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龙山
沙河龙山
关注数: 0
粉丝数: 27
发帖数: 353
关注贴吧数: 16
五一回了唐山,感觉不错 十多年没回唐山了,把感受写了blog,跟大家分享一下!http://aresshia.blog.hexun.com/9268839_d.html记忆错误的地方,请见谅!
【阿迷们的骄傲】『转』 转自:原作 巴蒂的狗 我看了10年球. 在这10年里.我所了解的最感人的团队场景 是90世界杯阿根廷靠一次经典的防守反击淘汰巴西时整支球队在通道入口前列队等待巴西队员来到以后每个人拍拍他们的肩膀或是轻轻拥抱以安慰失落的巴西人. 没有别的球队做到过. 在这10年里.我所知道的最伟大的行为 是雷东多在AC米兰因为受伤打不了比赛的赛季里不要俱乐部的工资. 没有别的人做到过. 在这10年里.我所知道的最忠诚的球员 是我们的战神巴蒂.虽然马尔蒂尼巴雷西是在AC米兰一直到挂靴的.但他们有着足够的保障让他们拿到自己想要的.而战神.为一个带领佛罗伦萨拿意甲冠军的信念耗尽了自己的青春. 没有别的人做到过. 在这10年里.我所见过最幸福的场面.是一个大胖子站在看台上忘形的为自己的祖国呐喊.不错.他是我们的平民球王-马拉多纳.那个拒绝出席世界杯开幕式的”来看世界杯”的真正的球王. 没有别的人做到过. 在这10年里.我所见过最悲愤的场面 是2006年7月1日阿根廷与德国的世界杯1/4淘汰赛里德国前锋克劳泽撞伤阿根廷门将阿邦丹齐耶里的肋骨后自己也受伤倒地.全场的球迷对着痛苦的”鸭子”发出嘘声.而我们的老队长阿亚拉.一言不发的走向抽筋倒地的克劳泽身旁帮帮他压腿,身后是7万德国球迷的嘘声 和德国队员不耐烦的表情. 没有别的人做到过. 在这10年里.我所知道的足球场上最伟大的友谊.只是一句话:”我是替补,世界上最伟大的球员的替补” 话是艾玛尔说的.而他口中最伟大的球员是里克尔梅.他把里克尔梅视为自己最好的朋友和偶像.甚至为做他的替补而自豪. 没有别的人做到过. 在这10年里.我所知道的最忠实的球迷.是一群迷恋着蓝白剑条衫的傻子们.哪怕他们的信仰一次次的倒下.他们从来不会有一句怨言.永远都只会默默的支持着他们的爱.90.94.98.02.06.一次次的为他们流泪却又擦干泪坚强的陪着他等待下一个四年... 没有别的球迷做到过
阿根廷,我们永远支持你! 阿根廷, 即使命运之神从来不眷顾你, 但我们会像马拉多纳一样, 不会乞求你的怜悯, 我们会用自己的行动、意志击败你, 打破你愚蠢的魔咒,彻底征服你! 我们从不信命,因为我们始终坚信自己! 阿根廷! 我们永远支持你阿根廷!请你们马上站起,投入新的天地!冷眼看待那些所谓对手的围追堵截,接过肯佩斯、马拉多纳的旗帜,接过玻利瓦尔和格瓦拉的"枪",磨练你们潘帕斯雄鹰的羽翼,振翅高飞在未来的绿荫场里!……………………阿根廷!别为我哭泣!阿根廷!我们永远支持你!
唉,开场听到黄健翔的声音,我心里就一堵啊! 不想听谁的,谁偏来啊!……………………………………
哈哈!庆祝!今天谁比赛前猜到6:0啦! 今天真高兴!我其实只盼着哪怕1:0,赢了我就满足了!
