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ouo_486 uouo_486
关注数: 31 粉丝数: 210 发帖数: 1,961 关注贴吧数: 15
【Sybil Cut 比赛】Sybil探讨及其在花式combo中的运用 + uouo486 Sybil cut 动作,就是以Z-grip起手,右手食指分出一叠牌,再通过绕的方式用左手处理掉右手无名指那叠牌。之后可以有各种演进方式。因为Sybi的衍生实在太多了,变化也是五花八门,所以我只根据自己视频里的动作,说说自己用Sybil接combo的2种方式。第一种主要围绕Z-grip开展,只要把动作做到Z-grip上,就能接Sybil下去。很早以前KevinHo的视频里就有这种方式(molecule+sybil),由于视频太老无法找到,所以这里就用了和Kevin Ho水平相近的DX来举例。DX视频里的Flipphone也用到这种处理方式(Tobias 原版)Sybil之后回到Z-grip 之后接pemeloSybil的一个小改动(借鉴dropzone),之后回到Z-grip,接flipphonebowtie后回到Z-grip,再接sybil 以上这些方法主要是双手sybil,另一种接下去的方法是:Sybil之后,双手分开,各做一套,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要处理好sybil中,左右手中间的那叠“桥梁”牌,只有把这叠牌处理好,左右手就能分开各管一套了。比如dan的dropzone,DX一直做的一个sybil 接双手动作,都是讲两叠牌分离后继续把动作接下去。这个动作我实在找不到更好的角度,基本表现就是sybil之后,右手接过连接左右手的“桥梁”牌,然后继续运动下去。dan 的dropzone 处理方式的确非常巧妙Tobias对Oliver的transfix的一个4段的改版,sybil后,右手无名指换手指,把“桥梁”牌给处理了。这里其实是一个伪连接,右手无名指做了交换手指后,左右手其实是独立运动的。但这个方法实在是太聪明了,反正我是佩服的五体投地,这个动作对手小的人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TQwNjAzMTU0NA%3D%3D.html&urlrefer=b568dd0395a74553dcb9af480ddd36f4 怎么样,视频是不是帅呆了,酷爆了。不要激动,接下来,还有—— 仔细看——watch~~ 结论: 1、通过Z-grip或者相应的变种,可以把Sybil轻松的衍生下去,这是sybil接combo最简单的方法。 2、sybil分成双手时,处理左右手间“桥梁”牌的方法很关键,变化也很多,值得原创爱好者深究。 3、sybil接combo其实并不太容易,很多地方需要用到换手指,或者让指位,腾出挪动空间。比如视频的5个动作中,3个用到了换手指,换手指的作用主要有3:一是让牌运动更多距离时有一个跳板,二是换运动轴,三是让触点两端平衡,增加稳定性。 最后说说Combo: 其实对动作结构而言,combo本身并没有意义,按天成在“知乎”文中的理解,硬combo无非就是拉牌更长,开扇更圆的“表面”技巧,对动作深度没有实际帮助。而在《系统》时代,其实是多见这些combo的,比如Dan的false+modana1、M1+M2+M3、Kevinho的molecule+sybil、touder的badhabbit+sybil+bad habbit等等,随着这两年花式的不断进化,这些动作已经越来越被早期表演者摈弃。 但我认为,combo依然有2个明显特点。第一点是可以加大动作难度,一直保持新动作练习,加大练习难度对花式练习的帮助是极大的。第二点是可以培养牌感,甚至可以说,从combo可以看出一个人真实牌感的好坏,而非一个固化动作的简单熟练。 最后的最后: 理论什么的,就不啰嗦了,说点获奖感言——首先,感谢epcs,感谢红尘哥,感谢CCTV,MTV,各种TV,感谢我的经纪人公司“江浙沪纸牌联盟”,感谢我的粉丝。难得打这么多字,累的半死,说白了都是为了奖品。本来兔子邓中伦哥不参赛,心想自己还能混一发前三,结果一看,有逼哥,有DX哥,后面又不知道会中出个什么哥出来,心想完了,又没戏了,而且这次连幸运奖都没有。在此,我要对“某poch”这种:轮换参赛、轮流坐庄、轮奸奖品的行为表示强烈的、严正的、发自内心的……喵了个咪。我想说,让我拿一次前三把,拜托了Orz~~ 你们要依了我,我就送我的签名照给你们,谢谢啊。
【技术研究】关于花切中的细节(纯理论) 关于上一篇写Jackson 5区别的帖子,其实文章核心内容是最后的第四条——如何进行动作优化,但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关注“像不像”,幸早有思想准备,没多在意。此文内容可以说是上一篇的承接,观点一脉相承。 一、关于细节的定义?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所谓细节就是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微动作”,比如原版某点节奏快一点,细节就是应该快一点,原版这里应该“搂”一下,那细节就是应该“搂”一下,原版手“扬”一些,细节就是要“扬”一些。总之,那些容易被忽略造成和原版“不像”的地方,就是细节。 我的理解是,一套动作在创造时,是没有任何原版可以借鉴的,创造者不知道这个动作是否合理,是否能做顺,更谈不上“像”或“不像”。