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鹤☔
wosiliuyu
关注数: 1,062
粉丝数: 1,976
发帖数: 9,163
关注贴吧数: 313
分享视频 分享视频
分享视频 分享视频
分享视频 分享视频
中输鞋曾翔大师告诉您,什么是真正的书法!
继续涂鸦,写丑书!
继续涂鸦,写丑书!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沈鹏的字还不如小学生,根本不配谈书法 沈鹏的字还不如小学生,根本不配谈书法
没事涂涂鸦,重在参与
建议这位吧友改学魏碑,非常有天赋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前三幅和后两幅分别是两个人写的,大家评评哪个好
碑帖之争(四)伪艺术家们的野望 伪艺术家形象镇楼图 伍剑:在赵孟俯之前,也就是元代之前“碑学”盛行,几乎所有的书法名家都主张书法学习应当学碑。但是元代的赵孟俯却打破了这个常规,提出“师帖不师碑”的观点,此后元明清几乎所有的书法名家都提倡“帖学”。在清朝末期,康有为(变法七君子之一,广东人,也是一个书法名家。)李瑞清(著名书法家,学着,中国艺术教育的开创者,张大千的恩师,碑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等人又将“碑学”复兴作为一个理念和口号提出来,我想原因应该是中国的大儒们都提倡“师古法”。到现代,碑帖之争也在明争暗斗。 石海:“碑帖”常放在一起合称,其实“碑”主要指汉、魏、唐碑,按照类型来分,则有墓碑、庙碑、造像和摩崖等;“帖”则是指书人的书札或诗稿等。碑一般是书丹上石,即由书写者用朱笔直接把字写在磨平的碑石上,再经镌刻。刻碑者往往可以因循刀法的方便而使字的笔画有风格上的变化,即与原书丹之字略有出入,还有的碑刻甚至未经书丹而直接奏刀。其字融入了刻工的艺术情趣,有极浓的金石味道,非毛笔书写所能体现。 伍剑:这样说来“碑”也是书写的,只是通过刻刀的再创造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 石海:帖学的兴起是有着历史背景的,但是的书写为的是让人清楚读懂文字内容,他作为一种艺术的承载就少了,主要是作为实用的承载,就像现在的电脑打字,是为了阅读的方便,偶尔在电脑上来个仿宋或者黑体作为变化,以是美观。而今天的毛笔书法已经完成了作为书写的工具性,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而存在,那么作为帖学的“馆阁体”正楷书法,作为工具性,他比不过电脑字的工整,也缺少作为艺术令人玩味的东西。 伍剑:是的。康氏在其《广艺舟双揖》中把北碑书法归结为十美:“一日魄力雄强,二日气象浑穆,三日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日意态奇逸,六日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日骨法洞达,九日结构天成,十日血肉丰美。”“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他甚至认为,以唐为界,“唐以前之书舒,唐以后之书迫。唐以前之书厚,唐以后之书薄。唐以前之书和,唐以后之书争。唐以前之书涩,唐以后之书滑.唐以前之书泄,唐以后之书直。唐以前之书纵,唐以后之书敛”。 石海: 是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观念的活跃,对太过理性、讲究法度且技巧圆熟乃至媚俗流丽的帖学书风,人们有了重新审视的看法。当年被人斥为“八怪” 金冬心与郑板桥先生,现在却受到热捧,其实,碑学的兴起也不是一帆风顺。当年碑学崛起也是与嘲讽、谩骂和抨击一路相伴而来。如游心汉碑的郑谷口被骂为“妄自挑越”, 包世臣被张之洞攻击为“不雅之妖”,北碑书法更是被骂为“不参经典,草野粗俗”。 