大家的做法让人一进来看到的都是骂人贴,这样好吗? CBD做的不对,但他那样也不会太长,可是大家都这样骂,对河北吧的排名可能有一定好处,但是人家慕名一进来就看到都是骂人贴,感觉就是很别扭啊!希望没精力骂人的中国人,大家来聊聊感兴趣的话题吧!
国家封的英雄不一定够资格做民族英雄,而人民称颂的英雄就是民族英 是否有国家的封赏,不能作为评价一个人是不是民族英雄的标准!如一个反动的政权肯定不会为那些替人民说话卖命的人封官进爵的!我个人认为抗战时的很多民族英雄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没有得到国民政府的封赏,甚至得到了剿灭!可是我们老百姓依然记得他们,他们是我们心中的民族英雄!【国家封的英雄不一定够资格做民族英雄,而人民称颂的英雄就是民族英雄!】
【以科学的名义】——沙河特来拜山
【揭示迷信的心理根源】——《弗洛伊德传》第十五章 揭示迷信的心理根源 弗洛伊德所出身的家庭以及他所生活的社会历史环境,都是充斥着宗教迷信的烟雾和气氛的。他在那样的客观条件下长大、受教育,但却没有沾染上宗教迷信的污迹。他从懂事的时候起,他的保姆就带他去教堂,给他讲圣经故事,他爸爸妈妈又给他系统的宗教教育。他听着、思考着这一切。但随着知识的增长,经验的积累,他终于怀疑这一切,并坚决地鄙视它们,抛弃它们。他把目光转向自然界,转向现实生活,转向人体及其活动本身,发现客观事物的奥秘就在它们自身。他象达尔文那样,认为不需要从超自然中寻找事物的本质。所以,当他研究心理的时候,他也只在人体内部,在人心内部,在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中,寻找和探索规律。他在著作中多次批判超自然的力量,批判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迷信。更重要的是,他还身体力行,以自己的生活行为和实际体验表示他同宗教迷信势力的决裂。 更可贵的是,弗洛伊德并不是对宗教归结为简单的“谩骂”,他在指出宗教迷信的谬误之后,还认真地、科学地分析产生迷信的心理根源。 事情还是从《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中的第十二章——命定论、机遇和迷信——谈起。在那一章中,弗洛伊德从日常生活现象探索迷信心理的产生根源。 弗洛伊德举例说,一九零四年初,他度假归来。照例,每天要去探望一个九十岁高龄的女病人。“工作是那样单调无聊,在去看病的路上和看病当中,潜意识一不小心便要透露出来。她已超过九十高龄,所以,每过一年,我便要自问,她到底还能活多久。”这就是说,在给这位老病人看病前,早已有相当长的时间,在弗洛伊德的内心中隐藏着一种想法:认为她已过九旬,实在无根治的希望,因而每天两次着她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治疗。实在没有多大必要。这种思想循环往复地出现,又被压抑下去,强迫自己去给她看病,因而,在弗洛伊德的心中已经逐渐形成关于不愿给她看病的潜意识。 有一天,弗洛伊德匆匆搭了一辆车去。停车站上每位马车夫原都熟知她的家址,因为弗洛伊德常雇他们的车去。可是,那天车过其门而不停,车夫把车驾到另一条外观相似的街道,停在同样的号码前。 弗洛伊德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意外的差错。但是,它同任何一种“偶发行为”(见《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及本书第十章)一样,是潜意识的表现——是弗洛伊德心中不太愿意给这位老病人看病的心理的表现。 弗洛伊德说:“但是,如果我迷信,我会把它当作预兆,认为是在暗示着老妇人的大限已近,活不过今年了。历史上无数有名的预兆,大多数也不过是玩弄这种象征的手法而已。” 弗洛伊德很坚定地说:“我不相信与我的心理活动无关的事情能泄露天机、预卜未来的真相;但我相信,我自己心理活动的无意中的表露,一定是包含着隐瞒于其内的某些因素。