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rone chirone
关注数: 1 粉丝数: 6 发帖数: 705 关注贴吧数: 15
又想天使与海豚 一只蓝色的小海豚 离开它的家乡 一片宁静的海域决定要去更广阔的海域 创造自己的人生可是沿途的困难 让小海豚 觉得好累好辛苦于是它开始想家 想妈妈 想妈妈带着它在海里第一次学跳跃水面的那天直到……海豚跃出水面 与云相遇了白白的云 象棉花糖 一样 大片大片的 而且有着不同的形状小海豚着迷了 它喜欢云 它对云说:云 我是小海豚 我很喜欢你 你能喜欢我吗?云低下头看了看海豚 说:你喜欢我 为什么海豚:因为你很特别 软软的样子 象棉花糖 让我想起了温暖的感觉云:原来是这样 可是我喜欢星海豚:为什么 我可以一直追随你云:我喜欢星 虽然它遥远 但很灿烂 照亮我的生命 海豚 可爱的小海豚 你不适合我 你永远都跟不上我的步伐 星和我才是最完美的海豚不相信 竭力的跳跃 不停的跃出水面 想看看云是不是有多感动 可是云头也不回地向着自己的方向走 一眼都不看海豚可是 海豚不管 它相信自己可以追上云 坚持着自己幼稚的信仰尽管这样命运插手的还是太早 海豚来不及拥有就要还回去天突然刮起了一阵大风云散了 风走了 爱不见了剩下疲倦的小海豚 在无边际的大海终于它哭了哭的很伤心蓝色的泪 越流越多汇成了一片大海难怪 人们说大海是地球上最迷人的一滴眼泪云就这样走了在它的生命中不留下任何痕迹后来海豚死了当人们发现它的时候海豚水一般的心化了……
腊八节与腊八粥 “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亦称“腊八节”,常州武进民间素有吃“腊八粥”的风俗。旧时,每逢此节,天宁寺、清凉寺等庙宇例向善信施粥,相传是日为“释迦牟尼佛成道日”,食粥亦系纪念释迦修苦行之故,从而派生出了天宁寺“铜锅煮粥、普济饥民”的神话传说。其实,“腊八”与“腊八粥”并非佛教遗风,而是土生土长并有特定意义的华夏民俗。 《礼记》孔颖达疏曰:“腊,猎也。谓猎取禽兽以祭先祖五祀也。”早在远古时代,华夏先民就在秋收冬藏后,用猎获的禽兽举行大祭,祈福消灾。此俗,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代改为“腊”,“聚万行而索飨之也。”《说文》云:“冬至后三戌为腊。”西汉文学家杨恽《报孙会宗书》有“田家作苦,岁时优腊,烹羊泡羔,斗酒自劳”的记载,民谚曰:“腊鼓鸣,春草生。”说明在汉代以前,人们就重视腊祭,擂鼓鸣金、翩翩起舞,乃是驱魔除妖、祈求国泰民安和迎春的憧憬。南朝《荆楚岁时记》谓“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至唐代形成影响颇大的“行赐食朝典”礼俗时,“腊八节”与佛教尚无直接关系。直到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才出现了:十二月“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的记载,可见是宋代以后佛教盛行才将“腊八”与“浴佛”联在了一起。至于“腊八”是“释迦牟尼成道日”之说,如果不是附会的话也纯属巧合。明清以来,“腊八”被抹上了浓厚的佛教色彩。可是,在不少地区,民间还流传着另外一种传说:朱元璋儿时替地主放牛,经常挨饿。有一年腊月初八,天寒地冻,饿急了只得捉老鼠充饥,挖到鼠洞深处,发现鼠窝里贮粮丰富,大米、赤豆、花生、红枣……样样俱全,取了煮粥,香甜可口。后来他当了皇帝,山珍海味吃腻了,想起往事,传令御厨以谷米果蔬混杂煮粥,食后大悦,才犒赏天下,每逢十二月初八,官民人等一律煮食“腊八粥”。直至清光绪年间,许多地方的《县志》都载:“今俗乃以腊八造粥……实朝廷典礼之常。” “腊八粥”的煮法,《燕京岁时记》云:“用黄米、白米、粳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米、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元,用则伤味。”用料十分讲究,正是华夏先民“聚万物而索飨”的腊祭遗风在民间的持久传承。清代大作家曹雪芹在其名著《红楼梦》中有“世上的人都熬腊八粥”的表述,近代著名作家沈从文曾写专题文章《腊八粥》为颂,当代名作家王蒙亦在《我爱喝稀粥》一文中赞赏腊八粥“是粥中之王,是粥之集大成者”、“真能启发一点重农爱农思农之心”……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