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背上牧童笛子
牛背上牧童笛子
我行走于光明与黑暗之间,但心怀对光明的虔诚与敬仰。
关注数: 78
粉丝数: 376
发帖数: 6,827
关注贴吧数: 26
奥斯曼帝国一战史(1914~1918)上篇+下篇发布 奥斯曼一战史上篇和下篇的初稿近日会完成,一战内容太多,战线太多,写的心累,一篇字数限制,所以截成两篇发,目前基本框架和时间线,战线已经搭起来了,写的差不多了会在本帖里发个初稿的链接供大家阅读,和过去两篇一样,等以后看到还好的资料再慢慢完善各种细节。
奥斯曼帝国一战史(1914~1918)上篇+下篇发布 奥斯曼一战史上篇和下篇的初稿近日会完成,一战内容太多,战线太多,写的心累,一篇字数限制,所以截成两篇发,目前基本框架和时间线,战线已经搭起来了,写的差不多了会在本帖里发个初稿的链接供大家阅读,和过去两篇一样,等以后看到还好的资料再慢慢完善各种细节。
准备再开一新帖,关于晚期奥斯曼帝国在青年土耳其运动和一战前 近期看看能不能发出来,重开一篇接着上次那篇1808-1909的奥斯曼内容,本来是想一战和凯末尔连着写的,但发现放在一篇里面信息量太大,而且内容工程太过于浩大,加上板块字数限制和需要内容取舍选择,因此准备截成两篇文章来说,因此这次新帖主要是侧重于青年土耳其时期的奥斯曼,一战前的奥斯曼。别看只有短短的1909-1914,因为大环境比较复杂,所以里面的信息量真的非常大。至于一战篇和瓦解篇可能以后再写了,什么时候有空再写,我觉得一战篇也是个大工程,尤其是截到另一篇文章说了,那么这样任务量和内容量都需要加大,所以一战篇暂时先搁置下,暂不考虑。
新文开坑,写的是关于奥斯曼帝国的晚期衰落与改革 大家新文链接内容见楼下。
花时间整理了一下旧贴 花了几天整理了一下这个四年前的贴吧旧文,补充了一些知识点,在知乎上开了个关于这篇帖子的新文章,纯纯介绍奥斯曼的,欢迎大家支持。当然如果还有人支持的话求个知乎滴赞……[表情][表情]【奥斯曼土耳其史话——六百年帝国梦 - 知乎】
乾隆帝与清缅战争小议,一些自己的理解,请多多包涵。 乾隆时代,征缅花了一千三百万白银,两次准噶尔两千多万,而大小金川七千多万两,以安南最少,动用两万地方绿营,花费白银一百多万两。安南战事中一直到后期由于主帅孙士毅轻敌导致了安南军反攻,孙在后期失利难逃干系,但整个战事总体上打的相对也还可以,虽然结局还是西山朝在成功反攻昇龙后才称臣纳贡,但细细分析倘若没有孙士毅前期的战功(连破三江,驱逐昇龙西山军迎回后黎昭统帝),安南的新主阮惠会这么就罢休吗。清缅战争与安南之役有相似之处,同是周边附属国在新的势力下重新崛起,窥伺他的宗主国边境,阮惠灭南方旧阮,郑主,驱逐后黎朝,吞万象,战暹罗,觊觎两广美地,不可谓不勇。缅王辛标信吞并暹罗,令老挝臣服缅甸蚕食云南边境,大有后起之秀而威胁云贵之心,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缅王在泰国初平时就决定了从两国边境土司下手,在边境扩大争端。 因此清缅,清越之战不能简单理解为失败,更不能简单理解为徒劳无用,好大喜功,因为乾隆帝两战的根本目的并不在征服两国,而是他作为中央王朝采取积极行动对周边藩属国的武力威慑,在乾隆朝时期周边势力蠢蠢欲动,乾隆帝以两次宗藩战争算是扼制了周边新兴势力挑衅中央皇朝的决心。(缅甸在大小金川之役时已经频繁骚扰云南边境土司,强行将部分土司掠夺到自己的地盘,很多边境土司都是两头进贡,只是当时迫于其他地区的战事加上云贵总督刘藻和他的前任减小冲突息事宁人的做法,一直没有得以解决,反而缅人频频入境,大有入侵滇西边陲进而未必不可鲸吞云贵之嫌)。
1735年古州——年轻乾隆帝第一次考验 水一介绍贴,1735年古州——乾隆皇帝登基后的第一场大考验
推荐一部央视的良心好剧-微观战场甲午战争 里面出乎我意料对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的评价倒是很高,依克唐阿与聂士成一起防御辽阳北路,两个人算是整部甲午剧里面除了定远镇远两舰配合以外里面配合默契的最好的部队,但是现在对于依克唐阿的关注度一直比较低,这部剧倒是给了我们辽阳北路攻防战另一个侧面。同样大东沟海战,也给我们介绍了另一个海战侧面,那就是联合舰队和北洋海军各自的战术体系
乾隆-家国天下 (高清版)