也就是说,我相信外在的(实在的)事可以是偶然的,但不相信内在的(精神的)现象会是意外的。迷信的人正好相反,他们对偶发的错误行为的动机一无所悉,他相信精神生活里有所谓偶然或意外;所以他不免就常在外在的偶然事件中寻找其‘意义’,在己身之外追寻神秘的天机。在我和迷信者之间存在着两大差异:第一,他把动机投射到外面去,我则在自己身上追寻;第二,他认为意外是一种事件,是外在的原因引起的结果,我则在一己的思想活动里求解释。他认为神秘的地方,我都看作潜意识,并努力揭露存在于‘偶然’之下的伏流,用人人所能了解的方法来解释。 根据这样的看法,弗洛伊德得出结论说:由于人们对各种“意外”事件的原因毫无所知,才把本来存在于心中的潜意识的动机“异化’咄去,在超自然的“彼岸世界”中寻找神秘的本原。所以,他说,所有的迷信观念“都只是投射到外在世界中的人心罢了。” 弗洛伊德对于人类心理的这种自我外化还进行了历史的分析。他说:“远在洪荒时代,人类的思想初萌,他欲解释外在世界的种种现象,舍人神同形同性论别无他途,唯有依自己的影象为自然及超自然力塑造种种人格,把它们人格化。他们一概以迷信的态度解释外在的意外,视之为他人或具人格的力量的意愿和作为(原始人相信,一个人的死必定是他人恶意、作祟、祈祷的结果)。当他们从他人的无意动作中推出严重的结论时,他们表现得象妄想症病人那样(比如相信他人在作法使巫,促你早死——这是原始人和妄想症病人共有的想法)。”
【科学家简介——细菌学】 亚历山大·弗莱明1928年9月15日,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这使他在全世界赢得了25个名誉学位、15个城市的荣誉市民称号以及其他140多项荣誉,其中包括诺贝尔医学奖。 亚历山大·弗莱明是位小个子苏格兰人,他有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衬衫领子上常常系着蝶形领结。 每个小学生都读过弗莱明的传奇故事——他在皮氏培养皿中发现青霉素霉菌;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同众多持怀疑态度的人展开长期不懈的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青霉素的发明成为二十世纪医学界最伟大的创举。数十年后,严肃的历史学家们还在整理他的传奇故事。 的确,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他发现的是什么——对此他一无所知。是另外两位科学家——霍华德·弗洛里和厄恩斯特·钱恩,从这个已被人遗忘的发现中挽救了有治疗效果的霉菌,证明了青霉素的功效,并把这项技术奉献给人类,从此开创了抗生素时代。 弗莱明从一个穷苦农民的儿子成长为卓有学识的细菌学家,在伦敦圣玛丽医院从事细菌学研究几乎就是他事业的全部。 弗莱明两次在实验室里获得意外发现的故事已广为人知。第一次是1922年,患了感冒的弗莱明无意中对着培养细菌的器皿打喷嚏;后来他注意到,在这个培养皿中,凡沾有喷嚏黏液的地方没有一个细菌生成。 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弗莱明发现了溶菌酶——在体液和身体组织中找到的一种可溶解细菌的物质,他以为这可能就是获得有效天然抗菌剂的关键。但很快他就丧失了兴趣:试验表明,这种溶菌酶只对无害的微生物起作用。 1928年运气之神再次降临。在弗莱明外出休假的两个星期里,一只未经刷洗的废弃的培养皿中长出了一种神奇的霉菌。他又一次观察到这种霉菌的抗菌作用——细菌覆盖了器皿中没有沾染这种霉菌的所有部位。不过,这一次感染的细菌是葡萄球菌,这是一种严重的、有时是致命的感染源。经证实,这种霉菌液还能够阻碍其它多种病毒性细菌的生长。 青霉素(弗莱明在确认这种霉菌是一种青霉菌之后选定了这个名字)是否就是他长期以来一直在寻找的天然抗菌素?它是可敷在伤口上的有效杀菌剂吗?进一步的试验表明,这种抗菌素作用缓慢,且很难大量生产。他的热情也随之凉了下来。