微暖的触觉。乐需要有外缘,如美食美人接触;喜是从身体内部生出,如玩游戏时。还有就是想(欲望),如饿了想吃饭,吃不到饿就是苦的触觉,吃到就是乐的触觉,这种想还好;如红颜知己,见不到则感到难受的触觉,见到则升起悲的触觉,这种想就很不好了。
世界是否真实存在 眼耳鼻舌身对应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如只有身识,则就不会有世界的概念,耳鼻舌同样,有眼识才有世界。 假设世界真实存在,由无数分子原子乃至极微上帝粒子构成。生物学五识归于大脑,大脑归于神经,神经归于细胞,细胞归于化合物,化合物归于极微,一定的极微按照一定的运动而有五识,至于为何是这样的规则,只能说就是这样。眼识好理解,现在的屏幕呈像;耳鼻舌身就不好理解了。南传的色业处,全身十二种特相,针对身识,给我很大的启发,我也因此对南传很感兴趣。如世界真实,那精神活动如何理解呢,如不思考也能走路,这个十二缘起的名色也有说明,可惜我不清楚。 疑惑应该也是名法,对于疑惑现在也只能随它不去管它。识缘名色,连名都不清楚,更别说识了,也更别说行、无明了。感觉好难啊,不过现在所执着的无非是色,身识所感的苦乐,先解决这个就行了。
一切是苦的还是空的? 六入。眼入,如红颜知己,见不到则生苦,此苦为身入,见到则生乐,此乐为身入;耳同眼;鼻舌其实是身的一部分;意入之喜忧也应该是身入。 我们所觉的一切无非图像、声音、触觉,我们所执着的是触觉,想要乐不想要苦。乐时要么迷失,转瞬即逝,要么当体即空;苦时呢,苦是不是当体即空呢。苦乐之触觉是苦的还是空的?
随笔 世间苦乐,慢慢去经历。还有很多迷茫。好多欲望,实现不了苦,实现了转瞬即逝、当体即空,好没意思。除了苦乐,还有想,想要乐,想吃好吃的,想和你在一起,性欲,想成仙随心所欲。想而不得,便是苦,苦为何不是当体即空呢?
随笔 闻尽,唯存一觉;觉空,唯存一空;空灭,能所双亡,一切无存,如小孩子尽情地嬉戏玩耍,如沉迷一件事忘记自我。由此可见,凡夫也有很多时候达到佛的境界忘我,区别是佛能够一直保持这个境界。 快乐的时候感觉时间过得很快,因为快乐的时候大部分时间是忘记自我存在的。很多人对涅槃有意识或潜意识会有点抵触,觉得涅槃跟睡着、死亡差不多,其实涅槃应该才是极乐。清醒时感受到的乐仔细体会其实并不是乐,诸受皆苦还是有道理的,苦谛和空谛其实也是一样的,苦是相对于涅槃之“乐”讲的,空是相对于世间苦乐讲的。
发现自己很好高骛远 什么无我,什么空,什么清静,飘渺不实,只不过是自我安慰。我只知道欲望满足不了我会难受,身体上的痛苦我忍受不了,我会感到恐惧、不安、迷茫、孤独、悲伤、无聊、愤怒、烦躁。这一切是苦的,我不想承受,我想要乐。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当烦恼升起时,能觉察就行,把自己当作一个旁观者。 比如当生气时,仅仅保持觉察,此时脑海中没有念头,仅仅觉察到一种感受,高兴也是一种感受,而这两种感受只是受蕴而已,生气高兴都无所谓,都是一样的,这就是不随境转。 我们会想做某件事,不想做某件事。做想做的事会快乐,做不想做的事会心烦,快乐和心烦也只是两种感受而已,满足欲望与不满足欲望都是一样。 保持觉察,持戒很简单,欲望升起时保持觉察,脑海中的念头消失了,只留下一种感受,欲望便没什么威胁了。关键点是要愿意消除欲望,一种是教训,欲望让人人财两空妻离子散;一种是精进心,愿意持戒。
