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Heart 寒香蝶月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关注数: 27 粉丝数: 219 发帖数: 7,321 关注贴吧数: 36
那枚传国玉玺,到底有没有砸到曹丕身上? 在被认为是现存最早、最接近罗贯中原本的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描写了这样一个场景:曹丕代汉之时,献帝畏惧百官相逼不敢出行,皇后曹节见此大骂我父兄扫清海内、屡有大功,有何不可为帝?并对献帝直言“汝即位三十余年,若不得吾父兄,汝为齑粉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版) 这一叙述显然和我们所熟悉的毛宗岗父子版《三国演义》以及范晔《后汉书》中的“曹节掷玺”故事大为不同。在毛本与《后汉书》中,曹节站在了丈夫献帝一边,对曹丕“篡汉”的行为大加指责;而在嘉靖本中,曹节则与父兄同气连枝、支持哥哥曹丕代汉受命。两个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别竟如此巨大,但小说怎么写其实并不构成问题,因为毛宗岗父子在批改过程中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大规模删除了原文中赞扬曹操一方的诗词和评论——问题在于作为“正史”的《后汉书》中的记载。 《后汉书》成书于东晋至南朝宋时期,作为“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之一享有盛誉。不过正如我们所知,《后汉书》在对曹魏尤其曹操本人的历史记载中,大量采用敌国编写的《曹瞒传》等杂记文本。史家对于材料的取舍剪裁往往反映着作者本人及其时代的思想观念。范晔也在《狱中与诸甥侄书》中写道:“又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意复未果。赞自是吾文杰思,殆无一字之空设。”即希望通过自己对于历史事实的叙述,表达自己的政治意图(姜磊,2024)。然而部分记载还是存在较大争议的,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就对“曹节掷玺”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 司马光注意到,这个发生在汉魏之间的“掷玺”故事与《汉书》中汉元帝的王太后故事很相似。王太后的侄子王莽计划篡位,向她索要玉玺,王太后愤怒地将玉玺扔在了地上,玉玺因此被摔碎了一角。司马光对此的分析是:“按此乃前汉元后事,且玺绶无容在曹后之所,此说妄也。”(《资治通鉴考异·卷三·魏纪》四部丛刊宋本) 事实上,后人撰史因袭前人典故的做法,在汉魏之际乃至更广泛的修史情况中并不少见。正如刘知幾所言:“况史臣注记,其言浩博,若不仰范前哲,何以贻厥后来?”
【考古资料】《寻踪三国》曹丕与曹魏部分 中日专家筹备多年的“三国志”特展于2019年赴日展出,中华世纪坛艺术馆联合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引进与重新策划,并以展览内容为基础编撰了《寻踪三国——文物里的魏蜀吴新图景》文物图集。其中有关曹丕和曹魏的部分内容如下: P55 曹魏正始石经P92 曹丕施政举措 “曹丕登基以后,沿袭曹操的政治经济举措,坚持大权独揽。他吸取前朝经验,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以集中政权,禁止宦人为官后族干政,削弱藩王实力。在平定徐州、青州一带的势力后,又派遣军队大举进军河西之地,大破羌胡联军,恢复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控制,巩固北疆。在曹丕的治理下,中原北方的社会生产得到回复,不仅解决了战争遗留下的通货膨胀问题,还充实了曹魏国库,扩大了中原王朝的版图。”P93 曹魏政权历史贡献 “魏国的外交活动并未因战争而停止,不仅接收邪马台国的朝贡,还开辟西域,控制通商要道,使丝绸之路重新畅通,陆路交往远至罗马帝国。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曹魏实力的扩张无疑为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贡献。”P94 九品中正制历史评价 “此项制度意在解决东汉末年‘察举制’的选拔乱象,并确实在一定时期内吏治澄清,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将人才选拔的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客观上为魏晋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P99 曹魏都城建设P102 曹魏邺城+汉魏洛阳城平面图P163 曹休铜印P186-187 毌丘俭功绩碑P234 恢复太学+山阳封地 “从出土情况来看,《熹平石经》可能在建造好之后没过多久就被人推倒损坏了,在这里可以联想到《魏略》中的记载:‘至黄初元年之后,新主乃复,始扫除太学之灰炭,补旧石碑之缺坏。’” “焦作在东汉时被称为山阳。这片土地正是魏文帝曹丕给东汉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刘协的封地。也就是说,文帝曹丕给刘协赏赐了粮食产量很高的区域,可见曹丕对汉皇室的关照。”
