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梁 李季梁
关注数: 28 粉丝数: 146 发帖数: 11,902 关注贴吧数: 18
此帖与盆景无关,却很有意义 人人能免费来吃饭?这是真的。 蒙自市有这样一家餐馆,每天有上百 人来吃饭,可结果是,餐馆不但没被吃 垮,来帮忙的义工、下锅的米反而越来越 多。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餐馆?记者近日到 这里一探究竟。 这家小餐馆就在凤麟街上上足养生会 所的楼下。 推开洁净明亮的玻璃门进去,满屋亮 堂。4排锃亮的铁红实木条几和实木椅子 整齐地摆满小屋。 正对门的一头摆放着液晶大彩电,正 播放着歌曲:播完《母亲》唱《父亲》, 唱完《父亲》放《婆婆也是妈》。 进门右侧是一书柜,书柜里摆放着 《珍爱生命》《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家庭六步教育》《幸福人生》等书籍。 细看,显然有不少人翻动过。 环顾墙壁,分别贴有毛泽东诗词《沁 园春·雪》《弟子规》《感恩词》等字 画,大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 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格外显眼。 进入这个环境,如同到了一间大课 堂;耳闻目染,接受的都是传统文化教 育,很有特色。 店内有几名妇女正在忙活。见有人进 来,一名妇女热情地介绍,他们都是义 工,上午饭店一般11点50分准时开饭, 如果饿了,也可以提前打饭。 她介绍,这家餐馆是由好几个爱心人 士办的,属于纯公益、素食餐馆,谁都可 以吃,全免费。这样做的目的很单纯,就 是推广素食,聚集善意和爱心,弘扬中华 传统文化,散发正能量。她说,在这个繁 杂的社会中,为人们营造一个小小的清凉 世界。 “光盘”和素食的倡导者 11点50分左右,到了吃饭时间,店 内一下子来了40多人。人们有次序地排起 长队,逐一从一名义工手里接过锃亮的金 属大饭碗,走到窗口前盛饭,4个素菜随 便点。 坐在记者右侧的,是一名15岁的小伙 子。他低声介绍,自己是蒙自人,在曲靖 上技校。家里并不贫困,但因为爱吃素 食,又觉得这里十分温馨,是个爱的天 地,所以,自己一从曲靖回来就来这里吃 饭。时间长了,还当上了这里的义工,他 希望毕业后,也能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更 多的人。 小伙子一再强调,碗里不能剩一粒 米,一定要吃干净。 坐在记者左侧的,是一位左臂残疾的 妇女,她低声介绍,自己有低保,吃得起 饭,主要爱吃素食,这里比家里的菜样 多,又不赚钱,方便又实惠,不想在家做 饭时,就来这里吃。 人们逐渐离开时,都把自己的空碗送 进了厨房,或自己刷洗或交给义工。再看 看锃亮的条几上,一干二净,竟然没人掉 下一粒米、一块菜。 后门处,两位老人饭后没有离开,和 正在刷碗的义工闲聊。他们极力向记者推 荐素食。他们是老两口,退休工人,都是 快八十岁的人了,说自己都是“素食主义 者”,吃素食吃了10多年了,现在,个个 身体都很棒,没任何毛病,血压、血糖等 啥都不高。 此时,还不断有人进来吃饭,多是年 轻男女。义工介绍,都是附近的打工者。 义工、口粮越来越多 义工何香云说,自己是退休医生,今 年50多岁,平时喜欢吃素,这里正好是素 食餐馆,所以常来吃。但由于是免费,吃 了几次之后,觉得不能白白吃人饭菜,就 决定来这里做义工。这里的义工有60多 个,平时没事都过来帮忙做点杂活,洗 菜、抹桌、洗碗啥都干,“这里人多,热 闹,大家都觉得生活很充实、有趣。”她 说。 “这里的厨具、大米、油盐、素菜甚 至餐巾纸等,都是爱心人士自愿送来的。 ”她介绍,时不时就会有人送来一瓶油、 两袋盐,还有人一下子就送来10多袋大 米、10多壶油。有人吃上几顿后,多多少 少非要给点钱,以保障这里能正常运转, 因为他们清楚,房子是租的,还要用电, 这些都是开销。 “当初合伙开餐馆时,我们有思想准 备,假如油盐酱醋米用完了,我们就出钱 去买。”餐馆一位合伙人介绍,因为目的 是想在这里推广素食的同时,也把这里建 立一个传播善意和爱心的平台。人的善意 和爱心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因为自去 年6月份开业以来,不但没把餐馆吃垮, 义工却越来越多,捐钱捐物的也越来越 多。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