思考有何作用 不思考仍可以生活,思考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把修行融入生活中 生活无非两种,一是生存,二是欲望。生存:吃饭、睡觉、上厕所等。欲望:美食、美人、变强(容貌更美、钱更多、能力更强、玩游戏装备技术更好、学佛更进一步、成仙等)、被认可称赞羡慕等。 生活的过程便是一直做事情,时间一直流逝,你也一直做事情(思考、睡觉也算)。做事情的时候,一个是有觉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一个是无觉察不知道(玩游戏很投入游戏结束了发现过了这么长时间了)。 生活中的感受:苦(身体的痛苦、有欲望实现不了的感受、烦躁、孤独、悲伤等)、乐、不苦不乐。 在生活中修行就是时刻保持觉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是苦是乐还是不苦不乐。 具体的可百度四念处、四念住。
好无聊啊。。。。。。。。 快乐转瞬即逝,陪伴我的,是无穷的欲望、孤独、无聊、迷茫,为了摆脱这些,再一次去迷失于那转瞬即逝的快乐。 遇到佛法让我看到了一丝曙光,然而现在曙光越来越暗。如同镜花水月,可望不可及。 不过也总比没希望好吧。 。。。。。。
造化弄人 我的出现很突然,不知何时产生了自我意识,然后接收外界的信息,然后依靠本能生活。我独立与世界之外观察世界,顺从不知从何升起的欲望,一天又一天,趋乐避苦。有一天忽然问了自己我是什么,从此再也挥之不去,从此迷茫如影随形。
因果不虚,善恶终有报,只是时间问题 我们要相信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 有人说世间繁华美人美食的确很诱人很美好啊,就算有轮回下一世下地狱,前世我又记不得与我无关,下一世又与我何干?就像看到别人快乐痛苦与我何干?为何不尽情享受此生呢? 就像小时候与现在如同两个人,想法认知外貌体型都变了,可是感觉我还是我啊。下一世变成了动物是不是也是这种感觉呢?所以今天要为明天着想,今世也要为来世着想。
在家居士如何学佛 闻思修戒定慧。 先听闻佛法(三藏经)。再自己思考理解。然后便是实修。持戒。修定,也就是修止。修慧,也就是修观,可证道智和果智,亲证涅槃。 楼下我详细说一下。具体可以自己百度。
【西哲】讨论唯物唯心不如讨论潜意识 就像显示屏,光照射到屏幕上,显示图像。与其讨论先有屏幕还是先有图像(没有屏幕哪来图像,没有图像你怎么知道有屏幕),不如去讨论光吧。潜意识:不思考也能走路做事情。
【西哲】世界为何存在,为何不是空无一物? 思维定势:1.一切的存在都是需要理由的,一切都是发展变化的,也就是有因果关系。(对一个问题刨根问底是没有答案的,所谓的解释只是用这个现象解释另一个现象,也就是经验主义。没有因果的,问为什么、第一因只是自扰而已,只是求知欲而已)。2.眼见为实,眼耳鼻舌身为实,意识为虚。(孰不知,没有意识,何来那个以眼耳鼻舌身为实的你,何来那个你所认为实实在在的世界,反而认为先有物质再有意识,彻底颠倒。有人又该问意识从何而来了,不知不觉又犯了第一个思维定势。)
学佛该怎么学?修行该怎么修? 这是最基本的问题啊,谁来说一下
随笔,不一定对 我想要什么? 一直快乐,没有痛苦,一切虽无常,亦可快乐。老病死我不愿,能否消除?科技有可能做到。永远的快乐,长生不死,心想事成,这是我想要的,这便是仙。
【西哲】想当年我也像你们一样迷恋哲学 说一下唯物唯心,什么是物,什么是心,什么去分辨物与心?意识是什么?潜意识是什么?潜意识能用意识去理解吗?为何非要弄清楚是什么,非要知道答案?为何有求知欲?为何要问为何?问题本来就没有答案,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乐此不疲。是对还是错?又在自扰了,没办法欲望使然,满足欲望很快乐啊。
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 为何我的心一直很伤悲
关于愣严经中所说的第二月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 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 我可以看到树,就是这么简单啊,树是树,见是见,见可以看到树,若树非见若树即见是什么意思?
