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心 治心
关注数: 23 粉丝数: 157 发帖数: 5,589 关注贴吧数: 128
流贼张献忠祸蜀记 当时人的记载,生动详细真实,看看什么是真正的大屠杀,对比清末从日本传来的所谓《扬州十日》小册子,看看真正的当时史料是什么样子, 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张献忠比我想象的还要凶残,无愧于屠夫的称号 流贼张献忠祸蜀记 崇祯十七年甲申六月,北斗不复见,有星大如盏出西方,金光灿烂,儿童惊指示,草木、毫发皆见,旬日不去。四川始闻京师之变,威宗烈皇帝死社稷,天下无主。先是闯贼传伪檄湖广,流贼张献忠号八大王,北向而唾曰:“李自成米脂一丐户,市井无赖,乡闾不齿。向领着十万兵过延安,略榆林,一败于丁启睿,再败于贺疯子,见承畴而丧胆,闻左、祖则魂销。仅剩残骑一十八人,北遁沙漠,后奔回营,曹操绑正军法,非咱解救,早已授首矣!咱给予衣食鞍马,休息调养月余,竟饱扬而去。今妄自尊大,传檄辱咱。咱两雄并立之势,况咱今带甲百万、战将千员,气吞楚吴,何难正位金陵,养威蓄锐,然后北伐,执子婴于咸阳,殪受辛于牧野,直反掌事耳。”于是决意东下。复商于谋主汪兆麟。兆麟曰:“金陵不可图也。若欲改号正位,养威蓄锐,必先得蜀以为根本,根本既固,然后北伐,四征天下,不足定也。”献忠犹豫未决。兆麟曰:“王请勿疑,席势乘便,奋发有为,此王者之资也。四方多故,砺兵秣马,此霸者之规也。四川一省,居大江上流,沃野千里,奇险极峻,以之而争衡天下,上足以王,次足以霸,是故从来有取天下之略者,莫不切切于图蜀。秦欲兼诸侯,则先并蜀,并蜀而秦益强,富厚轻诸侯。晋欲灭吴,则先举蜀,举蜀而王浚楼船自益州下矣。桓温、刘裕有问中原之志,则先从事于蜀。苻坚有图晋之心,则亦兼梁益矣。宇文泰先取蜀,遂灭梁。隋人席巴蜀之资,为平陈之本。宋先灭蜀,然后并江南,收交广。南渡以后,赵鼎谓欲图关中,当自蜀始。张浚虑金虏据陕窥蜀,而东南不可保也,于是守蜀之谋甚备,终宋之世,恒视蜀之安危为盛衰。刘整之叛降于蒙古也,献计取江南宜先取蜀,取蜀而江南可平。盖蜀者,秦陇之肘腋也,楚吴之喉吭也,是诚攻取之先资也。“献忠遂自荆州溯流而上,水陆并进,西犯巴蜀。 先是,崇祯十四年四月庚午,献忠、汝才合兵陷随州,知州徐世淳死之,合户被杀,吏民屠僇不遗,血流成沟浍。十五年八月壬子,献忠复陷六安,将州民尽断一臂,男左女右。十二月,献忠复东去,陷桐城,屠之。十六年五月献忠沿江而上,悉师破汉阳,临江欲渡,武昌大震,议撤江上兵婴城守。参将崔文荣曰:“守城不如守江,守江不如守汉。磨盘、煤炭诸洲,浅不过马腹,纵之飞渡,而婴城坐困,非策也。”议者不从,贼果从煤炭洲而渡,直逼城下。文荣御之,小有斩获。贼攻武胜门,文荣率诸军拒之,多杀伤。壬戌,楚府新募兵为贼内应,开门迎贼。文荣跃马持矛大呼,杀贼三人。贼攒矛刺之,洞腋死。大学士贺逢圣与文荣俱守武胜门,城陷归家,衣冠北向再拜,以巨舟载其家出墩子湖。至中流凿舟,全家溺者十二人。长史徐学颜与贼格斗,断左臂,右手持刀不仆,贼支解之。贼执楚王,尽取宫中积金百余万,辇载数百车不尽。贼以箯兴笼王,沉之西湖。查楚宗室妇女充娼,屠僇士民十数万,投尸于江。尚余数万人,纵之出城,以铁骑围而蹙之江中,浮尸蔽江而下,武昌鱼几不可食。其遗民数百,多刖断手足,凿毁目鼻,无一全角者。八月庚辰,献忠敛舟湘潭数千艘将北渡,忽大风起,覆舟百余,溺死数千人。因复还岳州,尽杀所掠妇女数万,投尸江中。焚其舟,火延数十里,江水夜明如昼。遂陆行向长沙,甲申至城下,长沙士民先已走,李乾德奉吉王、惠王走衡州。九月戊子,贼陷萍乡,尽焚公廨屋庐,屠其城。十月甲子,贼陷万载,于是瑞安、临江、新喻、分宜之人皆空。十七年六月,张献忠陷涪州、泸州,蜀王告急,请济师于成都。献忠顺流陷佛图关,遂围重庆。巡抚陈士奇驻重庆以御之。士奇文学士,不知兵,以饷不足,尽撤夔门十三隘守兵。至是,贼众数十万水陆并进,鲜有抗之者,土司秦寡妇之兵亦不敢出。刘之渤疏劾陈士奇,诏以川北道龙文光代士奇之职。副将卞显爵率师悉力拒守,四日后贼冒矢石冲近濠边,掘窑暗透入通远门转角楼墙下,发民墓凶具负以火药,其中火发,城崩陷。卞副将压死烈焰中,守兵皆溃走 。陈士奇被执,囚见献忠,骂不绝口,贼断其手足,剜目割舌,死之。贼取丁壮万余刳耳鼻,断右手,黠者欲以左手相欺,并左手亦不免。驱徇各州县,兵至不下,以此为令。重庆知府王行俭、巴县知县王锡,前后被执。缚锡至贼营,献忠喝令跪,锡面不改色,怒目而视。未几,缚行俭至,见贼,左右吆喝如雷,颇有惧色。锡厉声曰:“老大人受朝廷厚恩,不为朝廷死,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此膝一屈,不可复伸。时势至此,偷生何为!”贼怒,手刃之,行俭亦遇害。