再议清缅之战:乾隆时代,征缅花了一千三百万白银,两次准噶尔两 再议清缅之战: 乾隆时代,征缅花了一千三百万白银,两次准噶尔两千多万,而大小金川七千多万两,安南最少,动用两万地方绿营一百多万两,打的相对也还可以。 乾隆不是出不起打仗的钱,也不是招募不了那么多人,而是那个地方实在不值,去多少人病多少人,而且地方潮湿酷热,也没有很好的自然环境,加上缅当时是贡榜王朝最强大时期,无论是力量还是领土都远胜明缅时期缅甸,同时清朝在徭役和戍边这一块已经没有百姓强制戍边了,所以花的银子看上去多,其实很大都是用代替民力的银子雇佣专门的运输队而不是大规模民力,而征缅路远,运输的民夫给钱都不太愿意去也是事实。 而且乾隆本身也没有隋炀帝打高丽那种强行征服全境的想法,后期战事派傅恒阿桂海兰察率大军与缅甸僵持,而缅王先受不了勉强求和,算是打服了缅甸还吐出了暹罗,之后西南就基本没发生过大规模扰边。 当然如果乾隆再花个五六千万两灭缅然后每年花几百万两管理缅最后缅人还可能早饭,虽然在军事史上可以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从整体利益和效果看实在算不得高明,好大喜功莫过于此,虽然乾隆也很骄傲也很在意完美,但是他是个合格的封建君主,也是一个高明的皇帝,所以他征缅目的最后主要还是放在了维持清朝在周边地区霸主地位而不是侵入他囯抢夺土地和干涉内务,如果强行战事,说不定乾隆也会取得和隋炀帝一样的评价。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欧陆战争6清朝将领头像 1804
大家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三个德军将领,同时为什么是他们呢 rt,大家入坑这么久,有没有特别喜欢的德三将领,今天选出三个来一起分享一下吧,顺便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他们。
关于二战德国战争经济的随感 时隔多年,来到我五年多前创建的贴吧,遥想当初的我和现在的我……
戈胖有什么能力可以做到元帅之首帝国元帅这个位置 按照史吧说法戈林就是一个靠吃早期组织老人吃老本的好吃懒惰投机之徒,这个人年轻时自己开飞机带联队还可以,但作为ww2时期新式空军的领袖和战略家军事素样很低,从不列颠空战和敦刻尔克到空投补给斯大林格勒都几次夸下海口。 不仅如此,戈林还在占领区洗劫各国珍贵艺术品和文物黄金,而且搞到占国防预算四成的空军经费却把事情丢给手下人解决,而他管理下的空军在斯佩尔安插自己手下做管理前就是一团糟,经常钱非所用,管理混乱且效率很低而自己除了给空军捞钱外就自己捞,纵容手下贪污,简直就是一个寄生虫。戈林也放任自己往“戈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借口打吗啡变胖同时自暴自弃没有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反而沉迷各种糜烂的生活方式,完全没个将帅样,甚至花费很多时间去美甲、涂脂抹粉喷香水。 我对戈林印象主要停留在早期建档时期他的确作为骨干元老付出贡献,但是他也不是不可替代,像赫斯和罗姆就靠边站了,而戈胖居然弄到了一个帝国元帅(各元帅至上)独一无二位子。 而且几次空军配合失当他也没有任何被处罚,除了最后一次急于jie班导致了小胡子气急败坏给他一lu到底…请教曼吧诸位大神们说说你们对戈林了解和小胡子用他是怎么想的…
一鸦战争中的感人故事—纪念当年为国捐躯的英雄们 “忠荩可风”——在浙江舟山定海竹山山顶,为纪念定海总兵葛云飞、处州总兵郑国鸿、寿春总兵王锡朋而建立的祠堂里,这样一幅匾额挂在三人塑像的正上方,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八月.在抵抗英国侵略军入侵浙江定海的战斗中,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等3位总兵先后终因弹尽援绝而壮烈牺牲,后人将3位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称之为“定海三总兵”。
清越战争—十全武功安南之役史话 安南,也就是现在的越南。古称交趾,与我国的云南、广西壤地相接,隔海与广东相望。明朝 1407年,明朝挥军欲并吞越南且在越南地方多有横征暴敛,再加上越南人已建立民族文化,使得反明冲突不断。1418年,黎利在蓝山起义反明,自称“平定王”。黎利听从黎只的建议,于1424年起先占领越南中部地区并大败明军,后再占领东都(今河内)黎利于1427年(明宣宗宣德二年)将明朝逐出越南。明朝放弃直接管辖越南,改封黎利于1426年所立之傀儡君主陈嵩为安南国王,永不干涉越南内政。此后,黎氏世代在安南称王,并与明朝保持着密切的宗藩关系。1659年,清军攻占云南。慑于清朝的强大实力,安南国王黎维祺于次年正式向清军投诚。