伍剑:石海现在说的极是,就是当今有些人在维护帖学“正统”人眼里,对于碑学崛起也似乎是“洪水猛兽”一般。但艺术毕竟是艺术,他有着自己的规律,书法作为艺术品的存在,必然会遵守这一艺术规律,只是时间的问题。 石海:我相信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碑帖之争(三)小丑的逆袭 书之两翼 碑帖之争的背后 碑和帖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清代以来有关碑学和帖学的分野与争论就不曾间断,在此提及,并无意于碑学与帖学的梳理和辩证。碑和帖作为两种不同的体系,共同构筑了中国书法数千年的璀璨,是书法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均有所长,但无所谓优劣,更不可偏颇。 碑的点画是凿刻的,加上岁月的洗礼和风化的作用,中实饱满,刚健沉雄、朴茂凝重;帖是以毛笔和纸张书写的,强调起止,点画中截跳跃腾挪,一掠而过,灵动妩媚、酣畅遒劲。碑的字体多处于字体间的演化过渡阶段,这些字体尚处于蜕变之中,不甚成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体势生动活泼、散漫多姿,正如张宗祥《书学源流论》中所说:“结体奇肆而神态静默。”姿态活泼多变的同时还多字体间的杂糅,如隶书杂糅篆书遗意,楷书兼有隶书意味,旧字体特征的遗留除了带给碑学书法奇肆的结体之外,更增添了几分古朴之气。帖于“二王”父子确立典范以来,体势较为完备,虽也能婉转流畅、纵横挥洒,但体势的变化终不是其所长。帖学之长在于笔势和节奏,在观赏帖学作品时观者的目光总会不自觉地跟着笔势的指向展开,在体会音乐般节奏的同时,也感到了时序的进展,所以有人说帖长于抒情,适于时间性的表现。与之相比,碑则更长于体势的展开,碑的点画之间缺少笔势的连贯性,没有帖的起承转合,点画起止处也没有提按顿挫、逆入回收的讲究,“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得不止”,正由于减少了起收笔的限制,点画的势就特别长,向两端舒展延伸,这样的笔法就产生了相应开阔的体势。这种横向开阔的体势反过来又阻断了上下纵向的连绵,笔势的连贯性在碑的书写中大大削弱,而碑奇肆多变的体势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缺少笔势呼应的字间关系,只有通过体势的欹侧来调整,使上下左右字在缺少笔势连贯的情况下,产生呼应和顾盼关系,碑的空间性就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书法本无碑与帖的分野,只是作为两种不同的体系客观地存在着,清之前并未有人对书法进行碑和帖的区分,或许因为魏晋之后人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由“二王”父子确立的行草典范,碑版也逐渐被遗忘,而碑学和帖学于清代的提出及其分野和帖学的衰微不无关系。行草自魏晋成熟以来,历经唐代的发展,宋代的“意造”,元代的复古和明代的狂狷,至清初赵董书风的笼罩,渐趋衰败,毫无生机。在此“穷困潦倒”之时,金石考据学的兴起,将人们的目光引向了金石碑刻。金石碑版书法苍茫浑厚的金石气,真率朴拙、奇肆散漫的体势,生动活泼、丰富多变的章法组合,与清初一味光洁流滑、纤巧萎靡、规整板刻,匍匐于赵董脚下的书风对比鲜明。清人开始有了革新的愿望,唐碑首先成为取法的对象,以唐碑之骨气济帖学之疲软,又因其与刻帖接近,易于入手故。后又认识到唐碑由篆隶蜕变而来,遂上溯秦汉。尔后,魏晋南北朝墓志造像也逐渐成为清人开拓创新的源泉。清人对于碑的学习,初仅得其形似和表象,至邓石如出这种状况大有改观,他的书法从印入,于篆刻中深刻体悟到金石的味道,并以一管羊毫笔逆锋行笔践行之,如“有物以拒”,创造出凝涩苍茫、浑厚朴拙的笔法,至此清人才真正地找了写碑的方法。在阮元提出南北书派分野并将北碑和南帖相提并论的基础上,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提出尊魏卑唐的主张,大唱北碑,并为之摇旗呐喊,“迄于咸、同,碑学大播,三尺之僮,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从此碑学取代千余年的帖学传统,成为书坛主流。