感觉好迷茫啊 每天要么有事做,然后一转眼时间就过去了;要么没事做,就做自己喜欢的事,打发时间,或者发呆,也发呆不了多长时间,总会有欲望的,然后时间又过去了。一天又一天,醒来一切还是一样。看佛经?感觉看了还是没什么改变。信解行证去行去证?怎么行?戒定慧、打坐?感觉好难,更别说证了。哎,空度年华,感觉好空虚你们天天在做什么?
感觉做梦也与佛法相关 比如你喜欢一个人,晚上就可能会梦到那个人,在梦中你并不知道你在做梦,你也能看清那个人的样子。但是当你醒时,你想念那个人时,脑海中并不能清楚的想出那个人的样子。就如水面,醒时就如有风,水面有波,映物模糊;梦时就如无风,水面平静,映物清晰。感觉我们以前所有的见闻,都未失去,记忆并不会消失。如果我们醒时也能同梦中一样,有清晰的图像,有清晰的声音气味味道触觉,那么我们一动不动便可以感受到眼耳鼻舌身所能感受的快乐,不需要忙来忙去东奔西走。不过就算真有这样的神通,也是佛法不提倡的
见性是否如水面映月 自性如水面,眼耳鼻舌身意如月,自性映照觉知一切,也只是觉知,眼耳鼻舌身意在动,而自性不动,烦恼自来,烦恼自去,自性只是觉知而已。
关于愣严经的七处征心 经中说心不能内视,而能见外,故心不在身内。又说灯见是因为眼见,眼见是因为心见。没有眼,心所见是黑暗,有眼,是光明。心不能内视,是因为眼睛不在身内,怎么能说心不在身内呢?心在身内,也是不能内视的啊。好吧我是来挑刺的,比喻再形象也与原意有差别。
感觉现在真的是末法时期哎 学佛的彼此之间争执不断,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更别说什么因材施教了,不被误导就够幸运了。不过也有说法说众生根器逐渐变浅,不能全面学佛,佛法才分化。我想知道那些有名的高僧大德解脱了吗,本吧的人心安了吗,如果没有,何来的自信说法,何来的自信争执
刚才做了一个梦 具体内容忘了,只记得最后一点东西。就是在人世间随意穿梭,突然想去地下看看,然后一直往下沉,突然有一团亮光,几秒钟就逐渐缩小消失,然后想醒来发现醒不来了,然后就醒来了,不过睁不开眼,身体也起不来,当时就吓尿了,几秒钟就醒来了
关于心不染着 空不是无,是照见五蕴皆空。乐与苦心不染着,应该不是无乐苦。以前在意别人的看法,现在不怎么在意了。现在还有欲望,还会沉迷其中,虽知是空,却没有照见,这便是实证。 另一种观点,是否照见五蕴皆空都无所谓,照见不照见都是空。人间就是净土,众生就是佛。
对妄想无明的一点感悟 现代科学把意识分为显意识和潜意识。你吃饭不知不觉就吃完了,走路不知不觉就走了一段路,渴了随手就拿起桌子上的杯子喝水,这就是潜意识。思考,也就是脑海中有文字的读音,这便是显意识。在文字没有发明之前人有没有显意识呢? 我感觉妄想无明就是显意识,而清净自性就是潜意识。比如你看到一朵花是红色的,你可能会想这朵花为什么是红色的呢,这便是妄想,如果没有文字,看到红色的花就是看到,毫无想法,你可能会觉得好看或不好看,感到快乐或不快乐,但是还是毫无想法。没了妄想,也就没了执着分别,也就是清净,这个转折有点大,可能不好理解,我不知道怎么去详细讲。
【切磋】大道至简,殊途同归 一切苦乐毕竟是空,知空不知空毕竟是空。欲望苦乐无明贪嗔痴不可断,亦不用断。生死即涅槃,生是涅槃,死是涅槃。众生皆会死,皆入涅槃。大道至简本无道。
突然有点想法 一切苦乐毕竟是空,知空不知空毕竟是空。欲望苦乐无明贪嗔痴不可断,亦不用断。生死即涅槃,生是涅槃,死是涅槃。众生皆会死,皆入涅槃。大道至简本无道。
看了一点圆觉经的感悟 如幻三味,远离虚幻的身,即无执着,远离虚幻的外境,即无分别,远离虚幻的心,即无..,远离远离心,即无妄想。这便是自性吗,的确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本自清静,不增不减能生万法和本自具足是什么意思呢。如同睡着了一般,的确是寂灭,这便是解脱吗。还是会重新升起执着欲望,分别苦乐,妄想无明。欲望苦乐无明与寂灭又有何区别呢...