二战德国的齐格菲防线是如何被攻破的 每当提到防线突破战,人们总会首先想到法国的马其诺防线.实际上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防线突破战并非人们熟知的马其诺防线,而是1944年9月至1945年2月被盟军攻破的德国“齐格菲”防线.后者无论从防线本身的工事规模,战役双方投入的兵力数量以及战役结果所带来的战略意义都要远远胜过前者.巧合的是两次战役中德军都是当之无愧的主角,然其命运却截然相反一一曾成功攻破法军马其诺防线的德军,却在其本国境内的.齐格菲"防线攻防战中输了个一败涂地!虽说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德军的失败乃是历史必然,但从军事角度看,作战上接二连三的诸多失误乃是其迅速溃败的重要原因.失误一:构造的失衡"齐格菲"防线是二战前德国在其西部边境构筑的永备筑垒体系,也称"西线屏障"或"齐格菲阵地".其建立目的是为防卫德国西线边界,并以之作为向西进攻的出发基地."齐格菲"之名源于德国民间史诗《尼贝龙根之歌》中的英雄王子——传说他曾经杀死巨龙,以龙血沐浴全身,而后可刀枪不入.德国以之命名防线,取其"坚不可摧"之意.防线工程于1936年3月开始构筑,至1939年8月基本建成.德国政府先后共投入10万工程兵部队,约35万劳工,工程总耗资高达35亿马克."齐格菲防线"中设置的"龙牙"障碍物.齐格菲"防线全长约630千米(马其诺防线全长390千米),从德国靠近荷兰边境的克累沃起,沿着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接壤的边境至德国,瑞士边界结束,共划分为北,中,南3个防区.其中,中防区最为牢固,最大纵深达到75千米(马其诺防线最大纵深15千米).防线共构筑有各类永备筑城工事14000个(马其诺防线永备工事5800个),平均每千米正面上的工事数量达到22个(马其诺防线每千米为15个).防线内部还构筑有较完备的道路网,以便于军队实施机动.看上去,.齐格菲"防线犹如铜墙铁壁,固若金汤.然事实并非如此一一如此庞大的防线下,隐藏着许多致命弱点.首先,防线许多地段未构筑斜切阵地,一旦对方机械化装备突入阵地,便可肆无忌惮地.横冲直撞",这在日后的实战中即得到了证明.其次,缺少能进行环形反坦克防御的支撑点和抵抗枢纽,对突入战地的坦克缺乏有效抵御手段和能力.再次,防线中大量小型工事并不坚固且伪装极差,极易被炮火识别并摧毁.第四,部分工事在构建的时候设计不尽合理,其隐蔽措施严重束缚了武器威力和机动能力的发挥..失误二:指挥用人的失当.在一场战斗或是战役中,指挥员作用至关重要.此次战役德军之所以失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希特勒用人失当.先看参战方盟军部队几员大将:善于布阵造势的布莱德雷,这位"战术大师"坐镇中帐,运筹帷幄,在战役中表现出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全方位的大局观;善打大规模进攻战的蒙哥马利,北非战场使这位元帅一战成名,此次战役中同样战功显赫,防线突破口的选择和"手榴弹行动"都由其一手包办;善于攻坚的.铁血"将军巴顿,这位酷爱马术的美军四星上将,天生有着驾御机动"坐骑"——坦克的能力,战场上素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盟军指挥官可谓人才济济.反观德军一方,时任西线总司令的是伦德斯泰特,此人素以用兵谨慎,作战思想保守而着称.二战期间就曾多次因抵制希特勒作战命令而被后者解除职务.出任西线总司令一职后伦德斯泰特本性不改,始终坚决避敌,退让的防守策略,致使德军战场形势始终处于被动局面.可以说无论从前线指挥官的数量,还是经验来讲,德军都完全处于下风.失误三:作战方针的失误布莱德雷和巴顿.蒙哥马利在一起战役中,德军作战方针缺乏针对性.可能是受到接连几次战役失利的影响,希特勒收敛了很多.此次是命令部下一味死守原地,展积极防御.前线指挥机关指示精神,采取了构垒防线,:,放弃进攻的被动做法.1940年的法军在马其顿错误,4年后的德军在"齐线蹈其覆辙!"在"齐格菲"对莱茵河上鲁登道夫铁桥的体现了德军防御的机械,情形是,盟军已攻克科隆,涅米根到德国本土科隆之间多英里的区域,形成了首尾呼应;此时盟军要想继续向必须经过鲁登道夫铁桥.况且,德军已经没有能力守住,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炸毁盟军的推进步伐,为后续部赢得时间.