碑帖之争(二)烂草绳体——流氓书法家康有为 清朝碑帖之争的根本原因,也是让“丑书”行世之助手 清人尚碑道真的很单纯吗? 清人尚碑主要的原因是南北书派风格之分,北以碑为主,南以帖为宗,其实在王羲之之后就有南北之分,至于用笔南北宗之分,则是董其昌提出来的。 其实在古代来说,世人皆重南派,北碑无几人问津,清朝学界就如今天学界一样,提出“流行书风”的概念,去提倡“小众文化”,急于求变(历代其实都有这样的人,并非今人,也并非清人这样,如同三国开篇一样“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历史规律)。 难道南派北派之分是“碑”和“帖”的区别吗?刻在碑上就一定是北派?写在纸上就一定是南派? 并不是的,像二王体系的行书,都属于帖学,比如《阁帖》(淳化阁帖)收录的都是魏晋人的尺牍:非释文不识!非相习成风不能识! 就是说帖学一类,写的行草书笔画太连,不易辨识。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个人比较喜欢《淳化阁帖》,在临习的时候确实会把有些草字“误识,认错”,大家看过淳化阁帖的都知道,碑版上边难以辨识的小草都是有小楷做注释的。 所以南帖:疏放妙妍,减笔至不可识!是其特点。 其实学字在古人来说是个大问题,古人,尤其是清代人,所见真迹非常少,也就不能通过这类《阁帖》去得笔法之妙,他和今人是不一样的,今人有影印本,古代不同,全是拓本,如果有一些有钱的朋友,收藏家的朋友,才会有真迹可供参考,才有机会水平大进。 看真迹才能学帖,这是必然的,哪怕只见过二王一本真迹,也是可以学笔法之妙的。相对今人来说,这种学习能力是非常强的,今人学书都是参照几十本真迹。 当然,肯定是真迹越多越好,只是说明一下,古人真迹的珍贵程度和学习能力是比较强的。 古人买卖真迹,并非都是按一纸,可能是按一行,一字去买卖二王法帖,在宋元时就已经如此。 (洛神赋十三行就是赵孟一行一行收集的) 到清朝,能看真迹的少了,所以出现提倡碑学的人就很正常。 但是由于这个书法界,根本就绕不过二王行草书,所以清人的批点对象就不在晋唐,而在宋元明这些学习《阁帖》的人身上。 其严重程度乃至清人“碑帖结合”的赵之谦,都没能幸免遭到抨击,可见当时的书法界也是很盲目的,这种盲目,最严重的之处就在于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此书在1891年问世,引起极大反响,学界立刻挂起“批帖”的现象。 为何康有为如此大的影响力呢? 原因在二,其一《广艺舟双楫》虽然是非常有实力的一本书,但是如果没有《南北派书论》《艺舟双楫》《学书捷要》等清人崇碑理论的铺垫,是不会一问世就有这么多追随者的。 其二就是1891年,在历史上是个比较重要的时间段,思想上是比较动荡的时期,“变法”的思想非常受文人推崇,所以“推翻旧制”在一方面上就已经延伸到书法“帖学”上了,认为帖学是古学,不可取,应该尊崇今学,也就是碑学。 也就是说,碑帖之争,是由康有为引起的(之前只是推崇碑),究其根本原因,康有为抑制帖学和崇尚碑学的观点,是站在他个人的政治哲学思想上的。(因为政治哲学思想,而盲目否定古论的并不独有康有为,因不涉及到书法,写出来容易被禁,就不在赘言了) 潘伯鹰曾经说康有为的字:像一条翻滚的烂草绳。 也有人说当今书法毁于康有为 这些理论在一定角度上都是站得住脚的,毕竟当时康有为的思想是非常偏激的,其《广艺舟双楫》和《新学伪经考》是同年出版,《新学伪经考》是什么书,想必了解清史的朋友都知道。 