李建中:曹丕《典论·论文》中的“作家心理学” 《心哉美矣:汉魏六朝文心流变史》是武汉大学文学教授李建中所著以文艺心理学理论透视魏晋文学理论的专著,其中对曹丕《典论·论文》中的“作家心理学”内涵及地位进行了细致分析,部分文段见图。 “在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史上,魏晋首次出现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与陆机的《文赋》。这两个‘专篇’均非站在‘心得哲学’角度去研究广义的‘文学’,而是专门地、自觉地研究狭义的文学,其中的文艺心理学思想既丰富又深刻。文论专篇的问世,与文学的独立是互为因果的,尤其是《典论·论文》的作家心理学,对于文学和文学家的独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丕作家心理学的‘文气’说,‘气’属于‘心论’范畴,‘气’与‘文’联姻,心论与文论融合。哲学层次的‘气’,成为曹丕文论的灵魂,并构成后者的文艺心理学特征。”“曹丕的作家论,在许多方面继承了两汉屈原论的传统:如从品评文人入手,以知人知心为方法,看重创作才能等。当然,曹丕‘论文人’有着他的独到之处,如推崇‘文章大业’、反对‘文人相轻’,尤其是他的‘文气说’(包括其中的‘才性论’内涵),不仅深化了对创作主体之心理结构的研究,而且赋予魏晋作家论浓郁的心理学色彩。”
【资料】《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曹丕部分 《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出版时间为2024年1月,是一本较新的通史类书籍,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地理交通等多方面内容,现将有关魏晋南北朝/曹丕的部分整理如下: 〓第六章〓 章首语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始于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代汉称帝,终于589年隋文帝杨坚灭南朝陈,上承两汉,下启隋唐,时间跨度近400年。 第一节 文化传承与文明融汇 二 典制变革中的文明理念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创始于曹魏,实际是对两汉察举制度的延续和发展,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延康元年(220),为拉拢士族,魏文帝曹丕施行“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各州郡选设中正,以家世、才干、道德为标准评定州郡人士,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 三 知识传承与文明传播 图书业的繁荣也促成了学术的多元化,读书人的治学兴趣从独尊经学转向追求经籍文史之学,在博物风尚的强烈影响下,类书编纂逐渐走向高潮。类书编纂体例多样化,发展空间扩大,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多参与其中,编纂了大量类书。魏晋南北朝时期编纂的官修类书有《皇览》《四部要略》《寿光书苑》《华林遍略》《修文殿御览》等。 第三节 文化自觉与科技进步 一 文学自觉与史学繁荣 这一时期文人创作繁荣,个性鲜明,文人集团大量出现,进一步促进了文学批评的发展。魏晋文人对作家才性、作品风格、写作过程、写作方法、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与创作、批评的态度、文体辨析等方面,都有十分深入的探讨。魏文帝曹丕《典论·论文》和陆机《文赋》,已涉及文学评论中的重要课题,探讨了文体特征、批评标准、创作的基本途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诗歌的完善与定型期。不仅保持了传统的四言、乐府等形式,七言诗也开始出现,五言诗趋于完善定型。建安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建安七子”竞逞才藻,构成后人企慕的“建安风骨”。 二 艺术的多样化与多元化 汉代的鼓吹曲与相和歌有很多流传到魏晋以后。相和歌所用的乐律,主要是“平调、清调、瑟调”,“汉世谓之三调”。到魏晋时期,在相和歌的基础上,又有新音乐发展起来,称为“清商三调”或“清商乐”。“三调”表示继承相和歌的乐律,“瑟调以角为主,清调以商为主,平调以宫为主”。举清商以代表三调,所以称为清商三调。魏晋两代,朝廷都设置了掌管音乐的机构“清商署”。 注:“清商署”的建立时间并无明确记载,不同学者认为其初设到完备大致在曹魏三祖时期。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