但德军指挥官却多的精力放到了坚守"阵地"到美第7装甲师开上铁桥时,,再想炸桥为时已晚,只地看着美军的装甲部队轰鸣的眼前驶过.:突破地点的选择对于进攻一方来说.既要便于进攻,又要便于后撤,这样一个"平衡点"很难找到,因为防御者总是比进熟悉地形,防御者不会轻易留下可乘之机.但战斗打响不一样了,动态的战场上总纵即逝的战机,这就要求进攻一方的指挥员具备捕捉战机的能力以及相当的勇气和魄力,此次战役中盟军将领蒙哥马利恰恰就是这样一名出色的军事指挥官.1945年2月7日,随着科尔马战斗的胜利,美军第1集团军左翼继续向北部进攻,在鲁尔水坝与德军展开了激烈对抗.无奈之下德军只好打开水坝造成河水泛滥,美军第9集团军因此被迫推迟进攻2个星期.此时德军集团军司令冯·布拉斯维茨和希特勒本人都认为盟军不可能穿过一边是洪水,一边是德国森林的沼泽地.但事实上德国人大错特错——盟军恰恰选择了这个地点作为突破口,2月8日上午10点半,经扩编的英军第30集团军在靠近德国,荷兰边界的马斯河和沃尔河之间仅7英里的战线上发起了进攻,第一轮波次就投入5个师,打了德军一个措手不及.当天晚上防线就被撕开了一个缺口,数千名德军被俘.此次"偷袭"的成功同时也宣告了"齐格菲"防线崩溃的开始.失误五:空战对峙的失败.飞机在二战时期对于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当时高炮技术不成熟,飞机居高临下的优势非常突出一一受当时技术水平的影响,飞机轰炸准确率其实并不高,但由于参战双方都是利用大规模军团作战,目标面积很大,这使得轰炸的效果仍然会很明显.此次战役中两次关键性战斗,盟军都是先通过空中轰炸,打乱德军防线作战部署,而后发突破"齐格菲"阵地的. 这并不完全是防线本身和指挥官的问题,毕竟齐格飞防线还是成功阻挡了盟军4个月之久,以“世界上没有永远坚固的防线这句话”做依据来看,齐格飞防线还是成功的,毕竟当时的德军已近不是11943年前的德军,甚至不如诺曼底战役及法国战役期间的实力,1945年2月,德军在西线最后的精锐也被消耗在阿登地区,这其中包括大量精锐的装甲部队,飞机以及火炮,再赶上苏军在东线发动了维斯瓦河至奥德河一线的全面攻势,西线有实力的部队都被调去了东线,留在西线齐格飞防线背后的德军只剩下一个空架子的B集团军群,部队里充斥着平民组成的国民军,老弱病残已经不是稀奇事,坦克都被调去了东线,飞机也因为缺少油料和飞行员而不能作战,甚至连弹药都很匮乏,别看德军背后是鲁尔工业区,但是由于盟军的轰炸,工业区已经基本不复存在了,他们面对的是兵精粮足的百万盟军部队,这种局面无论是伦德斯泰特还是莫德尔,都已经无能为力了,防线修的再坚固,没有人守在上面,那充其量只是一堆建筑而已。这就是德军两线作战的最终苦果
咸丰和崇祯为什么面临危机俩人最终导致结果却截然不同 如图,以照片形式,防和谐
科普:被遗忘的清朝宁远大将军岳钟琪 (周远廉) 清朝宁远大将军岳钟琪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周远廉 岳钟琪,四川成都人,汉族,岳飞二十一世孙,生于康熙25(1686年),卒于乾隆19年(1754年),享年69岁。 岳钟琪是康熙、雍正、乾隆的“三朝武臣巨擘”。岳钟琪历任松潘镇中军,永宁副将、四川提督、兼甘肃提督、甘肃巡抚,川陝总督,加兵部尚书衔,授奋威将军、宁远大将军,封三等公,世袭罔替。雍正十二年革职削爵籍沒,罚银70万两,斩候。乾隆十三年起用,授四川提督,征剿金川,立功,复封三等威信公,免罚。 岳钟琪历任4年副将、11年四川提督、8年川陕总督、4年宁远大将军。在清朝268年前后任职的几十万位汉官中,岳钟琪有九个最,两个唯一。 九个最是: 封爵最高:世袭三等公(曾国藩、李鸿章仅封一等侯) 军衔最高:宁远大将军; 官品最高:超品,大学士是正一品; 辖地最广:川陝总督辖地200万平方公里。其中,四川57万平方公里、陕西21万平方公里、青海72万平方公里、甘肃43万平方公里、宁夏6.6万平方公里; 统兵最多:总督领绿营官兵13万名,当时全国只有60万兵左右,占总兵数的五分之一。节制三巡抚,及川、陕、甘、青四提督和十五镇的总兵官,大将军还统辖5000名满洲八旗将士; 用兵最精:以少胜多,五千精兵全歼青海蒙古亲王叛军十余万; 才干最好:雍正帝赞岳“智勇兼全”,“国家栋梁,不世出之名将”,乃“旷代奇才”。 优遇最高:雍正帝给与岳钟琪最高的、最荣耀的优遇,赐岳钟琪四团龙补服(是亲王、郡王的补服)、五爪龙袍和御用盔甲一副; 贡献最大:平定青海叛乱,盖世功勋,72万平方公里的青海全部隶属清帝,逐准安藏,建立大功,123万平方公里的西藏纳入大清国版图,是增进祖国的统一,扩大和巩固,奠定近代中国版图之最大贡献的汉官。 一个唯一是:“终清世,汉大臣拜大将军,满洲士卒隶麾下受节制,钟琪一人而已。”《清史稿卷296“岳钟琪传”》