晚年的康有为也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也在信札中说到这样一段话:凡有得于碑,无得于帖,或有得于帖,无得于碑,皆为偏至。 晚年的康有为也是认识到了碑帖结合的重要性,说出此番言论。 但是康有为的思想,在书法界的西学东渐之后,也就是八十年代后,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天下丑书,由此而生的言论又出现了,这种情况是持续了几十年的,不过近年的学界是有改观的,又崇二王了。 剩下一堆不学贴的“丑书”者,盲目跟风,也都是被绕进坑了。
我发表了一篇图片贴,大伙来看看吧~
碑帖之争(三)小丑的逆袭 书之两翼 碑帖之争的背后 碑和帖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清代以来有关碑学和帖学的分野与争论就不曾间断,在此提及,并无意于碑学与帖学的梳理和辩证。碑和帖作为两种不同的体系,共同构筑了中国书法数千年的璀璨,是书法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均有所长,但无所谓优劣,更不可偏颇。 碑的点画是凿刻的,加上岁月的洗礼和风化的作用,中实饱满,刚健沉雄、朴茂凝重;帖是以毛笔和纸张书写的,强调起止,点画中截跳跃腾挪,一掠而过,灵动妩媚、酣畅遒劲。碑的字体多处于字体间的演化过渡阶段,这些字体尚处于蜕变之中,不甚成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体势生动活泼、散漫多姿,正如张宗祥《书学源流论》中所说:“结体奇肆而神态静默。”姿态活泼多变的同时还多字体间的杂糅,如隶书杂糅篆书遗意,楷书兼有隶书意味,旧字体特征的遗留除了带给碑学书法奇肆的结体之外,更增添了几分古朴之气。帖于“二王”父子确立典范以来,体势较为完备,虽也能婉转流畅、纵横挥洒,但体势的变化终不是其所长。帖学之长在于笔势和节奏,在观赏帖学作品时观者的目光总会不自觉地跟着笔势的指向展开,在体会音乐般节奏的同时,也感到了时序的进展,所以有人说帖长于抒情,适于时间性的表现。与之相比,碑则更长于体势的展开,碑的点画之间缺少笔势的连贯性,没有帖的起承转合,点画起止处也没有提按顿挫、逆入回收的讲究,“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得不止”,正由于减少了起收笔的限制,点画的势就特别长,向两端舒展延伸,这样的笔法就产生了相应开阔的体势。这种横向开阔的体势反过来又阻断了上下纵向的连绵,笔势的连贯性在碑的书写中大大削弱,而碑奇肆多变的体势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缺少笔势呼应的字间关系,只有通过体势的欹侧来调整,使上下左右字在缺少笔势连贯的情况下,产生呼应和顾盼关系,碑的空间性就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书法本无碑与帖的分野,只是作为两种不同的体系客观地存在着,清之前并未有人对书法进行碑和帖的区分,或许因为魏晋之后人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由“二王”父子确立的行草典范,碑版也逐渐被遗忘,而碑学和帖学于清代的提出及其分野和帖学的衰微不无关系。行草自魏晋成熟以来,历经唐代的发展,宋代的“意造”,元代的复古和明代的狂狷,至清初赵董书风的笼罩,渐趋衰败,毫无生机。在此“穷困潦倒”之时,金石考据学的兴起,将人们的目光引向了金石碑刻。金石碑版书法苍茫浑厚的金石气,真率朴拙、奇肆散漫的体势,生动活泼、丰富多变的章法组合,与清初一味光洁流滑、纤巧萎靡、规整板刻,匍匐于赵董脚下的书风对比鲜明。清人开始有了革新的愿望,唐碑首先成为取法的对象,以唐碑之骨气济帖学之疲软,又因其与刻帖接近,易于入手故。