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往事萦怀 万千往事萦怀
关注数: 132 粉丝数: 71 发帖数: 3,884 关注贴吧数: 1
官员财产申报:公开试点 悄然折戟 2009年2月,新疆阿勒泰在全国率先开展官员申报财产公示试点。当时的制度推行者、阿勒泰地区纪委书记吴伟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显示了极大的改革决心,并表示将逐步实现“有限公开最终过渡到无限公开,从区域试点到全国推行”。2009年8月,吴伟平因病去世。2012年9月17日,现任阿勒泰地区纪委书记杨振海在接受采访时说:“不再按照原来制度做了。现在,我们按照自治区统一要求来进行官员财产申报。只有申报,没有公示。” 除了西部地区的阿勒泰,中、东部地区的湖南浏阳、浙江慈溪等地也在2009年开始实践官员财产申报公示。尤其是湖南浏阳,将拟提拔官员的工资收入以及大宗财产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进行公示,当时被称为官员财产申报公开“最彻底的模式”。 近日,湖南浏阳党风廉政室一位工作人员对说:“2009年的官员财产公示,我们早就不搞了,移交到组织部去了,纪检和监察部门只负责查处申报不实。” “一些地方政府试水官员财产申报公开制度,但是缺少持续性,或者形成‘人走政息’的局面。”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接受采访时说。 在一些研究者看来,推行官员财产申报公开是“官员革自己的命”,必然面临阻力,也可能由此而陷入僵局,难以持续。 “让官员申报和公开自己的财产,是对权力空间的限缩,也是对官员利益的调整,存在巨大阻力,需要付出很大改革成本。”中央党校党建部党的领导与领导科学教研室副主任吕品在接受采访时说。 庄德水认为,基层政府进行制度创新,面临着“相对更大的阻力”。“他们有来自同级的压力,也有来自上层的压力,又必须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突破,限制相对较多,政策空间较小,很容易就碰到了‘天花板’。
中央纵容官员腐败 是统治的一种手段 为了控制臣子,皇帝有时故意让你腐败,他纵容臣子腐败反而成了统治的一种手段。满朝文武,有几个屁股上是干净的,谁的头上没有辫子?康熙说,揪住你的辫子,头上老有一把剑悬着,你只有老老实实夹紧尾巴,俯首帖耳。你的尾巴捏在上司手上,只能唯上是从。否则,判你个满门抄斩。 皇帝治贪,意在保持一种威慑,而不能动真格的。京剧《三娘教子》里有句台词:“高高举起,轻轻打下”,名虽为“打”,但在那位少爷身上,却连毫毛也没碰掉一根。 治贪官也是这样。乾隆把治贪叫做“常流水,不断线”,平均一两年办一个贪污的督抚(现在的“省部级”),再办一批“县处”级。因为有庇护的一面,追究之弦不可能绷得太紧,充其量也就是一张一弛,这样势必造成政策上的随意性。张时从重、从快、从严,弛时从轻、从慢、从宽。当然,如果朝廷有较高的控制水平,尚可张弛有度;如果朝廷软弱无能,则将一张而将弦崩断,一弛而不可收拾。张弛之学问,成了考验封建统治者水平高低的关键。什么十三经,什么二十四史,什么《资治通鉴》,包括《三国演义》之类的 文艺作品,说的都是张弛有度、软硬混搭之学问。治贪治腐,是治国理政的关键环节,当然也要在张弛有度上做文章了。办法有的是,比如这个“只拉弓,不放箭”。 皇帝治贪重在造成威慑,有时也只是做做样子。清末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第十八回,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晚清浙江官场贪赃枉法成风,慈禧老佛爷闻报后发怒,即派两名钦差,带一帮查案人员赴浙。 一干人来到杭州,一本正经地拉开架势,宣布措施若干条,其中有:让杭州府准备十副新刑具,添办三十副手铐、脚镣,四个站笼;并放出风来:按浙江腐败态势,不查办出一百五十个官员决不罢休。直吓得浙江官员惶惶不可终日,都以为大祸临头了。不料,钦差这“三斧头”砍下去后,却没有动静了。这下官员们明白了,还是老套路:“只拉弓,不放箭”,只是这回把“弓”拉满了。于是赶紧走门路,通关节。结果摸清钦差的要价底线,二百万两银子。凑满银子,一场虚惊过去,贪官们弹冠相庆。有人问,钦差何以如此大胆,回京后如何向老佛爷交待? 原来钦差办事,按老例,先得摸清楚老佛爷的意思,于是找到老佛爷的一个心腹公公,公公说:“老佛爷有话,天下十八省,哪里来的清官?如果御史不说,我也装着糊涂罢了。”就是御史参上,派了大臣查过,办掉几个人,还不是这么一回事。前者已去,后者又来。真正能惩一儆百吗?这位得了好处的公公还补上一句:“只拉弓,不放箭,自己落得实惠,趁此捞回两个。” 一直在热播的电视剧《大宋提刑官》中,宋慈查获了八箱贪赃枉法的证据,皇帝却一把火把它烧毁。这一招也是学《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曹操破了袁绍,查获一批曹营中“里通外国”分子写给袁的信,估计有出卖情报的,有表示效忠的。小说写曹操连看都不看,下令当场烧掉。其实凭曹操的小心眼和多疑心理,他能不看?早就看了,暗记在心。当场烧掉,这是收买人心的把戏。宋皇帝放过了八箱贪赃枉法的证据,表面上是烧了,其实早就记下了,你们这些官员这一辈子就服服帖帖听招呼吧,弓拉得满满的,谁还敢乱说乱动。这就是皇帝反腐败的把戏。
沙特拒绝安理会席位再引争论 联合国在战后国际关系的演进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一票否决制”成为联合国发挥作用的最大障碍。在五大国中,苏联(俄罗斯)是提出否决最多的国家,在历史上,苏联(俄罗斯)行使的否决次数达到129次,达到了所有否决次数的一半左右。这还不算有很多议案由于考虑到某些大国的必然反对而根本没有提交讨论的。大国政治不但不能起到保证国际稳定的作用,反而越来越成为安理会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限权,即修改一票否决制,是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的唯一出路。 建立公义社会的理念与大国政治本身是背道而驰的。现在,随着多元化世界的崛起,五大国在国际上的总体影响逐步减弱。五大国已经代表不了世界的总体利益,特别是人口和国家众多的拉丁世界、穆斯林世界和非洲都没有自己的代表,未来的人口第一大国印度以及在联合国财政支持中长期占据二三位的日本和德国也没有得到和贡献相称的位置。在大国政治还不可能一下子消失的情况下,扩军是一个符合逻辑的方法。 从所谓的G4(日本、德国、印度和巴西)提出应该增加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以来,联合安理会的改革讨论已经超过20年,大家,包括五大国,都认为联合国必须改革,也产生出很多有价值的探讨。但是,由于大国们不肯减少手中的权利,一切改革都是空谈。 沙特拒绝安理会席位,短期后果是抗击以俄罗斯为首的阻挠叙利亚问题解决的幕后黑手。但长期的目标,或者说更远大的目标是要修改联合国的大国政治的历史残留,为建立起一个更公平更公正的联合国而发声。这种理念得到 绝大部分国家的支持,难怪沙特的举动获得了诸多的喝彩。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