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huang
linehuang
关注数: 23
粉丝数: 293
发帖数: 388
关注贴吧数: 11
从卖掉坎塞洛 对尤文的管理层就不信任 球队在一波联赛创纪录的连冠之后, 阵容已经明显的有两大问题: 平均年龄偏大, 阵容缺少速度型队员。 本来看球就越来越少, 当时知道卖掉坎塞洛以后,就对球队管理层的理念和水平产生质疑。 这种操作都出来了,一年最多看三场球。 此尤文非彼尤文。
谈一谈对未来计算机等相关行业的看法 前记,笔者已经本科毕业近15年,这中间在一线城市也经理了从传统制造业到计算机业的转变,也经历了相关国内外装备制造,设备与系统,工业及IT系统到具体软件应用的行业变迁(这里,未直接接触互联网行业)。浅谈工业发展趋势及相关的个人发展意愿看法。欢迎讨论,各位轻拍。 笔者从四线小城市考到北京,15年前选择志愿时其实受高中时一本课外读物《信息科学技术》影响颇深,故专业选择从自己本身优势的生化行业转向大学本科期间的信息学科。 整个信息大类学科包括弱电层面的计算机,软件工程,通讯,控制(自动化),电子科学技术等学科(即高压5V或者1.5V)。当年的社会工业发展在处于较为传统的行业布局及均衡的发展水平(这里说的客气点,就是整体比国外先进水平都差的比较多)。 然而15年前中国的计算机科学及软件行业,亦或是当时还在萌芽时期的互联网行业,还没有得到大家的普遍重视,然而15年过后,国内确实在计算机及软件及互联网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互联网行业,充分的利用了国内的廉价劳动力及广阔市场,在开源的系统及知识产权较为宽松(是指全球范围)的前提下,甚至占据了某些细分领域全球领先的位置。 因此,相对于过往,计算机等相关行业也越来越得到更多人的接受和推荐,源于社会价值的实现。 在这里,对于即将通过高校在为了的几年将要踏入社会的孩子而言,人的职业生涯正常也会有大概30-40年,整体前期专业的选择确实在起步阶段至为重要,也请大家理性选择,尽量能够在个人优势及发展机会之间做出平衡选择。 结合目前的国内相关主要工业或行业发展趋势,我们对一些主要的行业做一些基本判断: 1. 计算机,软件,互联网及相关行业 (具体情况各不相同) 计算机科学技术, 侧重整体包括IT硬件,底层语言,操作系统,通讯协议,开发语言,软件应用,IT架构等,相对和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仍然有未来10-20年的发展期,但是基础支撑学科(数学,物理,材料等)水平不足,发展速度受限。 软件行业 这里,重点说明的是大型商业软件,包括从操作系统,数据库,工业及工程应用,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与管理学交叉)等面向商用对象为主。整体水平较之过去的20-30年有明显进步,但是受行业标准及国外先进水平发展影响,目前也仍处在第二梯队跟随者的地位,可能在具体细分方向上会有突破,但总体情况和计算机行业未来发展情况类似。 互联网行业及相关从互联网向传统行业渗透 个人定义互联网行业,还是针对应用和终端在普通消费者手里的计算机及软件应用产品,国内这样如火如荼的发展阶段,已经持续了黄金十年,就业市场供需双方目前是较为平衡的状态,当然还会维持相对一段时间。当然,尤其国内会联网巨头已经开始未雨绸缪,从B2C向B2B方向进行拓展。但是由于行业本质不同,2B的发展路径不会像互联网行业之前的野蛮发展模式(大量资本的注入)那样迅速。而且,最大的不同在于,2B的业务中,相关计算机行业人员是服务及服务业务部门,都是为了核心业务(研发,技术,营销等)部门服务的。甚至最近两年一些行业的新趋势,弱化了代码工作的比重,甚至出现应用开发已经从IT部门向业务部门的转移的现象。(IT部门只需要对业务部门进行工作培训即可) 因此,综上,计算机相关行业一定时期内(10-20年)还是呈稳定向上发展的态势,但发展速度趋于稳定,但是必然越来越饱和,甚至会出现一定的调整阶段。 另外,一些相关行业,如果个人条件及意愿合适,也可以认真考虑。 1. 基础学科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 一是这里与国外的差距较大,影响到下游行业发展上限,国家必然越来越重视。 二是如果将来跨行业个人向下游拓展,也是有单独的优势的,属于细水长流的类型。 2. 基于基础学科的半应用学科,如通讯,自动控制,半导体,材料,化工,生医等 这里在某些方向,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人力资源缺口,比如半导体行业等,不论是电子设计,原材料,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生产管理,封装测试等,由于20-30年前美国向东亚及南亚地区的技术及生产输出,目前这个行业的发展已经不可遏制,即将进入红利爆发区间(受相关行业市场扩大影响)目前只有行业标准和工艺两大受控因素。 通讯行业,发展受制于相关硬件,设备及行业标准(目前已在较高水平) 自动控制,发展受制于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及相关硬件及通讯协议。 3. 传统机械,电气等行业 这两个传统行业,虽然拥有大量的行业企业和就业人员,但是多年的发展还是停留在第三梯队(美日德第一梯队,其他发达国家第二梯队)。因此,大家对这类行业褒贬不一。其实如前提到,核心仍然是材料及工艺层面的差距,确是最难突破的瓶颈,这里涉及到国外上百年的工业行业工程经验与KNOW-HOW的壁垒与差距。 确是难点。 但也并不是说我们没有可以突破的点,结合笔者的工作经历,能够立足于该行业,并应用新的技术手段(计算机,软件,研发与生产流程的改进),仍然有较好的发展空间。当然也是对人才资源的挑战,需要复合型人才资源进入才能有所进步。 在此,抛砖引玉,还望对正在选择专业和个人意愿的年轻人们有些参考。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