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照对晴空 PiglikeRich
于一马平川巍巍而立!
关注数: 188 粉丝数: 147 发帖数: 1,227 关注贴吧数: 16
这游戏到底谁在白票? 任何游戏都有所谓白票党和氪金党,但这游戏有个非常奇葩的论调——保值论。这里从保值论的角度来看,到底谁是这游戏里白票的那个。 为了增加一点说服力,本人先简单介绍一下自身 的情况,80后,04年就接触这游戏,后来因为外拐太多退游,然后接触了完美世界,完美国际,之后有了页游,接触了页游,玩的第一个是仙纪——游戏很小众,开服两三年就关服了,之后是英雄联盟,又玩了手游葫芦娃,彩虹物语,还有其他几个仙侠类的都忘掉了,再回顾玩冒险岛。最开始玩冒险岛就不说了,那时候是学生,没能力充值,就是白票了,完美世界阶段就是个收费游戏,之后所有的游戏本人都充值,冲的不多,比如仙纪也就冲了2W,那时是有打榜的。英雄联盟冲的不多,就偶尔买个英雄,买个皮肤,因为本身操作不行,所以充值热情不是很高。葫芦娃阶段,我先后入坑几个区,总充值5W左右,那时为了霸榜,大佬们会组一个群,然后分配资源,我有幸也进去了,里面有个湾湾的商人,就是我们区第一,有知道的可以去了解一下,充值据我了解至少千万,后来我不玩了;然后回归完美国际,玩了一年多,花了1W左右不玩了;再就是彩虹物语什么的都只充了大几千,玩不超过1个月。最后是20年疫情回归冒险岛至今,充值3W左右。 说上面那些不是在讲故事,是在说本人玩的游戏也不少了,充钱不多,跟大佬没法比,但也不能算白票吧。现在言归正传,上述所有游戏里,我没有卖过号,不玩就不玩了,基于这些经历,因此再次回归冒险岛,一直被一个这游戏里特有的——或者说本人孤陋寡闻以为是特有的概念——困惑着,那就是保值论。 玩游戏投入了,一旦不玩想回点血是正常的,但保值从何说起呢?买房呢? 我们不妨来看看充值玩这游戏可以带来哪些好处(有漏掉的同道可以补充,非同道就算了,没兴趣抬杠): 1,深度游戏体验,都能理解就不多说了。比如黑魔法师,其他玩家至今不知为何物,大佬早就当成了玩物; 2,成就感。这是玩游戏的基本需求,充值可以最大程度满足,比如当年传奇的魂十五; 3,虚荣感。俗称装臂。如果想有一堆小弟围着你转,一堆人求着你带,一堆人喊你姨夫,那就充值; 4,赚钱。比如这游戏里的带人。当别人靠着搬砖攒一周的金币,回头大佬只是带带BOSS,就轻松收缴;至于哪些靠游戏养活的就更别提了;还有那些战斗鸡,轮子,蜈蚣等等,哪一个不是有了就赚得盆满钵满的。 5,奔现。这个玩过几年游戏的都知道,大佬不仅可以收获游戏里的成就,还可以现实里把妹。记得玩彩虹物语的时候,开服半个月,就有好几对三角恋在世界频道开撕,都是玩吃了吐那套的;英雄联盟圈里著名的童慧事件,就是玩楚留香手游搞出来的;游戏里每个大家族收人都有一个标准,妹子无要求,懂得都懂。 6,聪明的吧友可以补充,我懒得想了。 综上,买房投资,你一不住,二没法玩,三得天天担心政策有变,保值增值还说得过去,玩游戏保个哪门子值呢? 所谓氪金党,享受了游戏那么多东西,钱也赚了,妹也把了,回头不玩了,还要来个保值回本,相比那些玩游戏搬砖的人,请问到底谁在白票? 而就是因为这奇怪的保值论,才导致大量的游戏内容滞后,甚至被沿革,也是因为迫于那些所谓大佬白票货的压力,才导致眼下的局面。 有鉴于此,本人在这游戏里就奉行了,绝不接盘,所有装备都自己做的原则。多花点钱,多花点时间没关系,反正是玩,但这病态的游戏概念绝不苟同。
阿丽塔.战斗天使――观感三 这次从电影院出来,心情是略有失落的――如果那种感觉叫失落的话。 一是源于两天五刷的疲倦,二是源于票房不佳的无奈。突然就感觉有些累了,自己再喜欢,毕竟人微言轻,杯水车薪。再回想这些天的疯狂,似乎我已经尽力了吧。 何况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 只是,转念想想,这电影从人物形象到动作神情,从感情处理到特效制作,从表演刻画到技术层面,从背景音乐到片尾曲,每一个点都是众多工作人员一遍又一遍推倒重来,一次又一次修正完善,直至碰触到心中那美妙的一点灵犀,方始成就。