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龙先生 八卦龙先生
衢州陈式太极拳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ylhtj
关注数: 0 粉丝数: 56 发帖数: 951 关注贴吧数: 9
高质量的发劲和发劲练习--- 转自网络 作者:孔维民 什么是高质量的发劲?它是我们在进行发劲练习时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笔者以为它体现为疾、整、连、变、衡五方面的特征。 所谓疾;表现为反应速度快、动作速度快。不管那方面的缺陷都不能谓之高手。无暇打出有威力的拳脚,主要在于反应慢、发招迟。 所谓整:表现为充分利用整体的力量去发劲。它的好处是可以产生合力,速度迭加因而增加拳脚威力。爆劲十足。“浑身皆到无遮拦”。 所谓连:表现为可以连续发劲。即“炸力无断续”。高手相搏,绝不能指望一拳一脚取胜,“不招不架,只是一下”很难战胜真正的高手。必须依靠拳法连击、腿法连击、拳腿连击战胜对手。出手不见手,防守无踪影。 所谓变:指发劲时内劲变化多、劲路丰富。最基本的内劲变化有二,一是致人伤残的穿透力,一是发放别人的杠杆力。而有时为了打出更强的穿透力甚至要求数劲齐发。此外“变”还要求发劲时劲路多变,即可以从种种不同方向出手、起脚。 所谓衡:指发劲以后可以自如保持平衡。它也是高手发劲的基本特征之一。好处是发劲后身体不失平衡,对手的可乘之机就少,另外还有助于连续发劲。讲究发劲时“力不出尖”,以保持平衡为要。 以上五个方面,是高质量发劲的基本特征,不可偏废,其中“疾”、“整”尤要强调。发劲练习的目的在于到达上述发劲境界。在发劲时注意以下要点: 1.发劲时吐气发声有助于提高动作速度。高的吐气发声往往是隐于内的。 2.发劲时必须放松,注意力要集中,精神要振作,要把发劲意念集中在目标后方,形比意短不行。 3.劲发自于躯体,不要有预兆,要提高躯体的鼓荡频率、振幅。即所谓“弹腰省气”发出内力。 4.必须学会利用自身重力、物体惯性提高动作速度。学会拧腰转胯打出全身之力。 5,击中目标前一瞬迅速翻拧,打出脆劲。击中目标时全身肌肉突然紧张打出撞劲。 6.既要练习发短劲打出震撞之力,又要学会发长劲。发出长劲后,立即顺势带动身形步法作适当调整,使发劲自始至终保持平衡。 7.不要在疲劳的时候练习发劲,要切记“有劲、练劲、长劲”。 8.在保证动作速度的情况下,进行力量练习,并确保动作的末速度最快。 9.连续发劲时,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要使发劲具有一定的节奏。 10.要重视反应速度、发招速度的练习。 11.重视身体的柔韧性练习。
发 劲--转自网络意拳廉花博客 一. 发劲掌心微相前送,人自身被两力相拉,一力由肩及顶项向上,一力向地下微踩,瞬间己身被内气填充,即丹田气炸向四肢周身,瞬间脚踩大地,故如大地打人,微颤敌已跌出,因发劲甚快,手掌尚未有触敌身感觉,真发劲常快到跌者常不知自己如何跌的,且发劲者也未感到劲有阻碍,未感受对方有体重有抗力。周身奇经八脉常通之故(普通人是十二经脉通,而奇经八脉只每两时辰与十二经脉通一穴,小滴涓流之通,而内家修者可将八脉气足通关而逐渐趋向全通,成洞庭湖(八脉),可倾刻间调节长江水(十二经脉),故一但发劲,丰盈之气由丹田炸向四肢及周身,故周身澎湃之气,可伤人可发人,高手在对手拳脚攻己身时,吐气开声,身颤微拧,则对手自伤或跌。内家高手感觉两臂是插在丹田,不在肩膀。纯厚者既轻灵又猛烈,轻轻用内劲一拍,挨者即如同挨猛击,惊慌不及人已跌出。   胜敌无绝招,见敌打来,心念一动,随式打去,即可成功,乃无意中抖擞之神威。功夫上了后背才能真发力,有人来袭,狗熊蹭痒痒般浑身一颤,对手就出去了(震倒了)。发劲其实就是一颤或说是一抖,而前提是松,如果松了,劲仍难发出,要在腰上找毛病,劲要练到背上,试劲的方法:浴后不要擦,用抖劲尽力一抖,看背后的水珠能抖去多少,看那些水珠弹出的力量有多大。整劲试法,身子直立,平伸双臂与身体成十字型,反臂手心向下,然后坐腕,极力向外撑。然后,可请人猛击你手掌,你身子飞出,而拳架都不会散。惊抖力又叫抖翎劲,发出来是抖胯关键的一点就在于背劲,背上的出劲,蓄发在于背,要抖背。近身之后,蓄发变动全部由背上完成,手头自不必有什么抽撤蓄力,而只管一直压制着他,而他再怎么控制挤压你的双手也没关系,你自管背上一抖,连续打击。翻浪劲表现在后背和肩上,惊抖劲表现在腰上,想一下猫、狗下水洗澡上来后抖掉身上水的动作,试着做一下,两手臂平伸如抱圆柱状,两手掌朝前,用腰部急速抖动,体会一下是什么感觉。   练拳一惊一乍的不行,动手得一惊一乍。动手时讲究惊乍打人,一是靠对手惊起自身,打出本能反应,二是出手冷脆惊起对手,一打就是一个空白,就是说打了他,他也不知道怎么打的。练习吐内劲打沙包使沙包不动只震动悬挂之绳。
