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men799 madmen799
关注数: 34 粉丝数: 39 发帖数: 2,504 关注贴吧数: 2
一个托儿的表演 开篇语:现在社会上车多,楼高,怪病多,灾害多。所以,做要还是要图点修行的,不然,做缺德事多了,很容易就摊上一个。阿弥陀佛!为了一点小钱做托儿,诋毁志高空调,但愿老天有眼,别跟他们计较,别让他们生孩子没屁眼。 一个托儿,不知发了多少贴了,内容如下:“买志高空调的烦恼:本人买了台志高空调,保修期内压缩机坏了,他们可能为了压缩售后成本,硬说是我动了室内机,要我出钱换压缩机,这样的企业,靠抠点售后钱,离倒闭还能有多远?售后也是钱朝前,态度差得不能再差了,劝君购机千万莫选“志高”!否则等着哭吧!这是我的感受,此帖我到之处必留!!  这个杂种死活不承认他是托儿,但反过来想想,一台空调两三千块钱,一个压缩机几百块钱,为了几百块钱,值得在网上天天浪费精力?所以,这杂种是托儿无疑的。 别一个托儿,其实和上面的是一个,发的内容是: 志高的售后 不是一般的垃圾 我空调坏了 找了一个 连懂都不懂的人来看 告诉我 压缩机坏 才买了2年多 也不经常用 压缩机就坏了 等了一个多月了 维修的都没来修 对于志高 我想说 我去年买了个登山表 这个杂种发的多了,怕人不相信,就换了个马甲。你奶奶的,空调用了两年坏压缩机,这是正常不过的事,谁能保证空调两年不坏压缩机的,我给十万。到格力,美的维修点看看,有多少全新的空调坏了压缩机的。尤其是美的,经常是今天装上明天坏压缩机,还有海尔,我同学买了台海尔变频机,春天买的,夏天一开,压缩机坏了,这都是正常不过的事,却来骂志高质量不好,你那里要是电压低,怎么能怪空调? 奉劝一句,人要讲修行,现在社会上车多,楼高,怪病多,天灾多,不为自己,也为自己家人儿子之类的想想,缺德事做多了,说报应就报应到头上。
市场拒绝垄断 空调用户们都知道,格力美的以前是大型国有企业,有强大的资源优势,说白了,就是把以前国家的财产变成了他们个人的私产.所以,他们财大气粗,投入广告时牛气冲天.我记得,十五年前,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的广告费是一秒种三万元,现在是多少,估计得涨N倍了吧.这样高额的广告费用,一般企业望而却步,但格力美的却始终不间断地在上面做广告,尤其是美的,竟然能连做三四个广告,投放多少钱? 格力去年又请了臭不可闻的成龙做代言人,此公代言的霸王洗发水被查出含有致癌物而名声扫地,是个典型的有钱就是爷的主,格力请他恐怕也花了不少钱吧.格力去年的广告费用至少是40亿,美的还要多,大家想一想,这些钱最后由谁买单?是格力的董明珠吗?是美的的什么懂事长吗?都不是,是广大的消费者.格力美的空调为什么这么贵?大家应该清楚了. 现在格力美的两家占了中国空调30%的市场,在经济落后地区,消费者们更缺乏辨别能力,买东西只知道看广告,很多消费者竟然认为空调只有格力和美的两个牌子! 可喜的是,志高空调以做世界上最好的空调为目标,以做老百姓买得起的空调为出发点,坚持少打广告,做质量,走平民化路线,给沉闷的空调市场刮起了一股清新空气.我们发现,志高空调的顾客带着疑问来买志高空调,这空调便宜,质量怎么样呢?一段时间后,这些顾客又来了,不是自己,而是带着自己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来了,一到店里就兴奋地说:志高空调便宜,质量相当好,我又介绍朋友来的. 志高,就是凭优秀质量,低廉的价格,靠消费者的口碑赢得了市场,目前,不做广告的志高销量排国内第三,质量和格力并列成为国家出口免验产品,为打破格力美的的垄断做出了贡献.