在他转向其它研究项目之前,他在1929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介绍了自己的上述发现,但当时这篇论文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弗莱明在论文中提到青霉素可能是一种抗菌素,仅此而已。他没有开展观察青霉素治疗效果的系统试验。他给健康的兔子和老鼠都注射过细菌培养液的过滤液——进行青霉素的毒性试验,但从未给患病的动物注射过。如果当时他做了这方面的试验,这种“神奇药物”很可能会提早10年问世。 在英美两国媒体的共同努力下,关于弗莱明为创造一项医学奇迹而坚持不懈奋斗的传奇故事很快就诞生了。 媒体在科学史上几乎很少犯下如此严重的愚蠢错误。它们把弗莱明描述成发现青霉素的天才,而对牛津大学的研究小组要么只字不提,要么仅用几句话一带而过。但在弗莱明本人的演讲中,他总是把青霉素的诞生归功于弗洛里、钱恩和他的同事所作的研究。 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并没有受舆论的蒙蔽而将194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授予弗莱明一人。作为弗莱明的合作者,弗洛里和钱恩与他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亚历山大·弗莱明1955年逝世,终年74岁。持修正观点的传记作家和历史学家们及时写出了关于青霉素发明过程的真实故事。然而,那些神话般的传说很难被人们忘却。《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仍然记载着关于弗莱明传奇故事的大部分内容。
【科学家简介——中国古代文明】 沈括沈括(约1033年~1097年),中国北宋科学家。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平:沈括自幼勤奋好学,十四岁时就读完了家里的藏书。曾经跟随父亲到了不少地方,增长了不少见识。至和元年(1054年),沈括以父荫入仕,任海州沭阳县(今属江苏)主簿。修筑渠堰,开发农田,颇有政绩。嘉佑六年(1061年),任安徽宁国县令,倡导并发起了修筑芜湖地区万春圩的工程,并撰写了《圩田五说》、《万春圩图记》。嘉佑八年(1063年),中进士,任扬州司理参军。治平三年(1066年),入京编校昭文馆书籍。熙宁年间,宋神宗赵顼用王安石为相,进行改革,沈括也积极参加。先后任史馆检讨,集贤院校理,提举司天监,军器监,三使司等职。在此期间,撰写了《浑仪议》、《浮漏议》、《景表议》、《修城法式条约》、《营阵法》。还多次出使,视察了很多地方。熙宁八年,沈括以翰林侍读学士的身分,出使契丹交涉划界事宜,获成而还。他在出使途中绘记了辽国山川险阻及风俗人情,成《使虏图抄》,上于朝廷。熙宁十年(1077年),沈括出任宣州知州(今安徽宣城)。元丰三年(1080年),改任延州知州(今陕西延安)。元丰五年(1082年),被诬贬职。元佑二年(1087年),他完成了在熙宁九年即已奉命编绘的“天下郡县图”,定名为《守令图》。元佑三年,沈括移居到润州(今江苏镇江),将他以前购置的园地,加以经营,名为“梦溪园”,在此隐居,八年后去世。其间,写成了《梦溪笔谈》,以及农学著作《梦溪忘怀录》(已佚)、医学著作《良方》等。沈括的著述,据史书记载,有22种,155卷。现在多已不见,只存《梦溪笔谈》、《续笔谈》、《补笔谈》。另外沈括的诗文在南宋时编成《长兴集》41卷,今残存19卷。以及后人所辑的《苏沈良方》。著作:圩田五说、万春圩图记 浑仪议 浮漏议 景表议 修城法式条约 营阵法 使虏图抄 守令图 梦溪笔谈、续笔谈、补笔谈 梦溪忘怀录 长兴集 苏沈良方 成就及影响:沈括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医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成就和贡献,在化学、工程技术等方面也有相当的成就。