这么一件精雕细琢,沥心打磨的艺术品,却被拿来跟流水线商品一起比较,委实有些难受。 更难受的是,我似乎确然只有这么继续难受着。 这些天所有的闲暇和独处的时间都聚焦在了阿丽塔身上以及身边。很高兴的时候想看,不很高兴的时候想看,很不高兴的时候还是想看。问题是,看过之后,变得更想看。大小屏幕,片首片尾,背景音乐,台词模仿,细节揣摩......一遍又一遍。然后其他什么电影都不想看,其他什么歌都不想听,什么别的什么都索然无味,有味也同嚼蜡。 这是什么情况? 毫无办法。 魔法吗?不是…… 这让我觉得沮丧,如同实打实地经历了一次变形记。我已经到过人生之巅了,然后……我好像见识过宇宙最初的美好了,然而…… 生活随时准备着塞给我一堆苟且,顽固到无解。好在,阿丽塔曾经几天前昨天今天稍前刚才屡屡教导我说,面对生活,不要妥协,即便这生活本身就是妥协。没关系,反正坚持自我就对了。 我觉得这很有些道理。 我仿佛想明了一些事。 之前得出结论,喜欢阿丽塔的基本属于同一类人,大体上对生活或未来生活有着热情,玩味过什么是梦想,感情丰富迎风对月等等。那么此时此刻,同我有一样症状的灵魂应该有不少。 这样说来,我比阿丽塔幸运多了。如她那般――容我赞美一句――在冰冷的钢铁城中,盛开的一朵遗世独立,又亲切如怡的孤莲,尚且在战斗,我又何以言怯呢?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Hail,Alita!
《阿丽塔—战斗天使》观后感 首先,观感二字,是省略了主语的,这里显然指的是我自己,就是说,观后感只是一家之言,何人的任何观感都是如此。无一例外。 有鉴于此,窃以为,缘知此事须躬行,电影的好坏见仁见智,别人的观感不必当真。大多时候,我们喜欢一样东西不需要理由,同样,讨厌一样东西也不需要理由。我有一个姐姐,前几年非常喜欢luhan,逢人便安利,到了今年不喜欢了,谁提骂谁。如果需要理由,她应该是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自我否定。 姐姐有没有进行价值观重建,我不知道。但就我而言,看罢电影之后,应该是非常非常非常喜欢的了,理由可以有很多,又好像根本没有。 对于十分喜欢看电影的我,这部电影感觉上就像,自己整个前半生的观影之旅就是一直在其中寻找某件宝藏,到了这里,竟真的找到了。我既兴奋又害怕。兴奋到这几天反反复复疯狂单刷,主题曲也是无脑循坏中。害怕却是因了担心女主从此消失,她的人生才刚开始,甚至只存在了一小时五十八分钟,最重要的,区别于其他电影的是,她是如此像真的人,可毕竟不是一个真人。屏幕一关,在这个世界就真的不存在了。 所以从不写观感的我,决定纪念一下此时的自己,纪念一下脑子里不断徘徊的身影。 纪念之前,有点题外话,算是自己这些天的一些思考,写下来,说给自己听。 人,实在是了不起的物种,但人大抵有三患。 其一,在好为人师,这是先贤的话,却是至理。人总喜欢教他人做事做人,乃至教他人看电影。可问题是他人很难领情,故此为患。 其二,自己认为好的东西总以为别人也这么认为。这可能是基于个人价值观与世界观,人总不能老是否定自己吧。可惜事实是,这基本不可能。 其三,自己认为好的东西总希望分享出去,寻找知音。应该是源于人是群居动物,害怕孤独,释放情绪,分享快乐巴拉巴拉,似乎无可厚非。但这点同样有问题,大多时候,只落得个自作多情,自怜自爱而已。 事实上,有些人还有第四患,他们非常乐于分享愤怒,比如看一个东西似乎很不满意,便大街小巷到处分享这种愤怒的经验,告诉别人其是如何义愤填膺,如何愤怒到不能自已。可惜的是,通常他们只是时刻保持着愤怒的表情,却从不解释为什么那样,丝毫不给旁人劝慰的线索,便总被人当做黑子看了。 《阿丽塔》,我从第一次接触至今仅有四天,却是找时间便看,前后去了七次大屏幕,还刷了三次小屏幕——家里没有大屏幕,说出来有点愧疚。 我想我应该可以说点什么了。 第一次看,纯粹是因为我喜欢看电影。 自从多年前接触了电影,我便热爱上了电影,即是享受,也为释放,即是营养,也为欣赏。最初是电视机放什么看什么,接着有了录像厅选择的机会,第一次去大屏幕是学校组织的品德教育,直到长大了,才终于能自给自足,于是我开始大补特补。