清缅战争—十全武功之一 水一介绍帖,高宗皇帝攻缅 缅甸贡榜王朝,缅族英雄阿朗帕耶(Alaungpaya,中文史籍称“雍籍牙”)在东吁王朝废墟上建立起了贡榜王朝。新王朝迅速崛起,统一了缅甸,还挥师攻破东边的暹逻(泰国),将其国都大城(Ayutthaya)付之一炬。老挝也向缅甸称臣。在缅军北上征讨掸邦期间,一些掸族土司逃入云南求救,缅兵在边界地区和正值鼎盛期的大清帝国擦撞。
贴一些我对鸦片战争以及清代皇权集中的思考 其实某些古代皇帝(诸如嘉庆,道光之类)为什么传奇事迹不多,因为,在和平年代,中国主要是个农业国家,传统的农业思维就是发展农业。 而传统的帝王正事就是批阅奏折,可以说是对百官和各地制衡作用,让帝国在这种秩序下平稳运行。这就是皇帝最大的作用,古代皇帝明察,体现在简官,用人,处理各种各样突发事物,在这个之中发展传统农业,扩大耕地,兴修水利,治水修坝。所以乾隆统治六十多年,留下来多少记载具体还是体现在和官员打交道上,处理官场事物人事变动上。 实话实说,只要能够有效合理的控制官场,控制地方,这个皇帝就算尽到了职责 这与我们今天的思维可以说完全不同 古代盛世只要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官僚机器正常运作,就算好 这就是看了那么多案子,甘肃冒赈案,亏空案等等,除了盛世下偶尔的战争,皇帝主要工作还是处理这些,关乎民生社会的。 除了几场战争,几次军事行动,几个大动作比如国策摊丁入亩议罪银改土归流改革或者下江南之类的。没有大规模动乱,其实社会发展也没什么新奇事情,因为皇帝使命就在这里,在平稳中发展农业国家 所以看一个皇帝具体的,想要了解大环境,自然还是从他在对官场事物如何处理官员上做的说起 至于所谓,关乎帝王家事,后宫,或者品德,奇闻异事之类的,鲜少记载,或者语句寥寥盖过,片段多见于野史俾记之中,也许这就是研究传统的无聊吧 真正的稳定王朝,其实大多都是如何治理天下之类,平淡琐碎的,而乾隆一朝实录,也主要在处理官员问题上,奖励农耕开水渠天亩上,修水利开荒地上。在调查处理官员任免上,各省官员如此种种,在当时是重要的发展但是对读历史的我们感觉倍感乏味,清朝皇帝的勤政,也就是追求这种稳定,处理好官场秩序,让热衷历史的人看上去确实乏味,但是对于统一一个大帝国那都又是必要的,难怪乾隆当了六十年的皇帝,感到一点点乏味也实属正常,毕竟大开大合的东西,才博人眼球。即使是这样,乾隆的儿子嘉庆皇帝之所以很少人提,也是因为除了杀和珅,平白莲教外,他都在处理帝国琐事,很少那种大的东西,即使这样他的勤勉也是有意义的,处理琐事固然乏味,但是也很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很重要很日常,显得不重要,但是有一天如果懈怠不做引起事端,那些平时经常做的日常却又显得格外重要,也许是一个悖论吧。所以我们感觉某些皇帝平淡无奇,是因为他任内发生的事情太少了,或者他的性格特征不突出,不是那种独特的,要么暴虐,要么及其聪慧,要么…各种突出的鲜明的特点色彩。换句话来说,处理日常的政务,确实乏味,但是一直的稳定,没有出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也确实是不容易,也是他的勤勉的一种肯定 说实话,关于清代皇帝的资料其实不少,嘉庆乾隆雍正也很多,咸丰道光也很多,但是这种细节,尤其是我们处于当代读这些细节,确实很少人关注,比如某某地受灾了,某某矿起了冲突,某某国边境有冲突,某某县物价飞涨之类的,其实很多,在当时算是大的事情。也许在历史中,放在大历史下,没有造成大的变动,有点乏味,都不太引人注目吧 至于战争,开疆扩土,或者那种超凡的大动作如下西洋,开拓西域之类的自然是关注历史的人特别注意的,至于皇帝们怎么稳定天下,说实话,这是历史研究的一部分,但是鲜少常人关注,大多几个字几句话就概括完了。而至于关于朝野时局大变动,除了权臣的改革如王莽王安石张居正之类,大的党派斗争如牛李之争让时人会关注,实际上时人更加关注那种大的,具有传奇色彩的东西 所以中国近代史也具有乾隆时代没有的那种传奇色彩。那就是变动太多,事情太多,涉及文化国家较多,但是时人也只是对每件事了解大概,也只是大概了解了这些事情,更具体的也少人关注,但是在这个变动之中,官场也自然比稳定时代的官场更有趣味,一个官员的调迁奏折,在这种大环境下显得更加有不同方向的意义,在变局之中,中央王朝一举一动都显得更有了意义 清朝确实在时人眼中太过于平淡了,清朝消除了大部分威胁到皇权的力量,因为他主要在稳定,稳定自然是官场的琐碎,比什么宦官外戚亲王造反后宫乱政篡位谋反之类自然不能与之如此吸引眼球 清代由于皇权高度集中,所以避免了很多严重的大的臣下的争斗,传统的地方割据官员势力起事,所以自然少了很多历史趣味之类,倘若放在汉唐明,由于大臣权力还是存在的,所以可能发生的概率也比较大,其实几十年一百年可以发生的事情还是很多的。 统治一个大帝国是不容易的,一个人统治并且让这个社会机器平稳发展确实也是不容易的。但是皇帝日复一日必要重要但琐碎的日常工作,确实容易被以后我们这些读历史的人,追求历史乐趣的人所遗忘 读了这么多历史书历史故事历史典籍的小感悟