轩辕黄帝是游牧民族首领 中国的祖先——轩辕黄帝,原本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首领。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韂。”这是游牧民族居无常处,迁徙为生的真实写照。 如果从黄帝部族的有关传说与考古发现相对照,更可以说明黄帝部族的属性。据《国语·晋语》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姬水在今天陕北(泾河),黄帝部族原先生活在西北黄土高原,考古上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相对应,由豫西晋南延伸至京津冀一带,与关外红山文化相融合,诞生出考古学上一种新的文化——哈克文化,辐射至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一带(哈克是内蒙古东部一地名,哈克文化即由此得名)。 哈克文化有一重大发现,出土了大量玉石箭簇,与古史所载黄帝以玉为兵相吻合。黄帝由华北平原北部南下,逐鹿天下,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 追本溯源,黄帝部族原是西北一游牧民族,东迁至华北与东北交界处,南下而有天下,其后仍长时间保持了游牧民族传统。 由此可见,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轩辕黄帝。比如鲜卑、匈奴就是黄帝子孙。《山海经》记载:“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晋书》、《北史》都说:“始均为鲜卑族始祖。”《晋书》还称:曾在晋代受封为“鲜卑都督”的慕容廆,“昌黎棘城鲜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号曰东胡。”这里说的昌黎棘城,就在今辽宁义县。所谓的“有熊氏之苗裔”,就是黄帝后人的意思。 另外,匈奴也是黄帝之后,据《史记·匈奴本纪》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夏后氏即夏朝王室,为黄帝之后,故匈奴也是黄帝后裔,汉代匈奴祭祀,黄帝、大禹是其祖先。据此,匈奴、鲜卑都是黄帝子孙,而北方游牧民族多与此二族有关,都是黄帝子孙。 因此我们说,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都是黄帝子孙,他们一起构成了今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黄帝是游牧首领?颛顼故地在辽宁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敬祖先的民族,在我国史学界有关中华民族祖先的争论一直存在,作为中华文化起源之一的红山文化,究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哪一支祖先,一直是一个谜。  黄帝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位单于或可汗
东夷与炎黄 东夷部落集团以山东为中心,广泛分布在河北河南,江苏、山西南部、安徽北部。考古证明,东夷掌握青铜冶炼技术,有发达的农业,补天的女娲,画八卦伏羲都是东夷人,汉字也是东夷人发明的,他们奠定了中华文明的的基础。不少学者主张把东夷更名为海岱文化,作为华族主体。 炎黄部落是从古羌人部落集团中分化出的,进入中原与以蚩尤为首的东夷部落集团发生冲突,原因,古书上都说是蚩尤贪暴不仁。事实是:蚩尤拥有山西南部盛产优质食盐的盐池,当时的盐就相当于现在的石油,蚩尤发了大财。炎帝和黄帝眼馋,单独力量又不够,就组成炎黄联盟,打败了蚩尤。炎黄是胜利者,有话语权,把蚩尤说成野蛮人,把所有的文明成就都归功于自己。现在考古才揭开真相。 炎黄部落进入中原,控制的范围是山西陕西、河南西部。之后双方经历了长期曲折的融合过程。有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共同对抗自然合作,大禹治水就是双方合作的成就,也有争夺权力的斗争,这斗争可以是和平禅让,五帝中黄帝、帝喾、颛顼、尧来自炎黄部落,舜来自东夷, 也可以武力冲突,夏朝是炎黄,东夷的商朝灭了夏朝,炎黄的周朝又灭了商朝,要强调的是,无论哪方面掌握政权,都要担当起天下共主责任推动共同的事业的发展,所以中国实力是不断增强。是及竞争又合作的。周朝推行融合政策,到西周后期,双方的差别没有了,华夏族完全形成。炎黄和东夷融合就是华夏,东夷图腾是鸟,鸟演化成凤,炎黄图腾是蛇,演化成龙,炎黄和东夷融合是华夏,凤、龙都是图腾。 然而争夺权力斗争没有停止,周朝灭商朝时,纣王派商军主力远征淮夷,周是偷袭,纣王大将恶来保卫都城,战死。后来远征淮夷的商军主力联合东夷各个部落叛乱,周公东征,恶来族人也参与叛乱。周公把恶来族人从山东莱芜迁徙到甘肃天水,为周王养马,这些人就是秦人,秦人统一中国,为汉朝的强盛奠定基础。 还有赵国是纣王的大将飞廉的后代建立的、田氏齐国是东夷舜的后代建立的。战国七雄有三个是东夷人建立的。 炎黄与东夷融合,华夏形成后,就开始对南方的百越进攻,周天子亲征岭南,百越各个部落臣服,秦始皇派60万大军攻占两广,这些军队留在当地,与当地人融合成为现在的汉族中广府人。汉武帝攻占浙江福建,并重新控制两广,百越地域进入汉朝版图,汉武帝把浙江福建百越人从山区迁徙到平原,同时大量向南方移民,相互杂居,一部分百越人被融合了。汉武帝实现了大一统,汉族形成。 请看看汉族的标准定义: 以华夏为心脏,东夷为肝胆,苗蛮为枝干,百越为叶。此四族者,以始皇扫六合而为一,始立为汉,族乃成焉。(此为《中国通史》记)
1 下一页