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丶辰少 筱丶辰少
关注数: 12 粉丝数: 190 发帖数: 2,075 关注贴吧数: 53
昔逢师传真口诀,只教凝神入气穴。 以“有为法”而言,“凝神入气穴”是具体功法,有具体的“可凝之神”和“可入之气穴”。 以“无为法”而言,“凝神入气穴”是功法带来的功境,具体的功法不是“凝神入气穴”,而是“用‘灵觉’觉照着呼气”。 不论“有为法”还是“无为法”,只以实际而言,所谓的“凝神”与“气穴”,的的确确实有所指(以此而言,“凝神入气穴”是功法);只不过“凝神”与“气穴”都是与“玄关”一样的“事物”,功夫到了才能自然出现。“功到自现”之后,炼功时的那种状态,如果非要用语言来述说,用“凝神入气穴”来描述也的的确确很恰当(以此而言,“凝神入气穴”是功境)。 因此,不论“有为法”还是“无为法”,只以实际而言,所谓的“凝神入气穴”既可以说是功法,也可以说是功境。只不过“有为法”是“以假引真走弯路”,功夫到后,依然要回到“无为法”的路子上去。 如果修炼“有为丹道”的道友们非要说口决“凝神入气穴”是功法不是功境,有“可凝之神”和“可入之气穴”的话,我也可以勉强同意。我也知道,修炼“有为丹道”的师父们向弟子传法时,一定对弟子说了什么是“可凝之神”和“可入之气穴”。但是,修炼“有为法”的道友们,请回过头来仔细想一想,当你功夫没到时,你真的有“可凝之神”和“可入之气穴”吗? 我想,我与“虚无至人”的分歧,也许就跟“有为法”和“无为法”争执“意守丹田”(或“气沉丹田”)一样吧。 “有为法”认为,“气沉丹田”是功法;而“无为法”认为,“气沉丹田”是功境(没有丹,怎有田)。 其实,两者所言,各有所得,也各有所失.
五常:仁、义、礼、智、信。 常者,即经常,平常,永久如此,万年不变,千古不易,如日月转运,东升西落,昼夜分明,历年四季,春夏秋冬,春天温和,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寒冷,此乃时常之道也。五常,仁、义、礼、智、信,乃人之常道,父慈、母贤、兄友、弟恭、子孝、即人之常行,所以永久,不得改变,能配合天地日月之道理,则谓之正常,人若不照常行事,则为无常矣。 仁。 仁者,人之心德也。心德即是良心,良心就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正己化人之意也。所谓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人不能离开群众而独存,若看他人之苦,即如自己之苦,他人有病,如自己有病,能发出侧隐之心,即仁也。且能敬老爱幼,保借一切物命,即是慈悲之心,仁也。作事用物,为人而不为己,所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我最讨厌者,别人骂我、欺我、恨我、则我不将祸害,移到别人身上,合仁也。故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若有仁德之人,愿看轻自己,而利益大众,须恭敬、宽厚、信贵、勤敏、恩惠,能将此五种美德,施行在天下,则为仁矣。 义。 义者,宜也,即指人无含私欲,作事正当而合宜,谓之义也。若该做之事则做,不该做之事即不做,亦谓义也。故君子之人,在贫穷困苦之中,不失大义,而能修好自己身心,不被物欲所蔽,又逢发达之时,亦不敢奢华浪费,学富贵不能淫之坚决,不违背道德,使人人能归向善道,故亚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此谓君子之道也。