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儿🎀 灰哥我爱你
飞佛迷,喜灰迷一只~
关注数: 90 粉丝数: 204 发帖数: 27,598 关注贴吧数: 38
【观影体验】《流浪地球》略无法避免的英雄主义和绝望下的希望 《流浪地球》观影完毕。【以下没啥剧透】 电影可以说是三条线,几个小部分,每个小部分有一段高潮,最前面的三分之一讲的生活日常,有些拖沓,到中间速度才开始开起来,高潮迭起,看完之后让人心跳加速。中部个人以为是最精彩的部分,反而到最后的点燃木星开始有点逊色。总体来说,在剧情方面有缺陷有精彩的部分。说回三线,第一条线就是主角的救援线,第二是太空线,第三是其他救援线。 这个电影的基调,就是绝望。其实在观影之前一直担心会拍成个人英雄主义,不过电影中间处理的不错,毕竟启动发动机并不是主角一队的任务,后来被抢先启动可能也是这个原因。但是最后的高潮仍然落到了个人英雄主义上,无论是太空一条线还是地球上的救援。小说被魔改了,但并不是乱改。最后的点燃是科学奇幻无误,这个评判还是交给更多大佬吧,我觉得是略有些扯的。 个人认为的中间部分很精彩,不是因为别的,而是认为其是英雄主义下的真实,主角所做的其实是整个地球所有救援队拼尽全力的中的其中之一,可能成功了不会促成决定性的成功,失败了不会促成决定性的失败,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真实。不可否认,一个历史事件的成功是离不开个人英雄主义的,但是这是由多处个人英雄主义的叠加而形成,而并非一个人,更不是一个刚十几二十多岁的孩子能够完成的,即使他是天才。由此制造了很多个高潮都是很扣人心弦,我一度不忍心继续看下去。但是最后的最大的高潮部分,是真的处理得略有些尴尬,可能为了寻找这个效果不得不加入了一人决定一切的剧情,联合国的转变也让人匪夷所思。 说说联合国的决策,其实感到有些疑惑,这些决策者是处于地球上即将被毁灭的人,还是空间站里成为新人类的人呢?我更倾向于前者,因为这样解释也算是给《三体》的一个安慰。或者是照应后文的政府军吧。是游离在危险外的也是身处危险中的绝对理性代表。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为了“生存”,这是难能可贵的。看了小说其实印象最深刻的是,地球叛军和政府军的对抗,电影流浪地球或许有点影子,如果在小说里,保持绝对理性的政府,可能真的不会支持空间站的自我牺牲,正如三体里,最后证明星舰人类才是正确的。但是选择人性,有那么多人为了流浪计划牺牲,也不难想象,为什么最后那么多人选择叛军,“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建设。”无论是哪一方,都会很绝望吧。 特效很棒,即使不说别的有缺点,就凭这个特效,今年就是中国科幻元年。自从三体电影撤了之后,这部电影等的实在辛苦。不慎买成了2D,但是并不影响观影效果。空间站和行星发动机的细节和精致真的没话说。 空间也很宏大,但是信息量并不是很多,故事不算是复杂。还可以再丰富一些。 顺便值得一提的是,空间站上的都是精英人类,如果一个只是精英人类组成的团体,又会发生什么。或者这才是大刘在选择地下城居民和选择1/3的生育权的时候,采用抽签。世界如果只有精英人类,能不能正常运作。地球上的叛军可能是一直有的,只是在下部得到了点燃。或许也不是那么得前所未有的团结。电影只表现了一部分【最后一个片段有游行】。 电影很绝望,即使是危机解决了,还是很绝望。建立在绝望之上的一点点希望,又能走多远,可能正常情况下,就像片中所说的一样,点燃的可能很小。最后的全球广播是很震撼的。【不是说女主的广播,而是宣布即将撞击的广播】这种平静令人害怕。电影有增加人物,起初有些反感,不过到最后也不没有起到绊脚石作用,还是可以接受的。哦对了,MOSS致敬了《太空漫游2001》。