沭阳开始堵车,私家车恶果显现 这两天扬子晚报上老报道南京堵车严重,有时步行比开车还快,这就是私家车大量增加的一个严重后果. 其实,现在到沭阳走走,你会发现沭阳几条干道都不好走,比如人民路万德福到批发市场那段常堵,光荣路每天都堵,城内大街也是.因为沭阳的私家车也多了. 中国去年汽车销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消费大国,似乎很有面子,其实,我觉得且慢高兴,坏事在后头呢. 中国现在还是一个穷国,人均收入水平还在世界100开外,别说比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就是黑非洲比中国富裕的国家也不在少数,但这样贫穷的国家却有几件怪事.上面的汽车销量超过美国是一怪,还有那些世界级的奢侈品在中国的销量也猛增,据说中国不久将会成为世界最大的奢侈品市场.法国最好的葡萄酒大多销往中国,法国人感叹说:法国人太穷了,喝不起那样好的葡萄酒,只能卖给中国人. 中国不是美国,美国人手一车甚至更多,但美国人的收入是中国的数十倍,工作好的一个月工资就能买辆车,而我们沭阳的私家车主们,有几个一个月收入能买一辆车的?还有的贷款买车.而且美国人少地多,交通发达,车子多了也容得下,而中国人口太多,公路资源却不怎么样,车一多就堵.美国能源丰富,烧得起油,而中国是贫油国,现在石油要靠大量进口.以上这些说明,中国不适合大量发展私家车. 为什么这几年私家车爆发式发展?一是国家政策问题,车可以贷款,首付三两万就能开车了.二是现在很多人对未来太乐观,享受为先,不管钱多钱少,先弄一辆开开. 中国的收入水平远低于美国,但石油价格却高于美国,仅次于日本英国,不知道在一次次油价上涨中,私家车主有没有心跳加速呢? 据经济学家分析,多少收入才能消费私家车呢?大约是净资产的十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说,你银行存款达到100万了,可以消费一辆10万左右的车,若20万存款就买车会很累.
曹锟尊重文化人 布贩子出身,做到直系军阀的首领,又曾靠贿选而被选举为第三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被称为“猪仔总统”的曹锟,乃一粗人,外号曹三傻子。可就这么一个跟文化没多少关系的角色,却办了一所赫赫有名的河北大学。那是1919年,当时,曹锟在做直隶督军。自己没有的东西特显珍贵,因此他就以原保定农业专门学校为基础创办了河北大学。据说,办校期间,他对学校教授是格外垂青,他的名言是:“俺一个推车卖布的老粗,什么都不懂,大学得靠教授。”所以,只要他在学校,就经常在教授休息室候着,对下课的教授嘘寒问暖。大暑天,在教室外面看见教授讲课讲得满面流汗,就命令校工上课的时候送毛巾到课堂上,给教授们擦汗,后来干脆往教室里装了铁柜,放冰块降温。每逢发工资的时候,曹锟都嘱咐行政人员把大洋用红纸包好,用托盘托着,举案齐眉式地送给教授———而且,分量还不低,足足有二三百大洋,想想,当年咱们的领袖毛伟人在北大图书馆做管理员,每月才八块大洋,你就知道这曹大帅是多么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了!而且,他自己尊重不说,还要学生也尊重,在给学生训话时,他是这么讲的:“大家必须尊重教授,这些教授都是我辛辛苦苦请来的,如果谁敢对教授不礼貌,就要谁的脑袋!”对比一下现在爆出的大学生弑师案件,真让人不知今夕何夕
空调,变频与定速,是个问题 近日,以美的为首的“亲日变频派”纷纷刮起了“虚标高价”或“虚标高效”的变频浮夸风,而以格力、志高为代表的“欧美定频派”则在坚持定频高效空调的核心技术上适度发展变频,引起中国空调业的路线之争!变频空调在欧美市场像等离子一样惨遭冷遇,在中国市场以“虚标高价”的形式疯狂血洗库存,以及“虚高实低、反仆为主”的变频恶炒手法,均令人关注! 什么是变频空调?这个问题不用多说,很多专业术语也不好理解,我们只要理解它是空调的一种类型就是了,现在市场上拼命热炒变频空调“省电、舒适、耐用”,似乎变频空调的性能全面超过定速空调,大有取而代之之势。而“120度正弦、360度、全直流”等也让消费者晕头转向,在选购时无所适从。下面我简单分析一下变频空调与定速空调的性能比较。 一、节能方面。变频厂家极力鼓吹变频空调“省电”,实际上,定速空调分为五个能效等级,变频空调也有能效等级,高能效比的空调省电,反之则费电,这与变不变频无关。比如,定速空调的最高能效比也达到4以上,而五级变频的能效比不过3.2,还不如定速的省电。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变频空调必须持续工作8小时以上才省电,若只开3、5个小时,耗电反而大于定速空调!这可能是消费者万万没有想到的。所以,高能效的定速空调在节能方面完全可以和变频空调一较高下。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中国最早的教育家应该是孔子,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人最重要的是人格,教育的首先是培养人的教育,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人格健全的人。 