突然想起,记一下小纪 看问题的角度,有时候能够触及问题核心 我曾经在什么地方看到过: 一战的本质,实际上是补给线战争 从法国在色当战役的失败,失败在于交通工具的落后,补给线的不通畅,组织度的不够,到一战诸帝国主义战争 ,我记得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 一战所能够扩张的范围恰好是补给线所能够到达的范围,虽然有火车 但扩张与攻势必定是沿着火车站十公里之内,火车站是补给线重中之重,因为一站后勤本质还是以骡马运输,所以为什么施里芬攻势瓦解,为什么会有战壕战对峙,并不是武器优良与否,推进火炮需要弹药,一旦停止只能原地固守,扩张本质是火车站修到哪,扩张到哪,一旦火车站枢纽太远,后勤将及其艰难,一方优弱显而易见 。 正因为卡车会取代基本骡马车作为运输工具,专门补给车队成立,才能够让二战闪电战思想发扬光大,只有强大的后勤才能跟上高效的进攻步伐,缺一不可 说明一项战术或者战争手段的运用,从纸上谈兵到付诸实现,与后勤体系的成长支持密不可分 如果没有以往的海陆空协同作战,空中补给,以及信息化战略,特种战术等全方位支持。相信刺杀本拉登斩首行动虽然有计划但也不可能成功,而能够赢得伊拉克战争的不仅仅是战争武器装备,更是后勤能力的构建和组织体系的成长,从单兵种作战到多兵种联合作战,军事后勤体现了一支军队是否有潜力,有能力,持续作战 有一句话 看后勤,能够看出未来的战略趋势 诺曼底登陆后,盟军马上构筑了强有力登陆场和后勤补给。德国人在苏联的失败,不仅仅是寒冬,而是漫长的补给线。和拿破仑在沙俄和埃及失败一样,隆美尔最终放弃反攻开罗并且拿下亚历山大城,也是因为海上补给被切断,马耳他未被占领 后勤的局面 就是战争发展的局面 当盟军天天在德国人工业区上丢炸弹的时候,德军已经输了 当纳尔逊歼灭法国东方舰队的时候,埃及兵团事实上已经成为孤家寡人 失去了应有的后勤 回归 结局是必然的 只是时间长短
资料贴:落日龙旗下的余晖 ——大清新军 (图册)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朝平定准噶尔汗国后疆域达到极盛,北起蒙古唐努乌梁海地区及西伯利亚,南至南海,包括“千里石塘、万里长沙、曾母暗沙”(今南海诸岛),西南达西藏的达旺地区、云南的南坎、江心坡地区等缅甸北部,西抵葱岭、巴尔喀什湖地区,东北抵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东南包括台湾、澎湖群岛。国土面积达1316馀万平方公里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清朝统治者将新疆和西藏纳入版图,并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最终确定了中国近代的版图,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但是封建专制也推向了最高峰。 中后期由于各种因素逐步落后于西方。晚清1908年缩减为约1135万平方公里。 在1894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湘军、淮军、防军、练军又相继没落,于是又有“新建陆军”、“自强军”代之而起。因其武器装备购制洋枪洋炮,编制和训练效仿西方军队,故称新军。在当时,大部分新军都剪了辫子,这样足已表明了新军改变旧思想的开放。新军作为清朝的最后也是最新的一种军制,由于各种历史和政治理因素,新军并没有在史料中得以重视。