对我,电影虽然不如小说的世界大,却来得更直观,让我更明白艺术之所谓,感慨艺术之所谓。不过我毕竟只是个俗人,看电影有选择,恐怖电影不看,印度电影不看,别问,问就是不喜欢。 相较于喜剧电影带来的放松和唏嘘,动作电影的爽快和紧张,我更喜欢科幻电影带来的震撼和思考。当然,对于科幻我只是个学前儿童,有生三十年来也只看过几部名字也叫不全的长篇,内容自然是忘却了十之七八;看了十来年的科幻世界杂志,大多文章也记不清了,连作者也只记得王晋康、江波、刘慈欣等少数几个,但就是这杂志让我喜欢上了科幻,记得有一期里有一句作者的话:科幻之于我,就是让我学会了从人类整体的角度去看待世界。 原话不全是这样,但我认为很对。科幻的世界瑰丽无限,却都是站在全人类去思考的。对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养成很有帮助。感谢。 以上啰嗦诸多,只是为了解释我这个从不看漫画的人,是如何有了当时看这电影的冲动的。这些年我基本上把自己能找到的上世纪以来排除恐怖科幻之外的所有科幻电影都搜捡地看过了,所以凡是有科幻元素的新电影我都会去了解。也正因如此,我看的科幻电影还算不少,但真正好的其实并不多——个人以为。 然而这次我居然差点错过了,节前乱七八糟的忙,只看到死侍大黄蜂,节中自不必中,节后则被几个大电影刷了屏,现在想来实在是大罪过。那天终于有时间看电影了,一眼便望见阿丽塔的宣传画,扑面而来一种科幻独有的金属质感,我当时便心动了,拉着老婆钻了进去。 老婆一开始当然是拒绝的,对于电影她向来是可有可无的,况且这一次还迟到了2分钟。进去坐下,便看到了站在苍冷废墟里的ido医生从一个铁面上扯下一颗眼珠,接着女主出现了。而我和老婆一直到电影结束前再也没对过一次话。这在以前从来没发生过。 个人觉得,除了那些社会精英人士,我的脑海里对于未来世界的构想绝对比普众更多。但这次当那宏大而细腻苍凉而精致的未来世界层层叠叠铺开在眼前的时候,我根本无暇思考其他。 片子在情绪最高潮的时候戛然结束,尾乐想起,厅灯点亮,人们陆续离场。老婆摘了眼镜,习惯性的问我,有彩蛋吗?我当然不知道。我甚至不愿回应她,她打扰我了。她的意思很简单,没彩蛋就走吧。我之前完全没有消息,但凭感觉应该没有彩蛋。可我不想走,音乐还在响,跟片尾最后衔接的非常好,以至于我还沉浸在电影中不肯出来。可是我在沉浸什么?又或者回忆什么,我完全不知道。这电影没给我时间去记忆剧情,脑中唯一的影像,准确说是无数个不同场景的影像,女主的影像在不断交替变换,又捕捉不清晰。唯一清晰的就是那双大眼睛。 收3D眼镜的工作人员进来了。我回头一看,场上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了,有的还戴着眼镜。我知道该走了。 到了外面,我对老婆说,这是至今唯一一部让我看得应接不暇的电影。以前的变形金刚,阿凡达,无限战争在这一刻全都消失了。 接着我简单分析了一下原因,首先应该是片中对未来世界的呈现,细节到了一枚钉子,一株枯草的地步。其次,应该源于我们选择的那个时间那家影院只有国语版的。老婆开始的意思是担心国语的不好,但我觉得国语译制好的话应该也不差。幸哉!正因为是国语的,没有字幕,让英语不好的平时看电影总盯着屏幕下方瞧字幕的我可以把全部精力集中到画面上。而且女主的配音相当传神。再次,人物动作的细节,打斗的呈现也有很多近景特写,看得惊心动魄,又赏心悦目。 一句话,大脑处理视细胞传来的信息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去考虑其他。 还记得当时老婆感慨了一句,女主好漂亮,眼镜好大! 我说,那是做出来的,真人哪有那么大的眼镜。老婆显得特别惊讶:我说了怎么看起来有点怪,我还以为是真人! 那时候我还没意识到做到以假乱真的程度有多难。 回去的路上我一直处于兴奋中,不断想回忆起片中细节,却只有一些模糊的印象,只清楚记得那种全程肾上腺素飚高的酣畅淋漓。再之后我开始找电影的相关资料,才知道这是漫改,也看了动漫,发现基本情节一样,女主样子也基本相似。但我觉得原著里女主的发型太夸张了,不喜欢。 经过一夜的大脑闪屏,第二天我决定找时间自己去再看一遍。原版3D。再次被震撼。只是这次我终于有点余暇去注意一下情节了。