后又认识到唐碑由篆隶蜕变而来,遂上溯秦汉。尔后,魏晋南北朝墓志造像也逐渐成为清人开拓创新的源泉。清人对于碑的学习,初仅得其形似和表象,至邓石如出这种状况大有改观,他的书法从印入,于篆刻中深刻体悟到金石的味道,并以一管羊毫笔逆锋行笔践行之,如“有物以拒”,创造出凝涩苍茫、浑厚朴拙的笔法,至此清人才真正地找了写碑的方法。在阮元提出南北书派分野并将北碑和南帖相提并论的基础上,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提出尊魏卑唐的主张,大唱北碑,并为之摇旗呐喊,“迄于咸、同,碑学大播,三尺之僮,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从此碑学取代千余年的帖学传统,成为书坛主流。
碑帖之争(二)康有为的书法就是一条翻滚的烂草绳 清朝碑帖之争的根本原因,也是让“丑书”行世之助手 清人尚碑道真的很单纯吗? 清人尚碑主要的原因是南北书派风格之分,北以碑为主,南以帖为宗,其实在王羲之之后就有南北之分,至于用笔南北宗之分,则是董其昌提出来的。 其实在古代来说,世人皆重南派,北碑无几人问津,清朝学界就如今天学界一样,提出“流行书风”的概念,去提倡“小众文化”,急于求变(历代其实都有这样的人,并非今人,也并非清人这样,如同三国开篇一样“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历史规律)。 难道南派北派之分是“碑”和“帖”的区别吗?刻在碑上就一定是北派?写在纸上就一定是南派? 并不是的,像二王体系的行书,都属于帖学,比如《阁帖》(淳化阁帖)收录的都是魏晋人的尺牍:非释文不识!非相习成风不能识! 就是说帖学一类,写的行草书笔画太连,不易辨识。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个人比较喜欢《淳化阁帖》,在临习的时候确实会把有些草字“误识,认错”,大家看过淳化阁帖的都知道,碑版上边难以辨识的小草都是有小楷做注释的。 所以南帖:疏放妙妍,减笔至不可识!是其特点。 其实学字在古人来说是个大问题,古人,尤其是清代人,所见真迹非常少,也就不能通过这类《阁帖》去得笔法之妙,他和今人是不一样的,今人有影印本,古代不同,全是拓本,如果有一些有钱的朋友,收藏家的朋友,才会有真迹可供参考,才有机会水平大进。 看真迹才能学帖,这是必然的,哪怕只见过二王一本真迹,也是可以学笔法之妙的。相对今人来说,这种学习能力是非常强的,今人学书都是参照几十本真迹。 当然,肯定是真迹越多越好,只是说明一下,古人真迹的珍贵程度和学习能力是比较强的。 古人买卖真迹,并非都是按一纸,可能是按一行,一字去买卖二王法帖,在宋元时就已经如此。 (洛神赋十三行就是赵孟一行一行收集的) 到清朝,能看真迹的少了,所以出现提倡碑学的人就很正常。 但是由于这个书法界,根本就绕不过二王行草书,所以清人的批点对象就不在晋唐,而在宋元明这些学习《阁帖》的人身上。 其严重程度乃至清人“碑帖结合”的赵之谦,都没能幸免遭到抨击,可见当时的书法界也是很盲目的,这种盲目,最严重的之处就在于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此书在1891年问世,引起极大反响,学界立刻挂起“批帖”的现象。 为何康有为如此大的影响力呢? 原因在二,其一《广艺舟双楫》虽然是非常有实力的一本书,但是如果没有《南北派书论》《艺舟双楫》《学书捷要》等清人崇碑理论的铺垫,是不会一问世就有这么多追随者的。 其二就是1891年,在历史上是个比较重要的时间段,思想上是比较动荡的时期,“变法”的思想非常受文人推崇,所以“推翻旧制”在一方面上就已经延伸到书法“帖学”上了,认为帖学是古学,不可取,应该尊崇今学,也就是碑学。 也就是说,碑帖之争,是由康有为引起的(之前只是推崇碑),究其根本原因,康有为抑制帖学和崇尚碑学的观点,是站在他个人的政治哲学思想上的。