分享一下你们喜欢的轻音乐和喜欢轻音乐的经历 楼主喜欢轻音乐是来自于初一一次偶然的机会,那时候非常喜欢希腊神话,我时常带着我的诺基亚手机在音乐列表里面下载一些柔美的希腊神话故事,在闲暇时趴在床边静静倾听,似乎沉浸其中里面有勇敢的英雄,传奇的勇士,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上的希腊诸神,神秘的祭司…时常为爱琴海的落日而迷恋,为波涛与浪花而心动,最喜欢的是雅典保护神雅典娜,她拥有希腊神最杰出的智慧,也拥有一种作为神的威仪… 我想,希腊神话可能是我对西方美学的启蒙开端,缘起的开始,希腊神话让我看见了除了那时候童话之外美的另一部分,来自于希腊的世界。 我的轻音乐之旅也是自此开始,在搜索希腊神话故事朗诵时,偶然间,在手机铃声中听见一首微妙灵动的音符,如玉盘珠落,细碎婉转,那是我喜欢的第一首轻音乐,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梦中婚礼',那时候手机铃声常常伴随这首轻音乐,它让我知道了理查德克莱德曼,这个钢琴大师 在搜寻音乐列表时,我非常喜欢他的'写给爱丽丝'和'水边的阿狄丽娜',其中,'水边的阿狄丽娜'来自于我对希腊神话背景深深的迷恋,'水边的阿狄丽娜'一开始深深吸引我的不仅仅是她的音符 而是她音乐背景,基于背景而更好的触动了我的内心,随着音乐我似乎感受到了国王的痴情,泉水的叮咚,以及抚摸雕塑深深的感情。从此,从钢琴曲到混合轻音乐,我都开始用心去体会那种情感,对我而言轻音乐不再仅仅是好听,而是基于名字的体会。 轻音乐无国界,因为她用的是心。
湖畔诗歌,这个吧的名字很美 翻看诗歌集,偶然看见此吧 想起了一个人在充满薄雾的湖边默默散步的美,或许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愿意在湖畔创造诗篇原因吧。汪静之、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在湖畔边找到了人间有味是清欢的尽谛。湖是有灵性的美,人在自然间才能真真切切感受到生命的灵性与世界万物的和谐 我对于湖光山色有一种不可名状的灵犀,尤其是人影寥落时,碎步于湖畔小道,轻听风吟。 真正的美丽,我相信是在自然中获得 人际太喧嚣,不妨倾听一下湖的声音
没落的统一,意大利王国——八十年风雨路 意大利是古罗马帝国的核心,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欧洲资本主义的摇篮。但是,自从中世纪以来,它曾长期陷入四分五裂、内乱不息的局面。从16世纪起,西班牙、奥地利和法国先后入侵意大利。意大利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经历了几个世纪的英勇斗争。到19世纪中叶,席卷意大利全境的民族解放战争即将来临。1861年撒丁王国统一意大利,统一后建立意大利王国,是继罗马帝国之后的第一个控制整个意大利半岛的国家。在统一的意大利中,虽然稳定发展但却危机四伏,一战结束后社会矛盾激化,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掌权1922-1943年这段时间里,意大利王国也通常被历史学家称做“法西斯意大利”。在二战结束前的两年中,意大利王国转投同盟国阵营,墨索里尼及其狂热法西斯主义追随者曾在意大利北部成立过一个纳粹德国的傀儡政权意大利社会共和国。战后的1946年,民怨四起,导致在公民投票中人民选择放弃君主制,建立共和国,就是现在的意大利共和国,意大利王国也正式成为亚平宁历史的一部分。
奥斯曼土耳其史话—— 六百年帝国梦 奥斯曼帝国是15世纪至19世纪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欧洲国家的伊斯兰势力,帝国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并掌握东西文明的陆上交通线达六个世纪之久。在其存在其间,不止一次实行伊斯兰化及现代化改革,使得东西文明的界限日趋模糊。奥斯曼帝国对西方文明影响举足轻重,其建筑师希南名留至今。16世纪,苏莱曼大帝在位之时,日趋鼎盛,其领土在17世纪更达最高峰。在巴巴罗萨的带领下,其海军更掌控地中海。但奥斯曼帝国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国家的冲击,于19世纪初趋于末落,并最终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里败于协约国之手,奥斯曼帝国因而分裂。之后凯末尔领导起义,击退欧洲列强势力,建立土耳其共和国,奥斯曼帝国至此灭亡。 本篇介绍奥斯曼帝国各时期的兵人