这里说一句,原版女主声音略显低沉,可能是为了符合原著,符合钢铁废墟背景下的末世苍凉,但听过国语配音的我,总觉得有些不符少女时候的女主。这就像周迅扮黄蓉,总跳戏。但这也让我把更多注意放在女主表情上。因为不是真的人,表情自然不及真人复杂,但也正因为如此,表情采集的时候只采集需要的,让女主表情显得非常容易捕捉和理解,与人物相符,与剧情相符,关键是,显得那么单纯。 有人说,女主是简单而热烈的。 个人觉得这太正确了。这样的女主其实是不可能有真人原型存在的。只需注意女主那些大眼睛就会发现,眼神清澈到不含一丝杂质,当她望着哪里的时候,眼神所传递的信息是那么直接而迫切。这样的眼神现实可能存在吗?就连学龄前的女童都不可能拥有。为什么,因为人在接触社会,人在长大,你在说话做事的时候,我们的心思已经私下转了太多遍了,传递到眼镜里,总会夹杂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成分。、 于是我就特别关注女主的眼睛,她眨眼不多,但每次都是清晰而优雅,她盯着你看,仿佛生怕你不能理解她的意思,她想把她的全部情绪都通过眼睛告诉你。这正应了片中女主的一句话:我只会全力付出。 确实,这就是她。如此的干净,又如此炽热。 这样的一个人物,真的让我喜欢上了。 可能这么说,不符合而立之年的中年大叔形象,我也显然过了那个冲动的年纪。可也正因如此,我喜欢什么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经过了世事磨砺之后,我更知道这份单纯有多么难得。我已经很久很久没见到过了。女儿今年6岁,早已学会说无关紧要的谎,学会揣摩我的心思,说些迎合或者故意气我的话,她的眼神已经不那么纯了。 有人或许觉得女主的大眼睛有些过分动漫了,可我觉得正是这真人放大的眼镜,让我更容易地读懂了她。假设世上真有这么一个灵魂,我们又拿什么去保证她不被纷乱的现实所污染呢?! 这一次看罢,我矜持而兴奋地对老婆说,这电影太好看了,我有点喜欢女主。老婆脸色自然不太好。我想了一下,补充道:女主那么纯洁,相信很多男人看了都会喜欢。最关键是这不是个真人,她可以永远这么纯洁下去。这一点非常不同于其他电影,别的女主都有真人,都有各自真实的生活,荧幕呈现的只是她希望呈现给观众的,私底下什么样子,我们都不知道。 而这是个假人!我对老婆再次强调了一下。其实是说给自己听的,我是真的希望她永远不要因了生活的伤害,而妥协。又是担心,又有着笃定。 之后,脑子里女主的影像就清晰多了,却也更坚定地占据了一个位置。于是隔了几个小时,我再一次走进了影院。
敢一日为官不用权吗? 早上来的路上,发现一面施工围堵墙不见了。 这面墙的历史久远到记不清了,只知道从走那路开始它就一直在那,心中常想知道这墙后所建会是副什么样崭新堂皇的景象,不料也不过是惹眼的一个土堆。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像遮羞布,经不得揭起。 偶尔见到所谓“砸车”的议论,这些议论自然也同一贯的议论一般分为两类,各自心里明白,我只觉得这议论完全等于一个搞伦理学的跟搞人体艺术的来讨论巴黎铁塔的建筑风格,等同于油,水不相溶。 所以这议论大可省却。 而我看来“砸车”确实是不对,大多数国人都承认国人缺乏凝聚力,缺乏某种全民信仰,诚然,原本有的儒家思想也被各种舶来品冲击的支离破碎,一时半会很难找到替代品,这是无奈的现实。 然而我c国却诚像一只极具弹性韧性的皮球,顽强的生命力也叹为观止,这就是希望。 抵制J国货的言论风行许多年,窃以为: A国人都在用C国制造,但是A国欲在C国周边四分之三布置了战略防御,它很希望是四分之四,只是不能如愿; J国人是承C国恩久矣,但是J国人发动了侵Cwar;同时J国进出口大量依赖C国,但是 J国国内 80%以上的民众反C; K国人吃穿住用行都离不开C国,但是K国现在跟A国是一伙的; 由此可见,用不用,用什么,根本与立场无关。 鲁迅弃医从文,欲救民之思想,所以砸车是不可行的;但是也奉劝那些亲J分子,不要再拿所谓J货好不好的说事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