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草飞空 残草飞空
关注数: 3 粉丝数: 943 发帖数: 2,800 关注贴吧数: 4
中南大学本科生破解国际数学难题 刘嘉忆(本名刘路)在美国芝加哥参加数理逻辑学术会议期间的留影。图/刘嘉忆提供   刘嘉忆(本名刘路),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2008级本科生。   继今年上半年他攻克一个十多年悬而未决国际数学难题后,不久前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结束的数理逻辑学术会议上,他作为亚洲高校唯一一位代表在会上做了40分钟报告,报告了他在数理逻辑方面的研究成果,语惊四座。   这个国庆长假,他在学校准备毕业论文,还有申请到美国伯克利等几所知名高校的留学深造的材料。   今年5月,由北京大学等联合举办的逻辑学术会议上,还是大三的刘嘉忆报告了他对目前反推数学中的拉姆齐(Ra***y)二染色定理的证明论强度的研究。这是由英国数理逻辑学家Seetapun于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个猜想,十多年来,许多著名研究者一直努力都没有解决。刘嘉忆的报告给这一悬而未决的公开问题一个否定式的回答,彻底解决了Seetapun的猜想。   6月,数理逻辑国际权威杂志《Journal of Symbolic Logic》的主编、逻辑学专家、芝加哥大学数学系Denis Hirschfeldt教授给刘嘉忆发来了论文评审意见,信中说,“我是过去众多研究该问题而无果者之一,看到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感到非常高兴,特别如你给出的如此漂亮的证明,请接受我对你令人赞叹的、惊奇的成果的祝贺!”   发现刘嘉忆,还有一段佳话。今年7月初,著名数学家、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侯振挺教授听南京大学一个教授说到:“你们中南大学出了个好学生!”之后介绍了这个学生在数理逻辑领域的研究成果。   侯教授听后立即寻找,然而查遍了数学学院学生档案,也查无此人。侯教授根据刘嘉忆的电子邮箱地址发出了一封邮件,很快收到回信。原来,刘嘉忆是2008级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刘路,“刘嘉忆”是他向国外杂志投稿时用的名字。侯教授返校后,立即要求与刘嘉忆见面,并收刘嘉忆做他的学生。   侯教授几次约见刘嘉忆,共同探讨学术,并将他引荐给了中国科学院李邦河、丁夏畦、林群三位院士。侯教授说,一个本科生能写出如此高水平的论文,这样的人才不可多得。   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了解此事后,批示刘嘉忆硕博连读。   刘嘉忆在总结学习数学心得时说:做自己喜欢的事,保持一颗好奇心,对所学的知识、所做的事有天然的兴趣。(潇湘晨报通讯员 唐夏 记者 胡力丰)
一些评语 啊哈哈啊 1、著名评论家牟传珩评论:“官方媒体如此热炒‘红色记忆’,导致民众反胃,出现席卷全国的恶搞风潮,充分反映了国民对开动国家机器、滥用纳税人血汗、强制向社会灌输‘红色’意识形态和吹捧高大全英雄语话‘红色记忆’的反感与嘲弄。恶搞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先是抽离恶搞对象的原先叙说,然后使之贬值。你越是正经、严肃,强制灌输,我越是搞笑、嘲弄,甚至拆解、颠覆,使之化为乌有。这才是‘恶搞’红色经典的意义所在。” 2、但是和药家鑫案正相反, 药家鑫的四百“乐府同学”都能上法庭为药家鑫证清白救情免死,法庭还特设“问卷”“咨询民意”,问药同学可否免死。但夏俊峰就没这么幸运了,多位愿意出庭做证证明城管打人的证人,法庭不让证人出庭。 3、其实破解困局的极佳途径俯拾即是,譬如真刀真枪清理各级各类“小金库”、下狠心控制逐年泛滥的“三公消费”、认真清理超标准建设豪华办公楼、切实按中央要求推行官员财产申报预防腐败等等,这么多真正得民心的“铁腕”如果使出来,相信对诸事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相得益彰的好效果。当然对于“黑房”之类也还是“有利可图”的,但请止于依法监管或罚没,勿劳将其“漂白”为己所谋,否则我们的政府怕是要担些“贼喊捉贼”的嫌疑了。 4、就像某报记者徐迅雷质疑的那样,有谁能简明扼要地告诉我,陈光标究竟有什么实质问题?陈光标的实质性问题究竟是什么?因为看了诸多“倒陈”的报道,我无以概括。陈光标肯定不是完人,他的高调慈善也肯定让不少人不爽,但是,他究竟犯了什么事?请那些大骂陈光标的认真出来说个明白吧! 5、名言说过: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传达。