而我们前一个阶段的教育被称为应试教育,分数成了学生、学校、家长的唯一目标。学生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一张试卷定终身。这些学生离开了学校,离开了考试往往一无所能,被称为“高分低能”。 现在,教育似乎有了点变化,虽然仍重视分数,但似乎更重视实用的技能,就是让学生不仅要考试,更重要的要学一技之长。这比应试教育要现实了点,学生学点技术,一出校门找工作就能用得上,比死读书强,能混个饭碗,所以,现在技校生往往比大学生吃香。随着就业压力加大,而学校肩上的压力也很大,很多学校把就业率作为一个硬指标,所以学校也重视学生的技能教育,让学生能找到工作成了最近高校技校的重头戏。但实际上,这与教育的根本目标仍是南辕北辙。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不会有完整的人格。 在应试教育和就业教育下,一些人没有了人格理想,做人做事没个准则,见利就上,人云亦云,以奉迎拍马为能事,以媚俗为荣耀。他们没有什么理想,没有什么目标,也没有什么准则,不想做君子,更不怕做小人,为得到利益,什么事都能做。男的能杀人放火,女的则情愿做情人,当二奶。 一个缺少人格理想的社会,人格就会猥琐,唯唯诺诺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在工作单位,上级就是法官,上下级关系如主奴关系。想想当年痛骂中国人劣根性的鲁迅、直斥毛伟人的梁漱溟,我们今天的学校能培养出来吗? 有的人,心中无是非观点,他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媚俗,装出一副小女人样,大众有什么观点他们马上附和,至于是非却是不通。总之,他们(她们)的活着,不过是为了取悦于人,就如那些宠物。宠物狗虽然可爱,但总缺乏一种狼性,离开了主子则无法生存。
中国与日本的差距有多大? 过去20多年特别是最近10多年中,中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日本却陷于停滞甚至负增长的泥潭。面对中国蒸蒸日上,日本似乎走下坡路的趋势,某些人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一个“幻觉”:中国即将超越日本。在日本,有人炮制有人相信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在中国,一些热血青年,亦正日益表现得对日本满不在乎。          在我的经济学同行中,甚至也出现了高***轻看日本的倾向。有段时间,北京盛传着一个笑话,说将来全球只要有三个经济学家就够了,一个懂美国经济,一个懂欧洲经济,还有一个懂中国经济的。至于日本,回答是轻蔑的一笑:日本,哈哈,日本可以不用管它了!                    这实在是无稽之谈!                    中国正在快速崛起。这是事实。但只是部分事实。从诸多指标看,中日两国的差距依然十分悬殊,在许多方面中国要赶上日本,不仅非常遥远而且困难重重。中日两国的差距,中国真正的状况值得国人警省,而不能再陷于自欺欺人的幻觉之中不可自拨。                让我们先来看基本数据。中国的国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人口13亿。日本的国土面积是37.8万平方公里,人口1.3亿。中国国土面积是日本的25倍,人口是日本的10倍。从版图和人口数量而言,中国的确是大中国,日本的确是小日本。                但是,两国的经济总量却掉了个个。2003年,按世界银行2004年《全球发展指标》统计,中国的GDP116898亿人民币,合美元1.4万亿美元,屈居全球第七位。日本的GDP却高达4.3万亿美元,傲列全球第二。小日本是大中国的3倍。                以汇率折算的经济总量比较中难免有误差的成分。然而,改以购买力平价或真实比价计算,大多数的统计结果表明,中日之间经济总量仍相差1-2倍。                中国近年来崛起的步伐不算慢。然而,在战后的第一个1/4世纪,日本即轻松成为全球第二号发达国家。而中国,尽管经历了过去20多年有史以来最快的增长,GDP总量仍在全球排第六、第七的位置,并且以诸多指标衡量,根本不可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日本的经济实力既表现在国内,也表现在海外。中国近年来以引进外资多多为傲,然而日本却是全世界最大的债权国。2000年底,日本的海外总资产达到3.2万亿美元,相当于2003年中国全部GDP的2.3倍,其制造业在海外的销售总额为1.3万多亿美元,与中国的GDP相当(唐淳风,2001)。如此强大的一个隐形的“海外日本”,足令开放了20年如今才雄心百倍,喊着口号,迈着步伐要“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汗颜!                经济结构比较:1999年,日本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是2:36:62,早已是明显的“后工业社会”。