【随笔】论贴吧转型 —— 贴吧政治批判 几日驱驰,只寥寥数语说一下个人看法。 事物所具有的时效性导致依附于其生长的事物有着相同的起落。这种现象所具有的普遍性,让这种夹缝中生存的“转型”变得不值一提。寻求的贴吧转型是情怀推动的,但情怀也是有时效的,所以在此,看过便看过了吧。 转型是基于原有基础的。搞清楚本身的原始定位尤其重要。之于喜灰吧,外界给喜灰定位恰恰是符合的:适合于9~14岁的动画片。而喜灰吧的大部分吧友都是在这个区间进入喜灰吧,而持续至15+岁时并不是因为对动画片本身的热爱。至今,喜灰吧人员组成还是以9~14为主。由此,在制定转型大方向时应该以此做为前提,任何忽略这个前提的做为都近乎不切实际,这也可以解释为何狭窄的ACG化不适合喜灰吧。 以三体吧为例,其大吧主对三体吧的发展方向相当明确,做为集三体,科学幻想(非科学奇幻),科学探讨为一身的贴吧,以至于在三体热过去后这么多年里保持相当热度。 贴吧基于所拥有的核心主题,但贴吧自身也是独立个体,衍生和另起炉灶都是可以的。对于一个动画类贴吧,拥有一定的热度是其第一需要。若列举大耳朵图图吧,虽然被图拉丁吧吧友侵占,但是从另一种角度,也达成了拥有一定热度的目的。喜灰吧不仅于喜灰的方针是对的,但ACG化是不恰当的,原因在于主题拓展的错误,既没有引入新吧友,也没有让吧友热衷于讨论。一言蔽之,在9~14岁为主导的贴吧强推R16动画,并将ACG笼统认为是某些日漫。 追根溯源,其实适合喜灰吧的方向应该到2013年之前找。其中很大的差别是在此以前,吧内的讨论氛围是很好的,这种氛围引导新人敢于表达对于喜灰对于生活的看法,也使得已经在喜灰吧的吧友有参与讨论的意愿。虽然有很多至今看起来很情绪化的贴子,但=发这些的吧友毕竟是12岁左右的孩子。比如说有吧友开贴讨论《狼图腾》,比如有的吧友发表自己对生活琐事的看法,再比如月全食时半个吧一起赏月讨论。这些事是在现在的喜灰吧看不到的,但它与喜灰的盛衰也是不相干的。正因为有这个氛围的存在,人格的平等,使我们:“因喜灰,五湖四海却如咫尺之遥;因此吧,天南地北也可如遇故知”。 这种氛围,背后我总结了两字“生活”。这是最大的方向,最大的范围。也是最深刻最贴切最平易的主题。对于喜灰吧而言,如果无法回归这种气氛,再好的喜灰也无法拯救这个吧,因为贴吧依据其不是学术性论坛的特征,作品的好坏只能决定来这个吧的吧友数量,而无法决定贴吧贴子质量。 具体分析,个人认为现今喜灰吧所拥有的条件也不是很糟糕,仍有新吧友加入便是很好的体现。贴吧的转型是以吧务主导的。自从2014年以来,统治阶级的年龄组成普遍高于吧友,导致某些吧务轻视吧友群体并以自己身份试图引领贴吧舆论方向,打击打压提出其他观点的吧友,例如简导事件和烤羊事件以及吧友变相的个人崇拜。事实上,如果作为吧务都无法很好融入贴吧并且热爱这个贴吧(热爱是次要),那他所拥有的情怀对贴吧发展是个伤害。在吧务方面,热衷于贴吧比拥有分辨不合时宜的帖子更为重要,而吧规的约束和吧友本身的敢于监督也可以保证贴吧有效进行,所以在2013年之前吧务在喜灰吧的作用并没有像如今这么大肆强调(我们这些元老走了以后怎么办云云),只是作为一个多了删帖封号权利的吧友存在,在贴吧地位上始终是平等的。吧务是要为贴吧热度做贡献的,管理秩序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 最后,维持现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情怀消失之后,或许每日半页帖子都无法保障。 以上 2018.04.14
【浅谈】生日 不知道我是什么时候把QQ里的一声生日给关掉了,原因只有一个,我想记得Ta生日的人不用机器来提醒我。 班里同学生日收到一大堆礼物的时候,我在赞叹之余,顺口说了一句自己从未收到过生日礼物【可能只有一封信】,她说,给别人送,别人就会给你送。 恩,来而不往,非礼也。往而不来,亦非礼也。我觉得这句话说的很好,以及我从小就养成习惯,有很鲜明的界限意识【大概和等级意识一样鲜明】。以及长年以来,没有与我特别要好的朋友,无论是在哪里。对于一点感动都觉得感激涕零。 然后发现,来而不往其实还是很普遍。后来我就不关心这些了。后来,当我刚刚接触QQ空间的时候, 一条说说大概也能到10多赞吧,而现在一两个也是多的。【虽然在三次元的QQ号还是能20+】我觉得这可能是我做人方面的孤僻所致,后来屏蔽的人越来越多,不想看到的人也越来越多,最后空间里的东西也是越来越少,反而觉得有些乏味了。但是也在料想之内。 后来便回归了一种孤独感,但是并不是以前没有人陪的孤独感,而是更深层的一种孤独,并不是因为没有人住在心里,反而是成为了一种为了未知的担忧,让我迫不得已地想找更多人陪。其实在冷静的时候,我也知道一人足矣。 拿着鼠标或者手机,容易产生一种空虚寂寞感。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