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ger19702 tiger19702
关注数: 0 粉丝数: 79 发帖数: 1,032 关注贴吧数: 0
同治皇帝去世后的继位问题 咸丰两个孩子,一个是大公主,一个是同治皇帝。 同治皇帝死,可以为同治皇帝立嗣子。如溥仪就是同治皇帝嗣子。 如从溥字辈分中选不出合适的人,可以为咸丰皇帝立第二个儿子,他的儿子过继给同治皇帝为嗣子,如光绪就是这个情况。 如从载字辈中也选不出合适的人,无非两个办法: 一个是小宗入继大宗。这个绝对面临大礼议的危险。 第二个是立大公主为女皇帝或者女摄政王。这个没有先例。而且下面皇帝的血统如何办?不好办。 但是完全无解吗?不。 1、如果大公主被立为女摄政王,待到载字或者溥字中出现合适的人,然后主持为同治皇帝立嗣子,再传位给他,就可以。 2、如果大公主被立为女皇帝,她是咸丰的女儿,可以说是皇家血统。她将来死后传位,传给女儿不传儿子,而女儿只要事先确定只能嫁给宣宗的曾孙子,女儿的儿子再继位,那皇帝这个位置就回到了宣宗后代一系,是没有血统问题的。咸丰的女儿,是皇家血统,咸丰的外孙女,也算是皇家血统,道光的孙子的儿子,当然是正经的皇家大宗的血统。这就是解决的办法。 溥仪,就是荣禄的外孙子!当时慈禧说过荣禄有大功,所以立他外孙子当皇帝也算报答。 再说两句话。 1、荣禄,是瓜尔佳氏。文武双全,为文祥引荐,肃顺不喜欢他,当过京城的步兵翼长、步兵统领,得慈禧宠信,担任过北洋大臣,练武卫军。据说与慈禧关系极好。这个人...... 2、高阳有《慈禧全传》《胡雪岩》为代表作。其行文风格、情节和细节,对很多文学作品都有影响。
中国武术最著名的而且现在还有流传的十大传统套路有什么? 前几天小孩子们问这个问题。 我想了一下,找出了十二个: 1、教门弹腿(10路,查拳系) 2、精武谭腿(12路,出于少林派,精武会系) 3、四路查拳(查拳系) 4、杨式太极拳的杨澄甫式大架子(太极拳系) 5、一路青萍剑(青萍剑系,多家北方门派都有) 6、昆吾剑(青萍剑系,多家北方门派都有) 7、虎鹤双形拳(洪拳系,林世荣创编的新型洪拳套路) 8、武当丹派六路对剑(武当系,李景林所传) 9、杨家二十四式梨花枪(古老套路变体,现陈家沟保存此枪法,称为梨花枪加白猿棍) 10、洪洞通背拳一百零八式(古老套路变体,为戚继光三十二式长拳的加长版,现以此名传播) 11、形意五行拳和五行连环拳(形意拳系) 12、八卦掌老八掌中的前三掌(八卦掌系,这三掌分别是单换掌、双换掌、顺势掌,在各流派中都差不多,并广泛传播) 前提条件:第一不是现代人新编(因此破锋八刀啊、于承惠剑法啊都不能入选),第二流行地域要广(霍元甲的霍家练手拳名气倒是大,可惜会的人没几个),第三普遍流行时间都在50年以上(因此醉拳啊、咏春小念头啊都不能入选),第四套路水准要高,或者套路精妙,或者打法实用,或者历史上名气要大。 大家帮着想想我还有说漏的没有?