三角步 三角步是传统武学中最实用的优秀步法之一,其训练方法,可以双足平行而立,左足向右前方前一步,躯干随之右转成为45°斜面,成了八步式技击桩,然后左足再按原路线退回,再换右足向左前方进一步,躯干随之左转,成为左式技击桩,如此反复练习即为原地三角步,为基础训练,以上训练熟练后(大约一周左右L可变为左足横进至右踝关节内侧落地,再向左前方向斜进随一步,当前是重心踏实之际,后足迅速跟进,置于前足的侧,形成擦膝磨腔,然后再复为前足,斜向45”行进。仰此反复交替运动,因本步法外形较小,故行动起来极为迅速,尤其是虚点之步,在变为前脚时,是射出去的,而射咄去的脚掌,与地面产生的滑动摩擦力,正是身体前撞,手往前抖的发力之际。 在实作之中,三角步应用最广,无论是前进后退,横走竖撞均为以头领身,以身带胯、以胯「催膝、以膝兜足,其特点是移动灵活,活动范围广,打法多。变令人不可捉摸,所以三角步是一种实用优秀步法。尤步成了八步,再按原路线退回,原地三角步所走的路线是横走一斜进叶斜退叫横走一斜进的三角步,故名原地三角步。有脚练习与左脚相同,三角步训练精熟后,在攻防中不仅可以保持自己的重心随机发力,而且可以自如地凋面(调动自身左右的斜面,随对手变化而整体以应人另外,本步法中,每一步都隐含着一个进退之足在经过支撑腿之内踝关节时,稍有停顿的状态,这个状态在步法训练中极为重要,因为这个状态是整体运动的步法最佳选择时机,可因敌变而我变,可以射腿前撞,可以提膝防护,还可以发腿攻击,更可以随意改变步法的方向。如:斜进可改为横闪,横门可改为斜冲。如活三角步,在斜进中产生横向拉移,左右互换,闪让而进,初习时,可以侧面桩。间架抱定,下肢了八步前三后七站立,后胯下沉压缩,催动后足蹬地,利用后足之反弹效果,催动前足斜向45”行进一步,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双足并拢的阶段,要有向前或向后两可的矛盾状态,使对手茫然不知所从。整个三角步的变换要向滑冰一样娴熟自如。由于支撑脚的不断变换, 可以在场地上构成无数个三角形,有横有坚,三角步的应用,为进、退、左、右均可发拳的全面攻击技术提供了必备的保证。如此做去,前拳、后拳、进步退步、纵横高低、指上打下、声东击西的灵活战术就有了技术保障的前提,三角步的多变路线和不定势打法,无疑会在实战中给您带来极大的方便和帮助。
八卦掌总歌诀 (转) 八卦掌总歌诀 八卦掌,走为先,变化虚实步中参。收即放,去即还,指山打磨游击战。 <?xml:namespace prefix="O"></?xml:namespace> 走如风,站如钉,摆扣穿翻步法清。腰如轴,气如旗,眼观六路手足先。 行如龙,坐如虎,动如江河静如山。阴阳手,上下翻,沉肩坠肘气归丹。 要六和,勿散乱,气遍周身得自然。摆扣步,要仔细,转换进退在腰间。 手打三,脚打七,手脚齐进莫迟疑。胯打走,肩打撞,周身挤靠暗打膝。 高不挡,低不拦,迎风接近最为先。数语妙诀掌中要,不用纯功也枉然。 八卦掌之手、眼、身、法、步及起式歌诀 起式口诀 竖形立势掌如拳,当按阴阳次第间。审势分明知躲闪,防身斜侧识端偏。 进攻推托步偷半,插打劈穿学贵全。欲免临场心手乱,闲居发奋读斯篇。 手之口诀 撑拳托掌若风烟,劈穿抓拿势贵偏。挺去牵来脚管硬,勾搬裹挽削劈连。 三盘内外须纯练,前后高低混打全。一日无间三岁半,保能发手倒山巅。 眼之口诀 两眼圆睁若朗星,头端审视更分明。瞻前顾后疾如电,展动周旋似转轮。 秒定敌人身手脚,乘虚攻击莫留情。临场对敌人难进,全在双眸一团神。 身之口诀 头端面正手平分,直竖身昂腿护阴。斜立足分丁八步,势如跨马弯弓形。 腿脚不浮身便稳,平起平落移动灵。足动脚跟同进退,肩投腰趁臀齐行。 翻身腹缩随舒卷,偏闪腾挪势势承。练习如常寡敌众,横冲直撞莫停留。 法之口诀 个中奥妙在深玄,掌在师传学在专。掌法千般学不尽,机关百种卒难言。 水到渠成三载力,钢须纯练始削坚。总之熟练能生巧,处处相承节节连。 步之口诀 两膝弯步力自然,屈前直后练成坚。之从顺闪腾挪步,玄经斜击反回圈。 翻复旋风肩平硬,膝雄跟端带勾臁。