【切磋】如何理解五蕴皆空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说下我的理解,先从色来说,色不异空,就像走路,不知不觉就走了一段路,潜意识支配;空不异色,不知道怎么理解;色既是空,空即使色,前面说不异,后面又说即是,应该有深意的,可我不知道。你们怎么理解的。
【其它】对唯物唯心的一点感想 什么是物呢? 眼睛看到的 ,人有眼耳鼻舌身, 习惯以眼为主, 说到物就想是什么样子, 而不是声音气味等。其实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很奇怪不可思议 ,我们习惯了就麻木了没感觉了。苹果掉地上很正常啊,很少有人想怎么不向天上掉。看似正常的一切 ,都是毫无道理,苹果掉地上因为引力?那为什么有引力呢?为什么我会问为什么呢?习惯了也就是道理了。想起鲁迅的一句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以前上学的时候不理解,现在好像理解了。为什么以前不理解现在就理解了呢?不知道,莫名其妙。那什么是物呢?不知道。眼睛看到图像,耳朵听到声音,不知为何能看到听到,就是这样。为何不知道原因呢?因果关系是对的吗?会不会没有因果呢?苹果为什么掉地上,因为熟了。再深入点,因为始终有引力存在,苹果长大了引力大了,苹果树可能也会分泌什么脱落素。再深入点,苹果树为什么会分泌脱落素呢?DNA?单细胞生物为什么会分裂呢,DNA为什么会分裂呢?电子为什么围绕原子核运动呢?第一因是什么呢?存不存在呢?这所有的一切包括我是怎么来的呢? 宇宙大爆炸?从一个奇点开始。什么是奇点呢?为什么爆炸呢?不知道。我又知道什么呢?我想问题的时候从哪里去获得答案呢?以前所看到的、听到的等经验。何为心?通常都知道人有肉体有意识,你问何为心,就像问什么是苹果,好可笑,看到的那个图像就是苹果,能思考的就是心,又没有'心'的图像。思考是什么意思呢?图像、声音等的排列组合。我今天吃什么呢?想吃黄焖鸡。这道数学题怎么解呢?离开了图像声音等,就不会思考了。物我两忘,视而不见。照这样说,先有物再有心?这便是因果,物是因,心是果。没有心,有没有物呢?视而不见,算不算有物呢?先有心还是先有物?唯物对还是唯心对?又或者都对、都错,又或者没有对与错之分。说了这么多有什么用呢?什么才有用呢?我现在饿了要吃饭,这才有用。无限的欲望,吃一辈子吃不够,求知欲也很强烈,也没有答案。为什么会有欲望呢?一切为什么是这样呢?宿命论对不对呢?还能说什么呢,该吃饭了!
我看众生皆是佛 有快乐有痛苦有欲望有烦恼,这样很不错啊,为什么要去改变呢?
【其它】上学知道了1+1=2,然后问1+1为什么等于2,这就是哲学 庸人自扰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