(因为政治哲学思想,而盲目否定古论的并不独有康有为,因不涉及到书法,写出来容易被禁,就不在赘言了) 潘伯鹰曾经说康有为的字:像一条翻滚的烂草绳。 也有人说当今书法毁于康有为 这些理论在一定角度上都是站得住脚的,毕竟当时康有为的思想是非常偏激的,其《广艺舟双楫》和《新学伪经考》是同年出版,《新学伪经考》是什么书,想必了解清史的朋友都知道。 晚年的康有为也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也在信札中说到这样一段话:凡有得于碑,无得于帖,或有得于帖,无得于碑,皆为偏至。 晚年的康有为也是认识到了碑帖结合的重要性,说出此番言论。 但是康有为的思想,在书法界的西学东渐之后,也就是八十年代后,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天下丑书,由此而生的言论又出现了,这种情况是持续了几十年的,不过近年的学界是有改观的,又崇二王了。 剩下一堆不学贴的“丑书”者,盲目跟风,也都是被绕进坑了。
这才是欧楷
让我大跌眼镜的“正宗欧体九成宫”!不愧为书法吧第一高手
今天有幸见识了“正宗欧体”,佩服佩服
每天涂涂,有益身心健康
每天涂涂,有益身心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写行书之前,先热热身
写行书前热热身
我发表了一篇图片贴,大伙来看看吧~
吧主正式上任 各位自己斟酌,违规行为不再姑息
本以为再也不用拍照了,但为了回应伪艺术家们的挑衅 还是拍几张吧
田欧对比,一声叹息 欧阳梦中对我言,欧体宗师要让贤
最近不在状态,但也坚持每天凑数 丑书,丑字
好心好意规劝随笔舍主人,结果换来的却是粗口
多写几遍就习惯了
开始学赵体啦 第一次写胆巴碑。。。行草没白练,可以正式开始了
好像更丑了。。。还是写行草吧 这是行草书的副作用吗?
继续写丑书
不要和这种素质底下的人纠缠,认真你就输了 吧友看不惯和他们对骂,结果都被这群人说是我的小号,呵呵,那么多小号不得累死?吧友吧规,骂人者封,不要与他们纠缠。
照的照片越来越少了 几乎失去了拍照习惯
学古人还是学今人?与蕴章先生商榷 蕴公有言,写字论题费一年,渡河舟楫叩门砖,忠言半句存甘苦,楷法欧阳莫学田。 – – 但是。。。。。。古人是怎么做的呢? – 王羲之拜卫铄为师是不是学今人? 王献之学王羲之是不是学今人? 颜真卿学张旭是不是学今人? 米芾学罗让是不是学今人? 赵孟頫不也是学他父亲的书法么? 黄庭坚学苏轼是不是学今人? – 因此,也做儿歌一首,与蕴公唱和,歌曰—— 十年翰墨如云烟,古今长短各半边。 学古学今君自取,只羡鸳鸯不羡仙。
小女子学丑书,打卡
小女子学丑书,打卡
背临,走形啦,到底是初学者 差太远了
谢天谢地,终于找到一点点手感了,可能和换了一只好点的笔有关。草书费笔,一般我是择劣使用
步履蹒跚学草书之二,继续写十七帖
蹒跚学步写草书,不怕丢丑,请狠批 开始正式临摹,才知道难
本吧西门庆(夜雪独行)的书法老师写的欧体,根本没入门。一年前我说过这字水平低,并和西门庆结下梁子。书友们看看说的对不对【图片】
继续写丑书涂鸦,大家尽情狠批 刚学,请老师们指点
丑书涂鸦,大家狠狠地批
别整天说什么“印刷体”,那是你自己外行,看不出田体字势。田英章的字绝对是第一流的,有资格跻身楷书第五大家。欧颜柳赵田
现在的书风讲究奇怪毛糙滞涩,俗不可耐,古法尽失,连周慧珺都不 我贴三张图,一个周慧君作品,一个王羲之作品,一个赵构作品。哪个滞涩毛糙,哪个飞动流畅,大家自己看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临帖才知道,差距太远了 差距太明显,硬伤多多
功力严重不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还是临摹不像,硬伤太多了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