此外,沈括在文学、音乐、艺术、史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而它突出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梦溪笔谈》中。《宋史·沈括传》称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李约瑟评价沈括“可算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了”。1979年7月1日为了纪念他,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在1964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2027命名为沈括。
世界十大经典物理试验——《物理世界》ZT 最近,美国两位学者在全美物理学家中做了一份调查,请他们提名有史以来最出色的十大物理试验,结果刊登在了9月份的美国《物理世界》杂志上。其中多数都是我们在中学课本中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 令人惊奇的是十大经典试验几乎都是由一个人独立完成,或者最多有一两个助手协助。试验中没有用到什么大型计算工具比如电脑一类,最多不过是把直尺或者是计算器。 所有这些实验的另外共通之处是他们都仅仅“抓”住了物理学家眼中“最美丽”的科学之魂:最简单的仪器和设备,发现了最根本、最单纯的科学概念,就像是一座座历史丰碑一样,扫开人们长久的困惑和含糊,开辟了对自然界的崭新认识。 从十大经典科学试验评选本身,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出2000年来科学家们最重大的发现轨迹,就像我们“鸟瞰”历史一样。9月24日的《纽约时报》(按时间先后顺序)对此做了专门介绍。 埃拉托色尼测量地球圆周 排名第七。在公元前3世纪,埃及的一个名叫阿斯瓦的小镇上,夏至正午的阳光悬在头顶。物体没有影子,太阳直接照入井中。埃拉托色尼意识到这可以帮助他测量地球的圆周。在几年后的同一天的同一时间,他记录了同一地点的物体的影子。发现太阳光线有稍稍偏离,与垂直方向大约成7度角。剩下的就是几何问题了。假设地球是球状,那么它的圆周应是360度。如果两座城市成7度角,就是7/360的圆周,就是当时5000个希腊运动场的距离。因此地球圆周应该是25万个希腊运动场。今天我们知道埃拉托色尼的测量误差仅仅在5%以内。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试验 排名第二。在16世纪末人人都认为重量大的物体比重量小的物体下落的快因为伟大的亚里士多德是这么说的。伽利略,当时在比萨大学数学系任职,他大胆的向公众的观点挑战,他从斜塔上同时扔下一轻一重的物体,让大家看到两个物体同时落地。他向世人展示尊重科学而不畏权威的可贵精神。 伽利略的加速度试验 排名第八。伽利略继续他的物体移动研究。他做了一个6米多长,3米多宽的光滑直木板槽。再把这个木板槽倾斜固定,让铜球从木槽顶端沿斜面滑下。然后测量铜球每次下滑的时间和距离,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亚里士多德曾预言滚动球的速度是均匀不变的:铜球滚动两倍的时间就走出两倍的路程。伽利略却证明铜球滚动的路程和时间的平方成比例:两倍的时间里,铜球滚动4倍的距离。因为存在重力加速度。 牛顿的棱镜分解太阳光 排名第四。艾萨克·牛顿出生那年,伽利略与世长辞。牛顿1665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当时大家都认为白光是一种纯的没有其它颜色的光,而有色光是一种不知何故发生变化的光(又是亚利斯多德的理论)。 为了验证这个假设,牛顿把一面三棱镜放在阳光下,透过三棱镜,光在墙上被分解为不同颜色,后来我们称作为光谱。人们知道彩虹的五颜六色,但是他们认为那时因为不正常。