所以君子之人,若见财物,定先思义,虽然家庭贫困穷苦,亦不取不正当财物,而失此大义,若不义而贪求富贵,实如空中浮云,亦如草中露水,又如风中灯火,云逢风吹则散,露水受日晒则乾,灯火遇风则灭,所以世人,若不远虑,必有近忧,作事若不三思而后行,只一味用险诈之法强夺,虽能成功,亦非永久之计,既然作事无考虑,灾殃已经显示目前矣。人若有受恩,能尽量报恩,即义也,义亦有十义、五义,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恭,夫义,妇从,长惠,幼顺,君仁,臣忠,此十者,谓之人义也。五义者,父宽,母慈,兄爱,弟恭,子孝是也。所谓十义五义,乃为人道上,不可缺欠之大义也。孔圣曰,见义不为无勇也。所以君子之人,有见义能勇为之气慨,应尽所担之天职,做事不望报酬,则称谓之大义不忘,如吾以义杀身,至公无私,此大义则可以参天,合乎日月之明,亦能配於大地之厚博矣。 礼。 礼者,即表示恭敬之仪容,又表示尊敬之动作,乃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所谓节文者何也。譬如为人子者,对父母,应尽其孝之义务,此即天理,早晚向父母请安,冬则温之以抗其寒,注意食睡,夏则凉之以辟其暑,吹凉床位,死葬之以礼,祭祀之所礼,此即节文,乃为人子之礼也。所谓礼者,无所不包,男女有别,长幼有序,作事有规,淫乱不犯,此皆庄严,中正之礼仪也。然国之四维,礼、义、廉、耻、礼字居先,无礼义则上下乱,故圣人制礼,所以齐民,君子守礼,所以保身,至於作事接物,常存诚敬之心,以正为本,礼者,理之不可易,乃是正人身之法则也。 智。 智者,知也,对於事理,无所不知,对於是非、曲直、邪正、真假、善恶,皆能辨明,所谓智与势不同也。智者,事理明白之后,已经无疑惑,而且能实行,此者可谓之智也。所以有智之人,定少过失,虽有过失,亦能知速改,智人定有孝悌、有忠信、有礼义、有廉耻、有仁慈、有勇敢、而不贪欲,亦不嗔恚,又无愚痴,故佛经般若二字,解释谓之智慧,就是明白万物之原理、又知所应守之法则后,兼能体解万物所受之痛苦,又能解救,而报知其解说之理路,即谓之智慧也。所谓识者,只能识事,不能明理,言行不一致,言不顾行,行不顾言,未做到圆融之事体,凡能言,而不能行者,则谓之识也。今生为人道上,要弃私欲,将识转智无难也。须要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所谓心小者,乃不敢纵心之所欲也。志大者,不为私而为公,则不为小我,而能为大我也。智圆者,万事有周全,义务做圆满也。行方者,行为端正,态度庄严,清白自身而不污也。世人若能依此而遵守实行,可受国家社会之公认,则称谓之大智人矣。 信。 信者,不疑也。乃人言为信,有相信,方能守信用,凡事依照口言守约束按期而至,无妄言误人,待人接物,定要诚实不欺骗,口能言,身能做,若讲得出,定要做得到,言行有一致,即谓之信也。所谓信字,从人言而成,即人言有正确,方可谓信也。守信要先注意三点,第一点,说真实言语,第二点,所讲出来之话,定要做到,第三点,若做不到之话,则不可说,人若不守信,口言乱说,对人失信用,以后定无人要相信他,所以要尊重自己之人格,约时定要准时,约日定要照日,与人所约,决定不可失约,方免自己对他人,有亏损之不该也。所以人若能守信,则能受人任用,此信字之范围,亦极广阔,举例而言,信愿照愿行,信誓照誓做,有信则能愿受,遵守则能奉行也。且能得遵守父母,或师长之教训,亦谓之信也。总要以诚存心,以仁而作,处事有实,不敢欺骗者,可以合此信矣。帝曰?此五常之德,亦称调之五达德,乃人道之纲领,为圣为贤,全得五常之道,世人若失弃五常之道,则为恶,就无仁、无义、无礼、无智、无信实,已成愚痴之人矣。所以此三纲五常之理,必须要谨慎,能省察遵守,时时温养实行,切莫有暂时之违背,或错乱,方能符合纲常之道德也。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纲者,纲领也。何谓之纲领,即上领导下,而归向光明之善路,於遵奉道德,服从人伦也。