一旦没有了“像”这个标准,那细节就无从谈起。因此,排除动作编排本身因素,如何让牌的运动轨迹更美观,节奏更韵律,成功率更高,整体性更强,衔接下一步更合理,就需要调整指位、节奏、牌的轨迹,等等等等这些都是细节。 二、怎样的细节是好的? 细节服从整体。在魔术吧看到一篇帖子,说自己会DL、 Break、 Elmsley、 Clip shift还会Balabalabala……为什么女朋友就是不喜欢看魔术。其实,手法≠魔术,同理,细节≠花切。可能许多人很懂细节,知道这个点怎么转,那个点如何收,但整体串起来就是不行。因为细节必须服从整体,例如Hurun Low、Dan Buck、和Ambrose处理“龙卷风”动作的方式完全不同,但你不会觉得谁的更难看,花切本来就没有100%的标准。这里让我想到,天成,当当当,伦子的pan和原版不像,但看起来一点都没有违和感。因为他们的细节都是服务于整体的。这就是为什么模仿者细节抠的再像,也给人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三、如何处理细节? 最近的帖子两句话特别共鸣,一是伦神说的要多学不同东西避免原地深蹲,二是C金说的自己想的比学别人的有用很多,这两句话说到我心里去了(原因是天成曾经给我出的一道题目)。这两句话最好的诠释了“细节定义”中我的理解,即如何选“优”,在没有“像”做标准的情况下,何为“细节”? 我的理解:脑中要有一套自己的理念。理念绝非唯一物,练的方向不同,理念可以不同。还是沿用前2人的话,伦子说的,不看原版教学,就自己琢磨怎么把动作做好看。C金说的,自己想,为什么同样两种运动轨迹,就是原版比较好看,我能不能改出比原版更好的路径。之前DX一贴(谁)说过,现在不缺创新的花切,缺经过深度分析改良的花切。 下面视频(Squeeze)是我用上次J5里的理性分析法自己琢磨的,整个过程大约3周,改过5处细节,除了第一次记动作,没有看过一次教学,结果果然和原版不像。 结论: 1、 要有自己的思想,这个除了靠自己,别人真的很难帮助,之前的国内顶尖大神VAP,自从离开天成之后,几乎再也没有提高过。当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尽量别看原版教学。自己总结要比别,单纯模仿强很多。不同的高度,看到的东西也会不同。 2、 此文观点并非驳斥模仿。模仿非常重要,模仿就是一种学习过程,只不过,不同的高度,看到的东西也会不同,初学者是无脑模仿,中级者是带思考找规律模仿,高级者是找出细节规律并求新求变形沿用为自己的风格。寻找细节的过程其实是寻找最优的过程,而非最像。 3、 写到这里,如果有兴趣再去看一下我上次那篇J5的文章,也许真能看出我的用意。 (以上内容不适合大多数人,但对于卡在瓶颈口的人一定会有帮助。) 本文中主要观点来自于 天成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jY3MjY1NzM2.html&urlrefer=0c0a084c4ae8475b03c333c6e3fa239b
【技术研究】 1月14日 与天成的聊天(长文连载更新) 上海聚会中,个人拍了一小段视频,之后围绕其中的一个细节在网上与天成哥聊了很多,很多内容非常客观且宝贵,不仅是我个人对于Jackson5这个动作研究的一些心得,更有很多天成用他独特的“逐帧比对法”对于技术的理性分析。相信对很多还在死啃J5的人会有所帮助。经过整理和天成同意,有了以下文字。其中大段图片和文字都是原著者天成所创。内容奉上。(忘了“本贴参与贴吧跨年活动 @星·陨落NO2 ”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jYxNzQ1OTI0.html&urlrefer=e496ada77140055e820b752cc9333b9f 达叔: 关于J5那一下甩的体会:看了许多不同角度J5的演示,给我帮助最大的是DD in tokyo和2010Spring Jam里的两段。因为DD的教学和很多演示都是从左侧视角拍摄,但J5的左侧视角会掩盖太多动作缺点。同理,做的好的地方,也不会从视频中体现。很多爱好者也愿意从这个角度自拍,其实在掩盖动作瑕疵的同时,也不利于对动作的正确分析。 达叔: J5这下甩手,有3个难点 1、右手怎么甩? 这个很奥克,因为教学教错了,教学是向前甩,但其实运动轨迹中有2个关键点,一是甩出去是向右侧前方出去,二是收回来时是横向的,相当于牌在空中是横着收回来,而不是教学中竖着收回来。 2、左手那下怎么配合? 这个教学是完完全玩的教错了。最开始困扰我的是,我左手运动幅度很大,但为什么视频里看起来几乎没有运动,而逐帧放的时候,dave运动却很小,但连续播放时,却感觉幅度很大。 原因是,其实左手只要运动到牌叠竖直向下然后收回就行了,根本不需要“真的甩出去”。我的理解是,这个动作通过长时间暴露牌背的方式让动作看起来有“残影”的感觉。 3、左手食指和右手拇指中间那叠牌的运动? 这叠牌的运动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因为位置隐蔽,其实这叠牌的运动轨迹非常长,左手食指呈现“前—后—前”运动轨迹,这里很容易掉牌,而且节奏需要掌握的非常好,很多人为了不掉牌,这里减少食指拇指这叠牌的运动,结果做不出那种韵律。 这叠牌为什么要运动? 其实就是带动整体联动感,我称之为“机械感”。否则只有两个手动,中间的“轴”不动,就会有脱节感,不像一个整体。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