牛顿的结论是:正是这些红、橙、黄、绿、青、蓝、紫基础色有不同的色谱才形成了表面上颜色单一的白色光,如果你深入地看看,会发现白光是非常美丽的。 卡文迪许扭矩试验 排名第六。牛顿的另一大贡献是他的万有引力理论:两个物体之间的吸引力与他们质量的平方成正比,与他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但是万有引力到底多大? 18世纪末,英国科学家亨利·卡文迪许决定要找到一个计算方法。他把两头带有金属球的6英尺木棒用金属线悬吊起来。再用两个350磅重的皮球放在足够近的地方,以吸引金属球转动,从而使金属线扭动,然后用自制的仪器测量出微小的转动。 测量结果惊人的准确,他测出了万有引力的参数恒量。在卡文迪许的基础上可以计算地球的密度和质量。地球重:6.0×1024公斤,或者说13万亿万亿磅。 托马斯·杨的光干涉试验 排名第五。牛顿也不是永远都对。牛顿曾认为光是由微粒组成的,而不是一种波。1830年英国医生也是物理学家的托马斯·杨向这个观点挑战。他在百叶窗上开了一个小洞,然后用厚纸片盖住,再在纸片上戳一个很小的洞。让光线透过,并用一面镜子反射透过的光线。然后他用一个厚约1/30英寸的纸片把这束光从中间分成两束。结果看到了相交的光线和阴影。这说明两束光线可以像波一样相互干涉。这个试验为一个世纪后量子学说的创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惠更斯”号首次发回照片 土卫六上发现了液体物质 据新华社电 欧洲“惠更斯”号探测器14日成功登陆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并通过它搭乘的美国“卡西尼”号飞船成功传回拍摄的土卫六照片和其他科学数据。焦急等待了3个星期的欧洲航天局科学家们终于可以揭开土卫六的神秘面纱,并有可能从中发现地球生命起源的线索。��得知“惠更斯”号开始向“卡西尼”飞船传送第一组数据的消息后,位于德国西部达姆施塔特的地面控制中心爆发出一片掌声和欢呼声。��在“惠更斯”号距土卫六表面16公里时拍摄的一张照片中,土卫六表面“沟渠”纵横,高低起伏的“山”间是蜿蜒曲折的“河道”,不明的液体在其中流淌。��从照片上看,液态物质向右侧黑色区域流去。“看上去像一个河流形成的三角洲,”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科学家托马斯科说,“它可能是液态甲烷或碳氢化合物。”��在距土卫六表面8公里处拍摄的另一张照片明暗相间。托马斯科认为,阴影预示着土卫六表面地形复杂,较暗的区域看上去是被液态物质淹没或曾经被淹没过。��而最让人惊喜的是在土卫六表面拍摄的第3张照片。照片中最显著的位置上是几块白色块状物体。托马斯科认为,那可能是巨石或由水凝结成的冰块!��“没有多少星球上有液体,”托马斯科说,“地球有,现在土卫六上也有。”��美国宇航局科学部门主管阿方索·迪亚斯在展示这些照片时说:“我认为,我们所有人在我们揭开太阳系神秘面纱时都会不断为之惊叹。它(照片)推翻了我们先前的成见,这些星球表面并非死气沉沉。”��■名词解释��土卫六��在太阳系中,土卫六被认为是惟一一颗具有稠密大气层的卫星。土卫六的体积比水星和冥王星这两颗太阳系中的行星都要大,其大气层主要由氮和甲烷组成,浓度被认为是地球的1.5倍。在太阳系各大行星及其卫星中,只有地球和土卫六大气中富含氮。��科学家认为,“卡西尼”号飞船和“惠更斯”号探测器的探测结果有可能显示,土卫六很像早期的地球。欧洲航天局“惠更斯”项目首席科学家勒布勒东形容说,探测土卫六,也许好像是“回到了40亿年前的地球”。��据推测,早期地球上也许存在大量类似甲烷的碳氢化合物。正因为如此,对土卫六的探测会为研究地球生命起源提供线索。
不明飞行物坠落兰州 搜寻未果
怎么有很多的小朋友?好像在求人帮忙写作业似的! 呵呵,这种感觉是看了好几个贴子后产生的,感觉楼主们都挺小的,问的问题也怪怪的,好像是老师留的作业似的!大家有同感吗?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