1975年,日本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比率首次超过50%,标志着日本早在70年代就逐步进入了服务业为中心的“后工业化”时代。相比之下,2003年,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是14.7:53:32.3,中国甚至没有完成前工业化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过渡。               按国家统计局的工业化定义,一个国家工业化全部实现的标志:一是农业产值在15%以下,这条线中国可以说刚刚跨过;二是农业就业在20%以下,中国目前仍高达50%,可以说还远远不够线;三是城镇人口比重须在60%以上,中国目前大概只有40%,亦有很远的距离。
转贴:三鹿案件中无法追究的责任 世人关注的“三鹿案件”,已经进入到了司法审理阶段,相信不久就会依法作出一审的判决,至于说判决结果是否会让社会各界都满意或者让罪有应得者认罪服法,眼下看来还很难预测。不过,笔者除了关注“三鹿案件”的一审判决结果外,另外更关注的则是几乎被忽略的“三鹿案件中无法追究的责任”。众所周知,千夫所指的“三鹿奶粉事件”,其核心问题仍旧是质量问题。然而,因质量问题遭到伤害多达近30万名婴幼儿的严重后果,却非是一个简单偶然的“质量问题”,其深层次的问题应该是一种非常严肃的“信誉问题”。君不见,从“三鹿奶粉事件”爆发至今,无数患儿家长在接受“为何使用三鹿奶粉”的专门调查或者媒体采访时,几乎都众口一词地回答“因为价格便宜”和“相信质量免检”(信誉保证)。换言之,假如排除“因为价格便宜”是一种无可指责的市场消费逻辑选择的话,那么,毫无疑问“相信质量免检”的这种“信誉保证”,恰恰就是最终造成多达近30万名婴幼儿遭受伤害的主要原因了。试想,在一个严格推行计划生育的国家,哪一位家长又不愿意让自己的宝宝能够吃上具有“信誉保证”的“质量免检”奶粉呢?而“三鹿牌婴幼儿奶粉”就恰恰符合这样的消费选择。所以笔者认为,在多达近30万名婴幼儿遭受伤害的“三鹿奶粉事件”中,具有“信誉保证”的“质量免检”制度的推行者,应当难辞其咎,至少具有间接责任。然而遗憾的是,不论是眼下正在审理的“三鹿案件”,还是过去发生过的其他类似的因产品质量而引发的案件,最终都忽略了其中有关“信誉保证”的“质量免检”之责。也就是说,不论怎样审理类似的案件,具有“信誉保证”的“质量免检”之责都无法得到追究。因为,这既无相关的社会法律意识,也无相关的法律规定;既无相关的社会需要,也无相关的司法判例。所以,“三鹿案件中无法追究的责任”,也就显而易见了。“三鹿奶粉事件”,是发生在我国非常严重的“国誉之伤”事件,它留给我们的是一种难言之隐的国耻。尽管“三鹿奶粉事件”后国家已经撤销了在相关行业内具有“信誉保证”的“质量免检”制度,但是,我们的政府是否真正从“三鹿奶粉事件”吸取了教训和反思了问题,眼下还很难看出来,还有待具有“信誉保证”的“质量免检”制度从所有的行业中彻底铲除,还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本来面目,才是举一反三痛改前非的标志,才能真正消除类似“三鹿案件中无法追究的责任”的社会遗憾,而不仅仅是“三鹿奶粉事件”后因社会压力而采取的“质量免检,一撤了之”逃避“信誉保证”责任那么简单。“信誉保证”事实上是一种“信誉责任”,在我国这种带有特色的市场经济活动中,包括“质量免检”在内的五花八门的政府“信得过”授牌,充斥在各行各业,这也是全球一体化的市场经济活动中,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其实,对于政府过度干预市场经济而插手编制的各种“信得过”授牌制度,笔者早在以前就对此现象提出过批评意见,并呼吁过撤销“信得过”授牌制度,同时也指出过这样的授牌制度无疑是政府的“信誉赌博”。详情可搜索《牢骚怪论:信得过授牌该休矣》、《牢骚怪论:把不该伸的手从市场中缩回去》、《牢骚怪论:信得过授牌,政府非理智的信誉赌博》、《牢骚怪论:市场没有“信得过乌托邦”!》等文章。具有“信誉保证”的“质量免检”制度,无疑是造成多达近30万名婴幼儿深受其害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点虽然是“三鹿案件中无法追究的责任”,但是,通过对“质量免检”(以及类似的“信得过”授牌制度)的反思,我们应该看到,已经沦为稀缺品的——信誉,的确是一个千变万化的东西。例如,政府的“信誉保证”——公民的“信誉依赖”——市场的“信誉消费”——企业的“信誉泛滥”——商品的“信誉事故”——政府的“信誉责任”——司法难咎“信誉责任”,而最终给社会留下的只能是“又是信誉惹的祸”的“信誉故事”。由此可见,“三鹿案件中无法追究的责任”( 政府的“信誉责任”)这种现象,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三鹿奶粉至少告诉人们:国家(政府)是不值得相信的,名牌也是靠不住的,买产品,还得自己聪明点。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