我认为这种传达应该有载体,比如雕塑、绘画等,它并不是人类的行为,而且这种传达应该是纯洁的、高尚的,神圣的,有实际意义的,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具有推动作用的,而且还是朦胧的、神秘的,决不是淫秽、下流,否则就激不起人的美感,激不起人的美感就不是艺术,因为人的行为太赤裸太直观,无法让人有想象的空间,如果是人类的行为,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是艺术家,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创造艺术作品,因为我们每个人每天的一言一行无不在向人表达一种感情,我们就是通过这种表达和其他人建立相互协作关系的,而且艺术是讲究意境的,就象是一幅画,这种意境是要和环境、时代背景、色调、人物表情….等都要相吻合的,艺术家是靠他营造的意境传达思想的,而不是通过几个字,一个裸体等,也就是你可以把人的任何一个行为放进你的作品里,但你不能把人的任何一个行为当作你的作品,否则还要雕塑、绘画等干嘛?如果两个人只是在那Sex,然后在他们周围挂一条幅并写着“艺术卖比”,就是艺术了,那么这种艺术也太简单了;而且艺术是高尚情操的渲泄,它激起的不是性欲,不是邪恶,而是美感、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艺术不能违背伦理道德、真理和法律,否则就是伪艺术。
林妙可斥丰胸论,我们该去拯救谁? 最近一张林妙可参加活动的照片遭到热议,更有人对林妙可照片中隆起的的胸部恶语相加,甚至 质疑是否做了丰胸手术。小妙可的微博接着斥责恶评者,从言语间可以隐约的感觉到家长的愤怒。从 事后的了解中也得知确实是其母亲打理的微博。我们在不禁感到一丝庆幸。因为幸好第一个面对这些 言论的不是妙可本人,否则实在无法想象一个12岁的孩子看到这些会有什么感想,会对其成长造成怎 样的伤害。 我们现今的成人世界,可以看到更多的是类似“艳照门”“凤姐”事件的井喷,也成就了不少“ 流星”(他们虽然蹿红得很快,消失的也不慢,所以姑且称为流星)这种事件的频发程度已经到了每 天都能看到一件的程度,而广大的读者也从开始的惊讶、质疑,变成了后来的麻木、习惯以及羡慕。 羡慕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流星主角们,从各个方面来看可能都很普通,但是经过一个“大胆”的 行为造成热点事件以后,就可以瞬间爆红,满足了虚荣心的同时,也在短时间赚足了金钱。而媒体呢,为了搏眼球也就乐于坐观其成。由此,竞相模仿者也就越来越多。逐步形成了一个浮躁的、急功近利为了出名不择手段的价值体系。其散发的副作用的会以乘数效果放大。因为有了这种价值观的受众群,自然也就多了很多用搞怪或者攻击性语言搏出位的人群。另外,当这种言论逐步愈增的时候,原本对人的宽容不见了增加的是怎么能吸引更多人注意的思想。从前一段时间的五道杠黄艺博事件,到现在的林妙可丰胸言论,在散播这种伤害性语言的时候,没有人会想到这些孩子们能否接受这么多的压力他们看到大家的评论后会做何感想。 我们不想说什么道德高尚,什么品质素养。而是当我们面临社会上种种流言蜚语以及对某个人的种种攻击的时候我们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心态?我们不能对每件事做到同情怜悯,悲天悯人,最起码我们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对于那些不当的言论冷眼相看。不去助长那些畸形的价值观的滋生。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最起码应该有自己应该坚守的做人底线,可是现金我们看到的是,人们的底线随着此类事件不断的增多而逐步降低。 从此次的照片事件,我们再看看这些过早接触到大人世界的孩子们,说话也好接受采访也罢,无不透出成人的圆滑跟世故,从奥运的演唱,到春晚麦霸的新闻,这些都是一个孩子所原本就有的么?难道不是我们大人安排出来的?当孩子看到了大人的明规则、潜规则。他们所能够做的不是自我分辨的能力,第一个反应就是-模仿。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但是一旦模仿到了成年人的东西,就让一切都变得让人不舒服。可是,这能怪孩子么?林妙可穿的衣服难道是她自己做的?我们总是用我们对所谓漂亮、美丽的价值观去看待一切事物,甚至连服装、装饰都会不自觉的按照我们的行为方式去做。当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子唱着《爱情买卖》表演的时候,我们是该去斥责孩子还是该反思我们自己?孩子的学习是潜移默化的,当我们看到孩子身上的一些东西,其实就是在给我们自己照镜子。,问题就是在于我们看到脸上有脏的时候说镜子脏还是去想怎么把自己的脸整干净的问题。       当遇到这样的事的时候,我们总是第一反应是救救孩子,不要让孩子再受到成人世界的骚扰。尽量让孩子在一个健康、快乐的环境中长大。但是却没有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难道成人的世界就必须是肮脏的世界么?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孩子即使暂时没有受到侵害,她总要长大,长大以后面对的成人世界,除了色情事件、为搏出位的怪异“表演”、各种污言秽语充斥网络、以及为了达到自己目的不惜伤害他人的行为的时候。她会是怎样的心境?大家作为旁观者,也作为其中的一个成员又是怎么想的呢?那些孩子又怎么能对长大有所冀望呢?还是救救我们自己吧!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