【20160316】【交流】简装唐刀的刀镡要多大才能保护住手 唐刀刀镡,豪华装的自然没问题,完全能保护住手。 素装的没刀镡,这个也谈不上保护不保护,要是刺刀的话,就握紧刀自求多福呗。 现在关键就是简装的。 我练武术。因此试验了一下。 用刺这个技术的时候,握刀的手是螺把,右手食指第二指节顶在刀镡下方,拇指顶在刀镡上方。 强大的推力,主要靠食指第二指节挡住。 在做刺这个动作的时候,第二指节是与刀镡成九十度角,换一句话说,刀背对天刀刃对地面,食指第二指节平行于地面,用靠近拇指的侧面顶住刀镡。 这个侧面的骨骼,是顶住刀镡的主受力点。这个骨骼的宽度,大约是1.5厘米。 而事实上,只要有一半的宽度,这个手指头就会被顶住,也就是0.75厘米。 简装唐刀,刀镡的单侧一般比刀柄宽0.9厘米到1.2厘米,应该能挡住。我用的是0.9厘米的简装唐刀。 试验了一下,用最大力量刺杀,用书本做靶子,发现刀镡果然能挡住手的前冲。 但是,这个单侧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波浪形的。因此,总有点手控制不太住的感觉。但是事实上,手是不可能冲到刀刃上去的。 而且在刺杀遇到阻碍的时候,如果你的刀法轻灵且使用螺把手法的话,你的右手拇指会不由自主张开贴在刀镡的另一面顶住,来减缓冲击。而如果你使用满把手法(紧握)的时候,你虽然拇指帮不上忙,但是握力加大的摩擦力又帮了忙,也可以减缓冲击。 -------------- 所以,最后结论是:凡是刀镡单侧比刀柄宽0.9厘米以上的,刀镡都能保护好用刀人的手,让他的手在前刺时冲不到刀刃上。换一句话说,简装唐刀是安全的。
中国刀和剑的区别 这里主要说中国剑和中国刀。 剑和刀的不同在于,剑是两刃一尖中间厚;刀是一刃另一面厚,有的有尖,有的没尖或者尖不够尖(如抗战大刀、砍刀之类)。 这两者的形制决定了它们的使用方式不同。 1、剑身比较薄,因此在硬格架中可能会被砍出较深的缺口甚至被砍断。刀则抗折腾的多。 2、剑是直身而且有个尖头,所以刺杀时进入的比较顺,而刀一般是弯的而且尖头两面一般不对称,所以在刺杀上要有更大的力度和更挑剔的角度。 3、剑是直身,因此在砍杀中进去深度一样的情况下,伤口比弯曲的刀小的多。 4、一般来说,同样长度和宽度的剑比刀轻大约三分之一弱。这对于提高速度很有帮助。 因此,剑不注重于招架,而且它招架的能力也远远不如刀,但是剑正轻、薄、锐利,因此,剑是比刀更凌厉但更脆弱的锐器。 在此种情况下,就决定了剑的使用方式,就是不招不架,避青入红。换一句话说,剑是用敏捷的身法闪开对方的攻击,而反击对方最脆弱的地方。 中国人在战场上是披甲的。因此,轻薄的剑,是不足以对甲士有很大伤害的,因此,剑退出了战场。 但是在不披甲的场合,比如日常防身,剑则有较大的用武之地。 中国的武术,总是强调进攻进攻再进攻,绝对不防守,绝对不停滞,绝对避免电影上那种双方刀刃相接而比较谁劲大的情况出现。而剑既然是轻薄的武器,所以就决定了剑的技术只有四种,击刺格洗。击,是用剑刃“撞击”对方身体(注意不说砍或者割),刺,是用剑尖冲击,格,是用剑近护手处的不开刃部分让对方停止,洗,使用剑身的转动使得对方的武器转向。剑,只有这四种技术。 在此种情况下,迅速移动的剑,则必然需要迅速移动的身体,所以剑术对身法步法的要求极高。 剑术的攻击位置,一是对方的要害,二是让对方武器脱手的要害----比如未加保护的手腕。 (事实上,中国的剑术,与西洋击剑的技术几乎相同,只是西洋击剑更加强化了刺杀,而弱化了击,因为西洋人身上手臂上一般有点保护----他们是游牧----或者说是畜牧----民族嘛,弄皮子容易)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