内家拳法-五字诀 (转) 敬、紧、径、劲、切。   黄百家著有《内家拳法》一书,何谓“内家拳法”?书中未表。.黄百家自我感叹:“夫箭之悔矣,先生之术所受者惟余。余既负先生之知,则此术以成广陵散矣。余宁忍哉!故特备著其委屑,庶几有好事者或可因是而得之也。”.幸有黄百家“特备著其委屑”,我也做回“好事者”,因“是”而得“知”了。.黄百家云:“拳亦由博而归约,由七十二跌二十五拿以正十八;由十八而十二;由十二而归之存心五字‘敬、紧、径、切’。故精于拳者,所记只有数字。”.黄氏此言点明,拳由博而归约至“敬、紧、径、劲、切”五字,“学内家拳术须知此五字,此虽非拳术,然学者离此五字则不为功。”此乃内家拳术大家陈晓东先生语。“故精于拳者所记只有数字”,通解此五字之精义便可通晓内家拳法了。今日注解其精义,以使习拳者明其宗旨以为用。 敬 语出《太极拳经》:“按法习拳,用力日久,豁然贯通,日新不已,自臻神圣。浑然无迹,妙手空空,若有鬼神,助我虚灵,岂知我心,祗守一敬。”《太极拳经》之言旨在说明: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为无上之学,故学传统拳术者首先必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恭而敬之,以表心地虔诚。敬者心静,才能细心体察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建体、至用的微妙玄通之内涵;才能知道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乃是体现天地自然法则的一门学问;才能知道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乃是躬身自厚,自学成“文兼武全将相身”的济世人才,脱凡俗入圣境的正道坦途。明此,才能舍己欲而能唯道是从。之所以“敬”,乃习拳者第一心守之法也,道理在此。由此而引发的敬师、敬友、敬同道,皆为尊敬传统拳势攻防之道为无上之学尔。只有敬之的所守、所为,才能体察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练用之精妙矣!前贤论拳时说:“每临上场打拳,平心静气,必恭必敬,能敬能静,自葆虚灵,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但评得周身空灵,一缕中气随势扬”。由此可知“敬”之一字为心法要诀之精义了。 紧 紧迫也。拳论曰:“拳术较技,两人相敌,性命攸关;两人相斗,胜负立现;外观诸人、内观诸己;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而以一中气御之,不失大中至正之道”。知此,习拳者能不有紧迫之感吗?习拳者能有敬重之心,而学拳练艺不能持久,虽初习拳时立志可嘉,但没有持之以恒。欲除此病在一“紧”字,有此紧迫之感,便能“心中不时常惊醒”,习拳者自然不会松懈了,必能对拳术攻防功夫、技术、技巧的掌握和运用精益求精!盖“敬”继之以“紧”则其敬也始终不渝,敬不渝则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集一身可成矣!自然达到内气、外形匹配如一的“松紧紧松勿过正,虚实实虚得中平”的大成拳势均匀功夫得矣! .此为“紧”字之关要处。故“紧”字亦学拳者一心法尔,所必知也。 径 路途,道路。前贤有修练拳术攻防之道“得门而入”论述,语曰:“活有外门,非外门,乃门外(汉)也”。此说修练拳术攻防之道有入门之修炼和非入门之修炼的区别。入门修炼者为拳学拳术功夫非入门而练者为俗学、旁门、门外汉的功夫。而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人,从学何门、何派、何拳种,拜何人为师入门习艺并无本质不同,皆为初入门之径。 . 初入门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人,必须遵循内功修炼、外功修炼、内外功合一而修炼、太极推手的修炼、模拟实战修炼、实战应用的修炼之步骤,依次而行,按法而修,循序渐进,是谓之得门入径上道矣! . 传统拳术有下乘功夫的外形之柔弱无骨的修炼;上乘功夫的内劲之升降涨渺周身运行的修炼;中乘功夫的内劲、外形的匹配合一而用之修炼。此乃“法分三修”之说也。还要经过小成的形拳招熟,中成的气、意拳懂劲,大成的神拳神明,具备神化之功!此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攻防成手功夫的“游历三境,成功一也”之说法。由此而论,习拳不知门径,不知道路,即不知“法分三修,游历三境,成功一也”之路经。虽然学拳,犹如未学尔。此“径”字为心法之一,其重要可知。 . 就具体施招用手、施手用招,亦有门径之说法的,请看前贤的论述:.“拳之门在手臂,而手之门有三道,手腕一也,此外大门;肘心二也,此进(近)一层,乃外二门也;更进(近)一层,三门也。到此三门之地,已进内院,可以登堂入室也。堂者,胸膛也;室者,腹部也”。