譬如网之大条绳,即网之纲领也。取网若将网纲之大条绳牵起,则全领之纲,亦随网绳而起,网绳若牵东,网则亦随转东,若牵西,网亦随转西,所谓网之大条绳者,即是领导全领网之纲领也。再如衣服之护颈处,谓之颈领,取衣若对颈领取起,则全领衣服,亦随起,所谓衣服之领者,即领导全领衣服之主也。再如车马,若无运转手马夫,车定不走,而马亦乱跑,所以运转手马夫,为车马之纲领也。是故纲领者,指在作模范,有标准之正规,领导,劝化,指挥之谓也。所以在上位之人,若有条理,下位之人,则不敢乱为,普说万物之主要部份,谓之纲领也。 君为臣纲。 君为臣纲者,非单独指为君主之人,须作好模范,而使朝臣看样而已也。凡为人主事者,不论机关团体,或有权利地位,指挥监督责任者,则皆属君臣之称也。所以居上位之人,总要以身作则,作出模范标准,以教化指导,下位之人,使下位之人,有好规矩之言行,可效法而作,自然能表现端正之仪容,即不存私偏之心,对办事亦能齐全,且自身亦得清白,此则所谓君仁臣义,又曰君敬臣忠也。所以在上位之人,若能贤明正气,在下方之人,自知礼义廉耻,若为君主,或首领,或主事者之人,自己有错误过失之时,定要接受部下之谏诤劝解,须能随时改进迁善,方可受部下之敬重,亦克失却,君为臣纲之大义也。但为下级之人,若有差错过失,亦须要承受上位之指导,而急速改过,而为监督之人,或主事者,若逢下级人员有过失,亦不能对其纠正,反而偏听,纳受其言者,则君纲不振也。 父为子纲。 父为子纲者,亦不是专指,为父之人,须作好模范,而使子女看而已也。凡为人翁姑,祖父祖母,兄姊者,定要以身作则,作出模范之标准,以教训指导,媳妇,孙男孙女,弟妹,使下辈之人,有好规矩之言行,可以效法而作,自然知孝敬,明礼义之理,则不敢存私偏之心,对工作亦能勤勉耐劳,又不懒惰奢华,亦不随便浪费开钱,此所谓父慈子孝,又曰父宽子顺也。所以为上辈之人,若能修身向善,为下辈之人,决定明是非曲直,则不敢乱为,由此而可齐家,享受平安幸福之生活,但为上辈之人,若有差错过失之时,定要接受下辈之人劝解,须能随时改过向善,方能再受下辈之人,加倍孝敬,亦可符合父为子纲之道理也。若为人父母,翁姑祖父祖母,兄姊者,切不可一味用偏爱之心,而疼惜子女媳妇,弟妹孙男孙女,若用慈爱疼惜,遇有做过失差错之时,不尽教导之责任,以指示者,则变成偏爱,亦可说宠子为恶矣。所以为下辈之人,若有过失,须听顺上辈之教训,急速改过,但为上辈之人,若不能教化指导下辈之错点,使其改正,反而用偏爱之动作,乱听下辈之言语,而用宠爱者,则父纲不振也。 夫为妻纲。 夫为妻纲者,专指夫妻两人之间而言也。世人常说,「夫和妻顺」此句乃指在夫妻两人,能和睦顺从而已,尚未作到人伦之大体也。再有「夫义妻从」者,已经入人伦之大道,乃指出为夫之人,须要以身作则,作好模范之规矩,能尽天理,发出良心,而进行道德之善路,使为妻之人,可以效法而作之,自然为妻之人,能知孝敬翁姑,恭敬大伯小叔,大姑小姑,且妯娌之间,亦知和睦,又不计较事物,而知相让,由此善行之美德,可以帮助丈夫成家立业,虽然为丈夫之人,自知遵守人伦道德,对内则孝敬父母,兄弟合和,不存偏见之私心,又对外人,有礼义,有廉耻,有仁慈,有信实,故为妻之人,定要随从丈夫,而作此人伦道德之善行,切勿有违背而犯过失,但为人丈夫者,若有差错过失之点,须能欢喜接受妻子劝解,而随时改过复善,方不失夫为妻纲之大体也。且为人妻者,若有失错之时,亦须采纳,丈夫之忠言劝解,知速反悔忏罪,然后方得,夫唱妇随之人伦大道,故曰夫为妻纲也。举例为人丈夫,每日不务正业,又其面上气色,时常现出暴怒之气,为妻之人看见,定然不悦,而心中亦就发生气恼,如此何能受妻之敬重乎,而为人妻,若逢不如意之事,就乱家,闹出风波,致家庭不得宁静,如此亦难受丈夫之顾爱也。而为人丈夫,逢其妻,有过失之处,若不能纠正妻子,使其改善,而反偏爱者,则夫纲不振也。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