印度&二战波兰军队合集 1.poland HaT Set 8115 WWII Polish Infantrylightpoint 亮点: 重武器使用wz.36 46毫米迫击炮 wz.36 46 mm mortar,四个数额,但迫击炮结构有所简化 重机枪为曼宁7.92毫米wz.30重机枪manning a 7.92 mm wz.30 heavy machine gun,这是一份仿制美国勃朗宁M1917A1型重机枪,在波兰题材较少的情况下不失为一大亮色 重机枪的边上这是一个战士在用轻机枪俯卧射击wz.28轻机枪,旁边是另一wz.35反坦克步枪射击,均大大简化和有脚架填充。然而所有这些武器在使用1939常见,这对于本题材却是很好的选择。
小小的哥萨克骑兵 随着乌拉声响彻云霄,那是布琼尼的骑兵,看,哥萨克骑兵挥舞着马刀驰入战场,那一排排马刀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透露着凌冽的寒光,震慑了负隅顽抗的敌人,也让我们苦苦熬战的战友同志流下了激动的泪花。嗬,哥萨克,我们的好同志,钢铁般布尔什维克政权杰出的捍卫者。
KAGAYA 天堂如斯,梦般的童话 Heaven explo 在经历了城市的喧嚣与迷茫后,有时间,找一处没人的空地,静静地望着蓝天,白云飘飘洒洒,风儿拂过发梢,远处的森林。树木随风舞蹈,湖畔边的波纹,一圈圈。滋润了谁的心间。这是我们的世界,一个人的世界。踏着落叶飞舞,和着阳光斑驳透过树梢,风吹麦浪。人生的快乐,也莫过于此 曾经的我们,呆呆地坐在电脑前,曾经的我们,看着闪烁的屏幕。那是KAGAYA编织的梦,朦胧中,似乎到了那个世界,美好而虚幻。我们坚信他的存在,正如我们那颗永远纯真的心 一组KAGAYA图片,看着他们,你是否从每一张图片中想到什么,每一张图都是精彩绝伦的精神盛宴,每一张图都是一组音乐一首诗歌,写下来,祝我们永远快乐的时光。
我们的黎塞留大主教(影像集合) « Je n'ose rien entreprendre sans y avoir bien pensé ; mais, quand une fois j'ai pris ma résolution, je vais droit à mon but, je renverse tout , je fauche tout, et ensuite je couvre tout de ma robe rouge.»在思虑周全以前,我不敢采取任何行动;但一旦我心已决,我将一往无前,反转一切,割裂一切,用我的红袍覆盖一切 ……黎塞留 大主教不愧是大主教,说话都这么霸气侧漏
剧情帖:1944南乌克兰 之右岸乌克兰攻防战 很久没发表剧情帖了, 在暑假日子里,我觉得还是要发表个剧情帖。以前在玩具兵人吧发。这次应邀来到怀旧玩具兵人吧,很高兴看到各位吧友,由于诸多原因,这次选择了苏德战场,下面楼主来贴图写剧情,纪念在二战中逝去的英雄们 背景:1944年,自从经历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德军在苏联的军队遭受了重创。保卢斯元帅投降。德国第6集团军在战役中消失,同年,在斯大林同志的领导下苏联军队不仅打败了莫斯科以西的德军并且团结一心发动了东线的反击。在43年的库尔斯克战役后,德军节节败退,苏联终于全面开始战略反攻,44年,红军兵临乌克兰,红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对乌克兰发动一系列战略打击,以解放数百万苏联人和乌克兰的广大领土,苏联红军前出到苏联西南国界并将战斗行动转移到国外。这一次行动对光复波兰,威慑芬兰,攻占东普鲁士和开辟通往德国本土的捷径有着重要的意义。 地点:第聂伯河畔 作战:苏联步兵,德国党卫军 指挥官:德:施莱登中校,奥斯顿中尉,苏:瓦库连科中校,叶卡捷诺夫上尉
剧情贴:诺曼底空降 1944年,诺曼底登陆战役开始,一支101空降师的一个小队降落在了偏离预定地点500米的小树林周围 空降兵指挥官艾伦中尉:这是哪里?阿尔宾中士,你的地图包呢 约翰上士:没有看见阿尔宾,估计该死的空军运输机把我们降落到了错误的地方艾伦中尉:该死,我到时候要找那帮贪生怕死的空军,以为把我们随便扔下就可以回家睡觉了,到时候给他们点颜色。对了,上士,我们还有多少人 约翰上士:目前只有十几个弟兄与我们取得联系,联络员不知去向。。。。 伞兵A:看,远处有东西 艾伦中尉:上士,带几个人去看看,希望不是 德国佬约翰上士:是个德国车,德国佬来了 艾伦中尉:来的好,弟兄们,用子弹欢迎德国佬 ,先隐蔽,不要让德国佬发现我们伞兵A:长官,德国佬从车里出来了 艾伦中尉:上士,带几个弟兄顺便让机枪组过来让德国佬尝尝30机枪的厉害【嘈杂声】德语机枪手贝克:长官先生,我们来了艾伦中尉:干得好,让德国佬尝尝机枪的厉害,开火Engaging,开火德军:Pull Out!我的上帝美军B:掩护射击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