如不拜师入门学艺,难得师传此得门而入,登堂入室之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拳法窍门内容的。因为拳以催人,逼近其身,方能将其跌出;不得入门之法,难得进入其门,难得逼近其身,何能跌得人出。论述至此乃知“径”字诀的精义了。 劲 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能作到拜明师、知门径,上路途,按法而练,循序渐进,尚需要性格上的“韧劲”。此“韧劲”就是针对拳术的修炼、建体、至用的方方面面,必须具有钻透研细的精心励志的精神,持之以恒的毅力,功夫方能进步的扎实、迅速。必然能明白:筋劲、骨力为何用;必然能脱拙换灵,以得内清虚而外脱换的景象;必然能得内劲功夫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妙用;必然会以内劲而御外形乃成攻防拳势之变化的应用。则不期然而然,不期至而至的有感而应、随感而发的功夫艺境成矣!必然能于较技时顺势而用,随势而变,因势而发,发无不中;随其变化而用招法,时时处处切合拳术攻防之道的清静“无为”法则之要妙 . 习拳无二途,贵在得一内劲!孙禄堂先生云:“在天曰命,在物曰理,在人曰性,在拳曰内劲。”黄氏在《内家拳法》一书中的“五字诀”内的“劲”字诀的心法明矣! 切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概括的说,就是一个“切”字。孙禄堂先生说:“拳术能体万物而不遗。”就含有这个意思。“切”字的本义又是指“时空统一”而言的,传统拳术中将时间以“机”命名,空间以“势”命名,“机势”就是拳势的时空统一的概念。故传统拳术中的术语“切闪、切打、切机、切势”等,都是之恰到好处而说的。 . 时空的辩证法则是“时不因位而更,位可因时而变”。传统拳术中内劲从时而论;外形从空间位置立说。故而,拳势攻防变化以内劲为主,而御外形之用,或曰:“柔为刚用”;但从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攻防技法立论,又名“以柔用刚”,自然就顺理成章了。孙禄堂先生论内劲所得之艺境时说:“惟身体如同九重天,内外如一,玲珑剔透,无有杂气搀入其中,心一思念,纯是天理;身一动作,皆合天道,故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此圣人所以与太虚同体,与天地并立也。拳术之理,亦所以与圣道合而为一者也。”由此而知“切”字之精义,乃指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之内容,无所不包容尔;又指个人之修为于较技时持清静“无为”的法则,即顺随法式,便可应他人万拳攻防之变化,此即名之曰:“切拳”。所谓“切其要者”,乃指得清静“无为”的静以制动的功夫艺境。然没有内劲功夫为基础,懂劲功夫为进阶,亦难达神拳神明之神化之功的道境,也就不能得“切拳”之艺境,也就不得“切”字之精旨妙谛了。这乃是“切”字诀的基本内容之涵义。 . 以上阐释了“敬、紧、径、劲、切”五字要诀的精义,可知此五字要诀指明了一个完整的习拳过程。 . 一个习拳者,如果没有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恭敬之心态,是不可能学拳的;有了恭敬的学拳心态还不够,需要有紧迫感,唯恐学不到、练不好,才能持之以恒;虽能持之以恒,若不拜明师,不知修为路径,亦等于没有学;拜师入门得路径,自能获得内劲功夫,以内劲而御外形,尚巧不尚力,惟顺随为法,方可知道千拳万法为一势。一势者,顺随也。能顺随的得机得势,粘走相生,乃得传统内家拳术的“切”字诀之要义尔!知“切”之用,全矣! . 由上所论,“敬、劲、径”虽非拳术功夫内容,然无此三字,亦不能得“劲、切”的拳术功夫内容。 . 盖传统拳术为我之国粹,苟学而不敬则遗漏滋多,万难窥其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等内容之奥妙。如轻得轻用,尤非所宜。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可以此文之论,一一对照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行所为,若有不符合者,立改前非而唯道是从。习拳练艺遵此文之论而为之,路不偏移而自有捷径,习之不误功可谓之速成!此乃度命箴言。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